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语”二字何意?

 开心康乐场贾泳 2023-06-02 发布于河北

德然养生荐读:“论语”两个字是什么意思?

刘余莉

“论语”两个字是什么意思?三国时期曹魏的何晏,著有《论语集解》。这是对《论语》的一部权威注解,被收集在《十三经注疏》之中。到了宋朝,邢昺为《论语集解》作《注疏》,来解释何晏的《集解》。邢昺的《注疏》中讲到,“论”有五种含义:“论者,纶也、轮也、理也、次也、撰也”。

第一种含义,“以此书可以经纶世务,故曰纶也”。也就是说,《论语》对于治理世务、匡济天下有所帮助。

宋朝学者罗大经写过一本《鹤林玉露》,书中讲到:宋朝初年,宰相赵普就专读《论语》,结果就有人说赵普只会读《论语》。宋太宗赵光义问赵普:“你是不是只懂得《论语》?”赵普回答说:“臣平生所知,诚不出此。”我平生所知道的,确实没有离开《论语》的范围。他还说:“昔以其半辅太祖定天下,今欲以其半辅陛下致太平。”当年赵普曾经靠半部《论语》,帮助宋太祖赵匡胤取得天下,现在还要再靠半部《论语》帮助太宗赵光义来治理天下。所以,古人有句话说“半部《论语》治天下”。由此可见《论语》的重要性,它不仅可以帮助打天下,而且也可以帮助治天下,无论是在治世,还是在乱世,都能够用得上。

第二种含义,“圆转无穷,故曰轮也”,像车轮一样,圆的车轮,轮转无穷。真理在古代适用,在今天也适用;在中国适用,在外国同样适用,可以广泛流通、辗转流布。

在“五四运动”和十年“文革”之后,因为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过度批判,使人们一度丧失了对传统文化的自信心。改革开放之后,人们看到西方国家的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又盲目向西方学习,把自己的传统文化批判得体无完肤,因而生不起信心。但是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英国著名历史哲学家汤恩比,专门从文化的角度研究历史,专门研究了各个国家的文明、文化史,最后从文化学的角度得出这样的结论:能够真正解决21世纪社会问题的,只有中国的传统文化。

无独有偶,1988年,一批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开会,面对当时世界性的环境危机、恐怖主义、道德危机和诚信危机,提出共同呼吁:“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到2500年前汲取孔夫子的智慧。”这些人或是历史哲学家、或是科学家,都富有科学的精神,提出这种论断绝非偶然,说明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刻的理解和认同。

为什么他们没有说“能够真正解决21世纪社会问题的是西方文化”?在近现代以来,西方的主流价值观是“自我”。而这种“自我”又是一种“占有性的自我”,即以我所拥有的外在于我的东西,如我的车子、我的位子、我的房子、我的票子等,作为评价个人价值的标准。因此追求自我价值变成了自利。

在西方社会,怎样才能获得自我利益的满足?要获得自我利益的满足,就要和别人竞争。所以竞争向上提升变成了斗争。在这种阶段,尔虞我诈、勾心斗角的问题就出现了。而斗争如果还是不能解决问题,获得不了自我利益的满足,斗争就会向上提升变成战争。在当今社会,人们一打开新闻媒体就看到局部的冲突不断,这是因为西方的价值观普遍流行所导致的结果。战争如果再向上提升,若一方不理智使用核武器,最后的结果会导致双方同归于尽,这就是世界末日。所以,依靠竞争的方式获得自我利益满足的价值观,不会为人类带来光明的前程,只会把人类引向穷途末日。但可惜的是,在改革开放之后,一些中国人所学到的就是这种以竞争的方式获得自我利益满足的价值观,所以社会也出现了很多问题。

例如,一个女孩回到家和妹妹说:“今天有一位同学问了我一道题。我知道这道题怎么做,也知道答案,但是我没有告诉他。”妹妹听后,就说:“如果换作我,我就会告诉他。”妹妹这样一说,姐姐就很惭愧,觉得自己年纪比妹妹大,但是德行却没有妹妹好。但是姐姐的惭愧心刚提起,没想到妹妹却说:“我会告诉他,但是我会把错误的答案告诉他。”这就是竞争观念所导致的不良后果。

这种例子在现实生活中层出不穷。这些案例说明,如果人与人之间没有互助、关爱,而只有争夺名利,社会就很危险了。正如孟子曾经说:“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从上面的领导者到底下的老百姓都在交相争夺利益,国家就很危险了。

中国传统文化核心价值观是什么?《论语》的核心是“仁”,“仁爱”之心必须要有根才能长养出来,而中国人的伟大之处,就是找到了“仁爱”之心的根本,即对父母的孝和对兄弟的友悌之心。把孝悌之心向上提升,就会关爱身边的一切人,也就是《论语》中所说的“四海之内皆兄弟也”。我们不仅要对别人有关爱的情感,当别人遇到困难时,还要做出实际行动给予帮助,所以互爱之心再向上提升就是互助,也就是《孟子》中所说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互爱互助之心再向上提升,就是古人所说的大同社会,也就是现在所说的和谐社会。和谐社会就是“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不仅把自己的父母当成父母,也要用对自己父母的心关爱像父母一般年纪的长辈;不仅把自己的孩子当成孩子,也要用关爱儿女的心去关爱像儿女一般年纪的孩子。使老年人都能得到好的赡养,有人为他们养老送终;使壮年人都能够为社会所用;使年幼的人都能得到良好的教育,健康成长;使老弱病残幼,需要帮助的人都能得到赡养、关爱和帮助,这才是和谐社会,大同世界。

所以,为什么西方人说“唯有中国的传统文化才能真正解决21世纪的社会问题”?因为孔孟学说的核心是“仁义忠恕”,而大乘佛法的核心是“真诚慈悲”,简单地说就是仁爱精神。这才能解决问题、化解冲突。

中国人讲“化敌为友”,怎样才能化敌为友?要靠真诚心的感化。舜王的后母、弟弟,三番五次要置舜于死地,但是舜并没有怀恨在心,没有想着终于有能力可以打击报复他们,而是想着自己没有尽到人子之道,没有让父母满意,念念反求诸己,最后舜的真诚心感化了后母和弟弟。

所以,矛盾之所以不能够化解,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德未修,感未至”,即德行修养得不够深厚,所以别人还没有被感动、感化。怎样才能化解矛盾?化解矛盾就是要感化。中国人还有句话说:“仁者无敌”。这并不是说有仁爱心的人就没有人诽谤他、与他对立,而是说有仁爱心的人从内心不与任何人起对立,还是一如既往地帮助对方,只有这种人才能够化敌为友。所以,西方人能够提出这种论点,确实不是偶然。我们也要通过学习《论语》树立起对古圣先贤的信心。实际上,信心的危机才是最大的危机。很多人都没有读《论语》,但是被一些二手学者的文章,以一种先入为主的意见误导,以为儒家思想是什么样的,就不愿深入学习了。

第三种含义,“蕴含万理,故曰理也”。《论语》所讲的道理是很深、很广的,其中既包括宇宙自然的规律,也包括社会人伦关系的道理。汉代扬雄在《法言》中对“儒”下了一个定义,“通天地人谓儒”,学习儒家的人不仅通达宇宙自然的规律,观察到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秩序,体会出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因果事实,感悟到天人合一的道理,而且也观察到社会秩序要保持稳定必须遵守的人伦大道。对于这些道理都很通达的人才被称为“儒”。

《周礼·天官》中也对“儒”下了一个定义,“四曰儒,以道得民”。第四种执掌叫“儒”,“儒”是干什么的?他给大家讲的是“道”,所以深得民心,受到人们欢欣喜悦地拥护和接受。这说明,儒家所讲的道理并需要逼迫人们,让人们硬着头皮去勉强学习,而是能够让人们欢欣喜悦地接受。因为没有父母不希望儿女孝顺自己,没有兄长不希望弟弟恭敬自己,没有夫妻不希望和睦相处。而儒家讲的就是这些道理。

现在社会之所以出现伦理关系的紊乱,如父杀子、子杀父,兄弟因为财产互相争讼,夫妻同床异梦,甚至杀掉对方,就是因为讲儒的人没有受到重视。

在“文革”之中,批林、批孔、批周公,儒家被打倒了。不仅儒家被打倒,还出现儿女可以批斗父母,学生可以揪斗老师,夫妻被分成不同派别的现象,把人伦关系彻底颠覆了。“文革”的遗毒一直流传到现在,即经过“文革”的人对于最亲近的人都不能够完全信任。如果儒家没有了,没有人讲解宇宙自然的规律、人伦关系的道理,社会就会出现很多问题。所以,“蕴含万理”就说明《论语》中的道理,既可以教人安身立命,过上幸福美满的人生,也可以经世致用,对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很多建议和启发。

第四种含义,“篇章有序,故曰次也”。《论语》共20篇,492章,每一篇都是独立的,但是思想却是连贯的,一脉相承。《论语》中的每一句话也都很有逻辑性,很连贯。这叫做“篇章有序”。

第五种含义,“群贤集定,故曰撰也”。“群贤”指孔子的弟子,他们共同编纂,最后编辑成书,所以称为“撰”。

“语”,邢昺引郑玄《周礼注疏》说:“答述曰语”。这说明,“语”着重在答,也就是孔子回答别人的提问,包括孔子的弟子,也包括当时的国君、官员,甚至弟子之间的答问,都被编在这本书中。

郑康成《周礼注疏》中记载:“以此书所载皆仲尼应答弟子及时人之辞,故曰语。”因为这本书所记载的都是孔子应答弟子以及当时一些人的话,所以称为“语”。可见,“语”着重在答,别人问孔子,孔子来答复。当然,说明、叙述一件事,也叫“语”。这是对“论语”两个字的解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