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眉山苏氏:从苏味道到“三苏”(第5辑)

 苏氏信息平台 2023-06-04 发布于广东

传家风丨扬正气丨铸族魂丨促发展


眉山苏氏:从苏味道到“三苏”

(第5辑)

上接眉山苏氏:从苏味道到“三苏”(第1辑)
上接眉山苏氏:从苏味道到“三苏”(第2辑)
上接眉山苏氏:从苏味道到“三苏”(第3辑)
上接眉山苏氏:从苏味道到“三苏”(第4辑)

王安石刁难二苏

10617月,苏氏兄弟第一关通过,同时通过的有33人,然后,时任大宰相韩琦来了一个助攻,他说现在的年轻人可真不懂谦虚,有二苏在此,你们还来竞争个什么劲儿呢?这话一传开,多数人就退却了,10619月,第二道考试秘阁六论开始,六论六论当然有六个命题,每篇不少于500字,需要在一天一夜内完成,考题分别是《王者不至于敌论》,《礼义信足以成德论》,《刘恺丁鸿孰贤论》,《礼以养人为本论》,《既醉备五福论》和《形势不如德论》。

我们之间说过,秘阁六论的重点是,需要标明这些标题的出处,至于文章通顺就可以,难点是那么多古籍,相似的太多,根本记不清是出自哪里。
考试的结果,只有苏轼苏辙和王介三人全部合格,所以进入最后一关的只有这三人,最后一关叫做御试对策,仁宗亲临考场,考题是策问,即是对当年政治形势的提问,考生作答把建议串联成文,提交长篇的对策给考官们进行考评,考评结果分为五等,第五等算不合格,四等以上算合格,但是一、二等是虚设。
自宋朝开国,只有一个叫吴育的人,在27年前,得了一个第三次等,其余所有合格过的考生,都是第四等而已。
苏轼举条而对,洋洋洒洒5,500余字,痛快淋漓畅谈国事,写的甚是得意,待到发榜,苏轼第三等,比之吴育的第三等次更胜一筹,为宋开国以来第一人,王介第四等,苏辙的位次有了一点纠纷,因为他的策略论过于激烈,又批评时政之嫌,考官司马光认为应为三等,其余人要么主张落榜,要么主张降等,事情闹到仁宗皇帝那里,他本来就是个和事佬的性格,便取其中间值,把苏辙降到了四等,苏辙的麻烦还没有完,这里轮到王安石出场,获得制科出身的二苏,改授官职,苏轼授了大理评事凤翔府签判,这大概相当于地方副长官的职位,正八品。
这里教大家一个看宋代官职的方法,前半部分大理评事相当于官阶,正八品定的是大理评事,不掌握实权,后半部分凤翔府签判,才是需要到任的官职,等于说你拿的是正八品的工资,干的是去凤翔府当副长官的活。
而苏辙只得到了一个“试秘书省校书郎充商州军事推官”,注意这个试,这个试就是试用的意思,虽然是从八品,但官职是地方检察院的长官,还是试用期,比苏轼差得多。
即使如此,负责起草官员任命状的王安石,封还词头不予致辞,这也是北宋朝政的特点,任命一般都由知制诰撰写,如果对任命不满可以退回任命,这是三苏和王安石交恶的开始,王安石对苏轼也颇有微词,曾公然说如果我是御试对策的考官,我一定不录取他。
从古至今,有无数人前仆后继的研究王安石看不上三苏的理由,有说王安石就是嫉妒苏轼的才华,为苏轼打抱不平。
10611119日,26岁的苏轼自开封城西门出,赴任凤翔府签判,凤翔府相当于今天的陕西宝鸡,这是苏轼仕途的起点,同去的是他的夫人王弗,不满三岁的儿子苏迈,以及两三个仆人,弟弟苏辙送他到城门口,这是兄弟两人二十多年形影不离的学习生活中第一次分离,从开封府到凤翔,走的是五年前进京赶考的老路线,也算是旧日重游,但是心情却大不一样,因为宋朝的官员任命采用磨勘之法,文官三年换一地,武官到五年换一地,苏轼感觉到人生变幻无常,今后身世要随着朝廷的任命飘忽不定,无处常守也无处安定,所以他的诗里写到:
人生到处知何似,
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
鸿飞那复计东西。
这也就是雪泥鸿爪的来历。
苏轼也常常把自己比作行踪不定的鸿,这个词也就在他之后的很多作品里不断的出现,比如: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比如:人似秋红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
至凤翔的一路行程所经的关中地区,已经在与西夏连年征战中一片萧条,如今虽然表面和平,但经历了野蛮的焚烧抢掠,早已经地广人稀,萧条满目。

1214日抵达凤翔府,新官走马上任,适逢春节长假,先把凤翔府周边的名胜古迹玩了个遍,1062年正月,苏轼正式开始到任工作,在宋朝,签判这个职位,主要工作是核判五曹文书,而在凤翔府还有两大特别任务,一是把终南山特产的木材编成木筏,自渭水放入黄河运往中央,供皇家土木建造之用,第二,凤翔府是对西夏边防军的兵战基地,负责运送粮食补给共济军需。
所以相对来说,这个职位的工作压力不小,不仅仅是在办公室写写文书那么简单,苏轼不仅圆满完成,还大刀阔斧的兴利除弊,发展经济,今天我们能看到的凤翔东湖,也是当时提倡疏浚,引入凤凰泉水的结果,虽然接连不断的吏事让他疲于奔命,厌倦不堪,从前所学也完全抛弃,心神俱疲。好在身边有妻子王弗照料,也能时常与弟弟通信,一月寄一篇,忧愁何足掷,听闻弟弟自上一次被王安石推回任命后,拖拖拉拉一年后才下了新的任命,而苏辙想得很开,回了两个字“不去”,理由是老苏在京,身旁没有侍应,新职位还是商州推官,商州与凤翔毗邻,如果苏辙赴任,两个人还能在凤翔聚一聚,苏辙辞不赴任,希望又再度落空,苏轼的心里不免失落,但是他还写信安慰弟弟:“著书多暇真良计,从宦无功谩去乡”,做官没意思漂泊无踪,在家也很好,有时间也能多读书写诗,再说商州也不是什么好地方,我听人说那里边人说话都像外国人,不去也罢。
到了三年任期满,1064年,苏轼携家眷回开封述职,自长安至华阴,寒冬腊月,道路泥泞难行,全家留在华阴的旅社里过了个年,甚是凄惨。
在他回京述职的前一年,欣赏他的仁宗皇帝崩,这个宋仁宗呢,是宋朝在位最长的一位皇帝,长达41年,这个人历史上给他的最高评价是“恭俭仁恕”,他并不是一个奋发有为的君主,做过的唯一大动作,是在庆历年间的新政,启用了范仲淹进行改革的尝试,以应付内忧外患的局面,但是当外患过去,主张新政的范仲淹、欧阳修等人,就被仁宗从头到脚一一贬黜,关于他的轶事,大多都是宽容仁厚的事迹,这种仁厚也对也对当时的人才作育培养,起到了推动的作用。苏轼评价说:仁宗一世,号为多士,三世子孙,赖以为用。
当时称为明臣的有先生之风山高水长的范仲淹,包龙图包拯,科举第一人吴育,还有临危受命的三朝元老韩琦,以及富弼。这些人还包括活跃在他的后任政治中枢里的张方平、吕诲、范镇、王安石、司马光、范纯仁等等等等四五十个人才,都是仁宗朝的功劳。
文学上就更不用说了,除了三苏还有柳永、晏殊、宋庠、欧阳修,科学技术上包括沈括、毕昇等等等等,军事上的狄青,以及民间传说杨家将里面的杨业,但是这个宽厚的皇帝并无子嗣,三个儿子都夭折之后连生的13个女儿,只得在他死前立过继的儿子赵睹为储君,是为宋英宗,这个宋英宗也是个人才,仁宗死的当天,曹皇后怕起骚乱秘不发丧,宰相韩琦派人满大街追着他给他穿黄袍,而他只是说:我不敢做,我不敢做。扭头就跑,而且他精神上好像也有些问题,即位以后呢常常无缘无故追打内侍,性情乖张,他在位的时候只做了一件大事,史称溥仪之争,这个争议也引发了一场不大不小的党争,用大白话翻译这个党争,大概就是因为他是仁宗皇帝过继的儿子,所以他的执念是,该不该立他死去的亲爹为皇帝,折腾了四年就挂了,当然这个是后话。

下辑继续观看!

资料为1379号观察员原作品

  温馨提示:本公众号部分转载出于推广、传递信息、分享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任何解释义务及责任,仅供参考。如有侵权请您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处理或删除。


本文内容不代表本号观点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