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杨鉴生:王弼《<周易·彖>注》“时”的观念探略

 慧然 2023-06-04 发布于广东

图片

————————

[摘要]  王弼对《易传》“时”的观念进行创新和升华,主要集中在对《周易》十二卦《彖辞》“时”的阐释上。王弼对《颐》等四卦《彖》之“时”的理解是紧紧围绕“君子有为”这个思想脉络的,他把“时用”之“时”辩证理解为某种较为复杂甚至糅相反含义为一体的原则,从而提出“用有时也”的观点,显示了其《易注》深邃的哲学义 理层度。在王弼看来,“时义”的深旨就是《周易》体现出的有为的政治哲学。

[关键词“时” 有为 王弼 《(周易·彖>注》  

“时”的观念在《周易》思想体系中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

《周易》经文文本中,“时”仅见于《归妹》九四爻辞“归妹愆期,迟归有时”,不具有哲学意义。《易传》中,“时”字达57处之多,并且由一般性的时间含义演升为具有浓厚意味的哲学范畴。概括说来,“时”有如下几种涵义:由春、夏、秋、冬四时不可变更的有序变动,推演出自然、社会秩序性;由昼夜、日月、寒暑的交替变化,推演出宇宙、世界、人生的一切永远处于变化发展中;由时间的稍纵即逝和不可逆转性,推演出人们应该及时把握时机,促成事物朝有利的方向发展。《易传》类“时”的观念,王弼在《<周易注》中无保留加以继承。在此基础上,王弼对“时”的含义又作了创造性的发挥。首先,王弼把卦等同于时,把某卦称为某时,从而用每一卦卦名所指称的含义来指代某类特殊的外部环境和条件。他明确说到:“夫卦者, 时也。”对此黄寿祺先生评到:

六十四卦表示六十四“时”,即塑造出六十四种特定背景,从不同角度喻示自然界、人类社会中某些具有典型意义的事理……每卦六爻的变化情状,均归限在特定的“时”中反映事物发展到某一阶段的规律。因此,阅读六十四卦,不能不把握“卦时”这一概念1

不过,王弼认为卦时所代表的外部环境和条件,本身也处于变动之中,正如《周易略例·明卦适变通爻》所说:“夫时有否泰,故用有行藏;卦有小大,故辞有险易。一时之制,可反而用也;一时之吉,可反而凶也”,并且,也只是一个启示性背景。所以,一方面,一卦所构成的六爻并非被动受制于单一的卦时,而是展现总体局势下的运动、变化;另一方面,总体局势下的卦时制约着六爻变化框架,六爻变化只是量变的过程,“爻者,适时之变者也。夫时有否泰,故用有行藏;卦有小大,故辞有险易。一时之制,可反而用也。一时之吉,可反而凶者,时也;故卦有反对,而爻亦有变。是故用无常道,而事无轨度;动静屈伸,唯变所适。故名其卦,则吉凶从其类;存其时,则动静应其用。寻名以观其吉凶、举时以观其动静,则一体之变,由斯见矣!”同时,王弼对漠然无视“时”这一重大原则的行为提出严厉的警告和谴责:“犯时之忌,过不在大;失其所适,罪不在深。动天下、灭君主,而不可危也;辱妻子、用颜色,而不可易也。故当其列贵贱之时,其位不可犯也;遇其忧悔吝之时,其介不可慢也。观爻思变,变斯尽矣!”[4]王弼建立出一套卦时与六爻矛盾辩证关系的解释原则和注释手段,构成他一系列《周易》解释学中的重要一环。

王弼关于“时”创新思想主要集中在对《周易》十二卦《彖辞》“时”的阐释上。《周易》有十二卦的《彖辞》提及“时”、“时义”、“时用”,其中《颐》《大过》《解》《革》称“时”。

王弼注《大过·彖》“大过之时大矣哉”之“时”为“君子有为之时”,而对《颐·彖》《革·彖》之“时”不作解释,对《解·彖》之“时”则注为“难解之时”,所以孔颖达认为王弼注《大过·彖》之“时”与 “《解》、《革》、《颐》其理稍别”,但却认为《大过》的“时”就是“时用”,是“时用”的省称,“《大过》是有用之时”,“略不云'用’也”,这种看法却不尽然。王弼注《暌·彖》“时用”云“暌离之时,非小人之所能用”,显然“有为之时”与“有用之时”二者是有区别的,即“时用”是有条件的,“非小人之所用”,只有君子才能做到“时之用”。而“君子有为之时”,时指在“时用的”基础基础上,君子必须积极有为。“有用之时”是指要达到“时用”,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如他注《暌·彖》“时用”云“暌离之时,非小人之所能用”,指出并非所有人都能达到“时用”,只有君子才能成为“时之用”,而“君子有为之时”则指在“时用”基础上,君子处事必须积极有为。《颐·彖》云:“天地养万物,圣人养贤及万民”,指出君子治理天下,必须以百姓苍生为念,《革·彖》云:“天地革而四时成,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指出君子处于社会历史紧要关头,处事必须积极进取,当机立断,可以说王弼强调“君子有为时”鲜明继承和体现出《彖传》“君子有为”这一思想,如《革》九四爻注云:“处水火之际,居会变之始,能不固吝,不疑于下,信志改命,不失时愿,是以'吉’也”,所谓“不失时愿”指“改命之制,而能从之,合于对愿”;《革》九五爻注云:“'未占而孚’,合时心也”,所谓“合时心”指“汤武革命,广大应人,不劳占决,信德自著”。他甚至情不自禁强烈呼唤有为,如《蛊·彖》注曰“蛊者,有事而待能之时也。可以有为,其在此时矣。物已说随,则待夫作制以定其事也”,表现出君子立身济世的紧迫感和强烈的使命感。

王弼特别着重于从反面论述“有为之时”而“不为”的危害,这在《大过》卦注中尤为明显。《大过·彖》其注云:“危而弗持,则将安用?”九三爻注云:“居大过之时,处下体之极,不能救危拯弱,以隆其栋。而以阳处阳,自守所居,又应于上,系心于一,宜其淹弱而凶衰也。”九五爻注云:“处得尊位,而以阳处阳,未能拯危。处得尊位,亦未有桡,故能生华,不能生秭,能得夫,不能得妻。处'栋桡’之世,而为'无咎无誉’,何可长哉!”总之,王弼对《颐》《大过》《革》《解》等四卦《彖》之“时”的理解是紧紧围绕“君子有为”这个脉络,体现了王弼有为思想。

《周易》中《暌》《蹇》《坎》三卦《彖》提及“时用”。

《暌·彖》王弼注曰“离之时,非小人可用也”,《蹇·彖》注亦曰“蹇难之时,非小人之所能用”,所谓“非小人之所能用”。所谓“非小人之所能用”,乃指“暌离之时,能建其用,使合其通理,非大德之人,则不可也”,“蹇难之时,建立其功,用以济世者,非小人之所能”,他对《解·彖》用“时” 而不用“时用”解释道“难解之时,非治难之时”,可见王弼对是和“时用”理解绝非孔颖达所言“时用”是“时”的省称,“时”侧重于时机、时局、外部条件等背景,“时用”侧重于“用”,他认为《解》是危难已经解决,并非“治难”,而《暌》《蹇》《坎》“难”之时,所以只能用“时”不可用“时用”。王弼汲汲强调的“时用”的特定主体不是一般的人, 而只能是君子,即时局动乱、社会险恶之时,必须依靠大德大能之君子来济世,也只有大德大能之君子才能济世。

那么,君子如何才能做到“时用”呢?对此,王弼作了相当详细的说明,如他注《睽》初九说“处暌之初”,“时方乖离,而位乎穷下,上无应可援,下无权可恃”之时,不可“显德自异,为恶所害”;“处暌失位”之时,应“俱求其党”,“同志相得而无疑”,“往必合也”,这样就能“无咎”。“暌志相通”之时,“往不失时”,阴阳和合而吉。也就是说,“暌离之时”,君子必须遵循“天地暌而其志同,男女暌而其志通,万物暌而其事类”的原则,求同致通,从而避祸得吉。王弼尤其强调,君子在险难之时施展“时用”,必须牢牢把握“和合”这一原则。处难之时,“进则入险,来则得位”、“往则长难,来则难终”,应“睹险而止,以待其时”,王弼进一步指出,处难之时,君子必须把握“中正”的原则做到“居不失正,履不失中”,这样才能“险夷难解,大道可兴”但王弼对《坎·彖》“时用”的理解则另有新意。他注《坎· 彖》“天险不可升也,地险山川丘陵也,王公设险以守其国”虽说“自天地已下莫不须险”,但注“险之时用大矣哉”则说“非用之常,用有时也”,解释《艮·彖》亦云:“止道不可常用,必施于不可以行。适于其时,道乃光明。”由此看来,王弼注《坎·彖》“时用”,并非被动吸收《彖》辞看法,而是融入对《周易》经文的理解。《暌》《蹇》《坎》三卦虽皆“险难”之卦,但从三卦的卦、爻辞来看,它们象征的人事吉凶并不相同。《暌》《蹇》卦经文并没有“凶”、“吝”、“悔”等不祥之辞,相反,《睽》卦卦辞和上九爻辞有“小事吉”、“遇雨则吉”,《蹇》卦卦辞和上六爻辞甚至有“利见大人,贞吉”、“吉,利见大人”的字眼,而《坎》卦初六、上六都提及“凶”,六三爻只称“勿用”,显然王弼敏锐观察到这一点,对此做出了独到见解。孔颖达解释《险·彖》“险之时用大矣哉”王弼注“非用之常,用有时也”说:“若'天险’、'地险’不可暂无, 此谓人之设险用有时也。若化洽平治,内外辑睦,非用险也。若家国有虞,须设险防难,是'用有时 也’。”把“时”理解为一种特定的状况,固然未尝不可,但到底没有抓住王弼此注的精髓。“自天地已下莫不须险”,“险”是一种客观存在,这种客观存在是 一把双刃剑,从军事地理或国家战略防御来说,统治者可以“设险以守其国”,但外部世界各式各样的险难又会给人类带来灾难,王弼对险难的揭示是十分令人惊怵的,如《坎》初六注:“最处坎底,入坎窞者也。处重险而复入坎底,其道凶也。行险而不能自济;习坎而入坎窞;失道而穷在坎底;上无应援可以自济,是以凶也”,九二爻注曰:“履失其位,故曰坎也。上无应援,故曰'有险’。坎而有险,未能出险之中也”,尤其是九五爻注中指出:“说既平乃无咎,明九五未免于咎也”,这些都说明王弼对险难是十分敏感的。“险”既有对人类既带来有利的一面,也可能给人带来灾难,因而提出“非用之常”。相应的,对于能给人类们带来益处的情形,王弼把握物极必反的趋势,从而 提出“非用之常”如《益·彖》云:“益,损上益下,民说无疆。自上下下,其道大光。利有攸往,中正有庆。利涉大川,木道乃行。益动而巽,日进无疆。天施地生,其益无方。凡益之道,与时偕行。”全文均言 “益”道之好,但王弼注最后一句“凡益之道,与时偕行”,则说:“满而益之,害之道也。故'凡益之道,与时偕行’也。”所谓“与时偕行”,就是指任何一个事物都不具有绝对性,都是处于运动变化之中的。王弼既 看到“益”道有利的一面,也看到其物极必反的一面。

可见,他并没有简单地把“时用”之“时”一般的理解为某一阶段或某一状况,而是对某种较为复杂甚至糅相反含义为一体的原则,加以辩证对待,从而提出“用有时也”的观点,显示王弼《易注》深邃的哲学义理层度。这是王弼在《彖传》、《序卦》、帛书《要》篇的思想基础上,取得的新成就。《豫》 《随》《遁》《旅》《姤》《颐》《大过》《解》《革》《暌》《蹇》《坎》 等十二卦中《易传》部分特别强调“时”的含义, 但最能体现《周易》“时”的思想的,还是《艮·彖》所说 的“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然而,尽管《艮·彖》结合“动静”思想来把握“时”的含义,从而 把“时”的哲学意义提升到新的层次,但仅分别就 “止”与“静”、“动”与“行”之间关系而言,《序卦》则发展到对立面转化这一辩证思维的新高度,而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帛书《要》篇则强化了这一思想。《要》篇在谈到《损》《益》二卦时说:“益之始也吉,其终也凶;损之始也凶,其终也吉。损益之道,足以观天地之变,而君者之事已。”把《损》《益》象征的吉凶上升到天道与王朝统治的高度。可以说,王弼对《坎·彖》“时用” 的理解,正是这一思想的最好注解。他解释《论语· 子罕》中的“子曰'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 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时说的“权者,道之变。变无常体,神而明之,存乎其人,不可豫设,尤至难者也”,也与此思想一脉相承。当然,尽管王弼强调现象发展到极点便要朝对立面转化,但他认为 作为本体之“道”,即是“无阴无阳”、“寂然无体”,不管在任何情况和条件下,都是静默不变的。他在《复 卦·彖》注中说:“复者,反本之谓也。天地以本为心也。凡动息皆静,静非对动者也;语息则默,默非对语息者也。然则天地虽大,富有万物,雷动风行,运化万变,寂然至无,是其本矣!故动息地中,乃天地 之心见也。”在《老子》三十八章注中也说:“是以天地虽广,以无为心;圣人虽大,以虚为主。”这些都强调 “道”超越任何方面的“时用”性。而王弼也正是用此 “不变之道”来制约“时用”的无序和随意性。

《豫》《随》《遁》《姤》《旅》五卦《彖辞》提及“时义”。

王弼对“时义”的 解释方式有三种:一是不加解释,如《豫·彖》“豫之时义大矣哉”、《遁·彖》“遁之时义大矣哉”无注;二是解释“时义”的抽象意义,如《彖》“之时义大矣哉”注曰:“凡言义者,不尽于所见,中有意谓者也”;三是具体解释“时义”的特定含义,如《随》《旅》两卦《彖辞》。三种解释方式看似有别,其实贯穿着一条主线,即“凡言义者,不尽于所见,中有意谓者也”。也就是说理解《彖辞》“时义”,不能只停留在字面意义,而要“博寻深旨”

在王弼看来,“时义”的深旨就是《周易》所表现出的有为的政治哲学。王弼对《豫·彖》“豫之时义大矣哉”并没有注释、是因为《豫·彖》云“豫刚应而志行,顺以动,豫。豫顺以动,故天地如之,而况'建侯行师乎?’天地以顺动,故日月不过,而四时不忒。圣人以顺动,则刑罚清而民服。豫之时义大矣哉”,彖辞本身已经直接呈现出鲜明的有为思想的“深旨”了,自然用不着自己画蛇添足再去“博寻”了。《遁·彖》“遁之时义大矣哉”看似无注,其实是落实“刚当位而应,与时行也”的注释里,王弼注云:“'刚当位而应,非否亢也’。遁不否亢,能'与时行也”’,显然认为“时行”就是“时义大矣哉”,充分体现出王弼鲜明的有为思想。而对于《随·彖》“随之时义大矣哉”王弼注云:“震刚而柔兑也,以刚下柔动而之说,乃得随也。为随而不大通,逆于时也;相随而不为利正,灾之道也。故大通利贞,乃得无咎也。为随而令大通利贞,得于时也,得时则天下随之矣。随之所施,唯在于时也。时异而不随,否之道也。故'随之时义大矣哉”’,《旅·彖》“旅之时义 矣哉”王弼注云:“旅者大散物皆失其所居之时也。 成失所居,物愿所附,岂非居者有为之时”,更极力鼓吹“有为”思想。

众所周知,王弼继承先秦道家思想, 强调“以无为本”,强调“自然无为”,对于十二卦《彖辞》,无论是“时”,还是“时用”,乃至于“时义”,王弼无不提倡、强调、鼓吹“有为”,岂不相互矛盾?事实上并非如此。王弼提倡 的无为并非今天狭隘理解的尸位素餐、无所事事、什么都不作,而是指因循自然规律,不违背人性、物性的本质。王弼提倡的无为,除了不排斥有为之外,无为也属于广义有为的范围。而王弼提倡的有为显然更非指乖离自然之性的有为,而是指以天下兴亡为己任的责任感。可见,王弼反对无为的对立面——有为,与他所提倡 的有为并非一回事,两者之间并不矛盾,相反有内在联系,即无为是为了更好的有为,有为则必须符合自然之性,是无为之为。如果我们理清何晏与王弼在圣人情感问题方面的不同看法,就可以更好地理解王弼无为与有为并不矛盾,相反,他们之间具有内在的统一性。

何晏认为“圣人无喜怒哀乐”,王弼与之不同。《三国志·魏书》卷二十八《钟会传》附《王弼传》注引 何劭《王弼传》曰:

何晏以为圣人无喜怒哀乐,其论甚精,钟会等述 之。弼与不同,以为  圣人茂于人者神明也,同于人者 五情也。神明茂,故能体冲和以通无;五情同,故不 能无哀乐以应物。然则圣人之情,应物而无累于物 者也。今以其无累,便谓不复应物,失之多矣。

一方面,王弼并不认为与外物接触即是“累”,与外物接触一定产生物累,圣人如果不与外物接触,自身处于真空之中,又如何发挥教化功能? 何晏的理论,表面看似高明、洒脱,却有可能走向极端自私,因为一方面可能抛却物累,另一方面也丧失责任感。 葛兆光认为“何晏曾经试图在世俗人情之上再建立一个绝对纯净的圣人之情,他曾经提出圣人无情的说法,但是这种说法虽然把圣人变得很圣洁,但也把圣人变得很冷酷,既不符合天道自然,也很容易把精神的超越与生活的自然打成两截”2,此语可谓中的。

另一方面,王弼所谓有情,并非提倡欲望,而是认为圣人能与百姓喜怒哀乐息息相通,从而唤起承担责任感的意识。人们往往责备王弼极力调和名教与自然,素不知王弼圣人有情论既防止导向欲望论,又防止导向自私论,他的理论确实有不同凡响之处。所以宗白华先生认为“王弼此言极精,他是老庄学派中富有积极精神的人。一个积极的文化价值与人生价值的境界可以由此建立”3。而王弼所倡导的“君子有为”和“圣人有情”,亦源于《周易》本身的思想。《系辞上》云:


子曰:“知变化之道者,其知神之所为乎?《易》有圣人之道四焉:以言 者尚其辞;以动者尚其变;以制器者尚其象;以卜筮者尚其占。” 

是以君子将有为也,将有行也,问焉而以言,其受命也如响,无有远近幽深,遂知来物。非天下之至精, 其孰能与于此?参伍以变,错综其数。通其变,遂成 天之文;极其数,遂定天地之象。非天下之至变, 其孰能与于此?

《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非天下之至神,其孰能与于此?

夫《易》,圣人之所以极深而研几也。唯深也,故能通天下之志;唯几也,故能成天下之务;唯神也,故不疾而速,不行而至。子曰:“《易》有圣人之道四焉”,此之谓也。

《系辞》这段话指出,君子必须要有为,《易》道是君子有为的基础,为君子有为提供根本性保证,《易》道以君子之感为中介从而达到感通天下的目的。《系辞》这段话还指出,作为本体的“圣人”,他的“四道”具有超越时空拘局的功能,但自身并非处于真空的封闭系统,而是能“通天下之志”,“成天下之务”。后人不明真相,无端指责王弼以老庄注易乃虚无之论。甚至谩骂其祸国,非但是竖儒之见,亦惯于厚诬古人。

王弼“时”的观念对后世影响很大。北朝关朗《关氏易传》第八章“时变义”中云“卦以存时,爻以示变,时系乎天,变由乎人”,初唐赵蕤《关氏易传注》 云“王弼:'以卦为人,以位为时”’,其观念明显源于王弼《周易略例·明卦适变通爻》中所说的“夫卦者,时也”、“爻者,适时之变也”思想。唐代孔颖达云:“凡言不尽意者,不可繁文其说,且叹之以示情。使后生思其余蕴,得意而忘言也。然叹卦有三体:一直叹时,如“大过之时大矣哉”之例是也;二叹时并用,如险之时用大矣哉之例是也;三叹时并义,如豫之时义大矣哉之例是也”南宋项安世《周易玩辞》云:“《豫》《随》《遁》《姤》《旅》,皆若浅事而有深意,故曰'时义大矣哉’,欲人之思之也;《坎》《暌》《蹇》,皆非美事而圣人有时而用之,故曰'时用大矣哉’,欲人之别之也;《颐》《大过》、《解》、《革》, 皆大事大变也,故曰'时大矣哉’,欲人之谨之也。”或在卦时分类上,或在分类基础上对卦时三体加以人事意义上的区别,都可以看出与王弼思想一脉相承。《周易程氏传·易序》云:“至哉,《易》乎!其道至大而无不包,其用至神而无不存。时固未始有一,而卦未始有定象;事固未始有穷,而爻固未始有定位。以一时而索卦则拘于无变,非《易》也;以一事而明爻则窒而不通,非 《易》也;知所谓卦、爻、彖、象之义,而不知卦、爻、彖、象之用,亦 《易》也。”可以看出王弼的影子。当然程颐理论建树逊于王弼,如《随·彖》“随之时义大矣哉”程颐注释云:“君子之道,随时而动,从宜而变,不可为典要,非造道之深、知几能存者,不能与于此也。”无论具体解释还是理论阐释,都无法和王弼比拟,只不过在《系辞》思维里原地踏步。

——————————

[参考文献]

(1)黄寿祺.周易译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版:第41页.  

(2)葛兆光.中国思想史:第一卷[M].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456页.

(3)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227页.

(本文原载《广西社会科学》2008年第八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