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中语文必修下《祝福》教学设计

 一中大语文 2023-05-30 发布于福建

《祝福》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把握小说情节发展的脉络。
2.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旧社会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
3.体会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理解本文倒叙手法的作用。
二、教学难点:

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旧社会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

三、教学课时:3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苦难和岁月改变人生,同学们还记得闰土吗?本是 “十一二岁,项带银圈,手捏钢叉,向一匹猹尽力刺去”的阳光少年,却被时光磨成了木讷呆滞的老农;鲁迅先生笔下,还有一位“似乎闲着就无聊,又有力,简直抵得过一个男子。做工不懈,食物不论,力气不惜”的妇女,经历人生的苦难后变成“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今天,我们学习《祝福》,走近历经人生磨难的祥林嫂。

(二)教学过程

任务1:整体感知课文,梳理情节脉络

活动1:以祥林嫂为主线,梳理故事情节。

提示:用倒叙手法,将祥林嫂悲惨结局一开篇就呈现在读者面前,设置悬念吸引读者: 她过去是什么人? 为何死? 为何在死前提出那样奇怪的问题? 接着写祥林嫂一生的五大波折:丧夫后逃到鲁镇做工;被婆婆抓回强卖到贺家墺;后夫死于伤寒,儿子被狼叼去,自己被大伯赶出;重返鲁镇做工遭歧视,被看成“伤风败俗”的女人;捐门槛不被承认,沦为乞丐。这五大波折使她遭受到一次又一次打击,从而使她一步一步走向绝境。

理清情节,完成如下表格:

段落

段落及情节

内容

     重点关注

1-2序幕



3-33结局



34-53开端



54-65发展



66-111高潮



112尾声



活动2:祥林嫂的命运经历了哪些不幸遭遇?(学生概括,教师引导归纳)   

明确:新婚不久成寡妇,被卖改嫁进深山,夫死子亡回鲁镇,做工被逐成乞丐,除夕夜死祝福里。

活动3:从祥林嫂的悲惨遭遇中,同学们读出了怎样的感受?说说自己感触最深的一点,先用一个词语概括,然后简述理由。(学生可见仁见智,言之成理即可)   

明确:(1)愤怒:愤怒的是封建制度的残酷及人情的冷漠,祥林嫂的悲剧与当时的社会有很大关系,是当时的社会造成的。(2)悲哀:这不仅是祥林嫂一个人的悲哀,而且是整个社会的悲哀,那时候的人已经非常麻木了,对什么事情都没有想法了,就连短工对祥林嫂的死都是很淡然的。

(3)控诉:这篇文章是鲁迅替祥林嫂写的控诉书,这控诉书是祥林嫂用一生的血泪写成的,她是一个非常质朴善良的人、勤劳能干的人,她不过就是希望有吃有住,对生活的要求并不高。她仅仅是想做奴隶,想为人当牛做马,可这都办不到。

(4)虚伪:当时的人们对天上的神灵祝福,对身边的人却充满冷漠。

(5)沉重:为祥林嫂的悲惨遭遇而感到心情沉重,更为当时人们的冷漠而感到沉重。

任务2:熟悉文本,分析形象

活动1:心灵窗户,找眼识人

师生对话、互动,完成下列表格: 

图片

明确:从对比中显示人物内心的痛苦和悲哀。

活动2:言为心声,听音识人。

对四婶讲阿毛——痛苦、自责; 

对大家讲阿毛——麻木、空虚; 

与柳妈的对话——精神重压,陷入恐惧; 

与“我”对话魂灵有无——封建迷信桎梏下矛盾的心理。

明确:祥林嫂在痛苦的挣扎中死去。

活动3:实践为先,行动识人。

面对不幸的命运,祥林嫂抗争过,找出反抗阶段的动词。

反对再嫁—— 

为了生存——(毫不懈怠地)做“彻夜的煮福礼,全是一人担当,竟没有添短工”“整天的做,似乎闲着就无聊”; 

反抗再嫁——嚎、撞; 

怕被分身——(门槛); 

怀疑鬼神——(灵魂有无)。

明确:祥林嫂是中国农村劳动妇女的典型。她勤劳善良,安分守己,要求极低,想依靠自己的辛勤劳动生存,但她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她性格坚强,一次又一次地向限度挑战,这个限度又一次次扩大,一次次把更大的挑战摆在了她面前。她最终被打败。

任务3:分析环境描写,体会艺术匠心

活动1:《祝福》描绘了复杂的社会环境。找出文中几处环境描写,分别理解其作用。

1.祝福的描写形象地再现鲁镇封建气息浓厚的环境,同时它也是一个时间标志,把祥林嫂的人生悲剧串联起来,形成清晰的发展脉络。还和祥林嫂的死形成强烈对比,增添了作品的悲剧氛围。

2. 鲁四老爷书房的描写。表露了鲁四老爷的身份,揭示了他伪善的本质。他是一个宣扬封建礼教,自觉维护封建统治的卫道者。

3. 鲁镇人文环境的描写。鲁镇是一个封闭式社会,是当时中国偏僻而落后的一个角落,受到理学严密的思想统治,弥漫着浓厚的迷信气氛。为祥林嫂的“被打败”提供了典型环境。

活动2:探究环境描写对表现主题的作用

作者巧妙地把祥林嫂悲剧性格上的几次重大变化,都集中在鲁镇“祝福”的特定的环境里,三次有关“祝福”的描写,不但表现了祥林嫂悲剧的典型环境,而且也印下祥林嫂悲惨一生的足迹。   

(1)研读课文第1—2段,思考:课文是怎样描写鲁镇祝福景象的?哪些语句带有作者的感情或有特定的思想内容?     

明确:小说在开头就渲染了鲁镇年终祝福的热闹忙碌的气氛:晚云的闪光、爆竹的钝响、幽微的火药和人们忙碌的景象。调动了读者的视觉、听觉和嗅觉,写得层次分明,具体形象,使人如见其景,如闻其声。课文中用“沉重”的晚云,“阴暗”的天色,“将鲁镇乱成一团糟”等语句,透露出作者对这种气氛的反感和贬抑。其中有一句话“年年如此,家家如此——只要买得起福礼和爆竹之类的,——今年自然也如此”值得注意。这句话点出了辛亥革命以后农村风俗习惯依旧,封建思想依旧。而破折号插入的部分又反映出,在这贫富悬殊的社会里,穷人无福可祝,无福可言。这些语句,勾勒了当时的社会环境,烘托一种沉闷悲凉的氛围,揭示了祥林嫂悲剧的社会基础,预示了祥林嫂悲剧命运的必然性。   

(2)研读课文中第二次对鲁四老爷家祝福的描写,思考:有何深刻含义?

明确:祥林嫂是一个被鲁四老爷认为“败坏风俗”的罪人,被剥夺了做人的权利。祝福本身就是旧社会最富有特色的封建迷信活动,所以在祝福时封建宗法思想和反动的理学观念也表现得最为强烈,在鲁四老爷不准“败坏风俗”的祥林嫂沾手的告诫下,祥林嫂失去了祝福的权利。她为了求取这点权利,用“历来积存的工钱”捐了一条“赎”罪的门槛,但所得到的仍是“你放着罢,祥林嫂”。这样一句喝令,就粉碎了她生前免于侮辱、死后免于痛苦的愿望,她的一切挣扎的希望都在这一句喝令中破灭了。就这样,鲁四老爷在祝福的时刻凭着封建宗法思想和封建礼教的淫威,把祥林嫂一步步逼上死亡的道路。特定的环境描写,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同时也增加了人物形象的真实感与感染力。     

(3)研读课文结尾通过“我”的感受来描写祝福景象的句子,思考:有何用意?

明确:已经是乞丐的祥林嫂怀着对地狱的恐惧悲惨地死去,祥林嫂的悲剧达到高潮。祥林嫂死的惨象和天地圣众“预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的气氛,形成鲜明的对照,深化了对旧社会杀人本质的揭露,同时在布局上也起到了首尾呼应、使小说结构更臻完善的作用。    

任务4:研读课文,探究主旨  

活动1:祥林嫂经历了怎样的磨难?对这些磨难,小说是否有很具体的描写?找出来,读一读。

提示:(1)小她十岁的丈夫死了;(2)逃到鲁镇做工,工作繁重;(3)被婆婆转卖到山里;(4)激烈反抗,被迫成婚;(5)第二个丈夫伤寒死去;(6)唯一的儿子又被狼吃掉;(7)大伯收屋,生活无着落;(8)在鲁镇中处处受歧视;(9)捐门槛无效,精神崩溃;(10)被辞退,靠乞讨为生;(11)在人们的祝福声中死去。

活动2:理解文章主题

一个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人,经历一次打击或灾难就足以置人于万丈深渊,而祥林嫂经常惨遭不幸。这些不幸一步步将她逼上了生活的绝路。有人说,祥林嫂是封建礼教的牺牲品;有人说,祥林嫂是被鲁四老爷之类极端冷酷的人“杀”死的;也有人说是柳妈的一席话葬送了祥林嫂。全班或分组讨论:造成祥林嫂悲剧的原因到底是什么?

提示:祥林嫂周围的人对她的遭遇各是什么态度?在文中找出有关人物,读其言,观其行。(学生探究交流,教师引导归纳)

 【归纳总结】周围的人都把杀人的矛头刺向了祥林嫂。正如著名作家丁玲所说“祥林嫂是非死不可的,同情她的人和冷酷的人,自私的人,是一样把她往死地里赶,是一样使她增加痛苦。”  祥林嫂是旧中国农村劳动妇女的典型。她勤劳、善良、质朴、顽强,但在旧社会却不但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反而成了一个被践踏、被迫害、被愚弄、被鄙视的人物,以致被旧社会所吞噬。在被婆婆、堂伯、大伯虐待,出卖,被迫再嫁,被驱赶时,她不断挣扎;为了能使鲁四老爷、鲁四婶再让她在祝福前做祭祀的活,摆脱灵魂上的迷信枷锁,争取做人的权利,她倾其所有到土地庙里捐门槛;面对柳妈、鲁镇男女的种种讥讽、侮辱与伤害,她给以无声的抗议。但在封建社会里,根本找不到违反了封建礼教的祥林嫂的位置,更何况她还要反抗,这更加为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所不容。正是以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为指南的鲁四老爷和受这种思想文化熏染毒害的人们,是他们的思想把一个勤劳、善良、质朴、顽强的妇女推向恐怖的地狱。

封建社会的四道绳索——族权、夫权、神权、政权混为一体,形成了一股凶残的封建宗法势力,残酷地奴役和迫害她,将她一步步逼上绝路,最终把她置于死地。(她被迫改嫁是族权的唆使;她的再嫁被认为“败坏风俗”,是夫权的影响;而她这“耻辱”到“阴司”还洗不掉,是神权的控制;鲁四老爷对她的迫害和侮辱,依靠的又是封建政权。)

综合以上分析,一步步把祥林嫂推向绝路的是这个黑暗的社会环境,吃人的封建礼教、迷信思想,和毫无道德可言的封建家族内的恃强凌弱,以及周围人的淡漠麻木,加上祥林嫂自身的愚昧。鲁迅表现祥林嫂的悲惨命运的用意,就是批判当时社会的腐朽与黑暗,也揭示了包括祥林嫂在内的广大民众的病态灵魂。鲁迅以其敏锐的眼光将笔墨投向深受压迫和封建思想毒害的中国下层劳动人民,揭示社会病态,引起疗救的注意。  

布置作业:

1.电影《祝福》有这样一个情节:祥林嫂捐了门槛,仍然被禁止参与祭祀活动,于是拿起菜刀,跑到土地庙怒砍门槛。你觉得增添这个情节妥当吗?谈谈你的看法。

2.有人说,祥林嫂是一个没有春天的女人,请分析是谁剥夺了祥林嫂的春天。

精心的叙事塑造人物,形象的变化揭示主题
——《祝福》教学设计
何有湖
教学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细读文本内容,熟悉故事情节。
2.思维发展与提升:品鉴叙述手法,体会构思之妙。
3.审美鉴赏与创造:分析人物形象,思考人物作用。
4.文化传承与启示:结合环境描写,理解写作意图。
教学重点:分析本文框架与嵌套结合的叙事结构。
教学难点:祥林嫂之死因探究。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祝福》是鲁迅短篇小说集《彷徨》的第一篇,最初发表于1924年,后收入作者小说集《彷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正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时期,小说展示了这一时期中国农村的真实面貌。。新文化运动的口号是“民主、科学”,而阻碍中国进入民主、科学时代的最大障碍,正是几千年遗留下来的腐朽、愚昧的封建思想。中国妇女算得上是这其中最大的受害者。小说中,鲁迅通过描写祥林嫂之死,深刻地揭露了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
辛亥革命以后,帝制政权虽被推翻,但取而代之的却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封建社会的基础并没有彻底被摧毁,而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他们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宗法观念、封建礼教仍然是压在人民头上的精神枷锁。
故事反映的是辛亥革命后中国农村的黑暗现实。这一时期的鲁迅基本上还是一个革命民主主义者,还不可能用马克思主义来分析观察,有时就不免发生怀疑,感到失望。他把这一时期的小说集叫做《彷徨》,显然反映了其时自己忧愤的心情。
(二)任务一:鲁迅是如何讲故事的?——嵌套式叙事结构(叙述线索、叙述人称与视角、叙述手法、叙述情绪)
【提问】阅读全文,请按“'我’回鲁镇的故事”和“祥林嫂的故事”两条线,梳理全文,(注意课文排版中的自然隔开),并思考两个故事的关系。(具体教学时,采用填空的方式推进)
【明确】1.【按时间顺序】“我”回鲁镇的故事:(年底)第一天夜里,回鲁镇,住四叔家,话不投机——第二、三天,看本家和朋友(第二天下午遇见祥林嫂)——第三天傍晚,回四叔书房,百无聊赖,晚饭前听到祥林嫂之死,心有不安,告诉四叔明天走,菜油灯下回忆祥林嫂的半生事迹——第四天(大年初一)凌晨近五更惊醒。(注意开头与结尾环境描写中,作者嘲讽的叙述情绪)
2.【按时间顺序】祥林嫂的故事:除夕之际,寂然死去(鲁镇)——春日之时,丈夫死亡(卫家山)——一年冬初,初到鲁镇(鲁镇)——孟春之时,被卖改嫁(卫家山、贺家墺)——暮春之时,痛失爱子(贺家墺)——过了两年,再到鲁镇(鲁镇)——腊月之时,捐了门槛(鲁镇)——冬至祭祖,帮忙遭拒(鲁镇)——被逐出门,沦为乞丐(鲁镇)——除夕前夕,魂灵之问。
3. 【按文中分段】祥林嫂的故事:
第一部分:(“我”回鲁镇)祥林嫂之死(结局)
第二部分:祥林嫂初到鲁镇(开端)
第三部分:祥林嫂被卖改嫁(发展)
第四部分:祥林嫂再到鲁镇(高潮)
第五部分:祝福景象和“我”的感受(尾声)
【小结】外框架是“我”的故事+主体是祥林嫂的故事=嵌套式叙事结构。
【提问】一篇优秀的小说,选择谁作为叙述者是至关重要的,鲁迅小说在叙述者的选择方面尤其讲究。他常常以第一人称“我”作为叙述者,《孔乙己》中的“我”是个酒店的小伙计,《祝福》中的“我”则是一个返乡青年。
文中的两个故事分别采用哪些人称叙述的?其中“祥林嫂的故事”中哪些人讲述的?
【明确】1.外壳叙述层:《祝福》的开头部分和结尾部分,即“我”回鲁镇的经历以及“我”与祥林嫂的交往历程。(“我”回鲁镇过年的故事)
2.主体叙述层:叙述者“我”对祥林嫂故事的回忆过程,篇幅最大,讲述最详尽。(“我”回忆祥林嫂的半生事迹)
3.次要叙述层:指中人卫老婆子及祥林嫂本人讲述祥林嫂的遭遇。(“我”所不知道的祥林嫂的故事)
祥林嫂的故事:除夕之际,寂然死去(叙述者:“我”)——春日之时,丈夫死亡(叙述者:卫老婆子)——一年冬初,初到鲁镇(叙述者:“我”)——孟春之时,被卖改嫁(叙述者:卫老婆子)——暮春之时,痛失爱子(叙述者:祥林嫂)——两年后秋季,再到鲁镇(叙述者:“我”)——腊月之时,捐了门槛(叙述者:“我”)——冬至祭祖,帮忙遭拒(叙述者:“我”)——被逐出门,沦为乞丐(叙述者:“我”)——除夕前夕,灵魂之问。(叙述者:“我”)
【小结】三者关系:外壳叙述和次要叙述都为主体叙述服务:外壳叙述引出主体叙述,使故事更紧凑;次要叙述是主体叙述的补充,使斜述更合理,使人物形象更丰富。
【提问】作者为什么要选择一个返乡青年作为叙述者呢?(对祥林嫂最熟悉的人应该是卫老婆子,和祥林嫂最亲近的人应该是柳妈,在鲁镇最有权威的人应该是鲁四老爷,作者却没有选择他们作为叙述者)
【明确】设想一:卫老婆子和柳妈固然熟悉祥林嫂,也对她有一定同情,但由她们来叙述故事,作品叙述的中心就落在阿毛之死和祥林嫂改嫁等八卦故事,无法走进祥林嫂痛苦的内心世界。
设想二:由鲁四老爷来叙述故事,更多关注的是她的改嫁和劳力,叙述者只有满眼的鄙视,不会带有任何同情。
设想三:由“我”作为叙述者,无论是身份还是性格都最为合适。理由有二:
①“我”是个有新思想的知识分子,对于鲁镇的习俗带着抵触和审视眼光,更容易去关注一位弱势女人。
②“我”只是个返乡知识分子,无金钱也无地位,除了对祥林嫂有一定的同情心以外,对她不能有实际的帮助,不会影响主人公的运数,显得客观。
【提问】那么,在祥林嫂的故事中担当什么角色?有什么作用?
【明确】①整体情节上,“我”是祥林嫂故事的叙说者和参与者,祥林嫂的半生事迹都是通过“我”的回忆呈现,“我”有线索作用。
② 人物形象上,“我”接受过五·四新思想,对鲁镇的人和事带有审视眼光却又无力改变;对祥林嫂有同情,却又无能帮助。通过“我”的刻画,表现了五·四时期中国知识分子的彷徨心理。
③ 主题表达上,面对祥林嫂的灵魂之问,“我”的逃避成为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使祥林嫂失去了精神寄托,有利于揭示祥林嫂命运的悲剧性。(连“我”这样有新思想的人都无法给祥林嫂精神出路,可见当时社会的愚昧与落后,可见封建礼教对社会的毒害之深)
【提问】为什么说揭示五·四时期中国知识分子的彷徨心理
【明确】“我”是一个受到新思想启蒙的知识分子,“我”与鲁四老 爷“话不投机”,对在“祝福”的礼节中女性地位的丧失并流露出同情,这表现了“我”先进性的一面,但这只是一面。
面对祥林嫂的“生死之问”“我”含糊其词;面对祥林嫂的死亡,“我”极力逃避却又心神不宁,甚至想通过下馆子来解脱和麻醉自己。很快,“我”又渐而放松,只剩一丝内疚。询问四叔无望后,“我”独坐思考,甚至将祥林嫂的死解释为一种“为人为己”的解脱。小说的最后“我”变得懒散而且舒适。可见,文中的“我”是一个无知、冷漠、逃避的“失败者”的形象,这也说明了以“我”为代表的知识分子的新思想仅仅停留在理论上,面对现实问题却软弱无力。
另外,“我”和故乡的关系是“虽说故乡,然而已没有家,所以只得暂寓在鲁四老爷的宅子里”。与四叔也是话不投机,甚至从四叔俨然的脸上读到了自己也是一个“谬种”,于是决定明天离开鲁镇,进城去了。可见,“我”只是鲁镇上无所作为的匆匆过客,明知鲁镇落后却又无力改变现状。这里我们就能够理解为什么《祝福》是小说集《彷徨》的第一篇。
【补】小说集《彷徨》鲁迅写作于“五·四”运动后新文化阵营分化的时期。原来参加过新文化运动的人,“有的退隐,有的高升,有的前进”,鲁迅当时也像散兵游勇一样孤独和彷徨,他在《题〈彷徨〉》一诗中说:“寂寞新文苑,平安旧战场,两间余一卒 ,荷戟独彷徨。”这便是题名《彷徨》的来由。他在《彷徨》书扉页上引用《离骚》诗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所以,鲁迅在小说《祝福》中通过“我”这一形象,既写出五·四时期知识分子有心改变现实而又软弱逃避的矛盾心理。
【提问】小说为什么还要用“中人卫老婆子及祥林嫂本人讲述祥林嫂的遭遇”的方式?(或者说这样叙述有什么作用?)
【明确】这是辅助主体叙述和全面塑造祥林嫂这个人物形象的需要。
从她被抓走到第二次出现在鲁镇,中间的故事出现“断层”。鲁镇的人也不知道她的生活情况,这个“断层”有谁来叙述比较真实?
只有卫老婆子。她是沟通鲁镇和卫家山两地之间的桥梁,通过卫老婆子的口,我们得知祥林嫂被抓回婆家后便被“转卖”给了贺家墺的贺老六。作者通过这样一个“知情人”的亲身叙述,让读者看到了一个更加真实而全面的祥林嫂。她的“出格”反抗,她的再嫁屈从,她的侍夫育子,她的夫死子亡等等。
同时,阿毛之死,因为只有祥林嫂自己才是知情者,作者用祥林嫂本人反复叙说的方式重现这段经历。一方面是叙述视角所限,另一方面用“当事人”口述,更真实,更打动人心。
卫老婆子的讲述环环相扣,祥林嫂的述说反反复复,不仅让读者明白了祥林嫂的悲惨命运和祸不单行,也容易使读者将自己代入到文本中,从而切实地体会祥林嫂的苦难人生和精神困境。
【小结】全文主要采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为什么还采用当事人亲自讲述?
1.可以有效补充第一人称的叙述空白,使故事情节更连贯;
2.有利于将读者带入祥林嫂遭遇的现场,表现其丰富而苦难人生,有真实感;
3.有利于刻画祥林嫂的反抗性,揭示其精神困境,增强小说的批判性;
4.使人物活动的场景始终聚焦在鲁镇,使小说结构严谨,也便于集中通过年终“祝福”习俗的描绘营造沉郁的氛围。
【补充】“我”是主叙述视角,卫老婆子及祥林嫂本人是次叙述视角。因为“我”是有限叙述视角,祥林嫂在卫家山和贺家坳的事,如果由“我”来叙述,显然违反有限视角的原则。
这种主次叙述视角结合的手法在《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出现过:
“忽一日,李小二正在门前安排菜蔬下饭……看时,前面那个人是军官打扮,后面这个走卒模样,跟着也来坐下。”
【分析】主视角是林冲,而这段则由“次视角”李小二来叙述。明末小说批评家金圣叹在这一段后批道:“'看时’二字妙,是李小二眼中事。一个小二看来是军官,一个小二看来是走卒,先看他跟着,却又看他一齐坐下,写得狐疑之极,妙妙!”金圣叹不仅看出了视角的变换,而且注意到这种变换对故事中情绪氛围变化的影响。
从叙事学的角度概括,这一段的作用:①叙述视角由视觉转为听觉,便于叙述者吸引听众走入故事情境;②制造一个神秘的氛围,推动情节的发展;③通过一个小二的视角来写,表达叙述者对高俅等恶势力的不满情绪。
【提问】《祝福》为什么要从祥林嫂之死写起?(分析叙述手法倒叙的使用)
【明确】①制造悬念,引发读者的注意力;
②开篇集中笔墨描写年终祝福的情景,与小说的主旨有关,有利于揭示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
③在开篇描写年终祝福的场面,形成一个热闹而又沉闷氛围,为主要人物祥林嫂出场做铺垫;
④“我”是带着嘲笑的口吻来叙述祝福的场景的,为下文和四叔的冲突、对祥林嫂的同情做铺垫。
(三)任务二: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分析
【提问】作者是如何刻画祥林嫂这一人物形象的?
【明确】
外貌
眼睛
身体状况
人物经历
内心世界
头上扎着白头绳,两颊却还是红的
顺着眼
健康(有生命力)
新寡,私自逃出打工
精神正常
安分耐劳
她仍然头上扎着白头绳,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
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
亚健康
再寡,丧子,被赶
精神悲哀
安分耐劳
之前的花白头发,即今已经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
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动
身体衰弱不堪
被赶出鲁四老爷家,沦为乞丐
精神麻木
濒临崩溃
(四)任务三: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分析
【提问】有人说,祥林嫂是没有“春天”的,只有“秋天”与“冬天”,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查找“春天”“秋天”与“冬天”发生在她身上的悲惨之事。
【明确】1.“她是春天没了丈夫的”——在春天,她的第一任丈夫死了。
2.“因为春天事务忙”——在春天,她被婆婆绑回家。
3.“春天快完了,村上倒反来了狼”——在春天,她的孩子被狠叼了。
4.“有一年冬初,四叔家里要换女工”——在冬初,她初到鲁镇,(冬初逃出求生,可见艰难)
5.“但有一年的秋季……她竟又站在四叔家的堂前了”——在秋季,她再到鲁镇(人生的秋季真正开始)
6.“微雪点点地下来了”——在下雪的冬季,柳妈的阴司之说,让祥林嫂的精神进入寒冬。
【提问】小说一共写了三次祝福,请分析它们的作用。
【明确】1.描写鲁镇上各家准备“祝福”的情景。
作用一:对爆竹的描写,自然环境,从视觉、听觉、嗅觉等角度描绘出一幅阴暗、低沉的景象,为主人公提供活动背景,反衬祥林嫂之死。
作用二:对女人准备福礼的描写,社会环境,点出了辛亥革命以后农村风俗习惯依旧,封建思想依旧。破折号插入的部分说明在这贫富悬殊的社会里,穷人无福可祝,无福可言。交代了当时的社会环境,揭示了祥林嫂悲剧的社会基础。
2.对鲁四老爷家祝福的描写。
鲁四老爷为了“将来的好运气”,把祥林嫂一步步地逼上了死亡的道路。这一次环境描写,推动了情节发展,而且暗示封建礼教害死祥林嫂的主题。
3.结尾通过“我”的感受来描写祝福。结构上照应开头,使小说的结构更加完整;主题上具有象征意义,象征 “祝福”是封建社会吃人的大典;手法上,“祝福”的热闹与祥林嫂的凄然离世形成对比,深化了对封建礼教吃人本质。
【提问】请分析文中四次“雪花”描写的作用。
【明确】①天色愈阴暗了,下午竟下起雪来,雪花大的有梅花那么大,满天飞舞,夹着烟霭和忙碌的气色,将鲁镇乱成了一团糟。(为祥林嫂悲惨的死作环境烘托和气氛渲染)
②雪花落在积得厚厚的雪褥上面,听去似乎瑟瑟有声,使人更加感到沉寂。(此时雪花飘在祥林嫂死后,烘托“我”雪一样的心情——无可奈何和无法言说的苦闷)
③“微雪点点的下来了”和“祥林嫂似乎很局促了,立刻敛了笑容,旋转眼光,自去看雪花”。(写雪穿插在柳妈同祥林嫂谈话之前和之间,点到即止。一方面将过去短暂生活的甜美与现实生活的冷酷形成强烈对比;另一方面又暗示柳妈讲的雪样故事将对祥林嫂造成严重的精神打击)
④远处的爆竹联绵不断,似乎合成一天音响的浓云,夹着团团飞舞的雪花,拥抱了全市镇。(小说的结尾,借雪的猖狂暗示封建礼教思想之浓,含蓄地揭示出下层劳动人民无法抗拒雪的命运)
(五)教学总结:思考探究小说的主旨
【提问】祥林嫂之死因是什么?(开放式探究)
【明确】1. 还不是穷死的?(短工)——有一定的道理,但毕竟祥林嫂还是“四十上下的女人”,讨口饭吃不成问题。
2. 被封建四大“绳索”“绞”死的:鲁四老爷代表的政权,婆婆代表的族权,地狱代表的神权,祥林代表的夫权——权威盛行看法,站在阶级角度,有道理,但略有牵强生硬,甚至荒谬。如鲁四老爷虽然对祥林嫂没什么好感,但也仅是“皱了皱眉”而已,骂也不是当着祥林嫂的面。鲁四老爷代表“政权”,未免上纲上线。
3.封建礼教观念“吃人”:祥林嫂是被封建礼教观念以及对女人和寡妇的成见与偏见吃掉的。她悲剧的特点是没有凶手,是没有刽子手的死亡,她是被一种观念逼上死路的——这与鲁迅改造国民性的思想,还有“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情感相通,却忽略了更深层面的精神内因。
4.自我折磨,自我恐吓致死的:祥林嫂愚昧、胆小、死脑筋——也有一定道理。
5.死于希望的被剿灭:
1.最初,(一个普通女人)希望与丈夫“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希望,丈夫很快撒手人寰——希望破灭。
2.然后,希望降格为“从一而终,为夫守节”(只能按社会的惯例),她设法逃离婆家,到鲁镇打工;被捉,又以死抗婚,归根到底都是对这一希望的持守。
3.接着,与贺老六生子,逐渐步入生活的常轨,又有做一个普通女人与家人安生过日子的希望,可丈夫因伤寒而死,儿子阿毛被狼吃掉,加上大伯的收屋驱逐——希望被彻底铲除。
4.再次流浪到鲁镇后,希望基本的生存和一丝同情,于是不断地描述阿毛惨死,但依然被扑灭——因为人们已经很不耐烦,立刻会粗暴地打断她。丧夫、失子属于天灾,想倾诉而不得是人祸。
5. 在鲁镇,祥林嫂是一个别样的玩物、不洁之物、不祥之物、一个异类,只剩生之希望,但柳妈的“死后被分尸”之说,四婶的大喊 “你放着罢,祥林嫂!”和 “我”对祥林嫂心理的误判,让她彻底崩溃。柳妈出于取乐,四婶出于自私,“我”出于善意,却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了对祥林嫂生命希望的最后屠戮,且以一种极为自然,极为家常的方式,很轻松地完成。因此,祥林嫂的死就成了必然!
祥林嫂一个愚拙而善良,内向而烈性,强韧而脆弱,痴情而清醒,清醒而混沌,混沌而简单,简单而复杂的普通女性。作者向读者揭示了一个小如微尘,贱如奴隶的平凡生命的悲剧,一个卑微寻常的希望被践踏的悲剧,更可悲的是祥林嫂自己也是屠戮者!
【提问】标题“祝福”有什么内涵?
【明确】表层含义:鲁镇的人用烹熟的“福礼”向福神拜求来年的好运气。
深层含义:祝福与祥林嫂之死形成对比,与冷漠的社会氛围构成反讽,深刻地表达了鲁迅对人情冷暖的思考,对冷酷社会的揭露,对知识分子彷徨心态的反思,对封建礼教野蛮吃人的控诉。
《祝福》教学设计
一、教学导入
有人说祥林嫂是个没有春天的女人,她先是在春天里死了丈夫,接着而她在春天里死了儿子,最后她又在春节的祝福声中死在寒冷的雪地里。在浸透了封建文化的环境中生活着的中国百姓,不敢对生活有所奢求,他们只求生能存命,死后安魂。可就是如此可怜的要求,也被社会冷漠地拒绝,即先生所说的“想做奴隶而不得”。
在天地圣众歆享牲醴的爆竹声中,一个“想做奴隶而不得”的可怜女人,躺在了写着“吃人”二字的历史上!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祥林嫂,学习鲁迅先生的《祝福》。看一看鲁迅先生是怎样演绎了这个发生在春天里的人间惨剧。
补充:鲁迅作品中所说的“吃人”指何意?《狂人日记》里最精彩的一段,是写“狂人”看到书本上写的也都是“吃人”。封建传统三纲五常这些思想,在鲁迅看来,都是吃人的,有害的。鲁迅在这里想要表达的“吃人”,更多的是指封建礼教的“吃人”。吃掉的,并不是真实的血肉,而是民众的思想。
二、作者介绍
1、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1918年5月,第一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对封建制度进行猛烈的揭露和抨击,奠定了其在新文学史上的地位。
2、作家作品
①小说集
(1)《呐喊》,收集1918——1922年的小说,如《狂人日记》、《药》、《阿Q正传》、《故乡》、《社戏》、《孔乙己》等,共14篇。
(2)《彷徨》,收集1924——1925年的小说,《祝福》是第一篇,另外还有《伤逝》等,共11篇。
(3)《故事新编》,收入1922——1935年间所作的八篇作品
②散文集:《朝花夕拾》
③散文诗集:《野草》
④杂文集:《南腔北调集》《而已集》《二心集》《且介亭杂文》《华盖集》《坟》《热风》
三、背景资料
《祝福》发表于1924年。是鲁迅小说集《彷徨》的第一篇,故事叙述的是辛亥革命后中国农村的黑暗现实。辛亥革命后,旧中国农村的黑暗是空前的。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清王朝,赶跑了皇帝,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并没有真正完成,中国仍然处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和压迫下,封建的思想观念和礼教仍然顽固地束缚着广大农民,尤其是妇女,她们更是受尽了剥削和压迫,承受着难以想象的肉体上和精神上的双重重压。民国初年政府颁布的“褒扬条例”中,就有“表彰节烈”的条款。“五四”运动前后,“忠臣不事二主,烈女不嫁二夫”,“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礼教观念流传甚广。五四运动提出了“民主、科学”“打倒封建礼教”的口号,而阻止中国进入民主、科学时代的最大障碍,就是中国两千多年遗留下来的腐朽愚昧的封建思想.妇女解放问题也成了这个时期鲁迅探索的主题。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鲁迅的小说《祝福》应运而生了。在小说中,鲁迅深刻地揭露了封建文化思想的流弊和余毒。
补充:封建思想
1)三从
①未嫁从父:女孩子在未出嫁之前要听从家长的教诲,不要胡乱地反驳长辈的训导,因为长辈们的社会见识丰富,有根本性的指导意义;
②既嫁从夫:出嫁之后要礼从夫君,与丈夫一同持家执业、孝敬长辈、教育幼小;
③夫死从子:如果夫君不幸先己而去,就要坚持好自己的本分,想办法扶养小孩长大成人,并尊重自己子女的生活理念。
2)四德(妇德   妇言  妇容   妇功)
①德:第一要紧是品德,能正身立本;
②言:要有知识修养,言辞恰当,语言得体
③容:即相貌,指出入要端庄稳重持礼,不要轻浮随便
④工:即治家之道,治家之道包括相夫教子、尊老爱幼、勤俭节约等生活方面的细节
3)三纲(为臣、为子、为妻必须绝对服从于君、父、夫,同时也要求君、父、夫为臣、为子、为妻作出表率)
①君为臣纲:国君是臣子的准则,君不正,臣投他国
②父为子纲:父不慈,子奔他乡。子为父望,子不正,大义灭亲
③夫为妻纲:夫不正,妻可改嫁。妻为夫助,妻不贤,夫则休之
4)五常(规范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等人伦关系的行为准则:君臣有义、父子有亲、长幼有序、夫妻有别、朋友有信)
①忠:君臣之间有礼义之道,故应忠
②孝:父子之间有尊卑之序,故应孝
③悌:兄弟手足之间乃骨肉至亲,故应悌
④忍:夫妻之间挚爱而又内外有别,故应忍
⑤善:朋友之间有诚信之德,故应善
5)程朱理学:存天理    灭人欲     饿死事小    失节事大
四、解题
“祝福”:是旧时浙江绍兴一带曾经流行过的一种迷信习俗。每当旧历年底,地主和有钱人家举行年终大典,杀鸡、宰鹅、买猪肉,并将三牲煮熟作为“福礼”,恭请天神和祖宗享用,感谢他们保佑当年“平安”,并祈求来年幸福。
按照老人的说法,天上的菩萨不进不洁之家。因此,在祝福之前,必须把厅堂、祭桌、祭器等掸扫、洗刷得干干净净。“三牲福礼”煮好后,盛放在木制的朱漆大盘里。祭典若在深夜举行,气氛更为庄严肃穆。男丁按辈份行三跪九叩大礼,妇女和个别忌生肖的男丁都要回避。别说寡妇祥林嫂,就是鲁府的太太、小姐们也是被剥夺祝福资格的。
封建迷信思想     封建礼教制度
五、整体感知
1、小说:一种通过人物、情节和环境的具体描写来反映现实生活的文学体裁。
人物:肖像、语言、动作、神态、心理
小说三要素      情节:(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顺叙
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2、小说的常见命题要点
高考中小说的命题指向四个关键词:人物、情节、环境、主题。
具体来说可以分为以下几方面:1.把握故事情节      2.揣摩人物形象  
3.注意环境描写 4.理解小说标题 5.概括探究主题
v 阅读全文,思考下列问题:
按故事的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的顺序把全文分为六部分;
序幕:祝福景象与鲁四老爷1-2
结局:祥林嫂突然死去 3-33         
开端:祥林嫂初到鲁镇 34-53
发展:祥林嫂被卖改嫁54-65
高潮:祥林嫂再到鲁镇66-111
尾声:祝福景象和我的感受112
v本文的记叙顺序是什么?采用这样的记叙顺序有什么作用?
提示:在人物形象、情节、主题、等方面的作用
明确:本文使用的叙述方式是倒叙,其作用为:
①从情节安排上看
把祥林嫂悲剧的结局放在前面,巧妙地为读者设置了一个悬念,使读者急于探求事情的原委,增强吸引力。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②从人物塑造上看
祥林嫂在富人们一片祝福声中寂然死去,(小说开头写祥林嫂在富人们一片祝福声中寂然死去,并引起鲁四老爷的震怒:“不早不迟,偏偏要在这时候,——这就可见是一个谬种!”)渲染浓厚的悲剧气氛,以乐景写哀情,反衬人物的悲惨命运。
③从小说主题上看
把祝福的景象和祥林嫂的死连在一起,形成强烈的对比,有震撼人心的力量,这就把祥林嫂寂然死去的结局提前,营造了小说浓厚的悲剧气氛。揭示了祥林嫂与鲁四老爷之间的尖锐矛盾,突出反封建主题。
v如果将倒叙还原为顺叙,以祥林嫂的人生经历为线索,重新梳理祥林嫂的故事,将会是怎样的呢?请阅读小说进行梳理。
二十六七岁以前:童养媳。
二十六七岁:春上死丈夫,初到鲁镇做工。
二十七八岁:春上改嫁,年底生阿毛。
二十八九岁:阿毛两岁,丈夫病逝。
三十或三十一:阿毛春上被狼吃,同年秋再到鲁镇做工。
三十三四岁:可能被赶出鲁四老爷家
三十七八岁:腊月二十四夜或二十五凌晨,离开人世。
v《祝福》从什么人称来叙述故事?有何作用?
第一人称“我”
①线索人物:以“我”的视角将读者带入故事中 ,“我”是故事的叙述者,是祥林嫂悲剧的见证人,是故事的参与者。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 ((情节)
②“我”是一个知识分子的形象,具有反封建思想却无力改变现实生社会,着重表现“我”对祥林嫂同情却又软弱无能,无力给祥林嫂以帮助的窘境。(人物、主题)
作用:叙述亲切自然,给人以真实、生动的现场感,利于描写和抒情议论。
v“捐门槛”这一情节的作用:
①人物:反映出祥林嫂的封建愚昧,但依然对生活充满希望,并做出反抗和挣扎。
②情节:为下文祥林嫂的悲惨结局做铺垫。
③主题:反映了封建社会对祥林嫂的压迫和残害,突出反封建的主题。
v《祝福》中写祥林嫂问“我”魂灵有无的问题的情节有何作用?
①情节:祥林嫂是清醒的,她是有意识的,因为她还知道要找“我”,一个出过门、识字的人,来弄清她不知道的事,显得真实可信。通过此情节,将“我”与祥林嫂联系起来,进而引出下文祥林嫂的故事。
②人物:祥林嫂是清醒的,她是有意识的;在长期痛苦的思索中,祥林嫂所产生的对魂灵的怀疑给她带来了希望,以期免除死后更大更深的苦痛与恐怖。这也反映了她死前的恐惧和矛盾﹣﹣害怕有魂灵,这样她就会被锯成两半;又希望有魂灵,可以在死后和阿毛团聚。
③环境与主题:在鲁镇这样一个闭塞、黑暗、毫无民主和科学可言的社会里,祥林嫂抓住了一个与外界相连的渠道,这也表明了她不仅是一个旧社会的受害者,在受害的过程中,还进行着抗争,更能揭示文章的主旨。

²“谁是凶手”系列之祥林嫂死亡事件——《祝福》探究式学习
鲁镇疑云系列之祝福:偏僻小镇接连发生命案,阿Q,孔乙己,下一个死者又会是谁?
新年来临前的一天,在这个普天同庆的日子里,鲁镇下了一场大雪,随着夜幕降临,雪花漫天飞舞,夹着烟雾和忙碌的气氛,将鲁镇乱成一团糟,镇上家家户户杀鸡,宰鹅,煮猪肉......忙碌地准备着祝福......然而,我们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小镇出现了一起凶杀案,第二天街头出现一具女尸,引发了人们的恐慌。
鲁镇侦探队于“祝福”清晨接到群众报案,称鲁镇街头发现一具女尸,接警后,身为侦探的你火速赶到案发现场。现场已聚集大量群众,据群众指认死者名为祥林嫂。
祥林嫂为何暴尸街头?杀害他的凶手是谁?我们一起开展案情调查。
1、情境任务:请侦探们细读文章,互相讨论,依据文本内容完成祥林嫂死亡事件刑侦报告。
祥林嫂死亡事件刑侦报告
死亡时间及地点      

死者分析    

嫌疑人分析

结案报告    

首先,请允许我为大家简单地介绍案件的基础情况
01死亡时间及地点
死亡时间:十二月二十五日夜晚至二十六日夜晚之间
死亡地点:鲁镇街头
下面请大家进行第一轮搜证,阅读课本,找到死者祥林嫂相关资料,形成死者档案。
02死者分析
1)死者情况(死者档案)
姓名:祥林嫂   
性别:女
年龄:四十上下
身份:寡妇、逃妇、女佣人、被卖的女人、改嫁的女人、幸福的妻子、再次丧夫的寡妇、失去孩子的母亲、被赶出自己家房子的人、乞丐
亲属:卫家婆婆、卫家小叔子、贺家大伯
遗产:一个竹篮、一个破碗、一根下端开裂的长竹竿
2)死者外貌特征(根据的回忆笔录)

脸色
两颊
眼睛
头发衣着饰物
精神状态
初到鲁镇
青黄
红的
顺着眼
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
虽贫困,但还有活力,对生活抱有希望
再到鲁镇
青黄
血色消失
顺着眼,有泪痕,无神
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圆篮,小铺盖
走投无路,对生活失去了希望
临死前
黄中带黑
瘦削不堪,消尽悲哀神色,木刻
瞪着,眼珠间或一轮
全白;破竹篮,空的破碗,破竹竿
精神已经完全麻木,对生活已经绝望
通过这些不断变化的肖像描写,尤其是祥林嫂的眼神变化,展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概括了祥林嫂半生悲惨的经历。通过鲜明的对照反映了祥林嫂悲剧命运的几个阶段,形象地表现了祥林嫂是怎样一步步地被逼到绝境的。
03嫌疑人分析
请各位侦探指证犯罪嫌疑人:鲁四老爷、鲁四婶、卫老婆子、祥林嫂的婆婆、夫家大伯、柳妈、鲁镇的男男女女、“我”
1)祥林嫂婆婆
35段:家里还有严厉的婆婆
40段:虽是山里人的模样,应酬从容,说话也能干......赔罪......因为开春事物忙,而家中只有老的小的,人手不够了。
42段:祥林嫂婆婆拿取祥林嫂所有的工钱。
45段:派人掳走祥林嫂。
58段:为了儿子的聘礼卖了祥林嫂,强迫祥林嫂改嫁。
在儿子死后,本应是相依为命的婆媳,但祥林嫂的婆婆全然不顾及曾经相处的情谊,逼迫祥林嫂改嫁,还将祥林嫂辛苦劳作所得尽数夺去。祥林嫂的婆婆逼迫祥林嫂改嫁,这成为日后祥林嫂被人耻笑的根源,把祥林嫂逼向了死地!!!
冷酷无情、自私自利、有心计、虚伪、专制。利用封建家长制无视和践踏祥林嫂的尊严。
2)四婶
54段:四婶提起祥林嫂的原因并不是想念她,而是现在雇佣的女工不如意。
71段:祥林嫂再到鲁镇时,手脚没那么灵活了,四婶对此十分不满。
可见,四婶对祥林嫂没有真挚的主仆情谊,只是利益至上,将祥林嫂视为劳动工具。
73段:“祥林嫂,你放着罢!我来摆。”四婶慌忙的说。
75段:“祥林嫂,你放着罢!我来拿。”四婶又慌忙的说。 
108段:“你放着罢,祥林嫂!”四婶慌忙大声说。
她不允许祥林嫂参加祭祀活动的准备工作,使祥林嫂精神崩溃,加速了祥林嫂的死亡。她的三次断喝暴露了封建礼教的虚伪冷酷。
110-111段:祥林嫂精神崩溃后,四婶对她不满的态度达到了顶峰,当面警告她,甚至将她打发走了,让祥林嫂沦为了乞丐。
是四婶的自私、冷漠、假仁慈、虚伪逼着祥林嫂走向死路!!!
3)鲁四老爷
①身份:讲理学的老监生   封建、保守、迂腐
②与祥林嫂的关系:雇佣关系
③对祥林嫂:初见:皱眉   讨厌她是一个寡妇
被绑:可恶…… 然而……     自私、虚伪
再见:“败坏风俗”          封建顽固者
死后:怒骂“谬种”          冷酷无情
语言分析:“可恶,然而 ”---可恶!”----“然而”
可恶:婆婆抢人的举动给自己带来麻烦
然而:祥林嫂私自逃走礼教不容,婆婆做主理所当然
可恶:卫老婆子先荐后劫,闹得沸反盈天,有损鲁家的体面
然而:像祥林嫂这样勤快的劳动力是不容易得到的
鲁四老爷是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的典型。他迂腐、保守、顽固,反对一切改革和革命,尊崇理学,自觉维护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他自私伪善,冷酷无情,对祥林嫂的迫害大都是他授意或得到他默许的。他认为祥林嫂即使捐了门槛,也不能参与祭祀。这致使祥林嫂精神崩溃,最终沦为乞丐。
是他通过“祝福”阻断了祥林嫂的生路,把她逼向死地!!!
4)卫老婆子
34段:卫老婆子把祥林嫂介绍到鲁四老爷家做工
45段:她又伙同祥林嫂的婆婆、堂伯将祥林嫂劫回婆家。
51段:在鲁四老爷和四婶的质问下,她推卸责任,将一切错误归咎在祥林嫂身上。
她毫无同情,只把祥林嫂当作自己谋取金钱的工具。
111段:祥林嫂被赶出鲁家,没有能力再充当她赚钱的工具。卫老婆子就不再帮她介绍打工人家,将其拒之门外。可见卫老婆子完全不顾及乡情人情。
是卫老婆子的利欲熏心、毫无人情味、虚伪狡黠将祥林嫂逼向了死地!!!
5)大伯
67段:大伯收走房屋,赶走祥林嫂,使祥林嫂承受丧夫失子后,无法给贺老六守寡。
自己的弟弟贺老六得伤寒死了,侄子贺阿毛被狼吃了,自己的弟弟媳妇几乎崩溃了,他不但不帮助自己的弟媳妇,反而来收屋,将祥林嫂赶走了。
他的麻木冷酷导致了祥林嫂走投无路!!!
6)柳妈
90段:她对祥林嫂改嫁时留下的头上的伤疤采取奚落的态度,让祥林嫂觉得那是耻辱的记号。
96段:说祥林嫂改嫁时对贺老六的抵抗是装装样子。怀疑祥林嫂对前夫不贞
99段:“人死后要被锯开来”把阴司故事讲给祥林嫂听
101段:让祥林嫂去捐门槛,赎罪名,免得死了去受苦,结果适得其反。
柳妈深受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思想的毒害。
是她给祥林嫂痛苦的精神增加了新的打击,让祥林嫂陷入对死亡的恐惧中,把祥林嫂逼向了死地!!!同情祥林嫂的人也把祥林嫂推向深渊。
7)鲁镇的人们
77段:祥林嫂再到鲁镇时,人们“音调和先前很不同”,“笑容也冷冷的了”
79-87段:对于她的故事,开始是同情,很快就感到厌烦,常打断她的话,走开去,后来还故意用别的孩子去逗引她,戳她的痛处,对她进行嘲弄。
104-106段:祥林嫂从鲁镇人们的笑容和声调上,也知道是在嘲笑她,导致祥林嫂整日紧闭了嘴唇,沉默度日.
23-30段:祥林嫂死后,短工“简捷地说”“我说不清”“淡然地回答”,漠不关心。
鲁镇的人们麻木不仁、愚昧冷漠。他们对祥林嫂的鄙视、嘲笑与厌恶增加了祥林嫂精神上的痛苦,最终逼死了祥林嫂!!!
8)我
9-15段:祥林嫂对我的三问:人死后有无魂灵,有无地狱,死后的一家人能否见面。
“我”对祥林嫂的三答:“也许有”“也未必”“说不清”。“我”在回答的时候心理活动:悚然、踌躇、吃惊、胆怯。因为“我”不知道实情,不愿意说假话,更不愿意承担责任。
“我”是一个接受了科学文化教育的知识分子,“我”有能力回答祥林嫂提出的问题,我能够对祥林嫂起到启蒙的作用。
如果我回答没有魂灵与地狱,祥林嫂就不会惧怕于死后被阎罗王锯开身子。她精神上的痛苦减轻,或许还可以活得更久一点。“我”一个见过世面、有知识的先进革命者,面对祥林嫂最后的灵魂提问,表现出无法救助的无能为力和软弱妥协。
“我”回答的不坚定,吞吞吐吐,犹豫彷徨,这种不愿意承担责任的做法无疑让祥林嫂看不到任何希望,加速了祥林嫂的死亡!!!
总结:雪崩时,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雪崩时,没有一片雪花觉得自己有责任。
——斯坦尼斯洛(波兰)
04结案报告
鲁四老爷等人都不是杀害祥林嫂的凶手,又都是凶手。从犯罪学的意义上来说,大家都不是凶手。然而,从精神实质上来说,又都是凶手。鲁四老爷、卫老婆子、祥林嫂的婆婆、夫家堂伯、鲁四婶、柳妈、鲁镇闲人以及“我”,他们在精神上、灵魂上都影响了祥林嫂,他们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封建伦理道德、礼教思想的驱使,致使祥林嫂成为愚昧、吃人的封建礼教思想的牺牲品。
封建礼教、迷信鬼神、金钱利益和个人私欲编织的重重精神圈套则将祥林嫂裹胁至死。祥林嫂是封建礼教的牺牲品,鲁镇上的人包括鲁四老爷也都是封建思想的牺牲品。
鲁镇人背后体现的是旁观者心态,看客心理。
“鲁镇住满了吃人的人,自己被吃又转过来吃人的人,他们组成一个浩浩荡荡的队伍,有的笑吟吟,有的流着泪,有点皱着眉,但全部都闪着白森森的牙齿,对着牺牲者——祥林嫂,明中暗中咬她一口!”
主题
1、谁剥夺了祥林嫂的春天
是封建礼教和吃人的宗法制度害死了祥林嫂,具体说来,是政权、族权、夫权、神权害死了祥林嫂。鲁四老爷对她的迫害和侮辱,依靠的又是封建政权。她被迫改嫁是族权的唆使;她的再嫁被认为“败坏风俗”,是夫权的影响;而她这“耻辱”到“阴司”还洗不掉,是神权的控制;
2、总结概括   祥林嫂形象的社会意义:
①是万恶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剥夺了祥林嫂的春天。作者刻意把丧夫、再嫁、失子、归天几个最关键的情节都安排在春天发生,将生机盎然的春天给祥林嫂悲惨命运作自然背景,有着深刻的用意,它能造成强烈的对比,更有力地揭示出封建制度的罪恶。
②祥林嫂的悲剧不仅仅是个人的,而具有深刻的社会性,不推翻吃人的封建制度,象祥林嫂这样的劳动妇女的悲剧命运是不可能改变的。
3、探究主题:文章通过祥林嫂悲惨而短暂的一生,揭示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指出了彻底反封建的必要性。礼教(残酷、荒谬)吃人;看客(冷漠、麻木)吃人
4、小说为什么以祝福为题?
(提示:小说写了几次祝福?一共五次。开头描写鲁镇的“祝福”景象。二祥林嫂刚进鲁镇时,三是祥林嫂再到鲁镇时,四是祥林嫂捐了门槛之后;五生命结束在祝福前夕。祝福是什么?是一种备祭礼、拜神,放鞭炮,以祈求好运的民俗。)
(1)情节:“祝福”是这个悲惨故事的情节线索,贯穿全文,与情节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人们正是通过“祝福”将祥林嫂逼上绝路的。
(2)人物:祥林嫂的悲惨遭遇是在祝福中展开的,用祝福的热闹繁忙反衬了祥林嫂的悲剧命运
(3)主题:祥林嫂死于祝福之时,通过与祝福时的热闹相对比,增强了悲剧色彩,深化主题。
(4)环境:“祝福”的场景为故事提供了一个特殊的社会背景,让故事笼罩着封建礼教的浓重阴影。
环境
1、社会环境——祝福景象
小说描写了几次“祝福”(社会环境描写)?在小说中起什么作用?(与以祝福为题同)
2、自然环境——“
小说中共有四处描写景,请找出来并分析各自的作用。
第一处:天色愈阴暗了,下午竟下起雪来,雪花大的有梅花那么大,满天飞舞,夹着烟霭和忙碌的气色,将鲁镇乱成一团糟。
作用:为祥林嫂悲惨的死做环境烘托和气氛渲染。
第二处:雪落在积得厚厚的雪褥上面,听去似乎瑟瑟有声,使人更加感得沉寂。
作用:衬托当时 “我”孤寂悲愤的心情。
第三处:微雪点点的下来了。
作用:暗示下文柳妈的话即将带给祥林嫂巨大心理阴影,起到暗示情节发展的作用。
第四处:远处的爆竹声联绵不断,似乎合成一天音响的浓云,夹着团团飞舞的雪花,拥抱了全市镇。
作用:这里借雪的猖狂,讽刺了封建势力暂时的得意,更为含蓄地展示出了下层劳动人民无法左右自己命运的主题
评:真正的悲剧,是把美好的东西撕碎了给人看。
这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决无仅有的一个贞烈女子的故事。封建礼教扭曲人性、摧残精神、吞噬灵魂。翻开中国的历史,这历史没有年代,只是写着这样的两个血淋淋的大字——吃人!祥林嫂就是这样被吃掉的。鲁迅好友许寿裳:“人世间的惨事,不惨在狼吃阿毛,而惨在礼教吃祥林嫂。”中华民族最缺少的是什么?病根又是什么?难道不值得我们去深思吗?如果《狂人日记》是主题曲的话,《祝福》就是它的参照本。希望同学们在国家大事面前,不要做一个冷漠的看客,不要做一个无谓的吃瓜群众,而要以国家大事为己任,成为一个能勇担大任的国之脊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