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谈黄宾虹先生山水画艺术

 微信用户u79i8u 2023-06-01 发布于河南

黄宾虹先生的山水画,在传统的基础上有了很大的突破,创出了自己的路子。他在技法上最大的成就就是在墨法上,如“积墨法”,结合多种墨法运用,是前无古人的。宾虹先生五六十岁以后方用积墨法,他唯恐世人对积墨不能理解,故借宋、元人的画,墨积多少遍,多少遍的说法引申师承,使此法在当时画坛上能被承认。实际上宾虹先生的积墨方法并非“古已有之”,而是他的独创,当时黄老那里有一张米芾儿子米友仁的画,是积墨的云雾山中,元气淋漓蒸湿纸上,得北苑神髓。还有龚半千的画也是积墨的方法,只是一层层明显地往上加,但太均匀。他们这方面都画不过黄宾虹先生,不及他墨法丰富,不及他笔墨交融一体。宾虹先生积墨之法,自然圆润,笔迹抹痕,跃然纸上,有的墨中间浓,四面淡开,墨华鲜美,永远不见其干,显得十分润泽,他的这种积墨的方法善于表现出大自然物象的浑厚华滋,他自己讲:“积墨作画,实画道中的一个难关。”这是甘苦之言。先生辛勤地在笔墨上深求,从用墨用水方面反复试探,穷追到底。一张画加得少,易薄,多加易腻、板、乱、脏、死,所以要恰到好处。宾虹先生能层层复加,如印刷多层套墨,能加七八遍,十来遍,达到苍苍茫茫厚重耐看,越加越觉浑厚华滋,越见显豁光亮,使一张山水画有一种深沉蓬勃的气象。他一点墨中有干湿互用之笔,笔墨结合有苍有润、有笔力、有墨采,因此气韵生动,他的山水画有浑有清,重实中见空灵,疏松、不滞板,是很不容易做到的。

黄宾虹 |《积墨山水》

我第一次看到宾虹先生是在北京石驸马故居处,我见他桌上没有笔洗,只有一个小酒盅(泥金碗)放点墨来画画,我就说:“老师,下次我带一个笔洗来送给您。”他说:“不用,不用。”他画时把笔蘸水后再到小酒盅中蘸墨汁,先画画面上要求焦、浓的地方,随着笔尖的墨水淡下来,就去画别处要求淡的地方,直至笔上墨全用光,甚至可在自己衣服上擦而不留墨痕。然后再蘸墨重复先画浓处,渐渐到淡处。他画面形象整体性强,无论画树、屋、人、山,上下前后一气落笔,从勾勒开笔到苔点,都是这样。如点苔,前山点点,后山点点,笔与笔气韵联贯,不像有的先把前面山全画好,再画后面山,物象气不易贯通。经过由浓墨到淡墨的无数地周转,像圆周似的,积成他所需之境界,这就是他独创的用墨之法,但积墨法往往要与破墨法同时并用,画浓墨用淡墨破,画淡墨用浓墨破,最好不要等墨太干,反复进行。

黄宾虹先生作品

宾虹先生这种画法创造,不是一开始就为人所接受理解的,解放初在北京欣赏他的画,同道中只有那么二三十个人。有的山水画家接受不了他黑沉的画风,不能体会他独特的艺术妙处。好像和一个人交朋友,开始没有感到对方有什么突出的优点,甚至由于不理解,把某些优点看成缺点,后来友情深了,感到对方还是有不少人所不及的优点。当然欣赏画还有个人的欣赏爱好问题,不可能完全一致,但对艺术作品的评价总会是客观的。好的东西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真正的艺术作品知音会越来越多。现在国内外对黄宾虹先生的山水艺术评价很高,就是一例。他的画有的乍一看并不感到好,好像很乱,甚至好像是画坏了的,但仔细看,感到有东西,他把笔和笔打乱,使不平庸,乱中求治,笔笔相生,笔笔相应,使画面逐渐形成一个整体。特别是晚年之作,更摆脱了对象的束缚,求自然内在的神韵,不像中求像,就是求物象内在精神的像,不取表面的貌似而求神似。画里书法意趣更浓,越画意趣越深隽,耐人寻味,这是经意之极的不经意。所以先生讲:“山水乃图自然之性,非剽窃其形;不写万物之貌,乃传其内涵之神。”如他画早晨、晚上的山景,黑沉沉的。他说喜看晨昏或云雾中之山,因山川在此时有更多地变化,如何表现这种生活感受,他想了不少办法,开拓了新的表现方法。

黄宾虹先生作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