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小 片 荒

 山河学苑 2023-05-28 发布于黑龙江

作者:袁海善

文章图片1

 “小片荒”,是人民公社那个特殊年代,极富时代特色的特殊名称。

在那个“够不够,三百六”的艰苦岁月,开“小片荒”成了老百姓在青黄不接时弥补口粮不足、救急保命的重要手段,反映了老百姓强烈的生存愿望。

农民,那时被称作“社员”,大都顾不上上级三令五申严厉禁止开小片荒的指令,为生活所迫,做贼般在一些不易被察觉的荒草地、森林边沿,以及旮旮旯旯的空隙,种几垄苞米、黄豆等五谷杂粮。

开“小片荒”大小不计,见缝插针,大块可种三垄五垄,小块仅种十棵八棵。社员的这种行为,被上级称之为“开小片荒”,并严厉警告说,这是走资本主义邪路。

  社员们“起早贪黑偷偷摸摸开的小片荒,常常“赔了夫人又折兵”。老百姓岀力流汗不在乎,在乎的是没收着粮食,还赔上了种子。

村里常驻的工作组,每年两次组织中小学生,拿着镰刀、锄头等工具,满山遍岭寻找小片荒。一经发现,彻底铲除。那时最流行的说法是“割资本主义尾巴”。

社员的“资本主义尾巴”,一年要割两茬儿。第一茬选择在小暑、大暑前后,这个时间段毁坏了庄稼,啥都不能种了。第二茬选择在苞米抽穗、黄豆拉夹的时刻。这时毁了庄稼,吃不能吃,让开小片荒的人看着心痛,甚至哭泣,从而吸取教训,再不敢走资本主义邪路了。

有一次,工作组带领学生毁了一个近七十岁老人的小片荒,老人见眼看着到嘴的粮食被毁,气愤异常,大胆到队部门口破口大骂。骂了半天,工作组干部听了,也无人接茬劝解。

文章图片3

  那个年代,不仅不允许种小片荒,养鸡养鸭也受到严格限制。粮食不够吃,夏秋两季,鸡鸭等家禽全靠打食自谋生路,冬天只喂糠菜。

许多人家喂三两只鸡,下了蛋自己不舍得吃,拿去卖了,买针头线脑、火油、火柴等日用杂物。因此,便有“鸡屁股是社员家的银行”之说。每年,各家各户还要按上级要求,上缴一两只任务鸡和一定数量的鸡蛋。负担最重的是,两家必须合伙上缴一头任务猪。

队里有一家丰姓富农子弟,家里没养鸡鸭,长毛的只有耗子。队里仍派他上缴一只任务鸡。老丰无奈,只得请假到镇上,往返近六十里山路买回来一只鸡,完成了上缴任务。

文章图片4

  改革开放后,尤其是人民公社解体,农民如同翻身得解放。家家户户丰衣足食,过上了过去连想都不敢想的“温饱”日子。一年打下的粮食够吃几年,甚至犯愁粮食卖不岀去。

粮食多了,农民养的猪、牛、羊等家畜也多了,鸡鸭鹅成群,这厢“哞哞”叫,那厢“咩咩”叫,形成了鸡鸭鹅、牛猪羊大合唱,漾溢着浓郁的农村生活气息。

一些不爱长庄稼的老地板子,都栽上了杨树、落叶松等树木,成了人工林,农民说这是绿色银行。

开“小片荒”早已成为历史。上缴任务猪、任务鸡和任务蛋,也销声匿迹,成为一去不复返的历史。

文章图片5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