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说是痹症,西医说是尿酸高,痛风这病,没有中医还真不行

 文炳春秋 2023-06-03 发布于浙江

我们知道,痛风是由于嘌呤代谢紊乱而导致的血尿酸增高的一组疾病,这种病呢比较特殊,有点“重男轻女”的感觉,患者大多是中老年男性,女性即使患病,也大多是是绝经后女人。痛风发病可以因家族病史,也可以因暴饮暴食、高嘌呤饮食者。主要病变是尿酸盐沉积在关节或者结缔组织甚至肾脏。

痛风石、痛风性慢性关节炎和关节畸形,肾小球和肾小管等实质性病变和尿酸结石形成为特点,痛风病大多病程较长,且易损害肾脏、后期并发肾功能衰竭、动脉硬化、冠心病、脑血管疾病的情况也比较。对于痛风,中医和西医认识上,治疗方面都存在很大的区别,那么中医和西医是怎样看待痛风的呢?今天老陈就和大家详细说说。

西医这样看待痛风

痛风古来有之,不过在历史上,痛风被称为“帝王病”在达官贵人中比较流行,为什么在古代达官贵人容易患痛风呢?因为当时的生活条件有限,只有那些有身份的人才有机会吃到山珍海味,飞禽走兽,而这些食物大多属于高嘌呤食物,比如动物内脏、牛羊肉、海鲜、酒类等等。当高嘌呤食物进入人体后,排泄上的异常就会出现高尿酸血症。

当时的圣罗马皇帝查尔斯五世和其子菲利普二世都曾经被痛风所困扰,在外国的名人中培根、达尔文、马丁·路德、牛顿、富兰克林等等都是痛风患者,在中国古人中,唐太宗李世民、文学家刘禹锡、白居易、卢照邻、元朝的忽必烈等曾经被痛风所困扰。

由于痛风有骤然发作性疼痛的特点,而且当时的达官贵人们并不知道痛风的发病机理与原因,但又常常被疼痛所折磨,所以当时的西方人称痛风是“魔鬼咬住了脚”。

痛风病虽然历史悠久,但是当时的医疗手段有效,西医并不知道痛风该怎么治疗,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痛风才有了治疗手段。对于痛风急性发作,现代医学常常会用秋水仙碱或者非甾体类消炎药消炎止痛,用别嘌醇、非布司他、苯溴马隆等药物降尿酸,减少尿酸盐在关节或其他组织上的沉积。

有了痛风石的患者,西医会采用药物溶石或者手术清理的办法清除痛风石。但是,不管是秋水仙碱还是非甾体类消炎药或者糖皮质激素,都存在一定的副作用,可能造成肝肾、脾胃的损害,患者还需要长期用药,所以并没有特别行之有效的方法。

中医怎样看待痛风

中医学中也有“痛风”之名,金元时期的《东垣十书》《丹溪心法》将痹症中的痛痹、行痹并列称为“痛风”或白虎历节风。正如朱丹溪所言:“彼痛风者,大率因血受热,已自沸腾,其后或涉冷水,或立湿地,或扇取凉,或卧当风,寒凉外搏,热血得寒,污浊凝涩,所以作痛,夜则痛甚,行于阴也。”从病因、病机上对痛风做了描述。

后世历代中医,对痛风之病为什么会发生?该怎么治疗都做了较深入的论述,明朝的张介宾在《景岳全书》中说,“风痹一证,及今人所谓痛风也,盖痹者,闭也。以血气为邪所闭,不得通行而病也。”

从这些论述看,痛风属于痹症的范畴,在病机上多以风寒湿邪、痰阻、瘀血等有一定关系,在治法上也与西医有很大不同。中医可以根据类型采用中医内治与外治相结合的办法,不仅减少疼痛发作,还能稳定病情。

老陈在门诊上曾经治疗这样一个患者,蒋某,患者左足踝关节出现红肿热痛,服用秋水仙碱和降尿酸的药物,仍然存在痛风发作的情况,查体血尿酸599μmol/L,诊为痛风。患者自述,长期存在腰膝酸软,心烦焦虑的情况,诊见其舌体胖大,苔白水滑,脉沉。给予桂枝芍药知母汤辨证加减,另外用中医外治之法一次性注射针头在红肿热痛局部迅速点刺数次,挤压放血约3mL。疼痛得解。针灸大椎、命门、中脘、关元四关穴,以整体入手,调和阴阳气血,连续治疗一个月病情得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