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发现王宗岳研究的新史料

 明经方 2023-06-03 发布于湖北

发现王宗岳研究的新史料

魏美智

摘 要:此前对王宗岳的研究对王宗岳的史料性资料的发掘甚微,大多流于演绎,猜度,臆测。最近作者在社会调查和与查阅历史资料中,发现了许多王宗岳、蒋发的历史资料,寻找出一些切实可靠的历史证据,澄清了王宗岳的籍里,流寓,与王宗岳《太极拳谱》的流传情况,澄清了中华武术史上的一大迷案。从而得出可靠的历史结论:王宗岳是山西省洪洞县凤凰村人,清乾隆后期在河南省河内县唐村教书,在此期间,师承太极拳大家李鹤林,并在唐村传下了许多弟子。王宗岳《太极拳谱》就是王宗岳在唐村教书传拳期间得自于师门的拳谱,被其师侄带到李鹤林在舞阳所开设的盐店,后被武澄清发现,让其弟武禹襄抄写带回武氏老家。

关键词: 发现 研究 王宗岳的 新史料

一、发现王宗岳籍贯的新历史资料

一是发现王宗岳籍贯的新史料。唐村李氏和王宗岳祖籍都是山西省洪洞县凤凰窝人,共同住在一个村庄。凤凰窝村得名于村的整体结构像只凤凰,由凤凰头,凤翅,凤尾三大部分构成。王氏是凤凰窝村的大家族,住在凤凰头;李家住在凤凰尾。笔者第一次听说王宗岳与唐村的关系是来源于唐村李广献和李振温。李广献是唐村李氏的族长,70多岁;李振温是孝敬镇主管水利的干部,80多岁。他们告诉我,唐村历代相传,唐村南畔是一条河内至新乡的官道,乡邻徐氏在官道旁开饭店,东来的,西往的客商都在此饭店打尖歇脚。王宗岳由洛阳前往郑州时,在此打尖。同是山西洪洞县移民的徐氏,得知王宗岳与唐村李氏是山西凤凰窝老乡,便引荐王宗岳到唐村看望乡亲,进而被聘为教师,教授唐村、齐村一带子弟读书。

二是发现王宗岳《阴符枪谱》的理论来的枪谱。《阴符枪谱》中的台盘步眼,三尖照,来自千载寺宋代的武术著作《武经玄机密录》:“台盘步眼,台盘在肾,步眼在足,发劲在肘,波浪在肩。上步要扛脯,下步要立足。或曰:何谓台盘?何谓步眼?答曰:台盘者,双足一尺远近,手曰心一尺远近,此谓台盘。上步眼者,左膝扣右膝弯,右膝扣左膝弯,手与嘴合要一门四把;下步捶者肘与心合,波浪摇双动,要立足单回,此谓步眼之法。台盘步眼相合,波浪摇动。”“三节相照:上节手与嘴照,中节肘与心照,下节捶与足照。或曰:何谓三照?答曰:上节不照必吃打,中节不照必有空,下节不照必吃跌。俱要一出一入一动一静,开门守户之法,此谓三合之要也。⑥”

三是发现《阴符枪谱叙》新版本。笔者一位朋友崔虎刚最近在河北、山西两地收集到两部王宗岳《阴符枪谱》,这两部《阴符枪谱叙》与其他版本不同的是,该版本《阴符枪谱叙》落款为:“涂氏孝言氏王訚,京洛应三代郭阶平定”③。翻译成为白话文,即祖籍涂山的王訚,字孝言叙,京都洛阳三代都有功名的郭阶平审定。《河南历史名人籍里研究﹡河南进士名录》载:郭阶平其爷爷郭擢,清乾隆元年三甲进士第222名;其父辈郭世奇清乾隆二年三甲进士第2014名。据清乾隆五十二年《登封县志》载:“王訚,旧府志,登封人,¨¨¨¨¨¨¨¨¨庐墓三年,谢绝宴会终身戚戚¨¨¨¨¨¨¨¨以耆賓终。④”看来王訚是一位孝子。《河南历史名人籍里研究﹡河南进士名录》:“郭阶平,清嘉庆十年进士(1805年)三甲第65名。”⑤这些资料显示,王宗岳是清乾隆年间人。《阴符枪谱叙》证明,落款为“明万历山西太谷王宗岳”的《阴符枪谱·自序》“或为以讹传讹,或为人为故意。”

四是发现蒋发里籍的史志记载,佐证王宗岳事情乾隆时期人。“世居小留村”的蒋老夫子的村庄,清乾隆十一年才见之于《温县志》,也就是说,明万历二年还没有小留村,没有蒋发。蒋发的里籍的历史资料证明,蒋发学拳于王宗岳符合历史。

五是发现王宗岳赠送李鹤林的祝寿匾额。这方悬挂于清乾隆五十八年(1797年)的匾额,于1966年被毁,在唐村李鹤林故居悬挂了169年,妇孺皆知。

一曰证言。王宗岳赠匾被毁坏的当事人的证言。王宗岳曾在李鹤林七十八岁生日时赠送一副匾额,此匾额直到1966年破四旧时的被焚毁,唐村年长的人妇孺老幼皆见到过王宗岳为李鹤林挂的寿匾。王宗岳得祝寿匾额,上书“武元杰第”四个鎏金大字。此匾额从清乾隆五十八年悬挂至1966年,正正悬挂了169年,笔者觉得此事有调查研究记载下来的必要,于2013年夏,找来唐村的一些耆老,座谈请教。下面就是我找到的老者们的访谈。

李太行:焚烧王宗岳为李鹤林祝寿匾额的当事人。我采访时他已经83岁,生肖属马(1930年出生)。老先生说:1966年我是村里的贫代会主任。天天带领红卫兵破四旧。当走到李鹤林故居门前时,有人说,这块匾额是四旧,大家七手八脚将祝寿匾摘下烧了。烧的地点在李鹤林的门前向东十多米处。这块祝寿匾,黑曲溜溜,上有四个鎏金大字,一个字约有一尺见方。参加人还有大毛、李登旺、李登学等都可作证。

李广献:唐村李氏族长。时年79岁,生肖属狗(1935年出生)。他说:李鹤林的房屋产权,1945年前为李成金(李鹤林的后代)所有。1945年头次解放时,分给了李太有。1947年村里就在李鹤林的院里办学校。我当时十四五岁,是学校的第一届学生。当时的老师是邬庄杜邦杰的舅舅;第二届改为寨豁乡盘底村的杜傅秋老师。王宗岳为李鹤林挂的匾就斜着悬挂在门头上,匾上面的字每个有30多公分大,四个鎏金大字:武元杰第,落款的小字是:大清乾隆五十八年岁次门弟王宗岳敬赠。

李振温:时年84岁,生肖蛇(1929年出生)。是唐村土生土长的国家干部,一直在界沟乡负责水利工作,退休后任唐村李氏家族研究会秘书。他说:1948至1953我是半脱产的干部,和李伯魁一起主要分管唐村、齐村、双庙、木杄庄四个村的工作,从1952年的互组合作社,到集体农庄。1957年以后到界沟公社工作,直至退休都没有离开唐村。1948年我和李佰魁的办公地点在李永达家,离李鹤林故居约20米远。王宗岳为李鹤林挂的祝寿匾黑底上四个鎏金大字:武元杰第。每个字直径有一拃多大(约30公分左右),金光发亮可好看了,下面还有落款:大清乾隆五十八年岁次门弟王宗岳敬赠。

上图是本文作者考察李鹤林故居后与美籍学者唐宁等的合影。左一是唐村原支部书记李俊启,左二是李立炳;居中者是唐宁先生;右一是作者本人;右二是博爱县史志办公室主任陈志超先生。

李俊启:66岁,生肖属狗(1946年生人),时任的唐村党支部书记。他说:我8岁起(1954年)在李鹤林故居上学。当时学校没有教科书,老师把字写在纸块上让我们一个字一个字的读。1962年我周岁15岁就开始在村里当干部,1963年起任村团支部书记,以后又任村里的党支部书记至今。一天几次进出,都可以看到王宗岳为李鹤林送的匾。上边有四个鎏金大字:武元杰第。每个字直径有30多公分大小,落款是,大清乾隆五十八年岁次门弟王宗岳敬赠。

李尚武:76岁,生肖属牛(1937年出生)。他说:上学的时候我比李广献低一届。李鹤林故居上挂的匾黑底鎏金大字“武元杰第”祝寿匾,是一个叫王宗岳的送的。1954年起我到宝鸡纱厂工作。1962年又从宝鸡回到村里,那时那个匾还挂在那里。李太行领红卫兵烧匾的事我记得清清楚楚。

门弟,门下弟子的简称。《李氏家谱》记载:李鹤林出生于清康熙五十五年。清乾隆五十八年,正是李鹤林七十八岁生日,与王宗岳题匾额的人物事件相契合。

二曰王宗岳祝寿匾的残迹的物证。1966年王宗岳为李鹤林所赠送的祝寿匾额虽然被烧掉了,但是,悬挂这块祝寿匾额的木方还在。上图是原温县体育局局长原福全正在观看王宗岳为李鹤林挂祝寿匾额的遗迹处进行考察。墙两侧红笔所指的地方,就是将祝寿匾锯下后留下的木方。

三曰温县体育局原局长的见证。温县体育局原局长原福全亲自到唐村李鹤林故居考察,登上门楣详细观察王宗源为李鹤林悬挂祝寿匾的情况。

图中穿土色衣服这位是温县体育局原局长原福全先生

二、发现武禹襄《太极拳谱》的母本

1、王宗岳《太极拳谱》得自唐村李氏所开盐店。清光绪七年李亦畲《王宗岳太极拳谱·跋》:“此谱得自于舞阳县盐店。”⑨清咸丰二年(1852)春,河北永年人武澄清(字霁宇,晚号秋瀛老人,1800一1884)出任河南舞阳县知县,于盐店求得山右王宗岳《太极拳谱》。对于此事,他的长甥李亦畲(1832-1892)早在光绪辛已中秋廿三日(1881年10月15日)作的《王宗岳太极拳谱跋》中已注明“此谱得于舞阳县盐店。”郝月如(1877一1935)的话说:“武秋瀛官舞阳县时,闻盐店有王宗岳拳谱,求索得之。⑩”另一太极拳史家唐豪(1897一1959)也说:“予在陈沟时,三处(按指赵堡、陈沟、王圪当)拳家均相过从,询问王谱(按指王宗岳《太极拳谱》)了不可得……太极拳谱武氏得于舞阳县盐店,非亲得诸王宗岳,亦非得诸陈清平,有亦畲跋可证。”⑪(唐豪《廉让堂本太极拳谱考释》),以上诸家都很明确地说明王宗岳《太极拳谱》是武澄清在河南舞阳县任上,于盐店“求索得之”。姚继祖著《武氏太极拳全书·武秋瀛传》:“武秋瀛(1800—1884)名澄清,字秋瀛,自号秋瀛老人,是武禹襄大哥,咸丰壬子进士,河南舞阳县知县,对太极拳造诣颇深,现流传的王宗岳《太极拳谱》即其从舞阳县盐店所得。⑫”吴文瀚所著《武派太极拳体用全书》记载的更明确:武澄清“于舞阳县北舞渡镇获得山西王宗岳《太极拳谱》赠与幼弟带回永年。⑬”这些记载明确告诉我们武禹襄所得的王宗岳《太极拳谱》是得自河南省舞阳县的北舞渡镇盐店。此盐店现在遗址犹存,盐店的标识匾额“振德盐场”仍在北舞渡镇。振德即唐村李振达,字振德。此事说明王宗岳与唐村确实存在关联。这个关联说明唐村人所说王宗岳是清乾隆时期人,是山西洪洞县赵城凤凰窝人并非谎言。

武禹襄得到《太极拳谱》后为什么到赵堡找陈清平?因为唐村与赵堡有着非常特殊的关系。笔者曾在本世纪初采访过郑悟清小架太极拳的传人,赵堡太极拳究竟是谁所传?得到的回答是:赵堡历代先辈相传赵堡太极拳为两个道士所传。经过查阅典籍这两个道士,一是金伞山万寿观主持道号太行老道所传。李如松是李岩的大哥李伦的后代,《金伞山万寿观主李如松传碑》:“李讳如松字玄玄,康熙戊申诞河内。曾祖叶蓁明贡生,祖父李伦贡七品。拜父研易习文武,正一盟威道法师。神枪拳剑育太行,精气神韵享天年。如松修道万寿观,八法五步造金伞。功魁章旌誉秀丽,五男二女继期城。尊父世鳌弟如树,舍粮获嘉东李村。修行一百一十八,太行老道山阳仙。”落款为:“大清嘉庆戊午年九月初九日 万寿观庙会仝立 李永达考撰书丹王珂勒石。⑭”赵堡与陈家沟相距只有数里,为什么赵堡有唐村的全部拳论?“八法五步造金伞”,八法五步是太行老道李如松的独家著作,为什么赵堡会有?这说明赵堡太极拳的确是太行老道李如松所传。《武当赵堡小架太极拳》就记载有李如松辅导任长春推手的事迹。最近,陈家沟一位“白胡子”爷爷拿出了赵堡镇陈清平《太极拳谱》,拳谱序的落款是“古鄘南步尘子序。”河内籍进士范照黎诗曰:“ 清化由来纪古鄘,商畿邶卫共连封。凭空撰出邓城注,何怪难寻古迹踪。清化镇,在郡东北四十里,古鄘城也......。⑮”古鄘南,即清化镇南;清化镇南即为唐村。可见这个“古鄘南步尘子”就是唐村太极宫道士步尘子,第二位传授赵堡太极拳的道士。另外,赵堡村的李氏的一支正是明代枪法家李克服的后代,此事也被两村李氏家族共同认定;彼时,李鹤林的孙子李嘉际也正在温县教授太极拳。基于这三种原因,李嘉臻才会推荐武禹襄到陈清平那里学习太极拳。否则,陈清平不会全心全意教授一个陌生人太极拳。

2、《无极养生拳论》揭示了王宗岳与唐村的关系,说明王宗岳《太极拳谱》出自唐村。武禹襄虽然将《无极养生拳论》抄回去了,但没有进行传授。直到他的徒孙辈郝和,才将此拳论传授给弟子孙禄堂,被孙禄堂视为珍宝。

有人说,《无极养生拳论》是孙禄堂所作,孙先生在《太极学》《形意无极学》的书中都曾引用其部分内容。

首先,《无极养生拳论》的理论来源于西汉。东方朔《金伞山万寿观主自然先生赞》就有关于无极的论述:

“妙哉至道,无极无穷,无影无形,无始无终,细无不无,大无不容,分判混沌,运干元穹。造化川谷,备列西东,生育万物、孕产禽虫,五行否泰,八卦屯蒙,随缘祸福,应兆吉凶。非道能著,惟人可宏。”⑯

其次,《无极养生拳论》与金伞山万寿观住持张国藩写的《西汉圣门贤士万寿观自然先生传碑》是姊妹篇。该碑刻的全文:

汉夫李自然 讳龙字太玄 诞辰龙昂首 河内无极里 学儒三圣门 演易博鳌潭

奧旨无极图 丹道太极宮 庵洞金伞山 住持万寿观 子午柏侧井 造术炼灵丹

自然导引术 無極逆顺经 无极理无穷 无始圆无终 无极雏混沌 天人地浑融

无影像无形 无思意无明 太極判浑论 阴阳生动静 阳极则必阴 阴极则必陽

无极生一气 万物阴阳生 人生之真元 阴阳之元通 臻先天極妙 体冲和之本

五行相否泰 八卦缘屯蒙 任督脉絡畅 阴阳元气通 后天返先天 永人之天年

......

大明万曆十八年岁次二月初二日 春龍節祭师庙会

河邑贡员万寿观主张国藩考撰 刘润庆书丹 王鹏飞勒 石⑰

《怀庆府志·选举志》显示张国藩是贡生。张国藩考中贡生后没有参加工作,到金伞山万寿观作了观主。张国藩的《西汉圣门贤士万寿观自然先生传碑》和李春茂的《无极养生拳论》同写于明万历十八年,两篇文章分别用论文、诗歌论述了无极养生拳的理论。

由西汉时期无极养生的理论渊源和《西汉圣门贤士万寿观自然先生传碑》相佐证,形成的无极养生拳论精华,与孙禄堂沾不上关系。《无极养生拳论》的文章结构由两部分组成,上半部分讲的是无极养生拳的原理,下半部分讲的是练习无极养生拳的心得体会。《无极养生拳论》在孙门的传播分两部分。上部分为孙禄堂先生在《形意无极学》《无极学》《太极拳学》中所引用;后半段艾毓寛在孙禄堂《形意无极学·序二》中所引用。一篇文章前半部分说是孙禄堂所作;后半部分说是艾毓寛所作,古往今来哪有一篇文章分两个人做;前半篇孙禄堂写无极养生拳的拳理,却并没有练过,而由艾毓寛去练习,去谈心得体会呢?如果说李春茂《无极养生拳论》抄袭了400多年后的后辈孙禄堂,那么,明代金伞山万寿观住持张国藩写的《西汉圣门贤士万寿观自然先生传碑》难道也是抄孙禄堂的?西汉东方朔《金伞山万寿观自然先生赞》难道也是抄孙禄堂的?

3、《无极养生拳论》厘清了王宗岳《太极拳谱》的全貌。《无极养生拳论》是王宗岳《太极拳谱》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缺少了《无极养生拳论》《十三势论》《十三势行功歌》《十三势行功心解》等理论就成了无源之水。王宗岳《太极拳谱》中有唐村第八世李春茂、第九世李仲的拳论,说明王宗岳与唐村李氏存在必然的联系,证明有关王宗岳在唐村教书和拜李鹤林为师学习太极拳和枪法的说法,是站得住脚跟的。

三、武禹襄《太极拳谱》与唐村《太极拳谱》渊源关系

武禹襄在河南舞阳县北舞渡镇得到《太极拳谱》后,根据自己平时练习太极拳的心得体会对所得拳谱进行了改编,称之为《武谱》。《武谱》虽然对《太极拳谱》进行了重新组合,但是,仅仅是在篇章结构上,遣词用句上有了改变,但是其根本的面貌没有脱离唐村《太极拳谱》。

1、武禹襄拳论出自唐村《太极拳谱》

武禹襄的拳论犹如混合了李春茂、李仲的拳论炒成了一盘菜。且看:

武禹襄《十三势行功要解》:以心行气,务令沉着,乃能收敛入骨(李仲《十三势行功心解》)。所谓“命意源头在腰隙”(李春茂《十三势行功歌》)。

意气须换的灵,乃有圆活之趣。(李仲《十三势行功心解》)所谓“变转虚实须留意”(李春茂《十三势行功歌》)。

立身须中正安舒,支撑八面,行气如九曲珠,无微不至(李仲《十三势行功心解》),所谓“气遍身躯不少滞”(李春茂《十三势行功歌》)。

发劲须沉着松静,专主一方(李仲《十三势行功心解》),所谓“静中独动动犹静”(李春茂《十三势行功歌》)。

往复须有折叠,进退须有转换,所谓“因敌变化是神奇”(李春茂《十三势行功歌》)。

曲中求直,蓄而后发,所谓“势势存心揆用意,刻刻留意在腰间”(李春茂《十三势行功歌》)。

精神能提的起,则无迟重之虞(李仲《十三势行功心解》),所谓“腹内松静气腾然”(李春茂《十三势行功歌》)。

虚领顶劲,气沉丹田,不偏不倚(李鹤林《太极拳论》),所谓“尾闾中正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李春茂《十三势行功歌》)。

以气运身,务令顺遂,乃能便利从心(李仲《十三势行功心解》),所谓“屈伸开合听自由”(李春茂《十三势行功歌》)。

心为令,气为旗,神为主帅,腰为驱使(李仲《十三势行功心解》),所谓“意气君来骨肉臣”(李春茂《十三势行功歌》)。

武禹襄《十三势行功要解》“神为主帅,腰为驱使”一句改编自李仲《十三势行功心解》“心为令,气为旗,腰为纛”;“虚领顶劲,气沉丹田,不偏不倚”录自李鹤林《太极拳论》;其他全部抄自李仲《十三势行功心解》和李春茂《十三势行功歌》。《十三势行功要解》句句有出处,有抄袭之嫌。《十三势行功心解》和《十三势行功歌》各有作者,原句不动的将别人的著作抄来,汇成一篇,署名为自己的著作。此其一也;第二,含混了李仲《十三势行功心解》和李春茂《十三势行功歌》原著的学术思想。李春茂《十三势行功歌》主要是讲的练习十三势所必须练习的功法;李仲《十三势行功心解》主要是教会练习十三势的心法。心法,泛指授受的重要心得和方法。《十三势行功心解》是李仲在练习十三势功法的心得体会;《十三势行功歌》是李春茂融佛道儒三教而创的十三势行功方法。功法和心法虽然有相通的地方,又有相互之间的互相区别,将功法和心法混为一谈,就会形成练拳不练功,到老一场空的境地。

武禹襄《太极拳解》:身虽动,心贵静,气须敛,神宜舒。心为令,气为旗;神为主帅,身为驱使。刻刻留意,方有所得。先在心,后在身。在身,则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所谓“一气呵成”、“舍己从人”、“引进落空”、“四两拨千斤”也。

须知,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视动犹静,视静犹动。内固精神,外示安逸。须要从人,不要由己。从人则活,由己则滞。尚气者无力,养气者纯刚。

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己先动。以己依人,务要知己,乃能随转随接;以己粘人,必须知人,乃能不后不先。

精神能提得起,则无迟重之虞;黏依能跟得灵,方见落空之妙。往复须分阴阳,进退须有转合。机由己发,力从人借。发劲须上下相随,乃能一往无敌;立身须中正不偏,方能八面支撑。静如山岳,动似江河。迈步如临渊,运劲如抽丝。蓄劲如张弓,发劲如放箭。

行气如九曲珠,无微不到;运劲如百炼钢,何坚不摧。形如捕兔之鹄,神如捕鼠之猫。曲中求直,蓄而后发。收即是放,断而复连。极柔软然后极坚刚;能黏依,然后能灵活。气以直养而无害,劲以曲蓄而有余。渐至物来顺应,是亦知止能得矣!

这一篇除了一些过渡性语言,基本内容仍是李仲《十三势行功心解》《十三势心法辩》两篇拳论。其中,《十三势行功心解》的内容用了三分之二;《十三势心法辩》的内容用的有二分之一。应该说这篇拳论是武禹襄将李春茂、李仲所作拳解》曰:先在心,后在身。腹松,气敛入骨。神舒体静,刻刻存心。切记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要静,内固精神,外示安逸。迈步如猫行,运劲如抽丝。全身意在蓄神,不在气,在气则滞。尚气者无力,养气者纯刚。气如车轮,腰如车轴。(李仲《行功心法辩》)

又曰: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己先动(李鹤林《打手歌》)。似松非松,将展未展,劲断意不断。

这一篇基本上用了李仲《十三势行功心解》的全部内容,部分用了《打手歌》后面的内容。武禹襄仅仅将李仲的《十三势行功心解》《十三势行功心法辩》进行了重新组合,并非武禹襄的独立创作。

武禹襄《十三势说略》:每一动唯手先着力,随即松开,犹须贯串一气,不外起承转合。始而意动,既而劲动,转接要一线串成。

气宜鼓荡,神宜内敛。勿使有缺陷处,勿使有凹凸处,勿使有断续处。其根在于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向前、退后,乃能得机得势,有不得机得势处,必至散乱,其病必于腰腿求之。上下、前后、左右皆然

凡此皆是意,不是外面。有上即有下,有前即有后,有左即有右,如意要向上,即寓下意,若将物掀起,而加以挫之之力,斯其根自断,乃坏之速而无疑

虚实宜分清楚,一处自有一处虚实,处处总有此一虚实。周身节节贯串,勿令丝毫间断。(从气宜鼓荡开始,全部抄自李春茂《十三势论》)

这一篇除了第一句“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尤须贯串”改为“每一动唯手先着力,随即松开,犹须贯串一气,不外起承转合。始而意动,既而劲动,转接要一线串成。”其余全文都是抄自李春茂《十三势论》。

2、武禹襄《太极拳谱》文本探析

(1)《十三势论》文本探析。唐村本《十三势论》全文为:

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尤须贯串。气宜鼓荡,神宜内练。无使有缺陷处,无使有高低处,无使有断续处。其根在于脚,发于腿,主宰于腰,行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向前退后,乃得机得势,有不得机得势处,身便散乱,其病必于腰腿求之。上下前后左右皆然。凡此皆是意,不在外面。有上即有下,有左即有右,如意要向上即寓下意,若将物掀起而加以挫之之意,斯其根自断乃坏之速而无疑。虚实宜分清楚,一处自有一处虚实,处处总此一虚实。周身节节贯串,勿令丝毫间断耳。

大明崇祯壬申年二月研拳草论 李春茂

唐豪《王宗岳太极拳经·王宗岳阴符枪谱》所记的王宗岳《十三势论》在文字上与唐村本《十三势论》没有差别。武禹襄及其后人将《十三势论》题目改为《十三势说略》基本上是《十三势论》的原文,唯第一句话改动为“每一动,唯手先着力,随即松开。犹须贯串一气,不外起承转合。始而意动,既而劲动,转接要一线串成。”其余在文字上基本保持了唐村本的原貌。武禹襄所改文字,比较将直白,与原谱所论的行功方法,有点不符合功理。原谱“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周身既要轻灵,怎么还要“唯手先着力”?既然手先着力了,为什么还要“随即松开”?既然松开了还怎么去“贯串一气”?怎样实现粘连粘随?其余在文字上基本保持了唐村本的原貌。武禹襄所改文字,比较将直白,内涵欠丰富。

(2)《太极拳论》文本探析。盐店本《太极拳论》除没有落款外,文字与唐村李鹤林的《太极拳论》没有差别。“右重则右虚”《廉让堂》本为“右重则右杳”。1991年出版的沈寿点校的《太极拳谱》在《清代王宗岳太极拳谱》中所录的《太极拳论》在“太极者,无极而生”后面加了一句“动静之机”,李谱、王谱、廉让堂谱都没有这句话。

(3)《十三势释名》文本探析。唐村本《十三势释名》原题为《长拳者一名十三势》;盐店本为《太极拳解》;李亦畲抄本为《十三势·一名长拳·一名十三势》。唯李亦畲抄本“十三势者棚履挤按踩掠肘靠”后面缺“此八卦也”四字;“进步、退步、左顾、右盼、中定”后面缺少“此五行也,合而言之,十三势也”共十二个字。在“采捋肘靠即乾坤艮巽,四斜角也”后面又加上“此八卦也”四字,末句又加“合而言之曰十三势”八个字。

(4)《十三势行功歌》文本探析。第三句“因故变化视神奇”《李氏家谱∙太极拳谱》本均为“因故变化视神奇”;盐店本、《廉让堂》本均为“因敌变化视神奇”。 故,原因、凭借、根据,因各种原因造成的动静变化,都是非常神奇的。因为这是 “行功”中的表现出来的变化,是动与静微妙的转换,动中寓静,静中寓动的动静美,虽动犹静,虽静犹动,是练拳的一种美的感受。也就是“行功”中的一种意境美。敌,敌人,因为敌人的变化,才能显示它的神奇的地方。一个敌字,就把《十三势行功歌》的宗旨弄混了。《十三势行功歌》讲的是十三势的行功过程和注意事项,其宗旨正如该歌所述“详推用意终何在,益寿延年不老春”。这就是说十三势的行功与敌人没有什么直接的关系。敌和故,虽一字之差,却谬以千里,改变了《十三势行功歌》的宗旨和本意,冲淡了行功过程中的动静关系,所以笔者认为其释义为:静中包含着动,动中包含着静,静亦动,动亦静,这样的变化表现出来是一种神奇的美感。第五句“腹内闻静气腾然”。李氏《太极拳谱》谱为“腹内闻静气腾然” 盐店本为““腹内松净气腾然”。闻静与松静,代表两种不同的境界。闻静,是一种至静的境界。行功者进入至静状态后,听得到自己血管中血液的奔流唰唰声,心脏跳动的咚咚声。松静时一般习练者入静的初期境界。第六句“尾闾中止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王宗岳本为“尾闾中正神贯顶”。尾闾中止与尾闾中正是不同的两个概念。尾闾,俗称尾骨,尾巴骨,即长强穴所在的位置。“尾闾中正”,是习练十三势功法的身法要求,习练者在习练时,要作到身体周周正正,不偏不倚。尾闾中止是习练十三势功法的行气要求。即在行功时要深细呼吸,将气行至尾闾穴,然后再换气,使气循经向上,直贯百会,实现 “顶头悬”。“神贯顶”与“满身轻利”是指练习太极拳时内气流畅,精神贯注,全身放松,内气流畅不滞。

(5)《十三势行功心解》文本探析。王宗岳本《太极拳谱》标题为《十三势行工心解》。功,功法;工,做工。显然其文字不确,有词不达意之嫌。《武禹襄太极拳谱》题作《十三势行功要解》但内容篡改很多,加上了武禹襄的个人理解。《廉让堂》本七拼八凑将《十三势行功心解》与《打手歌》的部分内容合之为一,另列篇名为《走架打手行功要言》,落款为“禹襄武氏并识”。

通过上述的文本探析,可以看出,武禹襄盐店本《太极拳谱》除了个别字句存在稍微差异外,全部出自李氏《太极拳谱》。清咸丰年间李鹤林的孙子、李振德的儿子李嘉臻在舞阳盐店将师叔王宗岳抄写的《太极拳谱》提供给舞阳县知县武澄清,由武禹襄抄写带回永年,并介绍武禹襄到赵堡找陈清平学拳,传递的关系,太极拳源流清楚。唐村李氏与陈家沟陈氏世代姻亲,为什么李嘉臻没有推荐武禹襄到陈家沟学拳,而是将之推荐到赵堡镇?陈家沟习练的是陈王廷、李岩、李仲所创的太极养生功系列拳;赵堡镇习练的是十三势系列拳,与武禹襄“抄自豫署”盐店本《太极拳谱》所记载的武术理论是相一致的。

李氏《太极拳谱》从明朝万历年间到清朝乾隆年间历时200余年,传承有序。唐村李氏的重大贡献是创作了十三势无极养生武功,为中华武术的发展建立了功勋。武禹襄的重大贡献是将盐店本《太极拳谱》发扬光大,为太极拳在全国的传播作出了重大贡献。

王宗岳的重大贡献是将唐村李氏的《太极拳谱》完整地保存下来,为太极拳的传递,起到了良好的媒介作用。没有王宗岳的抄谱,就没有“盐店本”《太极拳谱》,太极拳的流传渠道可能不会那么顺畅。应该说王宗岳对师门的光大,对于太极拳在全国的流传也是起到了重要作用的。现在,在太极拳在全国、全世界如火如荼的发展的今天,我们最不该忘记的一个人,就是王宗岳。没有他传播出去的太极拳谱,没有太极拳的理论与实践,太极拳就会失去应有的光辉!

附 注

①和有禄《和式太极拳谱》 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3年6月 第一版 第284页

②【民国】杜育万《太极拳正宗》 民国乙亥年初夏抄本 第1页

③《阴符枪谱叙》原本现存加拿大籍华人崔虎刚处

④【清】洪亮吉等乾隆五十二年《登封县志先贤传》台湾成文出版社 第630页

⑤王兴亚等《河南名人里籍研究》中州古籍出版社 2002.1 第487页

⑥【宋】《武经玄机密录》

【民国】杨澄甫《杨氏太极拳体用全书·自序》(叶氏书藏本)

⑧《阴符枪谱叙》原本现存加拿大籍华人崔虎刚处

⑨吴文瀚《武式太极拳体用全书》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1年1月版 第438页

⑩姚继祖著《武氏太极拳全书》人民体育出版社1994年第1版 第270页

⑪唐豪顾留馨《太极拳研究》人民体育场护板社 1996.年第三版 第140页

姚继祖《武氏太极拳全书·武秋瀛传》人民体育出版社1994年 第1版 第289页

⑬吴文瀚《武氏太极拳体用全书》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1版 第508页

⑭《千载寺碑抄》

⑮【清】范照黎《勾漏山房诗》

⑯【西汉】东方朔《金伞山万寿观主自然先生赞》千载寺碑抄

⑰【明】张国藩《金伞山万寿观主自然先生传碑》千载寺碑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