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西泠八家刻青田(七)」赵之琛刻“诵先人之清芬”青田石印

 72行 2023-05-31 发布于黑龙江

​赵之琛刻青田石印

文章图片1

赵之琛刻“诵先人之清芬”青田石印原石 尺寸:3.8×2.1×5.8cm

文章图片2

印面钤本及边款拓本

印文: 诵先人之清芬边款: 壬戌十月六日橅何雪渔法为云藻先生属,次闲赵之琛。

此印作于1802年(嘉庆七年壬戌),赵次闲时年21岁,然此印屡见于著录,可称赵氏朱文印名作。“诵先人之清芬”语出晋陆机《文赋》:“心懔懔以怀霜,志眇眇而临云。咏世德之骏烈,诵先人之清芬。游文章之林府,嘉丽藻之彬彬。慨投篇而援笔,聊宣之乎斯文。”

赵之琛于款中自记为仿何雪渔,察其篆法则近乎元人风貌,而以细碎切刀出之,线条质感丰富而流动不减,气格极高。赵次闲的朱文印,一如浙派其余印人、后世工稳印一路印人,皆善于巧思妙构,蕴藏细微变化平正之中,如以曲化个别线条的方式化开横平竖直的板滞,以线条的简化来平衡布局的疏密关系,使得印作整体的章法布局工稳而能疏朗。赵氏印作乍看平常、实则举重若轻,隐然有清穆淡然之气。


西泠八家·赵之琛

文章图片3

《印人画像·赵之琛》

赵之琛(1781-1852,按《光绪杭州府志拟稿》载“咸丰庚申年卒,时政八十”,则其卒年应为1860年),钱塘人,字次闲,号献父、献甫,又号宝月山人,斋号补罗迦室。尝为阮元摹刊钟鼎款识,《积古斋彝器款识》半出其手。兼工隶法,善行楷。画山水师倪、黄,以萧疏幽澹为宗。花卉笔意潇洒,傅色清雅,有华嵓神趣。间作草虫,随意点笔,各种体貌,无不逼肖。嗜古,邃金石之学,篆刻师陈豫钟,复受黄易、奚冈、陈鸿寿影响,可谓集浙派之大成,嘉、道后声名卓著,效之者甚夥。道光八年,赵之琛辑自刻印成《补罗迦室印谱》二十册。

文章图片4

赵之琛作扇面

赵父辑宁藏书甚富,尤多词集抄本,与奚冈、黄易、陈豫钟、陈鸿寿等友善。赵之琛多才多艺,负盛名而无骄然之色,性情平淡,不将世俗纷扰挂于胸怀,一生不仕,闭门创作,潜心书画篆刻,并常摹写佛像,故有“补罗迦室”斋号。晚岁逢洪杨兵燹,战乱中流离失所,客死他乡。子赵懿、门生杨与泰、陈祖望等皆有印名,卓然成家。

文章图片5

《补罗迦室印谱》书影

赵之琛一生治印数以万计,为八家之最,今存印犹有千余枚之多。赵氏篆刻以仿汉制为长,得力于金石学力尤多。赵之琛天分极高,精能浙派而不完全囿于师门,勤于治印,佳作甚多。其印作力求巧妙,章法整稳而内含姿态,刀法滞重而蕴藏轻峻。赵之琛以切刀见称印坛,然而风格由此出,亦囿于此,正如时人何元锡称其“素负铁篆之名,所刻合作者甚少,盖印之所贵者文,文之不贵,印于何有?不究心于篆而徒事刀法,惑也!”精熟的刀法,再加上大量的应酬之作,格局趋于僵化,少创意,千篇一律,后人“燕尾鹤膝”之讥,正中其晚年习气。魏锡曾谓为“浙宗后起而先亡者”,引人深思。

在声讨“浙派罪人”的时候,还是有必要说一说赵之琛对篆刻艺术发展的贡献。

文章图片6

赵之琛拟汉玉印作品“乐琴书以消忧”

赵之琛于篆刻章法、刀法之精能、娴熟已臻化境。在篆刻“白文忌细、朱文忌粗”的时代里,细白文印鲜有佳作,赵之琛借鉴汉白文玉印的“切玉法”找到了细白文印的出路,具有开创意义。

浙派一向以方折苍莽为特征,但是在赵之琛这里,已明确提出了方圆并用的概念。他在篆刻作品边款中说:“汉铸印工整中有流动之气,得之非易。”“仿朱文以活动为主,而尤贵方中有圆,始得宋、元遗意。”这种突破的精神,正是丁敬“思离群”精髓所在。

文章图片7

赵之琛印作“云楼手集”白文印及边款

浙派发展到赵之琛这里,边款的形式更为丰富多样,面画表现力大幅提升。如除了常见的单刀短中款外,他有大量长文边款,而同一印作的边款字体有时楷、行、隶兼具,甚至首开绘画入边款的先例。据考证,最早的图画边款即是赵之琛为其挚友林云楼所刻“云楼手集”,郭若愚先生在《篆刻史话》一书中称此印“是篆刻史上印侧刻制绘画的先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