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天回医简《六十病方》与客家菜

 精华集999 2023-05-28 发布于甘肃
《六十病方》:治风痹汗出方:水三石,陈粟三斗,盐三斗,煮之。每釀水一石,粟、盐各一斗,三沸三襄(釀)。前美食,齐(济)取其汁,浴之,已,复美食,毋令汗出。
该条比较简短,无特别疑难的字词,唯“釀”字引起了多位学者争议。
釀,《天回医简》整理组未出释文。关于该字的解读,目前主要有三种观点:
一、2019年上海中医药大学张如青教授认为:釀,应为“杂合、掺杂”义。举《礼记·内则》:“鹑羹、鸡羹、鴽,釀之蓼。”郑玄注:“釀,谓切杂之也。”为证。
二、2021年上海中医药大学姚海燕教授认为:釀,指将制药的原料放入容器中发酵。
三、2022年上海中医药大学袁开惠教授认为:釀,指酿酒。并认为张如青教授观点“似可商榷”。其驳论点为:“倘若“釀”为杂合、杂入义,则此方中将陈粟、盐分成等量三份,前后分三次投入,对于方药的炊制、药效的发挥并无意义。”
那么哪一种解读,更符合《六十病方》“釀”字的本义呢?
绵崽认为,张如青教授的观点是正确的。釀,即混合、掺杂之义。那么对于袁教授提出“前后分三次投入,对于方药的炊制、药效的发挥并无意义”这一质疑,应如何回应呢?绵崽认为,这并非毫无意义,而是古代煎药时常用的“三沸法”。《五十二病方》《备急千金要方》《外台秘要》等书中均有对此煎煮方法的记载,有兴趣的读者可以自行查阅。
且将“釀”解读为酿酒,还有一点解释不通的地方:方中除用水一石、粟一斗外,仍用“盐一斗”。广西师范大学应化所黄君成研究员经过“无机盐对酿酒发酵的影响”的实验得出:“较小量的氯化钠溶液对酿酒发酵有促进作用,随着用量的增加而呈抑制作用;氯化钠对酵母的影响十分敏感,添加量必须严格控制。”而《六十病方》此方水中盐浓度远远超标,在此浓度下酵母菌很难生长,对酒的酿造发酵有明显抑制作用。因此,本方是酿不成酒的,“釀为酿酒之义”一说,有待商榷。
其实现代生活中也有“釀”作“混合、掺杂”之义的例子。如广东这边常吃的客家菜“釀茄子”“釀辣椒”,就是把肉馅混合、掺杂进辣椒、茄子里的意思。
参考文献:
[1]张如青.马王堆《五十二病方》与老官山《六十病方》“沸”字考辨——兼论古代一种特殊煎药法[J].中医药文化,2019,14(05):64-72.
[2]姚海燕.成都老官山汉墓医简《六十病方》第一方疏解[J].中医药文化,2021,16(03):274-278.
[3]袁开惠,赵怀舟.论老官山医简《六十病方》中的三例药酒方[J].中医文献杂志,2022,40(02):6-10+17.
[4]黄君成,卢忠朋.添加无机盐对酿酒发酵的影响[J].中国酿造,1993(01):29-32.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