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团泊洼的文化部五七干校,著名诗人郭小川在这儿写下青春诗篇

 闲野之家 2023-05-29 发布于天津

静海五七干校旧址

秋风象一把柔韧的梳子,梳理着静静的团泊洼;

秋光如同发亮的汗珠,飘飘扬扬地在平滩上挥洒。

高粱好似一队队的“红领巾”,悄悄地把周围的道路观察;

向日葵摇头微笑着,望不尽太阳起处的红色天涯。

矮小而年高的垂柳,用苍绿的叶子抚摸着快熟的庄稼;

密集的芦苇,细心地护卫着脚下偷偷开放的野花。

蝉声消退了,多嘴的麻雀已不在房顶上吱喳;

蛙声停息了,野性的独流减河也不再喧哗。

大雁即将南去,水上默默浮动着白净的野鸭;

秋凉刚刚在这里落脚,暑热还藏在好客的人家。

秋天的团泊洼啊,好象在香矩的梦中睡傻;

团泊洼的秋天啊,犹如少女一般羞羞答答。

……

郭小川这首《团泊洼的秋天》十分有名,抛开诗篇后部分托物言志,讲革命斗争的内容不表,前边的12行单纯是写景,把团泊洼的秋天美景概括的非常详细,清新自然,也使静海团泊洼蜚声全国。从诗中不难看出,团泊洼在当时是一片低洼湿地,位于独流减河南岸,薛家房子村北面。如今再到团泊洼,尽管已经旧貌换新颜,但大片的草场和摇曳的芦苇仍是是标志性景观。

图片
图片

郭小川是一位著名诗人,文革前曾任中国作协党委副书记。1975年他在团泊洼五七干校生活并写入了这首诗篇。

图片
图片

五七干校是文革期间,为贯彻毛主席《五七指示》和让干部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将党政机关干部、科技人员和大专院校教师等下放到农村,进行劳动、学习和改造的场所。1968年,黑龙江柳河干校命名为“五七干校”,成为中国第一个以此命名的干校,此后大批五七干校在各地开办。

图片
图片

位于静海团泊洼的这处“五七干校”为文化部隶属。1969年9月下旬创办于河北省怀来县,由八个协会和戏曲研究室、电影剧本创研室、音乐出版社、音乐研究所等十二个文艺单位的七百余人组成,1970年1月迁至宝坻县。河北省军区宣传队于1970年6月7日进驻干校,因宝坻地势低洼,交通不便,1970年9月迁至静海团泊洼。当时有学员627名,知识青年57名。

图片
图片

这些学员均是享誉全国,德高望重的艺术家,均被定为有政治或历史问题,如周扬、华君武、秦兆阳、吕骥、吴祖光、江枫、宋扬、郭小川、王朝闻等。这些著名文学家、艺术家在静海团泊洼“五七”干校生活了五年,至1975年离开。

图片
图片

现在的五七干校旧址,仅存一座1970年建造的门楼。门楼为红砖砌外包水泥的两根柱子,现在水泥已经脱落,四角的红砖都已风化。后来用角钢对其进行加固,文保碑和标识牌都立在这里。在门楼南边有一座废弃的学校校舍,校舍后有一个水泵房,应该都是当年遗存,但也经过了后来改造。至于前些年网友拍摄的水塔,已经不见了踪影。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