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孙思邈“十三鬼穴”考释

 流浪的半夏 2023-06-04 发布于陕西

原创作者简介

Image


叶明柱,副主任医师。曾任上海针灸学会理事,兼任文献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长期在基层从事针灸临床工作,业余爱好研究针灸文献。退休后曾应上海中医文献館和上海针灸经络研究所之邀,任专家门诊部专家。发表专业论文40余篇,其中数篇被李鼎老师主编的《循经考穴五十年》及《海上传针六十年》收入。本文原为2022年1月6日李鼎学术思想研讨会征文。

Image


吴九伟,副主任医师。李鼎教授1986级硕士研究生,传承团队成员,原《中医文献杂志》常务副主编。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


本文转载自:Chinese Quintessence Research 2023;6(2):6. https:///10.53388/CQR2023006



Image


孙思邈“十三鬼穴”考释
叶明柱、吴九伟、胡追成

研究背景

   初唐孙
思邈
备急千金要方》(以下简称《千金》)中载有扁鹊流派的治诸横邪癫狂针灸图诀,之后又在《千金翼方》(以下简称《翼方》)中载针邪鬼病图诀法,内容与《千金》类似,所治病症均为横邪癫狂邪鬼病” [1, 2]《千金》之中虽所用之穴皆以字命名,然言针有十三穴,逮至明清,方有十三鬼穴之称,并出现了不同流派。十三鬼穴实际上是一治疗癫狂等症之方。近年来运用十三鬼穴治疗多种病症,屡见报道,更有专著问世[3]。为了进一步应用与研究,现仅就手头资料,对其命名之含义、腧穴之变化以及操作之变革等,阐述于下。



1 “十三之数

《千金》与《翼方》原有图,今皆亡佚。《针灸学通史》:称其是用毫针和火针治疗精神病的一部专著,唯撰者佚......考其文字亦绝非秦汉以前手笔,故当系六朝时人所托名者” [4]

鬼为象形字。早在甲骨文中,便有此字。《礼记·祭义》:众生必死,死必归土,此谓鬼” [5]。《说文》:鬼,人所归为鬼。从人,象鬼头。鬼,阴气贼害,从厶” [6]鬼字本义是在原始社会和商周中人戴一种吓人面具以代表人们观念中的鬼” [7]。汉唐之之际鬼神文化盛行,对鬼的态度因此也分为两种,即对祖先的鬼魂用祭祀之法;对凶鬼恶鬼则用驱赶、打逐之法[8]。厉鬼是指死后无后代祀奉与惨遭横祸而死之鬼。这些厉鬼心存幽怨,四处游荡,成为害人之恶鬼,犯之则癫狂。对之唯须伏鬼,遣之乃瘥[7]

一些针家遂将所用之穴以鬼字命名,认为治疗时,须合厌胜之法,以制服鬼邪。所谓厌胜,是指其时所行之通神降鬼、厌劾祈禳之术。东汉许慎《说文解字》解释曰:厌,笮也,从厂,猒声” [6]194。后人通常把厌胜称作压胜

古人认为北斗七星与南斗六星对鬼邪有厌胜作用。北斗与南斗共十三星,十三穴则隐指北斗七星和南斗六星,此为治疗横邪鬼病使用十三穴之缘由。在古代天文之中,中宫为北极星,北斗星为帝车。鬼宿又称舆鬼,四星围形似柜,中有一星团,白如粉絮,似云非云,似星非星,见气而已,古人称之为积尸气。据《史记·天官书》载:舆鬼,鬼祠事,中白者为质” [9]。《说文》对舆的解释为车底也。死于非命之亡魂厉鬼,归于鬼宿。北斗七星,正好压在鬼宿之上。由于北斗压鬼宿这一天文现象,孕育了中国古代以北斗符号压鬼镇祟、除妖驱邪的厌胜法。北斗信仰是中国古代持续时间最长、影响范围最广的一种信仰。南斗的崇拜信仰,常与北斗崇拜信仰连在一起。先秦时期,南斗常与北斗并称。对南、北斗星君的官方祭祀很早就出现了,《史记·封禅书》记载了秦国国都雍为南北斗设庙并祀[10]。魏晋以降,时人相信南斗和北斗两位星君是掌管世人生死命籍之神明。东晋时的《搜神记》中记载南斗注生,北斗注死。凡人受胎,皆从南斗过北斗;所有祈求,皆向北斗” [11]。济南市马家庄北齐墓中,其北方绘有北斗七星,西南绘有南斗六星[12]。《翼方》卷三十《禁经下》中多处北斗与南斗同时出现,如禁金疮法北斗七星,教我禁疮,南斗六星,使疮不疼不痛,不风不脓。于业礼、王兴伊认为。楼兰出土文书中有咒禁方:南斗主血,北斗主创,《针灸大成》(以下简称《大成》)之针邪秘要记载的咒针南斗六星,北斗七星” [13]太上老君,急急如律令” [14]

古汉语修饰中,有借代之法,其类型很多[15]。在针灸文献中往往有以天星借代北斗者,如《马丹阳天星十二穴治杂病歌》中,就认为足三里、内庭、曲池等十二穴,为北斗所降之神机;也有以七星借代北斗者,如《标幽赋》因毫针在九针中排列第七,故曰七星上应,众穴主持。此外,《针灸大全》《琼瑶神书》《续名医类案》等所载的徐秋夫疗鬼病歌等用穴操作与《千金》《大成》有所不同,当另撰文讨论。


2 “十三穴之组方和定位

由于古代文献主要是传抄或口授耳传,故在流传过程中,往往文字不一。查《千金》卷十四记载的十三穴,与《翼方》卷二十七所载,也存有不同。以下仅对两书之中,存有不同八穴之定位,予以探讨:

第二针,位于手大指爪甲下。(《翼方》三分)《要方》载邪病大唤骂詈走,灸十指端,去爪一分。”“脾风占候声不出,或上下手灸十指头” [1]162。《大成》记载:十宣十穴,在手十指头上,去爪甲一分,每一指各一穴” [14]951。可见此穴为十宣之一。《针灸经外奇穴图谱》(以下简称《奇穴图谱》)作大拇指头位于拇指尖端,距爪甲一分处” [16]。《〈千金〉针灸临床类编》(以下简称《类编》)认为:手大拇指头当名拇指头......位于手大拇指尖端,距爪甲约分处取穴[17]。故本穴位于指尖,为十宣穴之一。

第三针,足大指爪甲下,似为气端穴之一[1]141。《千金》又载卒狂鬼语,针其足大拇指爪甲下,入少许即止[1]262。《奇穴图谱》称:气端穴位于足十趾之尖端。左右计十穴” [16]386-387。则本穴似可命名为足大指头。《翼方》作五指皆针,然若皆针,则本方用穴之数超过十三,故当从《千金》。

第四针,《千金》为掌后横文......入半寸,《翼方》作掌后横文,入半解。根据上下文,入半解,系入半寸之误。至于其为何穴,则有不同见解,《千金》中宋臣小字批注为大渊穴,《类编》认为指大陵穴[17]317。虽《灵枢·癫狂》:狂始生,……治之取手太阴、阳明……”,《甲乙》亦言:狂言,太渊主之” [18, 19]。然《甲乙》《千金》《外台》等记载太渊位于在掌后陷者中,而非掌后横文。晋《脉经》记载大陵位于掌后横理中,《要方》记载心主......在掌腕上约中。故掌后横文当为大陵穴,而非太渊穴。

第六针,《千金》作大椎上入发际一寸,与卷二十九所载风府在项后入发际一寸一致[1]511。《翼方》作入发际一寸,大椎以上,文字表述虽有不同,然所指皆是风府穴。

第七针,《千金》作耳前发际宛宛中,耳垂下五分,《翼方》作耳垂下五分......名鬼床。《中国针灸穴位通鉴》认为“'耳前发际宛宛中'耳垂下五分不是同一部位。'耳前发际宛宛中约与三焦经的耳和髎同部位[20]。按《翼方》有治邪病大病骂走,取耳前发际宛宛中,名曰鬼床” [2]327。又有耳垂下五分......名曰鬼床。可能因两穴均名鬼床,误并为一条,《千金》中耳前发际宛宛中七字应删去。《类编》以为颊车穴[19]314。《千金》《翼方》尚有将颊车定于耳垂之下,或在耳下八分小近前[1]169,以及在耳下二韭叶宛宛中” [2]318

第九针,《千金》手横文上三寸,两筋间,名鬼路,未言穴名,宋臣以为是劳宫穴。《翼方》认为从手横文三寸,两筋间......名鬼路,此名间使” [2]327。考腕横纹以下为手,包括手掌与手指[21]。《灵枢·骨度》腕至中指本节长四寸。若从掌侧掌指横纹上三寸,则位于劳宫穴之上,且劳宫穴位于两掌骨间,而非两筋间。《翼方》卷二十七中卒发狂言鬼语法条下称:狂言恍惚......又灸间使三十壮。《类编》也认为该穴为间使穴[17]317。可能是《翼方》又载劳宫,一名鬼路。,导致宋臣误以为本穴为劳宫穴。

第十一针,男女不一,男子为阴下缝,女子为玉门头。所谓阴下缝,即指阴囊的皮肤表面沿正中线之纵行缝。阴下缝,又称囊下缝或阴囊缝。《千金》:狂风骂詈挝斫人,名为热阳风… ˇ灸阴囊缝三十壮” [1]262。又:卒癫......灸囊下缝二七壮。” [1]258。《类编》以为阴下缝会阴穴,值得商榷。玉门头,《针灸学辞典》:奇穴名。别名女缝……在女性外生殖器部阴蒂头上。《千金》卷三治疗妇人阴挺方中称:又灸龙门二十壮,三报,在玉泉下,女人入阴内外之际(《翼方》卷二十六作阴中上外际),此穴卑,今废不针灸。

第十三针《千金》作针舌头一寸,当舌下缝,刺贯出舌上,《翼方》作去舌头一寸,当舌中下缝。据上下文,《千金》之,似为字之误;《翼方》之应置之后。刺贯出舌上,即从距舌尖一寸的舌下中缝向上针刺,贯穿舌体,出舌上。因《针灸大全》(以下简称《大全》)有十三舌头当舌中,故《类编》曰:当名'舌中穴’” [17, 22]317

十三鬼穴均有祛除鬼邪作用。由于患者躁动不宁,难以配合治疗,为了方便取穴与操作,故除肘部曲池外,其余十二穴均在头面项部及腕踝以下。其又可分为对症取穴法和厌胜法两法。因其发作时或啼或哭,或嗔或笑,故刺其口周之人中、承浆,舌之舌中;尚有风府与颊车二穴,也与说话有关。风府,《甲乙》别名舌本。王冰谓其穴:疾言其肉立起,言休其肉立下[23]。颊车,《千金》一名机关。焦会元曰,是口开合之机关也” [24]。因其手舞足蹈,故取上肢的拇指头、大陵、间使、曲池,下肢取足拇指头、申脉。又因患者发病时,头摇项强,故取上星、风府。其二为厌胜法,即取男子阴下缝或女子玉门头。古人认为生殖器具有辟邪驱鬼之效,此或为生殖信仰之延伸。英人阿瑟·魏利在1933 年写到,五胡乱华时,北人害怕中原大地中存有王气,曾将裸体和合之男女人偶,埋于地下以厌胜之;中日藏书家有用春宫画防止火患之习俗[25]


3明代组方的变化

在《千金》和《翼方》中记载了不少针灸处方,如灸角弓反张法” [2]320脚气针灸法等” [1]140-141十三鬼穴,实则由十三个经验效穴组成之处方。

时至明清,一些针家觉得《要方》之载,难于记忆,遂将之编成歌诀。明《针灸大全》首载孙思邈先生针十三鬼穴歌,其定位基本与《千金》一致,只是将原本扁鹊流派误写成孙思邈先生,又于十三穴中更添一字。《针灸节要聚英》(以下简称《聚英》)则将孙思邈先生改为孙真人” [26]。其后《针灸大成》(以下简称《大成》)所录歌诀基本同《聚英》。但在歌诀之后的说明中,将《千金》所载十三穴改为常用经穴或奇穴,又对操作进行了改进,为十三鬼穴的普及运用作出了重要贡献[27]。此处对《聚英》与《大成》所载之十三鬼穴位置有异之七穴,述之如下,相同者则不予讨论。

第二针《聚英》改作手大指甲下,《大成》则作少商;第三针《聚英》作足大指甲下,《大成》改为隐白;第六针《大全》作第六却寻大杼上,入发一寸名鬼枕。《聚英》沿袭《大全》,未言穴名。《大成》则宗《要方》作大椎,在说明中作风府。可见《大全》所谓大杼,乃大椎之误。第七针《聚英》《大成》作耳垂下五分,《大成》说明中为颊车;第九针手横文上三寸两筋间,《聚英》作间使,《大成》则从宋臣误作劳宫;第十一针《聚英》《大成》均沿袭《千金》,男为阴下缝女玉门头;《大成》在说明中改为男即会阴,女即玉门头,以会阴穴替代男子阴下缝穴,后之针家则不分男女,均作会阴;第十三针,《聚英》作舌头,当舌中;《大成》虽在歌诀中同《聚英》,而在说明中则曰在舌下中缝,刺出血。《聚英》沿袭《千金》《翼方》,称之舌中穴。由于道教有一气化三清之说,故舌下有左金津,右玉液,中为海泉之说,实则金津和玉液是一穴。《奇效良方·奇穴》将金津和玉液作为二奇穴分别收入[28]。《奇穴图谱》以为《大成》所言舌下缝为海泉穴[16]120

杨氏在孙真人针十三鬼穴歌之前,录有针邪秘要(杨氏),其具有浓厚的道教色彩,但在歌后说明中加上自己的临床心得:更加间使、后溪二穴尤妙” [14]987。《针灸大成校释》(以下简称《校释》)认为《大成》歌后之说明内容:在治疗神志病方面,确是行之有效的,杨氏所附之说明对后世影响很大,目前临床研究和报道多宗之[27]1186-1187


4操作之变革

纵观十三鬼穴之操作,其刺激方法从《千金》之强刺激,到常规刺激;刺激方法从针刺、火针、灸法等法,到以针刺为主;从穴位固定有序,到有所变化;从施术前后配合法术,到摒弃法术。这里仅对《千金》《大成》所载之操作予以讨论。

4.1《千金》的施术方法

《千金》的施术比较复杂,大致有固定的次序、刺法多样、强烈、还须施行法术,现详述如下。

4.1.1施行次序

《千金》对十三针之施术次序详细记载:①“凡针之体,先从鬼宫(按:即人中)起,次针鬼信(按:即大拇指头),便至鬼垒(按:即足拇趾头),又至鬼心(按:即大陵穴),止五六穴,即可知矣。一般在五六穴之内,邪虫之精”“便自言说,论其由来。若仍不言,则便遍穴针②“若是手足皆相对,针两穴,若是孤穴,即单针之。”③“男从左起针,女从右起针

4.1.2刺激方法

主要有针刺法、火针法以及透穴法。严格地说透穴法属于刺法范畴,由于《千金》透穴法与平素所用者不同,故另列出。针刺法:计有四穴。大拇指头,入肉三分;足大指头,入肉二分;大陵,入半寸;间使,《千金》未言深度,《翼方》亦言针度之火针法:《千金》计五穴,为申脉、风府、颊车、上星、曲池。其操作均为火针七锃,锃三下。《聚英》作火针三下七锃锃。《针灸学辞典》:火针针法名,又以称其针具。古代九针中有大针,《济生拔萃》写作火针,并说'一名燔针,长四寸’......用时以麻油灯火烧红针尖点刺” [29]。《校释》注曰:火针每用毕一次必须磨锃令净,然后收藏[27]1186-1188。又认为“'火针三下七锃锃一句是极为费解的。查《汉语大字典》引《集韵》锃,磨也” [30]。火针每用毕一次必须磨锃令净,然后收藏火针七锃,就是施术之前,先要磨擦火针之针具七次。《要方》中使用火针之五穴,均须七锃,这便不能简单地用擦拭七次,予以解释。由于北斗为七星,七次就是隐喻北斗之名号,使火针具备了厌胜鬼邪之功能。《要方》锃三下,又有刺入之义,《聚英》作火针三下七锃锃。《校释》也认为:“'锃三下是指每次连续刺三下而言。这和《灵枢》经筋篇'燔针劫刺,以知为数是一致的(以知为度,即不限于一针)。”③透刺法,计三穴。此法针尖从穴位的左侧或下面进针,右侧或上面出针。《要方》第一针人中穴,从左边下针右边出;第八针承浆穴,从左出右;第十三针在舌下缝向上进针,贯穿舌体,出舌上。再用一板横口吻,安针头,令舌不得动。灸法,计一穴。《要方》第十一针,阴下缝,灸三壮,女人即玉门头。据《千金》卷十记载,男子灸阴下缝应拔阴反向上;卷十四又记载,灸阴囊缝时令人立,以笔正注当下;已卧,却核卵令上,乃灸之。勿令近前中卵核,恐害阳气也” [1]262

4.1.3 “掌诀”“捻目与后天八卦

掌诀捻目为道教法术。其时扁鹊一派认为癫狂为鬼邪附体,故在操作尚须配合法术祛除它。故《要方》记载,同时还要施行秘传的黄帝掌诀捻目等法术,才能万无一失。所谓黄帝掌诀捻目均属于掐诀。《道教大辞典》掐诀条下:道教法术用语。指在手掌和手指上掐某些部位,或手指之间结合成某些固定的姿势,起到感应神鬼、摧伏精邪的作用。”“最为基本的是与固定部位象征北斗七星、十二辰文、九宫八卦、二十八宿等,称为诀文[32]

此外,操作时男从左起针,女从右起针;刺人中、承浆时,需从左边下针右边出,针刺舌中时,从舌下缝向上进针,出舌上等,似与八卦有关。在后天八卦中,左为青龙,位震,为阳卦;右为白虎,位兑,为阴卦;坎在北在下,为阳卦,离在南在上,为阴卦。鬼为阴邪,治疗时,针从阳而入,自阴而出,寓有从阳而入驱赶鬼邪,使之从阴而出之意。

4.2《大成》以针刺为主

时至明清,随着医疗实践,医者对《千金》操作方法进行了改造,以减轻刺激强度和便于操作。《大成》在说明中,将人中和承浆二穴透刺法,改为一般的针刺法,其中人中穴入三分,承浆穴入三分。第十一针阴下缝男子改用会阴(女子仍为玉门头),原用灸法,均改用针法。原使用火针的风府、颊车、上星三穴,也改为针刺。间使,《大成》原作劳宫,《校释》改为间使,但针刺深度还是沿袭劳宫,作入二分,仅为大陵穴深度之一半[27]1186-1188。在十三鬼穴中,《大成》所使用针刺之法的穴位计十穴,约占76.9%

使用火针者,有曲池和申脉二穴。申脉入三分,曲池入五分,没有锃七下锃三下。刺血法一穴,为海泉穴。但仍横安(原文之似衍字)一板(原文作,似形似而讹。),就两口吻,令舌不动。《奇穴图谱》记载,应用时将舌卷起,用上下门齿将舌固定。舌下中央系带上,金津玉液(奇穴)穴中间。针二分,出血即可,但不可过” [16]120

《大成》除了针刺穴位次序依照《要方》外,也认为针刺男子先针左起,女子先针右起,还须阳日阳时针右转,阴日阴时针左转。在即将治疗结束之际,医生要询问病人,何妖何鬼为祸。病人自说来由,用笔一一记录。言尽狂止,方宜退针。《大成》还记载了自己应用十三鬼穴,治通州李户候妇人之怪症,针后也询问患者是何邪为害?因一次治愈,遂感叹以见十三针之有验也。” [14]996。对因鬼邪致病,《大成》在杨氏”“针邪秘要中记载,先要进行愉悦”“书符”“念咒”“定神”“正色”“咒针等道家法术,然后再予以治疗[14]986针邪秘要也并非《校释》所言只有一段符咒。其内容对了解其时医学实践活动,理解十三鬼穴之含义,非常重要。《奇效良方》针灸门在医与病者作用中,也有祝白”“咒语等内容,认为医患之间要悦愉”“正己”“敦神”“严礼”“正目” [29]430


5结语

中医从巫术丛林中走出,必然残留巫术之痕迹。以针灸治疗精神疾病,虽然形式上仍未脱离巫的印记,但表明巫术与医术之初步分离[33]十三穴一直沿用至今,说明其在临床上仍具有重要意义。《千金》之针有十三穴中原无字,故应将十三鬼穴字去除。古代文献所记载的一些治疗方法,往往玉石俱陈,甚至含有一些的道家法术内容,对此应有所取舍。对十三穴,唯有从历史、人文、中医基础理论等多方面予以探讨,方能做到继承和发展,更好地为临床服务。

参考文献(略)


本文经原创作者授权发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