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博学苑」浅谈山西彩绘泥塑的地域特点

 邵振秋 2023-05-31 发布于江苏

张晓峰/文

摘要:山西现存的古代彩塑,由唐至清序列完整,约计一万二千余尊,是全国数量最多,保存最好的省份之一,堪称“中华彩塑艺术宝库”。古代彩塑作为中国古代艺术的主体,同时也是古代文化信息的物质体现,它折射出民族艺术绚丽多姿的光彩,有着极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细观山西留存的古代彩塑,可以发现山西彩绘泥塑晋南、晋中、晋北艺术特点各不相同。本文通过山西同时代的造像风格比对,总结出晋南、晋中、晋北的地域特点,以及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

关键词:山西彩绘泥塑;造像风格;晋南;晋中;晋北

一、前言

山西是“中国古代建筑的宝库”,其间寺庙道观内分布的历代彩塑,更是造像宝库内耀眼的明珠。山西现存的古代彩塑,约计一万二千余尊,是全国数量最多,保存最好的省份之一,堪称“中华彩塑艺术宝库”。从唐宋至明清的山西彩塑精品,集中展示了中国古代彩塑的发展历程。这些令人惊叹的彩塑作品,充分展示了中国彩塑艺术创造的卓越成就,是中国文化遗产的精华所在,也是山西文化发展的宝贵资源。

山西为黄土高原,有着丰富的泥土资源,勤劳、聪明的山西人民善于利用本土资源,创作出美轮美奂的泥塑作品,造就了一个震撼人心的人间天堂。山西彩绘泥塑千余年的一脉传承从未间断过,其内容繁多,包括佛教、道教、地方神袛、纪念人物、神话及传说人物等多种题材。而山西彩塑艺术风格虽受唐代造像风格影响较大,但由于山西历史上多民族统治与多民族文化融合的侵蚀下,形成山西各地不同的艺术风格与独有的地域风格。三晋不一样的地理环境,造就三地的人们性格特点的不同。北部粗犷尚武,中部精明重商,南部礼让文雅。山西彩绘泥塑在多民族文化与不同的人文历史的影响下,绽放出神采各异的艺术神韵与地域特点。

二、三晋彩绘泥塑的分布

(一)三晋历史

山西位于黄河中游东岸,华北平原西面的黄土高原上。省境四周山环水绕,与邻省(区)的自然境界分明。全省疆域轮廓呈东北斜向西南的平行四边形,南北间距较长,最南端在芮城县南张村南;最北端在天镇县远头村北。纵长约682千米。东西间距较短,宽约385千米。全省总面积为15.6万平方千米。

山西是一个传统的中原汉文化占主导地位,并夹杂着些许来自北方游牧民族文化的结合体。自古以来,山西就是中原华夏族与北方各民族文化交汇的天然通道,是中原农耕经济与北方游牧经济冲撞对接的前沿阵地。公元前453年,赵、韩、魏三家瓜分了晋国的领地(今山西)。公元前403年,即周威烈王二十三年赵、魏、韩受封为诸侯。由于赵、魏、韩都孕育于晋国,人们称之为三晋。历经二千数百年人们至今仍然怀念三晋,赞美三晋,把山西统称为三晋。山西境内南北狭长,后世人们通常根据地理位置将三晋通俗的归纳为晋北、晋中、晋南,三晋地理环境、人文历史不一样,因而三地的彩绘泥塑的性格特点也有所不同。

(二)三晋彩绘泥塑的分布

山西现有古代彩塑近一万三千尊。其中唐、五代数量最少,宋、辽、金时期三百九十四等,最有名的是大同华严寺辽塑、太原晋祠、长子法兴寺、晋城二仙观宋塑、朔县崇福寺、五台佛光寺文殊殿金塑等;元代三百八十六尊,最有名的是晋城玉皇庙二十八宿彩塑;明代五千八百七十八尊,最有名的是平遥双林寺彩塑和隰县小西天彩塑。虽然各个时期遍布山西不同区域,但是细观山西留存的古代彩塑,可以发现山西彩绘泥塑晋南、晋中、晋北艺术特点各不相同。

我们选取各个时代具有典型性的彩塑为代表,来看一下山西彩塑三晋地区的分布地与现存数量,因唐代与五代彩塑存世较少,不能反映其地域特征故不作统计。(详见表1、表2、表3)

文章图片1
文章图片2
文章图片3

通过统计可以发现晋中地区主要太原为代表,宋代彩塑最为出色,也遗存着一些元代及明代的彩塑代表作品;晋南地区主要集中于长子县和晋城市,遗存的宋、金、元 、明、清的彩塑作品颇具影响力;晋北地区主要集中以大同为中心,其辽代、金代彩塑最具代表性,并存有一定数量的明代彩塑的代表作品。

文章图片4

三晋地区分布图

文章图片5

山西佛寺分布示意图

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三地现存彩绘序列较为完整的,能够集中反映三晋彩绘泥塑地域特征的地方,主要为晋北地区的大同市、晋中地区的太原市与平遥县、晋南地区的长治市与晋城市,那么我们就这几个地区现存的彩绘泥塑的特点来探讨一下山西三晋大地彩绘泥塑的地域特征。

三、三晋彩塑造像风格

(一)三晋历史对造像风格的影响

观看山西历史,山西就是中原华夏族与北方各民族文化交汇的天然通道,是中原农耕经济与北方游牧经济冲撞对接的前沿阵地。在三晋大地上一直上映着融合与被融合的戏码,一本和久必分、分久必和的折子戏。宗教作为政治统治的必要手段,也随历史的变迁有着不同的变化与特点。而彩绘泥塑这一宗教崇拜的具象产物,也随之呈现出异彩纷呈的艺术特色。

1、花开两朵——宋与辽的彩绘泥塑

山西在宋代大部分被划在“河东路”,但是北部大同等地在五代时被割让给了辽国,属于燕云十六州范围,辽国设西京,宋朝一直未能收复。北宋时,山西南部属于宋,北部属于辽,此时,山西被分割为两个统治集权,晋中、晋南为宋朝地域,晋北为辽国地域,三晋大地经历了不同民族的审美冲击。由于领地的原因,山西泥塑在这一时期表示出两种不同的风格,一是以太原为中心的晋中地区亲切、自然的宋代风格(图1);二是以大同为中心的晋北地区不拘一格、活泼生动的辽代少数民族与中原文化融合的风格(图2)。

文章图片6

图1 圣母殿塑像

文章图片7

图2 华严寺塑像

2、三足鼎立——南宋、金、元

后来金国与北宋联合把辽灭了,金国马上又攻宋,之后把北宋皇帝抓走了,皇子赵构领宋朝大臣将领大规模南逃建立所谓南宋,山西南部完全失陷受金国控制。金代晋南虽为金代统治,但大同在辽金两代为五京之一的西京,金代彩塑的代表作品仍主要集中于大同为中心的晋北地区。元代虽也为少数民族统治,但受中原文化影响较深,延续了宋代彩塑的写实风格,却比宋代造型瘦弱、飘逸的形象更加丰满一些,肌肉与体态更加夸张,主要与游牧文化的审美观有关,但因统治年代较短,没有形成大的影响,在晋北地区元代彩塑较少,也没有形成典型。

3、纷繁复杂——明、清

明清两代山西南部晋商的崛起,造就了山西南部经济的发展,明清两代的彩塑精品主要集中晋中、南地区。这时候的彩塑艺术从高雅的神众走向了世俗的人间信仰,造型特点将民间世俗间的贵妇造型套用到了菩萨仪轨中,这时期晋中地区菩萨造型更像是端庄、秀丽的大家闺秀。制作工艺也从传统走向创新,晋中、南地区遗留下大量的悬塑精品就是最好的证明。

晋南地区的塑像更是繁复至极,人们不再满足单单的佛教题材或道教题材,这一时期大多数宗教场所会在小小的殿堂,供奉所有他们可以想象到的神。至清代晋南地区彩塑的妆銮风格更为随意性,从现存的晋南造像上的清代装銮上可以看到,一些很随意的小诗、小画都会出现在佛教彩绘中。

明代时晋北地区虽然由于战争制约了彩塑艺术的发展,但所幸因现存的明代彩塑依附的寺观级别较高,制作工艺较为精良。其艺术风格延续了辽代的造像风格,例善化寺的二十诸天就是晋北地区明代塑像的代表作。华严寺大雄宝殿的明代塑像是中原文化进一步渗透的代表作,虽然艺术表示更加接近中原文化,但从造型与动态上留有辽风,也无晋南地区同时代塑像的繁复,更加突出人物个性,虽无创新与发展,但却自成一派,独具风格。

(二)同时代三晋造像风格的比对

1、地域特点——晋中、晋南宋代塑像比对

宋代彩塑艺术在晋中、晋南分为两种表现方式,晋中地区自宋代开始趋于生活化,雕塑家创作的形象大多具有写实风格,而且出现大量接近生活的平民形象,缺少了唐代造像的气势与浪漫色彩,但保持了造像的冶炼。这一阶段的造像没有唐代塑像的高高在上,更加让人感到亲切、真实。内容在唐代佛教造像的基础上,又增加了道教的内容。塑像造型呈现清秀俊美的风格,面型和身材渐趋修长,衣纹疏朗自然。而晋南地区彩塑特点更加趋向于仿唐风格,保留了唐造像的气势,但在线条的处理上更为扁平,尤其是胸部线条较为明显,这样的处理方法可以既突出佛像的高大,又能体现殿堂的宽阔。

(1)晋祠圣母殿彩塑

圣母殿是宋代彩塑晋中地区的代表作。殿内共四十三尊泥塑彩绘人像,除龛内二小像系后补外,其余多北宋代原塑。这些塑像造型生动,姿态自然,尤其是侍女像更是精品(图3 图4)。这些侍女像的肢体身材比较造度,服饰美观大方,衣纹明快流畅,性格鲜明,表情自然,加之高度与真人相仿,更显得栩栩如生。这组塑像突破了神庙建筑中以塑造神佛为主的老套,真实地表现了侍从们的生活精神面貌,从而反映了封建社会中的一个侧面。在技巧上,显然相当准确地掌握了人体的比例和解剖关系,手法纯熟,有高度的艺术表现力。它们是中国古代雕塑艺术中的珍品,在美术史上占有重要的位位。人们谈到晋祠,往往总要谈到这些精彩的宋塑。是宋代美术的现实主义发展的代表作。

文章图片8

图3 太原晋祠圣母殿侍女

文章图片9

图4 太原晋祠圣母殿侍女

(2)晋城青莲寺诸殿彩塑

泥塑艺术在唐代达到了顶峰。被誉为雕塑圣手的杨惠之就是唐代杰出的代表。他与吴道子同师张僧繇,道子学成,惠之不甘落后,毅然焚毁笔砚, 奋发专攻塑,终成名家。为当世人称赞:“道子画,惠之塑,夺得僧繇神笔路”。唐代塑像对后世的影响深远,青莲寺现存的宋代塑像虽为宋代塑像,却颇具唐风。

青莲寺初建于北齐天宝年间,殿内所存唐代彩塑6尊,是全国现存唐代寺观塑像三处70余尊中的一处6尊,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南殿彩塑12尊,风格上沿袭唐风,注重写实,生动传情。十二尊彩塑,其中佛坛前部五尊为宋塑。居中为结跏跌座于莲台的释迦佛,两侧为侍胁文殊、普贤二菩萨及迦叶、阿难两弟子,雕刻手法仍沿袭唐风,身形丰满但胸部线条较为扁平,色彩明快淡雅,虔敬端庄,超凡脱俗(图5 图6)。

圣母殿塑像与青莲寺塑像同为宋代塑像,但风格却大相径庭,青莲寺的宋代塑像与该寺唐代保留下来的6尊塑像风格相近,但与同为宋代的圣母殿塑像风格完全不同,呈现出晋中、晋南完全不同的地域特点。一为写实的现实主义风格,一为唐风遗韵的延续。而这两种风格为后世晋中、晋南塑像的地域特点奠定了基础。

文章图片10

图5 青莲寺塑像照片

文章图片11

图6 青莲寺塑像照片

2、晋北地区辽金塑像的独占鳌头

辽、金两代为少数民族统治的时期,加之欧亚文化的影响,成为这一时期文化组合的一种特殊形式。山西地处民族交融的特殊地理位置,其彩塑艺术必然受影响。尤其是晋北地区,山西现存辽、金塑像的代表作主要集中于大同为中心的晋北地区。辽、金彩塑在刻画上是一个质的变化,在中原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融合下,彩塑风格更加自由,在神与人的处理上,强调神人共依,使神更加人性化,宗教殿堂宛若轻松的人间天堂。

(1)华严寺薄迦教藏殿辽代彩塑

在山西大同市西部。殿宇嵯峨,气势雄伟壮观,是辽金时期我国华严宗重要寺庙之一。始建于辽,辽代佛教华严宗盛行,道宗亦曾亲撰《华严经随品赞》十卷,故云中( 即云中郡,今大同雁北一带)特建华严禅寺。因寺内曾奉安诸帝石像、铜像,当时还具有辽皇室祖庙性质。保存着二十九尊辽代塑像(图7 图8),塑像全部赋色,面部和冠上贴金。容貌丰满,衣饰飘带流畅自然。菩萨的神情体态,各不相同,兼有唐代塑像丰满沉郁和宋塑富有生活气息的特点。尤以合掌露齿面带笑容的菩萨像最为生动,打破了一般佛教殿堂的肃穆、庄严,为我国现存辽塑中的精品,在我国雕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文章图片12

图7 薄迦教藏殿辽代彩塑

文章图片13

图8 薄迦教藏殿辽代彩塑

(2)朔州崇福寺

山西朔州崇福寺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唐高宗麟德二年(公元665年)后经辽、金、明、清几次维修,始成今日状况。寺内五进院落,十大殿宇,规模宏大,气势壮观,是我国现存辽金三大佛寺之一,被世人称为“金代文化艺术殿堂”。弥陀殿建于金熙宗皇统三年(公元1143年),大殿内佛坛横跨5间,设像9尊。'西方三圣'端坐主位,中为弥陀佛,东为观音菩萨,西为大势至菩萨,3尊主像仪态雍容华贵,面部端庄恬静,气度超凡脱俗。主像两侧4尊立像为胁侍菩萨,坛前两隅为护法金刚,俗称哼哈二将。 9尊塑像共居佛坛,主次分明,高低大小错落有致,组成一个和谐协调的整体。塑像虽经明代重装,但造型、躯体、面容、衣饰仍保持金代原塑风骨,是难得的金代塑像精品。

3、地域风格--明代彩塑特点

明代时晋南地区彩塑力求恢复唐风,从造像上仿唐并更加精细,可以说这一时期的晋南彩塑制作工艺达到了最高峰,但从声韵上逊色了许多,作品无论从造型、神韵都更加匠气,缺乏个性。但彩塑的另一种形式——悬塑,在这一时期发展迅速,精品极多,山西晋中、南地区现存的大量悬塑实例就是这种创意性形式的体现。

山西现存明彩塑精品大多集中于晋中地区,晋中地区明代彩塑在表现形式上和晋南地区相同,采用主尊与悬塑相结合的方式,但晋中地区的明代塑像在造型更加灵动,变化较多。而这一时期晋北地区的明代彩塑风格仍然延续辽代风格,但在其民族风格的基础上融合了一些中原文化,在山西明代彩塑中自成一派,独具风格。

(1)晋中地区的代表作双林寺明代彩塑

傅天仇教授在他写的《访古代雕塑》一文中,对于保存明代彩塑最多的山西平遥县双林寺罗汉堂的十八罗汉塑像,曾有以下描述:“……我们骤看罗汉就象看一座山,首先给人以稳定的印象,然后再看神气上行,内势集中在眼……眼威猛而动!与全身稳定就成了对比,如黑夜的月亮那样明亮。使造型和性格相互作用,而产生微妙的意境,引起观众内心的共鸣。”也许真的是平遥双林寺明代罗汉像塑作艺术上确有高于其它各地之处,经傅教授的描述更令人增加了理解。全寺共有大小佛殿十座,彩塑像二千多躯,包括有天王(图9),金刚、佛、胁侍弟子、菩萨、观音、供养诸天以及地藏殿中的十殿阎君和六曹判官等等,尤以天王殿中的四天王彩塑,比例合度,雄健威武,各具神态,千佛殿和菩萨殿中的菩萨,观音、供养天等,也塑工精美超群,成为明塑中的佳作。

文章图片14
文章图片15

图9 双林寺天王像

明代寺庙造像保存至今的较多,分布在全国各地,而水平最高的首推山西平遥双林寺的泥彩塑像。有'中华彩塑第一馆''之美誉。其中四天王彩塑是最精彩作品,其造型比例合度,塑工精美,造型雄健威武,显示出巨人般的力量感,寺中还有几千躯彩塑作品,包括被钱绍武先生誉为'中华韦驮之冠''的韦驮像(图10),'自由自在''的水月观音像(图11)等等。双林寺富于神采的彩塑佛像在明代寺庙造像中是较为少见的。它们在形象塑造上打破了一般寺庙中的程式化样式,显示出雕塑匠人的创造性才华。是为晋中地区现实主义的延续与升华。

文章图片16

图10 双林寺韦陀像

文章图片17

图11 双林寺水月观音像

(2)晋南地区的代表作长治观音堂

观音堂位于长治市梁家庄,创建于明万历年间(1581—1583),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观音殿现存泥制彩塑500尊,大的约2米,小的仅2厘米,不仅融儒、释、道三教神仙人物于一体,并在其中塑有大量的动物和三十余座古建筑亭、台、楼、阁等,其中佛教三大士,观音、文殊、普贤三位菩萨为殿内的主供塑像。还包括寺院常塑的十八罗汉,二十四诸天,十二园觉菩萨等,塑像第四层南侧塑道教人物,北侧塑孔子的七十二贤人。在殿中的正面(东壁)中部顶层端坐的是儒、释、道三教祖师。

殿中塑像布局合理,主次分明,层次清晰,人物造型生动,极具浓郁的生活气息,深受全国文物、艺术、宗教等各界人士的重视,被视为明代悬塑的珍品,是研究泥塑艺术的宝贵实物资料是明代悬塑艺术的珍品,也是晋南彩塑极具纷繁的集中表现。

(3)晋北地区的代表作善化寺

善化寺俗称南寺,系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山西大同城内西南隅。始建于唐。明正统十年(公元1445年)始更称今名善化寺。主要建筑沿中轴线坐北朝南,渐次展开,层层迭高。寺内保存的明代泥塑造型优美,个性突出,特别是二十四天王像(图12 图13),它们有男,有女,有老,有少,有美,有丑,有文,有武,或是帝王装,或是臣子像,或坦膊赤足,披纱衣华似来自天竺国土,或身着铠甲,衬皮毛以抵御北国寒风。生活气息浓郁。极富感染力,堪为国之瑰宝。善化寺的明代彩塑风格是辽、金塑像风格与中原文化的融合的产物,与晋中明代塑像的现实主义与晋南的仿唐主义风格形成鲜明的对比。

文章图片18

图12 双林寺韦陀像

文章图片19

图13 双林寺水月观音像

四、结论

(一)晋北地区

晋北地区地处于游牧民族与中原文化的接壤处,由于地理与政治的原因,所反映出的人文历史具有一定的异域风格。晋北地区现存的泥塑作品大多体量大、规格高、表情生动、体态优美,早期的泥塑作品继承了唐代造像的大气,摒弃了同时代宋代塑像的平民风格,形成了独具一格的造像风格。主要代表作为辽金时期的华严寺、崇福寺,这一时期的塑像既有唐造像雍容华贵的大气之风,又无唐代塑像的笨拙、臃肿之感,呈现出一种灵动的优美曲线。之后的明代塑像虽经政治、经济、历史诸多的变迁,但晋北彩塑仍延续了这一风格,只是将民族融合之风在表现形式上更为彻底,例如善化寺的明代塑像,如果用人来形容晋北塑像,那么它更像是一个美丽、浪漫、热情的部落公主。

(二)晋中地区

晋中地区塑像则明显转化为世俗题材和写实的地域特点。雕塑家除外形上表现为世俗的写真风外,与之相呼应的内心活动的特征,即身体姿态手势、瞬间表情的捕捉与刻画更接近于现实生活中的真实人物,常常在道具、衣纹细节等方面的刻划上形态酷似,质感的逼真为我们所惊奇赞美。总之,晋南彩塑的特点可归纳为:题材的世俗化、形象的生活化、心理人情化、手法逼真化,形成表现生活的画卷。如果也用人来形容晋中塑像,那么它更像是一个典雅高贵的大家闺秀。

(三)晋南地区一脉相承

晋南地区的塑像唐自清序列完整,受唐代塑像影响较大,整体为仿唐风格的基础上进行创新,题材更为世俗化,作品形式不受空间、规制的约束,创作更为自由,形式多样。追求细节上的完美,至明代塑像的制作繁复至极,在冠饰和璎珞胸饰等部分显得有些过于繁琐,这很可能是受到当时戏剧中武将冠戴装饰及现实社会命妇的冠带影响的原因。如果用人来形容晋南塑像的地域特点,那么它更像是一个天真烂漫的小家碧玉。

山西彩塑序列完整,历史悠长,每个时代具有独特的艺术表现风格与形式。山西彩塑虽也因地理、政治、经济等多方面的原因,造成了三晋彩塑不同的时代特点,细观三地彩塑的传承,每个地区序列完整、自成体系,形成三晋大地彩塑的不同艺术风格。

参考文献

成大生.山西彩塑.古建园林技术,2001,(4);10-17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