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祝福》 教学设计

 江山携手 2018-12-10
请选中你要保存的内容,粘贴到此文本框

知识目标:鉴赏小说中的人物描写、情节安排、环境描写及表现手法。

能力目标:课堂始终是学生学习的主要阵地。因此,研究性学习是课堂学习的主要方式,课堂阅读教学实施研究性教学,必然是今后课堂阅读教学的主要方向。本设计旨在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探讨新的研究性教学方式,使学生由传统的接受式学习变成自主式学习。

情感目标:揣摩小说标题的重要意义,深刻体会造成祥林嫂的悲剧命运的原因。

一、引入

一个大雪纷飞的清晨,在声声喧闹的爆竹声中,一名年纪四十岁上下的妇女走到了生命的终点。她是谁?她有着怎样的人生经历?到底是谁杀死了她?80年的事过境迁消亡了当时的证人证物,留给我们的只有薄薄的几页案卷,但我相信,凭着大家的细心、智慧以及历史责任感,我们一定能侦破这一疑案,还亡灵以迟到的清白与公正。

四、祥林嫂年普简表

 

到鲁镇以前

在卫家山和小十岁的丈夫结婚,一个春天没有了丈夫。

到鲁镇一年

二十六七岁,冬初逃到鲁镇做工,很勤劳。祝福时很忙。

到鲁镇二年

春天改嫁。年底生阿毛。

到鲁镇三年

卫婆子说她交了好运。阿毛两岁。

到鲁镇四年

第二任丈夫贺老六死。

到鲁镇五年

春天阿毛被狼吃掉。秋天到鲁镇。年底祭祀时很闲。

到鲁镇六年

柳妈建议她捐门槛。

到鲁镇七年

秋天捐门槛。冬天祭祀,仍不被主人允许拿酒杯和筷子。

到鲁镇八年

头发花白,记忆尤其坏,反应迟钝。

到鲁镇九年

被赶出鲁四老爷家。沦为乞丐。

到鲁镇十三年

问我三个问题。死亡 。

 

四、快速阅读课文,画出课文中表示时间、地点的词语。完成下面的表格,明确本文的情节内容。(师生互动合作完成)

叙述顺序

情节

内容

时间

 

倒 叙

 

序幕

祝福景象与鲁四老爷(1—2)

 

结局

祥林嫂凄然死去(3—33)迎春之时,一命归天(28

三个半月

开端

祥林嫂初到鲁镇 (34—53)春日之时,丈夫死亡(35)

两年

发展

祥林嫂被迫改嫁 (54—65)孟春之时,被卖改嫁(40)

约两年

高潮

祥林嫂再到鲁镇 (66—110)暮春之时,痛失爱子(67)

五年

尾声

祝福景象与“我”的感受(111)

 

本文的线索:从文章的内容看,作者是以“我”的所见所闻所感为线索,作者用倒叙的手法,回忆了祥林嫂的一生,小说的整个思路是“现实——过去——现实”,以深刻的笔触展现了旧中国一个劳动妇女祥林嫂生存的社会环境及其悲剧的一生。

〓倒叙的作用:造成悬念;形成对比,增添悲剧气氛;突出主题将祥林嫂的悲惨结局一开始就呈现在读者面前,设置了一系列悬念吸引读者:祥林嫂过去是什么人?为什么死去?为什么又会在死前提出那样奇怪的问题?写祥林嫂在富人们一片祝福声中寂然死去,形成鲜明对比,造成了浓厚的悲剧气氛,突出了小说的主题。

 

8.研究祥林嫂几次不幸遭遇发生的时间:  --------得出结论:祥林嫂真是一个没有春天的女人。 
9.以“春天”为突破口,以“一个没有春天的女人”为话题分析课文: 
(1)春天是什么 
明确:春天是幸福、生机希望的象征。 
(2)为什么说祥林嫂没有“春天” 
明确:从祥林嫂的悲惨遭遇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 
(3)谁剥夺了祥林嫂的春天 
明确:探讨祥林嫂的死因(亦即社会环境对人物命运的影响)。   

 

(一)、现场勘察

1 死者

姓名:姓不详,婆家是卫家山人,大概姓卫;名不详,第一个丈夫叫祥林,因此人称祥林嫂,没有本名,是当地的风俗习惯,还是有别的原因?——妇女没有地位

外貌、衣着、神态(合理想像)

2 死亡具体时间

农历十二月二十四夜或二十五晨

农历十二月二十五夜或二十六晨

3 现场环境(合理想像)

4 周围群众的反应、议论(合理想像)

(二)死者的婚姻状况

嫁给祥林,祥林死了

被婆婆强迫改嫁贺老六,(骂、撞头,生孩子,上头没婆婆,男人老实本分,房子是自家的)贺老六死,阿毛被狼叼,大伯收屋赶出来。

既然改嫁贺老六,为什么人们不叫她贺六嫂,还叫她祥林嫂?——人们对她的改嫁不认可或不愿认可

(三)死者的工作状况

〓 二十六七那一年冬,到鲁四老爷家帮佣

〓 三年后的秋天,丧夫失子,再到鲁家

〓 不知何时,因精神不济、记性差、胆怯、手脚不如先前灵活而失去工作,沦为乞丐

〓 据同事说她在鲁家的工作还是比较顺心的,有两次微笑为证

P8微笑一、这是一种真心实意地笑,心满意足的笑,透过这“笑影”,我们领略到的是祥林嫂在婆家非人生活的辛酸和她随遇而安的保守心理。只要能逃脱婆婆的严厉压迫,用自已的劳动换碗饭吃,能安安稳稳地做一名女佣,就很知足了。

P14,微笑二、这是一种含羞的笑,是以“笑”来掩盖新婚之夜那些难以启齿的行动,同时也可以看作是对过去短暂而和美生活的甜蜜回忆。

〓 鲁四老爷认为,造成祥林嫂死亡的原因是失去儿子,有她两次到鲁家做工时的外貌为证

P8外貌一、新寡,悲痛未除,虽营养不良但毕竟年轻。顺着眼是善良.安分.温顺的性格的因素,也有初当佣工的胆怯。老实本分,能干,贫困,但还有活力,对生活抱有希望

P11外貌二、再次的丧夫和痛失爱子,给了她极大的打击以至精神萎靡,内心痛苦而又难以表达。痛苦,在生活的一次次打击下对未来失去了希望

 

(四)死前见到的最后一个人

P5外貌三、麻木、对生活彻底绝望

灵魂有无的问题:希望有,就可以见到日思夜想的阿毛

希望无,就不用被两个男人分锯为两段

 

找     眼    

论   特 

初到鲁镇——顺着眼

安分

再到鲁镇 ——顺着眼,眼角带着泪

再受打击,内心痛苦

讲阿毛故事——直着眼

精神有些麻木

捐  门 槛后——分外有神

又有希望

不让祝福 ——失神、窈陷

再受打击

行    乞——眼珠间或一轮

麻木

问有无灵魂——忽然发光

一丝希望

小结:祥林嫂的性格特点,从作者对她眼睛的描写可见祥林嫂悲惨命运的发展过程,生动具体地塑造了一个典型的旧中国农村劳动妇女形象。其形象特征如下:

①祥林嫂是旧中国农村劳动妇女的典型。②她勤劳、善良、安分守己,想依靠自己的努力劳动生存下去;③但在旧社会她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被践踏,被迫害,被愚弄,被鄙视,最终为旧社会吞噬。

 

(五)经济状况

P7清燉鱼翅,一元一大盘,价廉物美,―――――提供参考

P8每月五百文,―――――――――――――――经济上压榨剥削(政权)

P9共一千七百五十文,婆婆支走,―――――――夫权族权

P11卖得八十千用五十千,剩下十多千,―――― 族权

P15价目十二千,―――――――――――――― 神权

分析这五张帐单能够以小见大剖析封建制度下政权、神权、族权、夫权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无情压榨:祥林嫂辛辛苦苦做工三个半月,还买不下两盘“价廉物美”的清炖鱼翅,可见封建卫道士代表鲁四老爷对她经济上的盘剥;婆婆能从鲁家支走钱并把祥林嫂一抓一捆一塞就把她给卖了八十元,花了五十元给小儿子娶媳妇,除其它花销外,还净赚十多元, 这是族权和夫权在替其婆婆撑腰;祥林嫂把自己两年做工挣得的工钱干干净净捐了门槛,还“神气很舒畅,眼光也分外有神”, 这也是神权思想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深毒害。

(六)到鲁镇十三年 问我三个问题。死亡 。 

小说采用的是倒叙的方法。《祝福》的情节结构是以祥林嫂的悲惨遭遇为主体安排的,在结构的安排上,作者是先将人物悲惨的结局展示在读者的面前。

讨论:你认为倒叙这种安排的好处?

——先写祥林嫂悲惨的结局,把祝福景象与祥林嫂的死连在一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同时也设置了强烈的悬念。它比完全按照时间顺序写更能引起读者的思考

三、人物分析、主题分析

在她身边的人物中,谁可能是凶手?是谁杀死了祥林嫂??

(一)个人际遇、命运使然?

〓 死了两个丈夫,孩子被狼拖走。

〓 个人的际遇的确不如人意,但并不致死,当她第二次到鲁家时,她记性坏了,没有先前那么麻利了,但如果她能从失去亲人的悲伤中恢复过来,我想,凭她先前的能干,她还是可以做好一个下人的工作的。所以命运的多舛并不致死。

二)社会环境因素

大环境:

1.鲁四老爷没有什么大改变;大骂新党;书房的陈设显示了理学的统治地位;

2.“祝福”是“鲁镇年终的大典”,“年年如此,家家如此”。操劳福礼是女人们的事,而拜的却只限于男人。

我们都知道,《祝福》写于1924年,文章这样的交代,等于告诉了人们,辛亥革命(1911)之后,农村风俗习惯依旧,人们的思想意识依旧,封建势力和封建迷信思想对农村的统治依旧,千年来女性的地位和压在妇女头上的精神枷锁依旧。这样的环境描写,预示了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性,也预示了祥林嫂悲剧的必然性,更揭示出了祥林嫂悲剧的的典型性。其实这也是小说的时代背景。

小环境――故事中的人际关系

婆婆?

大伯?“很严厉”;“工钱都交给了她婆婆”;“到手了八十千…还剩十多千”“收屋,又赶她”

小结:封建族权的行使者,把祥林嫂当成可以换钱的物品;理所当然地霸占她的工钱;霸占她的房屋。只因为她是一个死了丈夫的寡妇。是杀死祥林嫂的凶手之一。

鲁四?(从语言和肖像描写的角度来分析)

肖像描写:皱眉

1.“四叔皱了皱眉”——不满祥林嫂是寡妇

2.“四叔一知道,就皱一皱眉”——反对出逃,婆婆再严厉,媳妇也不能逃。(维护封建族权)

3.祥林嫂第二次来时,“四叔照例皱过眉”——再嫁的寡妇伤风败俗,又死了丈夫,不吉祥。

语言描写:注意他两次“话到嘴边留半句”

1. 9页“可恶!然而……”——卫老婆子触犯了他地主阶级的利益和尊严,然而从内心来说,他又是支持婆婆的族权的。

2.当听卫老婆子说下次荐个好的来折罪时,他又说“然而……”(9页)——为难以找到像祥林嫂这样抵得过一个男工的廉价劳动力而遗憾。显示了他剥削阶级的本质。

3.“不干不净”“伤风败俗”;“不早不迟,偏偏要在这时候,——这就可见是一个谬种!”——祥的死给祝福带来了阴影,他的咒骂表现了地主阶级的冷酷残忍,自私伪善。(对联:事理通达心气和平)

小结:他是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的坚决捍卫者。政治上迂腐、保守;对祥林嫂冷酷残忍、自私伪善。(他厌恶祥林嫂是个寡妇,而女人再嫁,这在封建理学的伦理观念上,是女人最大的罪恶,更是为他所不能容忍的,因而他说祥林嫂“败坏风俗”、“不干不净”,直至祥林嫂死后还认为她是个“谬种” 。他是造成祥林嫂悲剧的一个重要人物,但我们不能简单地认为就是鲁四老爷杀死了祥林嫂。

鲁四婶?(记叙和语言描写

1. 她常常提起祥林嫂只是“因为后来雇用的女工,大抵非懒即馋,或者馋而且懒,左右不如意”。

2.可是当祥林嫂第二次来鲁镇的表现使她大失所望时,“四婶的口气上,已颇有些不满了”

3. 当祥林嫂由于捐门槛仍不能参与祭祀遭受重大打击后,四婶有时当面就这样说:“祥林嫂怎么这样了?倒不如那时不留她。”最后,当他们认为她已没有任何存在的价值了,就将她赶出了家门。

小结:出于女人的立场,她对祥林嫂有有限的同情心,但这同情有前提,不触及他们家的利益,一旦触犯了他们的利益,那么同情就不存在了,所以从本质上 2讲是一种虚假的同情。四婶是四叔的推波助澜者,间接凶手之一。

柳妈?

1.“不耐烦”听祥林嫂将她的故事;奚落祥林嫂的伤疤“倒推说他力气大”;“自从和柳妈谈了天,似乎又即传扬开去”
2.同情她却给她增加了痛苦

她讲阴司故事给祥林嫂听,完全出于善意,从主观上讲,她想帮助祥林嫂找到“赎罪”的办法,救祥林嫂出苦海,这是她作为女性善良的一面。但是,由于她受封建迷信思想和封建礼教的影响极深,所以她的挽救祥林嫂的灵丹妙药只会而给祥林嫂造成无法支撑的精神负担,把祥林嫂推向更恐怖的深渊。

小结:柳妈是与祥林嫂一样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劳动妇女,更是一个受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教的毒害的人。她有着对祥林嫂不幸命运的同情,但同时又对祥林嫂的不幸与痛苦麻木不仁,甚至作为有趣的事广为传播,把玩味别人的苦痛作为自己的享乐。她使“许多人都(对祥林嫂)发生了新趣味,又逗她说话了,至于题目,那自然是换了一个新样,专在她额上的伤疤。”从这里看,柳妈是一个罪魁祸首。祥林嫂在别人的讥讽、嘲笑中,内心有无法言表的痛苦。由此可以看出,柳妈给祥林嫂带来的心灵创伤是双重的。祥林嫂在向“我”询问有关“灵魂的有无”之后,在祝福声中寂然死去,柳妈应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卫老婆子?

卫老婆子是一位利欲熏心、毫无人情味、虚伪狡黠的中人。她以介绍人打工为职业,从中谋利。即使对祥林嫂这样一个善良、安分耐劳、命运悲惨的人,也把她当作自己谋取金钱的工具,即使对鲁四老爷这样有钱有势的大户人家,她为了拿到祥林嫂婆婆的一点施舍,也敢于欺骗,合伙将祥林嫂劫走,她认为祥林嫂被卖给贺老六是“交了好运”。在鲁镇,她奔走于大户人家和穷困潦倒人家之间,凭借一张能说会道的嘴,貌似有同情、怜悯之心,活得有滋有味。她被金钱和礼教吞噬了灵魂,同时又帮着封建礼教吞噬任何一位她认为有可能被吞噬的人。祥林嫂被四婶赶出家门,卫老婆子再也不来帮她介绍打工的人家了,因为祥林嫂再也没有能力充当她赚钱的工具。因此,卫老婆子和祥林嫂之间纯粹是一种金钱关系,这更显示祥林嫂命运的可悲。她也是祥林嫂之死的推波助澜者。

街坊们?

这是一群没有姓名的女性,她们“咀嚼祥林嫂的悲哀”、“嘲笑她额上的伤疤”,她们有事无事同祥林嫂聊“阿毛的故事”,“有些老女人没有在街头听到她的话,便特意赶来”,虽然有些女人“流下那停在眼角的眼泪,叹息一番”,但有的人是“满足的去了”。“但不久,大家也都听很熟了,便是最慈悲的念佛的老太太们,眼里也看不见有一点泪的痕迹。”后来,全镇的人们几乎都能背诵她的话,一听到就烦厌得头痛。她们对祥林嫂的悲剧遭遇,不是出于内心同情,而是为自己能听到她的故事作为一种满足,作为茶余饭后的谈资。她们谈论祥林嫂额上的伤疤,是把祥林嫂作为寻找开心、寻求刺激的对象,她们把自己的快乐、刺激建立在祥林嫂心灵的空虚、痛苦之上,无形中孤立了祥林嫂,使她的精神极度衰弱、苦闷,使她“茕茕孑立,形影相吊”,“于是又只剩下她一个,终于没趣的走了。”这一群女性无法认识到自己同祥林嫂处于同样的社会地位,反而来嘲笑、讥讽自己的姐妹,把祥林嫂当作取乐的工具,这是她们的悲哀,也正是当时中国贫困、落后的农村中劳动妇女的悲哀。

我?(心理描写、语言描写)

1.开头部分两次提到“无论如何,我明天决计要走了”。试问“我”为什么决计要离开鲁镇?

第一次:厌恶鲁镇充满封建气息的环境,厌恶守旧的鲁四老爷。

第二次:同情祥林嫂,害怕那种不安的预感变为现实,同时也因为自己的谈话而怕担责任。

2.关于是否有魂灵的回答
   也许有---自以为是慰藉,不忍心增其烦恼(踌躇)
   也未必---意识到增添苦恼,只好吞吐,支吾其辞(支吾)
   说不清---怕负责任的含混之辞(胆怯、逃回)
   同情祥林嫂,有善良的一面,但始终没有否定灵魂的存在,这表现出我对帮助祥林嫂摆脱封建迷信毫无力量,甚至没有勇气正视祥林嫂提出的问题,显示了我的软弱和无能(“即使和讨饭的女人说话,也是万不可省的。”)。恰好是这种软弱和无能的回答,又将祥林嫂在死亡的边缘上向前推了一把,促使祥林嫂带着对死后的恐怖,离开了人间。

3、 ”“逃回”鲁四老爷家后,以及听到祥林嫂死讯后所产生的那种心理描写?这些心理描写表现了“我”怎样的性格特点?

——“不安逸”“惊惶”“渐渐轻松”“偶尔负疚”“舒畅”

既有善良、同情的一面,又有软弱、怕担责任甚至麻木不仁的一面。
小结:“我”是具有进步的思想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形象,有反封建的思想但却"软弱""无能",没有改良的办法。算不上害人者,但也帮不了人。

祥林嫂

五次年关――

P9一人担当祝福准备工作,劳累但满足――体力关

P12鲁四嫌祥林嫂败坏风俗,祭祀时不用她沾手。“祥林嫂,你放着罢”祥林嫂不大明白其中原因,只显出讪讪和疑惑的表情。――精神关

P14祥林嫂除了烧火之外没有别的事,却闲着了。在柳妈的启发下,才知道自己是有罪的人。“第二天早上起来的时候两眼上便都围着大黑圈”说明她的恐惧(将来到地狱会被锯开)和忧虑(怎样才能赎罪呢)――精神关

P15捐门槛后神气舒畅,眼光也分外有神,高兴地告诉了四婶,她希望自己捐门槛赎罪的事被人承认,她认为赎了罪便可以坦然地去拿酒杯和筷子,但一句“你放着罢,祥林嫂”将她的愿望击得粉碎。“她像是受了炮烙似的缩手,脸色同时变作灰黑,也不再去取烛台,只是失神地站着,”“第二天,不但眼睛窈陷下去,连精神也更不济了”她的精神崩溃,她意识到无论付出怎样的努力,她都不会再被人接受,她欲赎罪而不能,在别人的心目中,她只能是一个伤风败俗的谬种,她陷入了彻底的绝望之中。――精神关

P5在家家户户忙着准备祝福的时候,祥林嫂乞讨无门,木刻似的脸上显示着深深的绝望,她只是关心着人死后是不是有魂灵。她希望有,那样就可以见到她的儿子,她又怕有,那样就会被锯为两段。在这样的矛盾、恐惧、绝望中祥林嫂死在年关热闹的爆竹声里。――鬼门关

祥林嫂有没有反抗性?

她深受迫害,是一个被践踏,被摧残,被愚弄,被鄙视,直至被旧社会吞噬的人物。她被婆婆绑架卖到山里,被大伯赶出家门,被鲁四憎恶,被鲁镇人厌弃蔑视,被柳妈恐吓,被四婶剥夺做奴隶的资格,最后被鲁家逐出,一步步走向毁灭。她是封建迷信和封建礼教的牺牲品。她也曾挣扎抗争。她勇敢地从婆家逃出;被逼改嫁时不惜寻死;苦苦哀求捐门槛,用自己两年的血汗钱去赎一世的罪名,以求死后免遭酷刑;临死之前对灵魂的有无提出了怀疑。但是在她身上,也布满了封建礼教的烙印,她的挣扎虽然包含着反抗命运的含义,但她挣扎的目的不过还是为了做一个被礼教承认被礼教接纳的精神奴隶而已。

她从婆家逃出只是为了做个佣人;她在改嫁时出格地反抗是为了保全贞洁;她捐门槛表明把生活的希望寄托于迷信;她对灵魂的怀疑不过是希望免遭地狱酷刑。别人认为她有罪是她的悲剧,她自己也认为自己有罪这是她更大的悲剧。

封建礼教和迷信的可怕之处不但在于它迫害劳动群众,更在于它从心灵、精神上腐蚀、毒害人们,让人们心甘情愿做奴隶,做牺牲品,这正是软刀割头的可怕之处。看得见的,完全站在对立面的敌人容易击败。看不见的,潜伏于精神意识里的敌人却难以对付。

残酷的封建剥削压不垮她,而四婶一句“你放着罢”就将她推入万劫不复的绝境。丧夫丧子给她巨大的打击,但她只是对生活失望,她还有捐门槛的勇气,还有赎罪的愿望,但四婶不让她摆福礼却使她陷入绝望。

封建剥削和狼吃阿毛都不过是陪衬,剥削只是掠夺了她的劳动,狼只是吃了她的依靠,而封建礼教和迷信却掠夺了她的人格,吞噬了她的灵魂,剥削阶级吃人,狼吃人,封建礼教和迷信更是吃人不见血的真正的凶手。

四、环境分析

四场飞雪――自然环境

P5烘托气氛

P8表达心情

P14祥林嫂不能再参与祝福准备的百无聊赖。柳妈后来说的话对她而言又是雪上加霜,对她的精神又是一重压抑

P16猖狂的封建礼教封建思想封建势力笼罩全镇

五年变迁――社会环境

鲁四,比先前并没有什么大改变

我的本家和朋友,也都没有什么大改变

鲁镇风俗,仍过旧历年,仍延续着封建迷信旧俗

鲁镇人,仍认为祥林嫂败坏风俗,贞洁观念不变,麻木冷漠心态不变

祥林嫂,改变最大

“不变”与“变”正是“吃”与“被吃”的关系的生动体现。

祝福景象

爆竹渲染出新年的喜庆气氛,但在鲁镇,过年能买得起爆竹的又有几个?这接福迎神,拜求好运的热闹是属于富人们的,穷人们只能“胳膊在水里浸的通红”,也恰恰是在这富人们的声声祈福中,祥林嫂却怀着极度的疑惑、痛苦、恐惧和寂寞惨死在雪地里,构成鲜明的对比。

祝福的景象蒙上了一层灰暗的色彩,“灰白色的沉重的晚云,”“爆竹的钝响”愈阴暗的天色,漫天飞舞的大雪,夹着烟靄和忙碌的气色,将鲁镇乱成一团糟,暗淡的色彩,悲凉的情调,为悲剧的上演布置了绝好的背景。

五、标题分析

讨论题:

文章要讲究标题的艺术,而小说更应该如此。精心设计小说标题,提高其艺术含金量,则应为一切文学家所重视。一篇好的小说,应该让读者从题目中得到更多的“信息”。这篇小说叙述的是祥林嫂的悲剧故事,为什么不以祥林嫂”为题,却取名为“祝福”

为了答好这个问题 ,我们不妨先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小说中主要描写了几次“祝福”?它们在小说中起到什么样的作用?

第一次:

描写鲁镇上各家准备“祝福”的情景,交代人物活动的社会环境。“祝福”是“鲁镇年终的大典”。这不仅仅是富人们的事情,而是“年年如此,家家如此――只要买得起福礼和爆竹之类的”。操劳福礼是女人们的事,而“祝福”的活动却是要女人们走开的。这样的交代,告诉了人们,辛亥革命之后,风俗习惯依旧,人们的思想意识依旧,封建势力和封建迷信思想对农村的统治依旧,千年来女性的地位和压在妇女头上的精神枷锁依旧。这样的环境描写,预示了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性,也预示了祥林嫂悲剧的必然性,更揭示出了祥林嫂悲剧的的典型性。

第二次:

对鲁四老爷家祝福的描写。祝福本身就是旧社会中一项极具封建迷信色彩的民俗活动,祥林嫂这个悲剧人物的悲剧性的命运也在这项活动中得以最充分的展示。初到鲁四老爷家的祥林嫂还能“享有”预备福礼的辛劳,可到了后来,就连这点辛劳的权力也都失去了。特定的环境描写,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同时也增强了人物形象的真实性与感染力。

第三次:

结尾通过“我”的感受来描写祝福景象。祥林嫂死的惨象和天地圣众“预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的气氛,形成鲜明的对照,深化了对封建礼教吃人本质的揭露,同时在布局上也起到首尾呼应,使小说的结构更臻完善的作用。

所以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赏析小说的标题艺术:

⑴小说从鲁镇的人们忙于准备“祝福”的背景开始,又以鲁镇上“祝福”的爆竹声惊醒了正在回忆中的“我”结束。“祝福”是这个悲惨故事的情节线索,故事情节的发展、人物的悲剧命运与祝福有着密切的关系。

⑵“祝福”的场景为人物活动、事件发生提供了一个特殊的社会背景,在这“祝福”的风情画里,笼罩着封建礼教的浓重阴影,这也是人物悲剧性生活的浓缩的社会环境。

⑶一般情况下,提到“祝福”,往往使人们感觉到的是一股浓浓的情谊――亲情、友情,和祥和喜庆的气氛,而在这篇小说中,作者巧妙地把祥林嫂悲剧命运中的几次重大变化,都集中在鲁镇“祝福”这一特定环境里,祥林嫂死在“天地圣众”“预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的祝福声中。以“祝福”为标题,就把“凶人的愚妄的欢呼”和“悲惨的弱者的呼号”,鲜明地摆到了读者面前,形成强烈的对比,这就更能增强祥林嫂遭遇的悲剧性,更能突出主题,也包含了作者反讽的深义。而以“祥林嫂”为题,则没有这样的艺术效果。

 

本课时教学要点:分析四婶、柳妈和“老女人”“我”的形象。

一、鲁四婶形象分析

师生对话互动明确:是“大户人家的太太”,头一次留祥林嫂是看她能干,祥林嫂被婆家绑架走以后,她害怕给自己家惹麻烦。以后惦念祥林嫂不是因为关心她的命运,而是自己的用人没有祥林嫂那样可心。以后祥林嫂再来,她“起初还踌躇”,后来倒是真心怜悯祥林嫂,留下她。但是祥林嫂没有以前那样灵活能干了,四婶开始“不满”,进而“警告”,最后把祥林嫂赶出家门。可以说四婶只是把祥林嫂当作一件工具,没有把她当人来看。

    1.1提问:(P15 页)四婶前后两次不让祥林嫂动祭具,祥林嫂两次反映大不相同,为什么?比较一下“祥林嫂,你放着罢!”和“你放着罢,祥林嫂!”在表达上有什么不同?

    师生对话互动归纳:祥林嫂第一次是感到“疑惑”,她并不明白自己的“罪过”;而第二次她已经捐了“门槛”了,可以被“宽恕”了。可是四婶的断喝让她明白自己永远不能被这个冷漠的社会“接受”。她的精神崩溃了。

    两句话的语气很不一样,后者命令的意味更强烈,态度也更严厉。

二、柳妈形象分析

柳妈和鲁迅的许多作品中的看客一样,他们既是那个社会最底层的被压迫被损害者,又不自觉地成了畸形的社会制度的维护者。所以,在某种程度上她成了杀害祥林嫂的帮凶,另一种角度来讲她自己也是封建道德、封建思想的受害者。

(教师补充解释:柳妈和祥林嫂一样都是旧社会的受害者。虽然她脸上已经“打皱”,眼睛已经“干枯”,可是在年节时还要给地主去帮工,可见,她也是一个受压迫的劳动妇女。但是,由于她受封建迷信思想和封建礼教的毒害很深,相信天堂、地狱之类邪说和“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理学信条,所以她对祥林嫂改嫁时头上留下的伤疤,采取奚落的态度。至于她讲阴司故事给祥林嫂听,则是出于善意,主观愿望还是想为祥林嫂寻求“赎罪”的办法,救她跳出苦海,并非要置祥林嫂于死地,只是结果适得其反。她的主观愿望和客观效果的矛盾说明柳妈是以剥削阶级统治人民的思想──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思想为指导,来寻求解救祥林嫂的“药方”的,这不但不会产生“疗效”的效果,反而给自己的姐妹造成了难以支持的精神重压,把祥林嫂推向更恐怖的深渊之中。同情他人,也把他推向深渊,这更显示出悲剧的可悲。柳妈正是这样一个同情祥林嫂而又给她痛苦的人。)

三、分析“老女人”群像:(p13页)

3.1提问:“特意”“满足”表现了老女人怎样的心理?

教师引导明确:中国两千年的封建统治,使国民在精神上受到极大的压抑和迫害,造成民众的愚昧和冷漠。这些老女人“特意”寻来,听祥林嫂悲惨的故事,并不是真心地同情她,而是作为无聊生活的一种调剂。“一齐流下那停在眼角上的眼泪,叹息一番”,猎奇之后得到一种“满足”,以他人的痛苦,填补了自己空虚的生活。

3.2提问:作者对众人们的思想感情怎样?(p14页“大家咀嚼鉴赏”)

明确:“大家咀嚼鉴赏”阿毛的故事,更加反衬出祥林嫂的悲哀,表现了作者对民众冷漠麻木的心灵的批判和愤激之情。

四、分析“我”这一形象:

“我”自诩是“新党”,鲁四老爷骂“新党”时很不自在。但是这样的“新党”被成为乞丐的祥林嫂拦住时,首先想拿几个铜板来打发她。当祥林嫂向“我”问三个问题时,“我”支支吾吾,不敢负责任。只是在祥林嫂死后心里觉得“不安”,还显出和鲁四老爷那样的“旧党”不同吧。不过这样的内疚也是暂时的。(小说中的“我”是一个具有进步思想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形象。“我”有反封建的思想倾向,憎恶鲁四老爷,同情祥林嫂。)

在小说的结构上,“我”又起着线索的作用。“我”是事件的见证人。

 4.1提问:对于祥林嫂的疑问,“我”是怎样回答的?为什么这样回答?

明确:对祥林嫂提出的“魂灵的有无”的问题,“也许有”——自以为慰藉,不忍心增末路人的烦恼,而对于祥林嫂是一个似疑实断的回答;“也未必”——意识到增添了祥林嫂的苦恼,只好吞吐,支吾其辞;“说不清”——怕负责任的含混之辞。其实“我”完全知道答案,知道是封建迷信,但在祥林嫂的面前,“我”却始终没有否定它,之所以作了含糊的回答,有其善良的一面;同时也反映了“我”的软弱和无能。

五、布置作业:利用网络搜集资料,思考“谁是杀害祥林嫂的凶手”这个问题,写一份发言稿。下节课分小组研讨交流。

 

 本课时教学要点:

1.研讨“谁是害死祥林嫂的凶手”。

2.本文为什么以“祝福”为题目?

教学过程:

一、祥林嫂死了,那么是谁害死了祥林嫂?

1.1研讨明确:大家(鲁四老爷、四婶、婆婆、大伯、卫老婆子、柳妈)都不是“现代法律意义上”的凶手,又都是凶手。迫害祥林嫂的人们,他们的行为都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封建思想的驱使。祥林嫂是封建思想的牺牲品,鲁镇上的人包括鲁四老爷也都是封建思想的牺牲品。

丁铃说:“祥林嫂是非死不行的,同情她的人和冷酷的人,自私的人,是一样把她往死里赶,是一样使她精神上增加痛苦。”

1.2根据文本,结合搜集到的资料,谈一谈封建礼教、思想是怎样杀害祥林嫂的?(也即“封建礼教与思想为何能够杀人?”)

教师补充资料:

封建思想的核心组成部分 

(1)秩序。封建思想的核心是维护封建秩序,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父为妻纲”,不能破坏封建社会的尊卑秩序,在鲁四老爷这样的理学拥护者看来,像康有为那样的改良,都是洪水猛兽,更不要说是变革了。祥林嫂的再嫁,破坏了封建夫权秩序,鲁四老爷自然是无比仇恨,斥为“谬种”。

(2)妇女的“三从”。封建秩序对妇女的压迫尤为深重,妇女没有人身权利,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违背这一秩序的妇女,都被视为“罪人”。

封建礼教主要的内容

  (一)特权思想。 政治上的不平等,经济上的不平等,血缘关系上的不平等,总是将一些人置于高位,让他们拥有特权。在臣君关系中,君是特权者,在臣民关系中,臣是特权者,在夫妇关系中,夫是特权者;在父子关系中,父是特权者;在经济生活中,地主是特权者。

  (二)弱势者单方面的义务。封建礼教规定了在不平等的关系中居于低位的弱势者,应履行单方面的义务,从而维护着居于高位的强势者的特权。在这里,没有人人平等的观念,强势者享用弱势者为其提供的服务,但是,强势者决不为弱势者履行义务,只有这样,才能显现出强势者的特权。弱势者单方面履行义务,其结果是,弱势者的权利得不到保障,反而助长强势者的特权恶性膨胀。

  (三)男尊女卑。 经济地位的不平等以及女性缺乏独立的经济权利,导致了妇女处于低位。封建礼教对此加以肯定和维护。男尊女卑,一方面造成了男性在家庭中的骄横,另一方面造成了对女性的压迫和侵夺,这是产生罪恶和悲剧的一大根源。

  (四)亲疏有别。 中国人生活在血缘家庭和宗教集团之中,亲疏有别、内外有别成为封建礼教的一个重要内容。

(五)专制主义。专制主义完全扼杀了人的自由和独立性,人也就丧失了反省礼教的能力,陷入礼教操纵关系之中,这也是封建礼教的一大特色。人在这种探纵关系中,成为别人的工具,成为受害者和牺牲品,这就是封建礼教“吃人”的一面。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和归纳,师生总结归纳明确:

①、封建礼教以及相关的封建迷信思想。四叔、四婶、柳妈是典型代表。他们嘲笑和歧视再嫁的祥林嫂,给祥林嫂造成了巨大的精神压力,并最终导致精神崩溃。尤其是鲁四老爷,他迂腐、保守、顽固,反对一切改革和革命,尊崇理学和孔孟之道,自觉维护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他自私伪善,冷酷无情,是他通过不许祥林嫂参加“祝福”而阻断了祥林嫂的生路,把她逼向死地。他是导致祥林嫂惨死的重要人物。

②、导致祥林嫂成为封建礼教的迫害对象的事件之一是被迫改嫁,这件事的主谋是祥林嫂的婆婆。婆婆这种做法,不是在维护封建礼教,如果是维护封建礼教——一女不事二夫,她就应该让祥林嫂守节,她可以把祥林嫂抓回去,但不能强行出卖。因此,婆婆是一个封建礼教的破坏者,她使用了十分野蛮的手段来达到自家的功利目的,这反映的是她恃强凌弱,唯利是图,道德沦落。婆婆代表了族权,虽然封建礼教并不允许这样做,但祥林嫂的婆婆却还做出这样卑劣的事,这种行径本应当受到当时社会舆论的谴责,但是却没有受到,这反映了社会道德的沦落。 

③、导致祥林嫂成为封建礼教的迫害对象的事件之二是祥林嫂再次回到鲁镇。原因是祥林嫂被大伯赶了出来,无路可走,生计无着。房子是祥林嫂和第二人丈夫的共有财产,丈夫死后,祥林嫂本来应有居住权,但是却被大伯给赶了出来。这里面没有道德可言,只有封建家族的恃强凌弱,唯利是图,道德沦落,只是赤裸裸的掠夺。

④、导致祥林嫂成为封建礼教的迫害对象的事件之三是祥林嫂对封建礼教和迷信思想的接受认同。这个问题可以一分为二的看待,一方面是祥林嫂的愚昧,另一方面当时的环境缺少让祥林嫂可以对抗封建礼教和迷信思想的精神资源,这种精神资源可能是一种比较先进的思想意识,也可能是更加友善的人际关怀和精神安慰,可以减轻祥林嫂的不安的程度,而这两种精神资源祥林嫂都没有得到,所以在听信了柳妈的灌输之后,精神惶恐不安,苦闷异常。最后在捐门槛无效之后,精神不能自持,彻底崩溃。 

总之,一步步把祥林嫂推向绝路的是当时黑暗的社会环境,吃人的封建礼教和迷信思想,和毫无道德可言的封建家族内的恃强凌弱,以及周围人的淡漠麻木,加上祥林嫂自身的愚昧,最终葬送了祥林嫂。鲁迅表现祥林嫂的悲惨命运的用意,就是批判当时社会的腐朽与黑暗,也揭示了(包括祥林嫂在内)广大民众的病态灵魂。

二、作者以“祝福”为题目的意义

师生研讨总结明确:

1.小说起于祝福,结于祝福,中间一再写到祝福,情节的发展与祝福有着密切的关系。

2. 鲁四老爷家正是通过祝福把祥林嫂逼上绝路的,祥林嫂又死于祝福欢笑声中,通过这个标题,就把“凶人的愚妄的欢呼”和“悲惨的弱者的呼号”,鲜明地摆到读者面前,形成强烈的对比,在表现主题方面就更增强了祥林嫂遭遇的悲剧性。

3.另外,祝福是一种封建习俗。在旧社会,劳动人民无福可祝,无福可言,而祥林嫂正是因为这祝福而逼上绝境的。可见,小说取名为《祝福》具有深刻含义。

三、学习了鲁迅先生的这篇小说后,你有什么感想?请你写一篇500字左右的读后感言。下节课我们一块交流和分享。

 


2.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知道本文并非按照时间顺序来叙述的,而是采用了倒叙的手法,在序幕以后就写出了故事的结局。 
3.在结构上采取倒叙手法有什么作用? 
明确:1为读者设置了一系列悬念:祥林嫂过去是什么人?为什么会落到这个地步?为什么又会在死前提出那样奇怪的问题呢?这一切都使读者急于追根溯源探求原委。 
2造成了浓厚的悲剧气氛,揭示了祥林嫂与鲁四老爷之间尖锐的矛盾,突出了小说反封建的主题。 
一边是鲁镇年终祝福的热闹忙碌的气氛,一边是祥林嫂在富人们一片祝福声中寂然死去,造成了浓厚的悲剧气氛;死后引起鲁四老爷的震怒,被骂为“谬种”,这就揭示了祥林嫂与鲁四老爷之间尖锐的矛盾,突出了小说反封建的主题。 
4.哪一句是在结构上承上启下,显示由倒叙转为顺序的? 
明确:第33段“然而先前所见所闻她的半生事迹的断片,至此也联成一片了。”  
6.研读序幕部分有关环境描写。 
自读课文第1—2段,思考:课文是怎样描写鲁镇祝福景象的?哪些语句带有作者的感情或有特定的思想内容? 
明确:小说在开头就渲染了鲁镇年终祝福的热闹忙碌的气氛:晚云的闪光、爆竹的钝响、幽微的火药香(第1段)和人们忙碌的景象(第2段)。调动了读者的视觉、听觉和嗅觉,写得层次分明,具体形象,使人如见其景,如闻其声。 
课文中用“沉重”的晚云,(第1段第2行)“阴暗”的天色,(第2段倒数第9行)“将鲁镇乱成一团糟” (第2段倒数第7行)等语句透露出作者对这种气氛的反感和贬抑。其中有一句话“年年如此,家家如此——只要买得起福礼和爆竹之类的,——今年自然也如此” (第2段倒数第11行)值得注意。这句话点出了辛亥革命以后农村风俗习惯依旧,封建思想依旧。而破折号插入的部分又反映出,在这贫富悬殊的社会里,穷人无福可祝,无福可言。这些语句,勾勒了当时的社会环境,揭示了祥林嫂悲剧的社会基础。 
7.小说的开头写道:“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这一句作何理解? 
明确:从表面看,这话似有语病──同义重复;其实,它是有深刻的意义的。联系上面关于鲁镇年关祝福习俗的生动、逼真的描写,便可以体会到,这句话的潜台词就是:封建统治下的中国城乡每一块土地,都是鬼神观念牢牢统治着的地方。而这一点,往往是在旧历的年底显示得最充分,最集中。 

在分析情节的同时,可以结合起来分析一下人物形象。我们知道刻画人物的主要方法有:肖像描写(外貌)、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等,另外还有细节描写。从描写的角度分,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从描写的详略分,有白描和细描。白描:文学表现手法之一。主要用朴素简炼的文字描摹形象,不重词藻修饰与渲染烘托,而用传神之笔加以点化,有如芙蓉出水,朴实自然。本文是白描的典范作品。(细描:文学创作中的描写手法之一。用细腻的笔触对人物进行详尽的描绘。要求从塑造形象和表现主题的需要出发,对描写的对象加以渲染和铺陈,有如镂金错彩,绮丽华美。但要防止堆砌辞藻的形式主义或忽视艺术概括的自然主义倾向。

 

四、板书设计 
祥林嫂之死 
根源:封建伦理制度,旧的文化观念。 
解救办法:摧毁旧制度,否定旧文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