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养生篇】气为何物?气不足如何补气?一文带你读懂!

 中方中医医院 2023-05-30 发布于北京

我们在前面跟大家把五脏六腑讲过了,如果把五脏六腑比喻成11条鱼的话,这些鱼要生存下来,就得有一个适合他们生存的水环境。

人也一样,人体的五脏六腑要行使正常生理功能,也得有一个适合它们的内环境。

这个环境就是“气血津液”。气、血、精、津液,均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均赖脾胃化生的水谷精微不断地补充,在脏腑组织的功能活动过程中,它们之间又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相互转化。在生理功能上,又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为用的密切关系。气血津液就是人体五脏六腑的工作环境。

所以,你想让五脏六腑正常工作,首先你得保证他们的工作环境是正常的。

中医调理主要就是在改善这个气血津液,改善了脏腑工作的环境就能帮脏腑回到平衡。

血,我们大家都清楚,现代医学对血液的认识非常深,老百姓了解也比较多。

津液,说白了就是身体里经过脾胃运化的精华水分,大家也都比较清楚。

唯独这个“气”,现代医学看不见,也不承认气的存在,也没办法证明它,所以我们很多人对它都很陌生。

但我们经常听到这些词:脾气很大,元气满满,正气不足,我生气了,气色不好,阳气不足,甚至还有气功,气场等等这些都提到了气,说明很多生命现象我们必须要用到“气”才能够解释清楚。

气究竟是怎样的物质呢?

这个定义很难定义清楚,《黄帝内经》有讲到相关内容:“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天地合气,命之曰人”。大概意思人是受天地之气而形成的,人是天地之气的产物。

当这个概念很不好理解的时候,我们就把人体放大,放大到天地这个宇宙当中来。

人体的气放到天地中来就是大自然的气。这个气是运动的,是具有不同形态的,是可以变化的。

比如,现在春天的气是柔和的,具有生机的;夏天的气是高热能的,兴奋的;秋天的气是凉爽的,悲伤的;冬天的气是寒冷的,是没有生命力的。

空气中有水,通过气的变化,气可以上升为云,也可以下降为雾,可以形成雨水,也可以形成雪和冰。

空气是一个载体,无形的能量都可以在空气里传播,可以传输信号,可以传播声音,可以传输色谱等这一切无形的能量,所以我们也可以把空气理解成一个能量场。

那体内的气也是同样的一个能量场,中医认为,气是天地万物根源,也是维持生命活动最基本的物质,它流动于身体的各个脏腑、经络、组织和器官中。中医将气的运动称为气机,运动方式分为四类即:升、降、出和入。

在中医的理论体系里,我们翻开《黄帝内经》,有3000次以上提到气,占到整个篇幅的2%,可见我们的老祖宗是多么具有智慧。如果理解了气,就能理解中医治病。

气究竟是怎么来的呢?

我们要认识一个东西,要先知道它从哪来?中医有句行话:精化气,气化神。

这实际上,也是体内能量的三种层级状态。最低的是物质层面,称为“精”。精可以化生为“气”,这个转化过程非常重要。古代的人练功,做的就是让物质层面的“精”转化为具备功能的“气”。

所以,你看人家静静的坐在那里,他不是在傻坐,他外面没动,体内的气在动,他在炼精化气。

纯阴无阳是鬼魅,纯阳无阴是仙人,而人在中间,所以是一半阴一半阳。

我们现代人得病多是体内物质层面的东西太多,体内气机没流动起来,不能炼精化气。

中医要做的就是纠偏这个关系,让更多的物质层面的精可以转化为气。

所以,我们知道了,气的一个重要来源是来自于“精”。肾精,通过气化,就能转化为肾气。肾气是什么,通俗一点来理解,指的就是肾的功能。

其他也同理,哪个脏腑的功能不足了,我们是要让物质层面的转化为气,目的就达到了。

气的第二个来源是来自食物,食物里的水谷精微,通过气化,就成为水谷精气。

如果大家觉得不好理解的话,把自己想象成一棵植物吧。植物需要的养分来自于肥料,肥料里的养料通过植物的转化吸收变成了养分,这个过程也是把有形的物质层面转化成无形的气的层面。

气的第三个来源是来自空气,通过肺的呼吸,吸进去的是空气,呼出来的是二氧化碳这类浊气,人体把氧气这类清气吸进身体里,让氧气成为物质精微的载体。

以上就是体内气的来源,那我们现在也清楚了,气的生成与肺有关,有脾胃有关,有肾有关。

所以,下次别人说你气虚气不足的话,你就能想到,那到底是肺生成的气不足呢? 还是脾胃不能把养料化成养分能力不足呢? 还是肾精不能化成肾气呢?

元气:  指的是生命的根本,决定着生命的全部,也可以说是生命的指标。能够促进人体的生长,推动和调控身体各个脏腑、器官、经络等生理活动。

宗气:   在《灵枢·邪客》里提到宗气主要有帮助肺呼吸和心脏的血液运行,凡是语言、声音和呼吸能力的强弱都和宗气有关。

营气:   营气又被看作是营养物质,包括现代所说的六大营养元素:蛋白质、维生素、脂肪、糖、氨基酸和微量元素等,存在于血脉中,起到营养全身的作用,所以又被称为荣气。

卫气:  自于后天的食物和呼吸,但和营气相对,在血脉之外,具有保护和保卫的作用,卫气足可增强身体抵抗力,并调控身体的温度和汗液的排泄。

在体表的气,叫做卫气,就是保卫人体的气。这层气,其实是可以用肉眼看得见的,我就看到过。

在外界相对较热的环境里,找一个光线较暗的地方,从暗处向明处看,找到一个特定的角度,就能看到皮肤表层有一层像白雾一样大约一个硬币那么厚的一层气。那层气就是卫气。

这层气有什么用? 卫气是人体一身的卫士,当人体参加剧烈活动,体内温度升高时,卫气就会把汗孔打开,让体内多余的热量,随着汗液的排出而释放。学中医搜索 针推医学网 当外界有邪气想要入侵人体时,卫气就会把汗孔关闭,不给邪气以可乘之机;对那些已经进入体内的病邪,卫气还会与之发生激烈的交战,来保护人体的健康。

再往里走,就是经气,俗称经络里的气。经络,实际上就是人体组织之间的缝隙,肌肉与肌肉之前,骨与骨之间,筋与筋之间都有缝隙,经气就顺着这个缝隙走,经气形成的这条路径,就是经络。

这个经气有什么用?经气是与脏腑相通的,我通过一些方法来改变经气的状态或者疏通经气,就可以改变脏腑的状态。让不平衡的状态中重新回归到平衡,这就是针灸治病的核心原理。

中医认为血管里还有气,中医把血管里的气称为营气,这个营是营养的意思,意思是血管里的气主要给全身提供营养能量的。

第一,阴阳告诉我们,任何一个事情都有阴阳两面,血为阴,气为阳,血在血管里流动必须依赖气的推动,不然血液不会自己跑的,所以血管里肯定有气。

第二,血液怎么来的? 也需要气的作用。因为阴阳也是互根的,血液不会凭空生成,是物质精微在气的作用下生出来的。既然血由气转化而来,那么血管里肯定有气。

再往里走,到了腹腔,按照气的功能不同,又分为了宗气和元气。也可以按位置分,肚脐以上的气称为宗气,肚脐以下的气称为元气。

宗气,是胸中之气,由后天决定的,主要是跟肺脾相关。

元气,是肾中原气,由先天肾决定的,由肾精化生出来,等同于肾气。

说话,唱歌,呼吸都要用到宗气,如果你看到一个人说话声音有气无力,呼吸气度很弱,就是一个典型的宗气不足的人。

而元气是全身之气的根本,元气足的人精力充沛,生命力旺盛,看那小孩子就是元气充沛的人。

人成年后到老年,元气逐渐衰退,精神状态也就下降。

气究竟是怎样作用到人体呢?

我们知道五脏六腑是人体不可或缺的器官。但一个活着的人,与一个死去的人,体内的脏腑实体其实并没有根本的不同。那么生与死的关键在哪里呢?


用生活中煮饭的例子,可以很清楚地说明脏腑与气之间的关系。

如果我们把米洗好,水加好,放在锅里,过上3天的时间,米也不会熟。但如果在锅下架起火来煮,那么半小时后,一锅米饭就可以吃了。米还是当初的米,水也还是当初的水,一个冷冰冰无法充饥,一个香喷喷令人垂涎,关键就在于有没有火。

对人体而言,气的作用就像这锅底的火。人体正是由于这一份气的存在,才使得死的脏腑运转起来,才使得生命真正成为生命。

具体来讲,由于肺脏有气,肺才可以主持呼吸运动;心脏有气,心才可以保持神明不乱;脾脏有气,脾才可以主持胃肠进行正常的消化吸收;肝脏有气,肝才可以疏理气机让气的运行畅通;肾脏有气,肾才可以主持水液的正常代谢。俗话说“人活一口气”,如此看来,确实还是有道理的。


中医基础理论把气的作用归纳为推动、温煦、防御和固摄四大方面,可见气对于人体之重要。

上面讲到的“气化”过程,就是气的推动和温煦功能的一种表现。气有温煦作用,气可以让人体保持体温恒定。就好比大气能让地球保持在一个合适的温度范围。

气有推动作用,血管里的气推动血液往前走。为什么气能推动血液往前走,因为气有能量。

气有防御作用,在表的卫气可以防止外面邪气进来。为什么气有防御作用,因为气有能量。

气有气化作用,气能把水变成水蒸气,也能让水蒸气再变回水;能让物质精微变成物质精气,能炼精化气,这些都是因为气化作用。

气有固摄作用,手上被隔割一刀,流血了过会就不流了,现代医学说血凝因子让血液凝固了,那血凝因子从哪来的? 是气发挥了固摄作用,当体内有血液流出,人体就会自我调节,通过气的变化让血液在患处流动变慢然后血液就不再流出。

有些朋友平时很容易出汗,稍一走动,就会大汗淋漓,就是气虚不能固摄汗液的一种表现。有气,人体才可以维持正常的生长发育,新陈代谢;有气,人体才会保持温暖的体温;有气,人体才可以保卫自己不受病邪的侵袭;有气,人体才守护住津液、血液、精液等精微物质不致任意流失。

我们讲的“气”这些功能,如果你觉得不好理解,那咱们再简单一点四个字概括:气主功能。

气与血之间的关系

气属阳,主动,主煦之;血属阴,主静,主濡之。这是气与血在属性和生理功能上的区别。但二者都源于脾胃化生的水谷精微和肾中精气,在生成、输布(运行)等方面关系密切,这种关系可概括为“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

气的作用在于推动有形的血液,让血在血脉中正常地运行,即“帅”。气为血之帅包含三方面的意义:

1.气能生血:气能生血指气的运动变化是血液生成的动力。从摄入的饮食物转化成水谷精微,从水谷精微转化为营气和津液,从营气和津液转化成赤色的血,其中每一个转化过程都离不开气的运动变化,而气的运动变化又是通过脏腑的功能活动表现出来的。

2.气能行血气能行血指气的推动作用是血液循行的动力。气行则血行,气止则血止,气有一息之不运,则血有一息不行,故气之正常运动,对保证血液的运行有着重要意义。如气虚不能行血则补气行血;气滞血瘀则行气活血;气逆吐血则降气止血。

3.气能摄血:气能摄血指气对血的统摄作用。气的固摄作用使血液正常循行于脉管之中而不逸于脉外。

血的作用,在于让气有所归属;气本身是无形的,必须依附于有形的物质上,才可以正常地发挥作用,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其一,血能养气。气存血中,血不断地为气的生成和功能活动提供水谷精微。所以血盛则气旺,血衰则气少。

其二,血能载气,气存于血中,赖血之运载而达全身。

气的状态表现?

黄元御气机升降图

这张气机的升降图,是学习复杂中医的一把钥匙,真正理解这张图,了解我们人体内的气是如何正常运动的,那么再根据病症来反推是哪个环节的气发生异常,就能很轻松地找到解决问题的方向。

首先,心在上,肾在下,心为阳,肾为阴,心为火,肾为水,他们要建立通道进行沟通。

要让心火下降,要让肾水上升,这样水火交融,心肾才能交通。

然后,再看左路,肝脾的气要升,肝随脾升。升上去的是什么? 是清气。

再看右路,胆胃的气要降,胆胃胃降。降下来的是什么?是浊气。

肺就好比天幕,将整个大气层都包在里面。

大家去好好理解一下,人体的气是这样运动的,天地的气也是这样运动的啊。

这里面的学问很深,我们这次先有个基本概念。以后在讲具体的病症调理的时候,基本上每次都要用到这个气机升降图。

这就是执简御繁的智慧,这个气机升降图就是一把万能钥匙,我们先把这把钥匙收起来,以后我们碰到任何问题都可以用这把万能钥匙来解决。

那么,当气的状态不正常时,会出现哪些问题呢?

第一种是:气滞

中医里有一个证,叫做“肝郁气滞”,说的意思是:肝气郁结之后,这个肝气就阻滞不通了。

气不通畅了,就堵在那里,表现为胀。气堵在胸部了,胸部就胀,这是肝气郁结导致的。气堵在胃里了,肚子就胀,这是胃气不畅导致的。气堵在大肠里了,大便就不通,这是腑气不通。气堵在四肢的经络了,手和腿就胀,这是经气不通。气堵在子宫里了,经血也会堵上,月经来的就不畅快,来月经就感觉到坠胀感。还有很多,不一一列举了,以后慢慢讲。

第二种情况是:气逆

就是气逆乱了,气往上升的太过了。那气为什么上升的太过了?要么是肝气,脾气升的太过,要么是胆和胃降不下去,所以气就一直逆在上面。

气逆会产生什么后果?表现在人的上部出现病症。比如头胀痛,因为气一直往上走降不下去,气就产生很大的压力,挤着你的头部,头当然就会胀痛了。

还有比如说,老是打嗝,胃里的味老是往上顶,胆里的苦味老是上逆到嘴巴里,这些都是气逆的结果。是因为胆胃的气降不下去,就反弹回来的缘故。

第三种情况是:气陷

讲到气陷,我想跟大家讲个故事。我之前学中医的时候,不太能理解气陷,这个好端端的气怎么就陷了呢?后来有一次突然就悟到了。我把这个经历跟大家分享一下。

我有一次经过一个出产煤的地方,发现有好几栋房子都塌下去了,原来是3层的楼房,现在能看到的只能看到2层了。我就很好奇,问旁边的人,我说这好好的房子怎么就会塌下去呢?他告诉我说,几年前,一个煤商来这搞开发,天天在地下挖煤,底下就挖空了,然后大部分房子都陷下去了。

我听完之后,一下就明白了,哦,原来这就是气陷。中焦是脾胃,属土的,如果土虚了,这个土承载的东西就会陷下去的。

我们经常听到胃下垂,子宫下垂这些病,实际上,中医认为就是气陷的原因。

那为什么会气陷?根本原因还是“底下”被掏空了,是气虚日久形成的。那要怎么办呢?一方面要去补这个中焦之气,一方面把这个气要提上来。这个就中医治病的思路。

第四种情况是:气脱

气脱是气一直在跑出体外,要脱离人体了。这种情况多是危重病人,表现为大汗淋漓不止,大出血或者是大肠滑泻无度了。这种情况要峻补正气,人参,山萸肉在这时候能救命。

第五种情况是:气虚 

就是我们身体里推动机体功能的所需要的气不足了。那么当气不足时,推动血液运行的力量就缺乏,很容易出现血瘀的情况。


我们仔细观察老年人的舌头,经常可以看到有些小的瘀点在,口唇的颜色也比较暗,这些就是体内有瘀血的表现。这种瘀血,很大程度上,与人上年纪后,气的推动作用减弱有关。反过来,如果体内的血量不够,那么气失去安身的住处,就会很容易消散掉,从而出现气血两虚的局面。也就是说,气虚者,血未必虚;但血虚者,常伴有气虚。

气虚了该怎么办?

在这里给大家推荐补气虚的院内专方制剂——中成药

人体生病的秘密:肾精=肾气=肾阳=温度=湿寒=病症(虚—寒—湿—凝—淤—堵—瘤—癌)人体不生病的秘密:肾气(阳)足,百病除!这才是治本。

补阳圣药·肾合胶囊

补阳圣药·肾合胶囊:肾藏精、肝藏血,用大量人参助山茱、熟地纯阴之药,使阴中有阳,生血生精,肝肾同补。温肾助阳,益气固精。提高肾阳,提高温度,祛寒祛湿,恢复健康。

肾合胶囊是直属于国家中药局管理的——北京崇文中方中医院,经过18年内科患者的临床验证,研制出的院方内部“专方制剂”中成药肾合胶囊。肾合胶囊采用8年以上的生态纺织道地野生药材,运用现代化高科技精准提纯,加工成胶囊。肾合胶囊经国家审批,药监局备案后上市,18年临床验证只为确保患者治病的效果,疗效确切、稳定有保障、纯中药萃取,无任何副作、不伤身体不伤肾,实现了“三高”:高规格、高标准、高效

三大功效:

1、补肾气,疏理淤堵,肝肾同补,温肾助阳,益气固精。纯中药萃取,无任何副作用;通过多靶点、多系统、多部位作用于全身,温补、循序渐进激发性欲,唤醒性功能。

2、补阳益阴,阴阳双补,固精缩尿。针对阳痿、早泄、前列腺炎、遗精、滑精、尿频、尿不尽、尿等待;畏寒怕冷、月经不调等肾气不足引起的各种症状;以及肾气不足引起的肾虚腰痛、肾虚耳鸣、肾虚脱发,失眠多梦等有很好的效果。

3、调理五脏六腑,改善肾气不足。有补火助阳、散寒驱湿、活血通经的作用,适用于肾气不足导致的各种症状。数位中药合用引火归元,直入肾经,温补肾阳,使阴阳平衡,从根源处解决病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