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任学宝丨建立教学反思文化,持续深化课程改革

 课程教学研究 2023-06-02 发布于浙江

图片


今天我向大家汇报的主题是“建立教学反思文化,持续深化课程改革”,主要有三个层面的内容。第一,课堂重塑,第二,教学反思,第三,教学反思文化的构建。

图片

课堂重塑:课堂教学变革势在必行

“为何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著名的钱学森之问一直困扰着中国教育。这一重大时代问题的产生有着相当复杂的原因和背景。今天我想从反思文化与课程改革的角度谈谈我的一些初步的思考和认识。课堂是育人的主阵地,是学生成长的根基,教育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课堂教学变革。然而当前,我国的课堂教学实践还存在如下重要问题:

1、知识取向比较突出,素养本位不足。有一个故事,清华大学教授曾经向马斯克提问“学生总是物理学起来太难,对此你有什么看法?”马斯克直截了当地回答“物理课的教学方式不对。我们通常就是让学生记各种枯燥的公式,却没有弄懂公式的基本含义。公式能代表现实中的神奇现象,这是不可思议的,很奇妙……另外,以问题而不是工具为重点的教学也很重要。假如我们想了解内燃机的工作原理,最好的方法是:把它拆开,查看每一个零件后,再把它组装。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什么工具呢?我们需要螺丝刀,需要扳手以及其它各类工具,当你把内燃机拆开再组装起来,你就知道这些工具的作用了。”马斯克的回答是发人深思的,我们究竟应该怎样教育我们的学生?

受应试教育的长期影响,人们普遍重视对“知识”的获取,而忽视了获取“知识”的方式与能力,忽视了学习品质和学生素养的发展。为改变“重知识轻素养”的问题,2022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的一个显著特征便是“素养导向”。

2、学习负担过重,学习效率不高。2018年PISA数据显示,我国学生在数学、阅读和科学三个类别上的成绩高居榜首。这说明我们培养的学生具有较高的学业成就。但是高成就的背后是高学业负担。从这张《学习时间和科学表现》图可知,中国四省市的学习时间投入仅次于阿拉伯联合酋长国,高居参试国家和地区的第二名。无论是校内学习时间还是校外学习时间都位于前列。学生们较少有时间去干学习以外的事情。这可以说是“你的任务就是学习,其它事情都不需要你管”的生动写照。同时,过多的时间投入带来的是学习效率不高的问题。PISA报告显示,中国学生的阅读、数学和科学的学习效率分别为119.8分/小时、118.0分/小时、107.7分/每小时。此效率在参测国家和地区中排名靠后,分列第44位、第46位、第54位。

为此,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作业负担学生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大家从这个层面可以理解文件背后的价值和意义。

3、学习体验不佳,学生的幸福感比较低。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是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必要基础,幸福感低的学生容易产生焦虑、厌倦、抑郁等心理问题。目前,我国的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以及PISA都将学生幸福感的相关指标纳入评价体系。PISA数据显示,我省学生的生活满意度为6.55分(满分10分),仅排到第62位。在学生学校归属感方面,我省学生的归属感指数仅有-0.19,在所有参测国家和地区中排第65位。同时,在OECD国家,大多数学生都具有成长型心态,他们不同意或强烈不同意“你的智力是你无法改变的”这一说法,但我国只有56%的学生拥有这种心态。这说明学生在校学习体验不佳,学生的幸福感低,也需要我们在教学方式上加以反思。

图片

教学反思:撬动课堂教学变革支点

如何进一步优化课堂教学,增强课堂教学的素养导向,降低学业负担,增加幸福体验,关键在于变革育人方式,核心在于建设高质量教师队伍,而教学反思则是撬动课堂教学变革、实现上述目标的重要支点。通俗来说,所谓教学反思,是指对教育教学实践的再认识、再思考,并以此总结经验教训,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水平。教学反思一直以来是教师提高个人业务水平的一种有效手段,现在很多教师会从自己的教育实践中来反观自己的得失,通过教育案例、教育故事、或教育心得等来提高教学反思的质量。

如何做到更好的教学反思,国际上有几个反思模型值有重要参考价值,值得借鉴。

第一个是洋葱反思层次模型。洋葱反思层次模型是荷兰教育学者弗雷德·柯瑟根(Fred Korthagen)提出来,他认为,反思的对象具有层次性,一个完整的反思应该包括六个层次,尤如洋葱模型我们可以一起一层一层剥下来。最外层是环境层,从“我遇到了什么”反思教师自己教学活动的背景因素,例如课程教材、班级环境、学校文化等;第二层是行为层,从“我做了什么”反思教师自己在该情境中做了哪些教学行为以及如何应对情境的调整;第三层是能力层,从“我有哪些能力”反思教师自己在多大程度上胜任了之前的行为;第四层是信念层,从“这个情境我相信什么”反思教师自己教学行为背后秉持的思想观念;第五层是身份认同层,从“人是谁”反思教师对自身职业角色的理解,明确想当什么样老师的职业期待:最后内核层是使命层,从“我的理想是什么,是什么激励着我”反思自己作为一名教师存在的意义,赋予工作和生活以意义的东西。例如,我们可以反思,这样的教学是不是给学生打下坚实的基础,使他们在不确定的未来更好的生存生活和发展呢?这个基础就是素养;同时从更高层次体会自己的使命,是不是做到了“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可以说使命层是教学反思的核心品质。前三层为外显层,后三层为内隐层,各层级反思的联动促进了教师的改变。

第二个模型是ALACT反思过程模型。这个模型认为,反思是一个面向教学问题改进的螺旋式上升过程。第一步是开展行动,这一步主要是明确教师行动的目的、注意事项和采取的行动。第二步是回顾行动,教师对自己的教学活动进行全程回顾,这里和洋葱模型组建了嵌套式结构,重点反思我想要什么,我做了什么,我思考了什么,我感受了什么等。第三步是意识到关键问题,教师对教学过程中的不足进行分析,明确教学活动顺利开展的核心障碍。第四步是建立替代性行动,教师通过综合分析,寻找问题解决的最佳方案。第五步是尝试,教师将替代性行动引入下一次反思性实践过程。

所以说,教学反思也是以教学为指向,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过程中的各个具体要素或环节进行反馈和调控的能力,包括对教学目标、教学材料、教学方法、学生表现等因素进行调控的能力。

那教学反思又具有怎样的特性呢?

一是反思目的的指向性。教学反思发生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拥有一个清晰明确和可操作性的目的,反思是基于目标的反向思考。那么,我们的教师必须要明确教育高质量发展或者说我们新课程改革的目标是什么?具体说,就是未来培养的学生应该是什么样的,支持未来学生培养的教师是什么样的,有效的教师教学是什么样的。这样一些目标的呈现必须让老师可以易懂、易行。

二是反思对象的层次性。教学反思是教师对自己理念和行为的完整检视。通过洋葱反思层次模型可见,外围的行为反思是较为容易发生的,而居于内核的理念反思是较为困难的。在教师反思培育的过程中,我们需要从外围开始层层解剖,让教师在行为的被动反思过程中,慢慢地走向理论的自主反思。

三是反思过程的实践性。教学反思强调教师的反思性实践,不仅仅是思想活动的过程,更是行动优化的过程。教学反思持续聚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以问题解决为反思契机,依托问题解决,在螺旋式的迭代中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化水平,优化育人效果。

就目前来看,我国教师的教学反思能力相对不高。“教师热枕指数”代表“教师热爱教学工作并对此充满热情,能够不断改进教育教学,提升自己专业水平”。PISA2018测试数据显示,我国四省市的教师热忱指数只有0.29,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图片

文化引领:迈向教学反思文化构建

如何培养教师的教学反思能力?我们有必要从“教学反思培养”走向“教学反思文化”。教学反思文化是一个亟待构建的文化领域。教师的教学反思文化作为一种优秀教师文化,有助于营造一个资源共享、平等交往、精神相遇、民主行动的文化生态环境,实现教师职业生活的本真意义。在学校中培植反思性沃土,让教学反思成为教师的日常性工作,成为教师的教学习惯。那么,如何构建学校教学反思文化呢?我想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学反思要有抓手,构建课程教学目标体系

教学反思具有目的指向性,以课程教学目标体系为参照系,展开自我解剖与评析,为教学反思文化生成提供行动方向。为此,应该为教师研制一份清晰的课程教学目标指导手册,既清晰描绘教师专业发展的前进方向,也为教师教学反思提供具体抓手。课程教学目标指导手册应当包括以下几个重要目标:

一是学生发展目标。学科核心素养的具体化。推进新课标的学业质量标准研制,清晰刻画学生课程学习之后所达到的核心素养发展水平,让教师能够清晰把握班级中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状态,在现实学业结果和理想学业水平的比较中,推进教师教学向目标导向和产出导向转变。

二是教师发展目标。新课标引领下的教师专业能力。新课程改革不仅仅将学生的发展目标从能力转向素养,也将教师的专业角色从知识传授者转向素养支持者。新课程改革需要什么样的教师,需要教师拥有什么具体能力都需要清晰化。

三是教学流程目标。新课标引领下的教学方式与形态。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学支持“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让学习在活动、实践和操作中真实发生,将知识应用于真实情境之中,让学习过程成为批判性思维与创造性思维的过程。应该将教学过程的关键环节和重点方式形成目标清单,助力教师教学反思。

(二)教学反思要有引领,构建教学反思评价机制

教学反思评价是教学反思文化形成的助推器,是撬动教师从被动教学反思走向主动教学反思的杠杆。构建教学反思评价机制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建立教师个人自评和校内教师他评相结合的教学反思评价制度。《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明确提出要强化过程评估,推进自我评估。教学反思评价制度的确立便是遵循《总体方案》的基本价值理念。

二是明确问题导向的教学反思评价流程。根据ALACT反思过程模型理论,生成具有校本表达,并且与日常教学实践相匹配的评价流程,生成“行动—反思—行动”的教学反思过程,将教学反思评价塑造成新时代教师必备的教学素养。

三是研制简便并且易于操作的教学反思评价载体。评价载体应当与教师教学过程性材料和日常评价方式相结合,变革原有评价模式的具体内容、评价工具或评价方式,尽可能减少教师的教学负担,减少教学反思评价变革的阻力。

(三)教学反思要有重点,组建教师学习共同体

构建教师学习共同体是生成教学反思文化的重要基础,实现从个体反思向集体反思的迈进,让反思成为一种文化风尚。教师学习共同体具有指向愿景实现的反思性精神气质,反思性超越是教师学习共同体对个人发展的承诺。

一是建立具有梯度差异的教师群体。教师学习共同体应该包括教学反思能力弱和教学反思能力强的教师,尽可能将所有教师纳入群体中来,同时在组内形成“帮·带”关系,形成对弱群体的强关照。

二是开展常态化的“学·研”活动。教学反思文化应当聚焦在教师学习共同体框架下实现“教-学-评-研”的整合,充分发挥教研在教学反思能力提升方面的基础作用,逐渐改变教研流于形式、“教”和“研”分离等教研发展倦怠的问题,在教研中强化教师自主反思的意识。

小结。持续深化课程改革,需要从建立教学反思文化入手。首先,要反思自身是否“做着正确的事情”。如有没有对从事教师职业的价值定位的正确认识,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念的深刻理解。其次,要反思自身是否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把事做正确”。若要把事做正确,必须从提升课堂教学设计能力和指导学生发展能力出发,拥抱数字化变革,促进课堂课堂转型,让课程改革理念有效落地。最后,还需要反思“学校课程体系,教学体系,资源体系以及运行体系”是否满足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需求,使我们的教学反思文化发生更大的作用。

谢谢大家。

作者任学宝系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原主任,教育部基础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北京圣陶教育发展与创新研究院学术委员,正高级教师、特级教师。本文是作者2023年3月24日-25日在北京圣陶教育发展与创新研究院、北京市特级教师协会主办,北京一零一中教育集团、北京大学附属小学承办,中国教育学会作为指导单位的“第九届全国中小学校长论坛”教师发展组上做的主旨报告。论坛主题:高水平实施因材施教,为学生的未来做准备。

近期活动

(点击图片查看详情)

图片

关于举办2023年新时代“成长中的教育家” 暑期高级研修班的通知

图片

中小学校长论坛视频号近期直播安排

直播内容为已经闭幕的第九届全国中小学校长论坛,安排如下:

06月03日(星期六)08:30教师发展组主旨演讲

1、《建立教学反思文化,持续深化课程改革》

任学宝(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原主任,教育部基础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北京圣陶教育发展与创新研究院学术委员,正高级教师、特级教师)

2、《因材施教与两全一主》

刘 飞(北京市朝阳区教师发展学院党总支书记兼副院长,北京圣陶教育发展与创新研究院学术委员,中国教育学会小学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

3、《有教无类是大爱,因材施教是智慧》

吴正宪(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正高级教师、数学特级教师,中国教育学会小学数学教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北京圣陶教育发展与创新研究院学术委员)

4、《指向未来的学习:跨学科学习的设计与实施》

黄志红(广东省教育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室副主任,研究员,教育部“国培计划”专家,教育部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

5、《因材施教与教学设计》

董洪亮(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中小学教研室主任、正高级教师)

6、《学会等待欣赏成长》
潘春雷(南京市秦淮区政协副主席、区教师发展中心主任,北京圣陶教育发展与创新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委员,民进南京市教育委员会主任,中国数学奥林匹克高级教练,南京市数学学科带头人)
7、《智慧教育,迈向未来》

陈云龙(北京市朝阳区教师发展学院党总支书记兼副院长,北京圣陶教育发展与创新研究院学术委员,中国教育学会小学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


06月10日(星期六)08:30教育行政组主旨演讲
1、《构建高水平因材施教机制,赋能高质量新区教育发展》

王 媛(哈尔滨新区管委会成员、哈尔滨市松北区副区长,北京圣陶教育发展与创新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委员,正高级教师)

2、《以实践和创新为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求解》

吴秀亮(中共南京市委教育工委书记、市教育局局长)

3、《提升教育教学治理能力,实现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

肖方明(重庆市渝中区委教育工委书记、区教委主任,正高级教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

4、《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发现与培养的武汉实践》

孟 晖(全国政协委员、民进中央委员、民进湖北省委会副主委、民进武汉市委会主委,国家督学,湖北省政协常委,武汉市政协副主席,武汉市教育局局长,武汉市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

5、《建立与“新国门”匹配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赵建国(北京市大兴区政协副主席、区教委主任、区政府教育督导室主任)

6、《“因材施教”隐含的课程要求及区域性实践探索》

黄 艳(河南省安阳市政协副主席、安阳市教育局原党组书记、局长,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


图片
以下直播内容为已经闭幕的2023年九年一贯制学校发展论坛,主题:“双减”背景线下,强化育人主阵地,促进教育高质量发展,安排如下:

06月17日(星期六)08:30-12:00 开幕式 主旨报告

开幕式致辞(出席顺序排序)

王 方(中共海淀区委教育工作委员会书记)

姚 炜(民进中央教育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圣陶教育发展与创新研究院院长)

叶康涛(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

主旨报告

1.《九年一贯制学校高质量发展的人航实践》

周建华(人大附中联合学校总校常务副校长、人大附中航天城学校校长,创新人才教育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北京圣陶教育发展与创新研究院理事、学术委员会委员,正高级教师、特级教师)

2.《 “双减”背景下九年一贯制学校的高质量发展》

褚宏启(国家督学、北京开放大学校长、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北京圣陶教育发展与创新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3. 《协调:九年一贯制学校高质量发展的思路》

谢维和(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清华大学原副校长、首批文科资深教授,北京圣陶教育发展与创新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4. 《新课标的学科实践思想》

张卓玉(国家教育考试指导委员会委员,教育部基础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教育部考试命题专业委员会主任,山西省教育厅原正厅级巡视员,北京圣陶教育发展与创新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06月17日(星期六)14:00-17:00 校长沙龙 学术总结

校长沙龙

主题:“双减”背景下,强化育人阵地,提升九年一贯教育质量

周建华(人大附中联合学校总校常务副校长、人大附中航天城学校校长,创新人才教育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北京圣陶教育发展与创新研究院理事、学术委员会委员,正高级教师、特级教师)

张斌平(北京景山学校党委书记,北京圣陶教育发展与创新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委员,正高级教师、特级教师)

于会祥(北京市育英学校校长,北京市初中教育研究会副会长,特级校长、正高级教师、特级教师)

刘希娅(全国人大代表,国家督学,重庆市九龙坡区谢家湾教育集团(原谢家湾小学教育集团)党委书记、总校长,北京圣陶教育发展与创新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委员,正高级教师、特级教师)

徐  谊(上海市宝山区教育学院副院长,上海市教育学会宝山实验学校校长,上海市教育学会初中教育管理专委会副主任,正高级教师,上海市特级校长)

学术总结

刘希娅( 全国人大代表,国家督学,重庆市九龙坡区谢家湾教育集团(原谢家湾小学教育集团)党委书记、总校长,北京圣陶教育发展与创新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委员,正高级教师、特级教师)

陈云龙(教育部课程教材研究所副所长,北京圣陶教育发展与创新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欢迎扫码预约直播内容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