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忆故人 | 纪念唐君毅先生逝世四十四周年

 兰若青青 2023-06-02 发布于陕西

纪念唐君毅先生逝世四十四周年

我之受益于唐君毅先生者

文 / 曾昭旭

(台湾淡江大学荣誉教授)


图片


唐君毅先生(1909.1.17—1978.2.2),学名毅伯,大学毕业后,始任中学教员,1933年,受友人许思园推荐,到中央大学哲学系任助教。1944年升任教授,并任哲学系主任。1947年受邀为江南大学教授兼教务长。

1949年到香港,与钱穆、张丕介等创办亚洲文商夜学院,后改为新亚书院,任教务长兼哲学教育系主任。1963年香港中文大学成立,受聘为哲学系讲座教授兼哲学系系务会主席,并被选为中大第一任文学院院长。1978年2月病逝于香港,后落葬于台北观音山朝阳墓园。

唐君毅先生一生勤勉,著述不倦。其宗旨在疏通中国文化生命之命脉、护持人道之尊严、保住价值之标准,其心愿在此文化意识之唤醒。

其“三向九境”的哲学体系,力图囊括人类文化的各种价值形态,古今哲学的各种义理,冶中、西、印及儒、释、道于一炉,在近百年中西文化的汇聚冲突的大背景下,实践着融通儒佛道、涵化印西中的学术途径,对中国近代哲学之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我的母系可以值得骄傲,我母系是四代书香门第,尤其是我母亲的哥哥——唐君毅,我的大舅,是当代新儒家的一个主要代表,我认为他是第一。他的学说,他的思想,他晚年的那本著作——《生命存在与心灵境界》,超过了柏拉图的《理想国》,超过了很多西方的著作,被誉为是中国朱熹、王阳明以来七百年间儒家哲学思想界最伟大的一个著作,我认为一点都不过分,我认为还不够。——王康(中国当代民间思想家)

忆故人
  算起来,我一共才见过唐先生六次(一次在课堂上,一次在演讲会,两次在寓所,一次在荣总,最后一次在剑潭青年活动中心),交谈并不多,通信更仅有一往还。但唐先生于我,却实有关键性的震撼与深沉的影响,而我对唐先生,也自觉在精神上有深深的相契。因之,唐先生的谢世,实令我哀感无已,悲郁之情,久久不去。

  追忆起来,我之初接唐先生的法言,是在民国五十六年的九月十日。当时我大学毕业两年,正秉持着一份青年的淑世热情与朦胧的文化理想,尝试着要在这黑暗的世界上尽力发放一些真理之光,去照亮、去影响、去救助我身旁蒙昧的世人;却完全不知自己心中潜伏着偏执傲慢之根,妄以为自己所见的就是唯一的真理妄以为自己就是真理的使者,而有资格去渡化众生。我当时真是愚妄啊!以是,我在传布所谓真理之前,已先侮蔑了人们的尊严,伤害了普遍的人性,也就是说,已先否定了我所要传布的真理。因之在那段日子里,我满腔热诚,却到处碰壁,一方面无法怀疑自己确曾悟见的那重理想世界,一方面却又无法透入这重充满障蔽的现实世界。对世人,基于理想,我爱他们,但基于现实,我却无能爱到他们,甚且不免厌恨他们。我被自己撕裂了,灵魂游离在天人之间,孤苦无极,伤痛无极,愤怨无极,悲郁无极。就在这时,我读了唐先生的《人生之体验续编》。

  五十六年九月十日那天下午,我无目的地在街头踯躅,偶然走进三民书局,偶然翻开这本薄薄的书,为着他亲切的书名与闪现在目录间的凝重氛围,我被吸引着开始去读唐先生的长序,而立刻我就被那些深深抚慰着我的创痛的文字所撼动,唐先生说此书较诸前编,是“更能正视人生之反面之艰难罪恶悲剧等方面,而凡所写言,皆意在转化此诸为人生之上达之阻碍之反面事物,以归于人生之正道”。因之“此书与人之青年之心境,多不相应,而唯与历人生之忧患,而不失其向上之志者相应”。是的,我此刻正是深陷在此艰难罪恶悲剧的存在感受之中,而不愿失其向上之志;我正是在理想的忧苦彷徨之中极需要有人以道相慰。我立刻领受到唐先生伟大的同情、博厚、切挚的道德情怀而感动了,长久以来的悲郁如洪流宣泄。我的手颤抖着,双泪长流。将书买回家,我虔诚郑重,一字一字地读,而唐先生则一字一字地敲击我的迷妄,舒解我的郁结。我直不是在读书,而是在洗炼。一篇读完,我都不敢接读下篇,而只是流着泪,一遍一遍,反反覆覆地咀嚼。数日之后,情绪稍宁定,才敢开始另读一篇。唐先生历时七年,铸成此七篇,我亦历一阅月的艰难,奋全生命的气力,拜领一过。读毕,如蜕一层皮。其后一年,我都笼罩在此书的氛围之下,学习着以唐先生般的悲悯之情,去品尝人间的况味,经历地狱的曲折;离合悲欢,哀愁魔怨,一一同情,一一化解。我才知道有洗净我慢以普遍尊重众生,却又丝毫不失儒者的自尊自强以为世人立法的境界,我才知道极谦卑之即是极磅礴,而极高明之所以道中庸。这真是我在成人的路上一大关键。如果我此后真能因了同情浊世之永不泯灭,而更增加对真理的信心,如果我此后真能不忧急、不激切而恒久地尽其本分,以实为真理献其棉薄,如果我此后真能以谦虚诚敬之情去了解众生,教勉世人,而少造成一分罪孽,则其中都必有唐先生的一份恩德在。对唐先生的提撕感召,我真是心香一瓣,永恒膜拜。

  其后,我陆续购唐先生的著作,特别感怀唐先生博厚弘毅的文化意识与包容综摄的圆融精神。唐先生的著作,大抵篇幅繁重,所讨论的对象遍及一切层面,一切存在,而著语则动辄是上下五千年,牵连通贯,一体并论。唐先生固然是秉其强劲的道德生命与文化意识,才能成此巨制;而读者若不能也提撕其强劲的生命以与唐先生的道德生命相会,则读之恐也辄难终篇。我初读唐先生这类巨著,总是一方面感到很兴奋,一方面又感到很累。久之,才渐渐能从繁褥之中,见到有一个虚灵恳挚的精神在其中流动。有时浑不知他所说的,而但随其思路,但见此精神的跃动了。我由此悟到博厚之中必须有一高明的精神或心灵为之主。我也由此悟到何以沉雄笃实,极重历史文化的唐先生,竟以黑格尔的生命精神与华严宗的心灵境界为重要的根柢。我由是隐约的渐知朱陆异同的当何所归趋,而体识到王船山的宏伟。

  原来唐先生的生命情调与学问规模,是颇与王船山相类的(唐先生只是少却船山的一分剽悍,所以一味讲圆融而不尚破斥),他们都同样有一份极切挚的道德文化意识,且以此意识贯注于他们的一切著作之中,以表显出一切文化形式——诸如文学、艺术、宗教、政治、历史、知识——的道德价值。他们都同样将理想与价值的最后归趋落实于人文化成。他们的生命力都同样是如此沉雄坚卓,能遍注于一切层面、一切存在。他们的文字,同样是如此牵连缴绕,照顾多方。他们的学问,同样是圆融综摄,汇成庞大的系统。乃至他们的一生实践,也同样是勤勤恳恳,尽其在我,一刻不懈,至死方休。总而言之,他们都以其一生,表显了最典型的儒者格范。我是从唐先生的示现,得到了了解船山学问与景仰儒者人格的契机,也贞定了我此生愿学孔子的微志。后来,我的博士论文即以疏解船山学为题,而最重要的引导,即在唐先生论船山的十余万言,而尤在唐先生的精神感染。书成之后,我寄奉一部给唐先生,以示感激崇敬之意,并且表示我虽不曾上过唐先生的课,而实为其私淑弟子。不久,唐先生回信,极称道我的论文(到这时候我才知道前此我零星呈奉的论文单章,唐先生以重病之身,都曾一一细阅),乃至谦称其所著亦不如,并谦辞私淑之名,只说是学术思路,原有后先邅递之迹。这是我与唐先生往还的唯一信件,一月之后,唐先生就与世长辞了。回视手泽,情辞敦厚,令人感怀无极。

  当然,作为一个儒者,并不就是圣人或完人,“圣”只是儒者心目中永恒的标准与理想,儒者乃是自知其限,然后力求在他的存在限制之上去成全其份位的(这就是孔子所谓“从心所欲不逾矩”),因此在即有限即无限之间,其分寸不能恰好之处,便不能免地会有过。而且不同的气质限制,便也相应地会有不同的过。唐先生以其善同情、好圆融的质性,自也有他易陷的过失。唐先生自己在致友人书中便说过:“弟之气质说得好,本近狷与中行。说得不好,即乡愿成分比较多,一切人皆若可相处。”其次,在牟宗三先生寓所听牟先生偶谈及唐先生的短处,尝说唐先生因待人感情厚,因此用人处事偶会牵于情分而有亏于他原先自言的原则。又说唐先生以好圆融之故,于明属非是的事,亦总能找出合理的理由,曲为之讳。我默听此语,即为之悚然以惊,因为我的气质便是如此的,历来因不忍于情而导致的轻诺之过,与因好说理而导致的文饰之过,已不知几许。以唐先生之贤,犹未能尽免,则末学如我,岂能不益加惕厉。后来唐先生因肺疾入荣民总医院疗治,我与《鹅湖》诸友去探望,唐先生病榻上兴奋畅谈之馀,偶谈今人为学,总是先已在思想上耗费了半生精力,因说先儒践履之不可及,而后郑重恳挚地说:“说到工夫,我是不及格的。”我听了又是悚然一惊。因为唐先生践履之笃实精切,在今世已是凤毛麟角了。牟宗三先生尝赞之云:“关于道德宗教之体验,并世唯唐君毅先生为精湛。”(见《生命的学问》书中,《人文主义与宗教》一文)然而唐先生之自反则如是,是可见道德实践的路上之艰难,而人之寡过之不易(孔子问遽伯玉于其使者,使者答云:“夫子欲寡其过而未能也。”孔子为之赞叹云:“使乎!使乎!”)亦因之人更当永恒地虚怀自反。这是唐先生以其恻怛之诚,所予我的又一次警策。这一段故事,我在堂上曾屡次为学生们讲述,而于我己身,则当长记不忘。用期踵武前贤,毋愧初衷。

  以上,便是我以一己的生命之诚,在默默中与唐先生的精神相感之大略。这一切,唐先生生前或不之知,然在超乎有限的形而上处,唐先生或以为慰。唐先生尝有言曰:“在遥远的地方,一切虔诚终当相遇。”是的,人世的缺憾,人间的障隔,一切纷纭错杂,一切愁怨悲苦,是终会在人最光明肫恳的道德情怀中消化净尽,而人们亦终当直以此光明的情怀相照相温、相通相忘的。然则唐先生虽不之知,而唐先生实已知之了。我终于在唐先生捐弃了他的有限肉身之后,深深地相信唐先生之不朽,道德精神之不朽,人与一切实为一体之不朽。
  原载 一九七八年三月《鹅湖月刊》第三卷第九期

主 编 | 清 和


全球《唐君毅全集》读书会

简     介

图片

《唐君毅全集》读书会(亦称唐学读书会),由何怀明(字清和)发起于丙申中秋之日(2016年),时值大陆九州出版社新编本《唐君毅全集》印行。唐学读书会发起后,得到唐君毅哲学资深研究学者曾昭旭教授的关怀和支持,曾先生并亲题读书会全称。读书会曾于2017年4月23日《唐学入门》会读小组第一次会读活动,历时四个余月,是年8月31日会读完满。2018年2月拜谒唐君毅先生故居,并执笔发起《海内外中华儿女守护唐君毅故居倡议书》,引起各界关注。以文会友,以友辅仁。友朋相习悦乐之意,丽泽相讲习之情,为读书会倡发之本愿也。世界无穷愿无尽,海天寥廓立多时。愿长日耕耘,以会聚四方有志有情有义之士,异地同心,分工合作,为华夏文化共注心力,以再造人文之休美,则“今后之思想主流必从我们这里开始”,信然矣!
读书会名称:《唐君毅全集》读书会(亦称:唐学读书会
读书会成立时间:2016年9月15日于深圳
读书会宗旨:诚明
读书会理念:养成现代世界的中国人
读书会学规:新亚书院学规
读书会宣传语:在遥远的地方,一切虔诚终当相遇
读书会履历:
⊙2015年6月22日同王睿嵩君设计完成唐学读书会标识
⊙2016年9月15日于深圳草拟《全球唐君毅全集读书会发起辞》
⊙2017年4月23日至8月31日《唐学入门》会读小组线下读书会在浙江义乌。
⊙2018年2月赴四川宜宾柏溪拜谒唐君毅先生故居
⊙2018年2月16日执笔并发起《海内外中华儿女守护唐君毅故居倡议书》。
⊙2018年12月曾昭旭教授题写“唐君毅全集读书会”会名
⊙2021年3月25日唐著《中国文化之精神价值》全本读书会在广州番禺启动。

⊙2021年10月5日六艺社、人生社、唐君毅全集读书会联合发起“细读唐学”读书活动,以唐君毅先生全集文本细读为基础,边读边校边分享的方式,在六艺社和人生社公号平台持续分享唐学人生智慧精萃。

图片
仁者人也   生生之道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