分享

《论语·先进篇》感悟五十四

 以仁通志 2023-05-28 发布于陕西

先进篇十一

(十六)

原文:

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白话:

季氏比天子王朝的周公还富有,而冉求还继续为他聚敛财富。孔子说:“他不再是我的学生了!小子们,你们都可以鸣起鼓去声讨他。”

感悟:

季氏是鲁国(山东)的大夫,这里的周公是天子王朝(洛阳)世袭周公旦的后裔,周公的地位胜过季氏,拥有的财富按理应胜过季氏,但现在颠倒过来了,季氏的财富超过了周公,这种行为是孔子反对的,而孔子的学生冉求却帮助季氏继续敛财,孔子很生气,断绝了师生关系并支持学生们去声讨冉求,更深一层含义是声讨季氏。

孔子给人的感觉是温、良、恭、俭、让,这是对待正常情况的人群的,如果遇到不符合礼制的非正常情况,他是果断决绝的,不会顾及师生之情。

(十七)

原文:

“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喭。”

白话:

“柴的性子愚直,参的性子鲁钝,师的性子偏辟,由的性子刚猛。”

感悟:

柴是高柴,孔子说他愚直,为什么呢?《家语》记载他“不踩别人的影子,不杀刚醒来的虫子,不折正在生长的树木,为亲人守丧哭出了血有三年之久。”可见他很仁慈,但孔子认为他过于仁慈了,偏离了中道,不懂得什么是真正的仁慈,所以说他的性子有些愚蠢耿直。

参是曾参,就是那个说出“吾日三省吾身”的人,孔子说他鲁钝,为什么呢?曾参做事一板一眼,谨慎保守,在灵活变通上比较欠缺,所以孔子说他鲁钝。

师是子张,孔子说他偏辟,为什么呢?子张有才华,志向远大,但喜欢夸夸其谈,言过其实,所以孔子说他偏辟,通俗来讲就是不踏实,喜欢走偏门捷径。

由是子路,《论语》中经常出现,他的特点就是勇敢不怕死,从另一面看就是草率冲动,经常做一些不计后果的事情,孔子说他的特点是刚猛,这不是夸奖,而是批评。

(十八)

原文:

子曰:“回也其庶乎,屡空。赐不受命而货殖焉,亿则屡中。”

白话:

孔子说:“颜回啊,他(在践行大道上)差不多了,但总是活在贫穷中。端木赐没有受公家之命而经营货殖,他猜物价时却总是猜中了。”

感悟:

颜回的智商、才华、品德远超端木赐(子贡),但始终赚不到钱,活在贫穷之中。而端木赐随便做什么生意都能赚钱,历史上记载他富可敌国。

也许孔子对两个学生的不同命运感到奇怪,决定一个人穷富的因素究竟是什么呢?

可以通过学习来改变吗?如果可以,为什么最聪明好学的颜回改变不了贫穷。可以通过品德修养来改变吗?如果可以,为什么品德修养深厚的颜回改变不了贫穷。如果不能通过学习和修养品德来改变贫穷,那就参考孔子的态度: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符合道义的钱努力去赚,多多益善,不要在乎面子,也不要怕辛苦。如果努力了依然赚不到钱,那就去做不太花钱的自己喜欢的事情。

(十九)

原文:

子张问善人之道。子曰:“不践迹,亦不入于室。”

白话:

子张问善人的行为。孔子说:“善人能够不踩着前人的脚印走,但也进不了室内。”

感悟:

子张请教孔子如何做一个好人,孔子说好人做好事是出于良心而自然做出来的,没有具体的行为,这是什么意思呢?比如有个老人想过马路,于是张三扶他过了马路,我们说张三是个好人。如果你想学习张三做个好人,不只是学习他扶老人过马路这个具体的行为,而是学习他助人为乐的善良之心。

孔子说“不践迹,亦不入于室”,意思是说:你想做好人,不必模仿好人的某个具体行为(比如捡钱交给警察,扶老人过马路等),因为那不是善良的本质。不过呢,在你不明白善良的本质之前,你可以去模仿好人的具体行为,在模仿的过程中你就能认识到善良的本质。当你认识了善良的本质,你才真正懂得如何做一个好人。

(二十)

原文:

子曰:“论笃是与,君子者乎?色庄者乎?”

白话:

孔子说:“只听他言论上笃实就去称赞他,哪知他是一个真君子呢?还是装出来的庄重容貌?

感悟:

俗话说“知人知面不知心”,孔子也知道真正认识一个人是不容易的,不要去看一个人说了什么,也不要看他的脸色有多庄重诚恳,这些都是可以伪装出来的。真正认识一个人需要足够的时间去相处,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