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神农本草经读书笔记》--序言

 奇奇中医堂 2023-06-05 发布于北京

  


奇奇

神农氏是我国上古时期一位勤劳、勇敢、睿智的部落首领,生于姜水(今陕西宝鸡境内),以火得王,故为“炎帝”,世号神农,曾建都山东曲阜,葬于湖南茶陵。他是中华民族之祖、农业之祖、医药之祖、商贸之祖、音乐之祖等,对中华文明有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被后世尊称为"三皇"之一。

神农氏曾跋山涉水,尝遍百草,找寻治病解毒良药,以救夭伤之命。

《神农本草经》又称《本草经》或《本经》,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之一,是现存最早的中药学著作,起源于远古神农氏,经代代口耳相传,于东汉时期集结整理成书,成书非一时,作者亦非一人,是秦汉时期众多医学家搜集、总结、整理历代药物学的经验成果,托名神农氏专著,是对祖国中医药的第一次系统总结。其中规定的中药学理论和配伍规则,以及提出的“七情和合”原则,在几千年的用药实践中发挥了巨大作用,是中医药药物学、方剂学理论发展的源头。

神农本草经全书分三卷,载药365种,按照药物功效的不同分为上、中、下三品,上品120种,功能滋补强壮,延年益寿,无毒或毒性很弱,可以久服养生;中品120种,功能治病补虚,兼而有之,有毒或无毒,当斟酌使用遏病;下品125种,功专祛寒热,破积聚,治病攻邪,多具毒性,不可久服。三品分类法,文字简练古朴,成为中药理论精髓。

在中医临床中,各种药物犹如战场上的武器,长枪短炮各有用途,处方就是战略和战术,将不同的武器组合在一起,排兵布阵把敌人一举消灭。懂得药物和药性,就不会被处方所局限住,在经方原理的基础上,可以根据每一个病人的具体情况,进行合理的加减药物或剂量,治病才能百发百中。

中药制剂,有汤剂、丸剂、散剂、膏药、丹药等,用途都是治病,各有特长:汤者荡也,涤荡邪气,快速有效;丸剂,药缓力专,适宜攻坚;散剂,最宜中焦病,直达病灶;膏药,可内服,可外敷,治病灵活;丹药,药力组合,蜡丸密封,便于保存,携带方便。

药物取名:

1、 有以名者,人参、狗脊之类是也;

2、 有以名者,黄连、黑参之类是也;

3、 有以名者,豨莶、香薷之类是也;

4、 有以名者,甘草、苦参之类是也;

5、 有以名者,石膏、石脂、归身、归尾之类是也;

6、 有以名者,夏枯草、款冬之类是也;

7、 有以名者,何首乌、骨碎补之类是也。

8、 有以产地名者,怀山药、川红花、藏红花、灶心土。

9、 有以名者,瓦楞子,象瓦。

10、有以名者,如八角,八个角。

药的颜色和味道:五色入五脏,五味对五脏。包括所有的药物、蔬菜、水果、粮食,都是青色入肝,红色入心,黄色入脾,白色入肺,黑色入肾。大白菜,青白色,青色入肝,白色入肺,菜介乎肝与肺之间。味道也是一样,酸味入肝,苦味入心,甜味入脾,辛味入肺,咸味入肾。知道这些,用药就不会被名称所困惑,化繁为简,全世界通用。

五味之用:如何根据五味来使用药物,需要从药性上来进行区分使用。

酸味主收敛,是濇剂,可治下利,流汗不止,舌头不收等,像乌梅、酸枣仁都是酸味的药。

苦味主泄下,是泻剂,燥剂,可坚,使软的东西变硬(固精与壮阳不同,固精是濇,壮阳是坚),能让湿气变燥,能把不该满东西的宣泄出来,清利腐食。

甘味主缓主和,是补剂,是和味剂,能让急的缓下来,滋补的药大多是甜味,如蜂蜜、大枣、人参等,作为和剂,甘味可以将几种药性不同的药,放在一起使用,使药性之间不会起冲突;如果抽筋,拘急癫痫,走路停不下来,甘味药可以使之缓和下来,像甘草、麦芽糖、大枣、人参、党参等,都是常用的甘味药。

辛味主发散,让药气在身体横行无阻,发表,打开毛孔,能滋润(苦味能燥,与之相反),皮肤干燥,肺里面很干燥,容易口渴,辛味的可以润之。

咸味主软坚,攻下,攻坚,让坚硬的东西变软,是治疗肿瘤硬块癌症的重要药物,龙骨、牡蛎、瓦楞子,都是咸味的药。

淡味药主利窍,利湿,渗泄,像薏苡仁、芡实、莲子等,都是淡味的药,粮食、蔬菜、水果类,也属于淡味。淡味药白色,治疗肺病;淡味药黄色,治疗脾病;淡味药红色,治疗心脏病等。

药分阴阳:从药气、药味道上区分。气为阳,味为阴。

寒、热、温、凉,是指的药之气。大热之药附子、石硫磺,药气峻猛。

酸、苦、甘、辛、咸,是指的药之味。

气厚而强的,是阳中之阳。气薄者,阳中之阴。

味厚而强的,是阴中之阴;味薄者,阴中之阳。

气厚主发热与温,如附子;气薄主发泄散表,如麻黄。

味厚主降泄、主攻下,如当归;味薄主通窍、利渗湿,如滑石、白术、茯苓。

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

咸味涌泄为阴,淡味渗泻为阳。

酸苦甘辛咸淡,六者或收或散,或缓或急,或燥或润,或软或坚,以所利而行之,调其气使其平。

轻清升浮为阳,重浊沉降为阴。寒药无浮,热药无沉。

阳气入上窍,阴味通下窍。比如,藏红花是淡红色,味道也很淡,轻清升浮,能让脑部血管疏通,循环加快,是治疗脑部瘀血很好的中药。

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

味厚入脏,味薄入腑。

药性升降:根据药的气与味,来进行区分。

气厚味薄者浮而升,味厚气薄者沉而降。

气味俱厚者能浮能沉,气味俱薄者可升可降。

酸咸无升,辛甘无降。

寒药无浮,热药无沉。

味薄者主升,如春天;气薄者降而收,如秋天;气厚者浮而长,如夏天;味厚者沉而藏,如冬天;味平者化而成,如长夏。

药分轻重

凡药轻虚者,浮而升,如蝉蜕、蛇皮、辛夷花等;治病走上走表。

凡药重实者,沉而降,如生地、牡蛎、瓦楞子等;治病走下入里。

药质重者下入肝肾(如牡蛎),药质轻者上入心肺(如麻黄)。

药之相从:药根据取用部位不同,有上下内外之相从的药性。

凡药根在土中者,半身以上则上升,半身以下则下降。(柴胡)

药为枝者达四肢,为皮者达皮肤,为心为干者内行脏腑。

所有的药,中空者发表(麻黄、通草),内实者攻里(大黄、黄连)。

枯燥者入气分(夏枯草),润泽者入血分(熟地)。

药色入经脉:对应五行五色,不同颜色的药,分别入不同的经脉。

色青味酸,气臊,性属木,皆入足厥阴肝(阴木),足少阳胆(阳木)经。

色赤味苦,气焦,性属火,皆入手少阳心(阴火),手太阳小肠(阳火)经。

色黄味甘,气香,性属土,皆入足太阴脾(阴土),足阳明胃(阳土)经。

色白味辛,气腥,性属金,皆入手太阴肺(阴金),手阳明大肠(阳金)经。

色黑味咸,气腐,性属水,皆入足少阴肾(阴水),足太阳膀胱(阳水)经。

十二经中,唯手厥阴心包、手少阳三焦经无主,其经通于足厥阴、足少阳。厥阴主血,诸药入足厥阴肝经血分者,并入手厥阴心包经。少阳主气,诸药入足少阳胆经气分者,并入手少阳三焦经。命门相火,散行于胆、三焦、心包,故入命门者并入三焦,此诸药入诸经之分布也。如石硫磺,性燥气旺,点燃命门火,行三焦,通心包。

药之为物,各有其形、性、气、质,其入诸经,有因形相类者,有因性相从者,有因气相求者,有因质相同者,自然之理,可以意得也。

药之两异同:当两味药一起相用时,有以下须知。

药有相需者,同类而不可离也。如白术与茯苓,一个燥湿,一个通利。

药有相使者,我之佐使也。如桂枝和白芍,一阴一阳。

药有相恶者,夺我之能也。如大黄与芒硝,一个攻下,一个软坚。

药有相畏者,受彼之制也。如硫磺畏朴硝,巴豆畏牵牛,丁香畏郁金。

药有相反者,两不相合也。如诸参与藜芦相反,甘遂、芫花都与甘草相反。

药有相杀者,制彼之毒液。如半夏与生姜,生姜可解半夏之毒。

以上,为药之异同之义也。临床应用,不必默守陈规,当用则用。

五脏补泻用药规律:

肝苦急,急食甘而缓之;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以辛补之,以酸泻之。

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心欲软,急食咸以软之,以咸补之,以甘泻之。

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以甘补之,以苦泻之。

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泻之;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以酸补之,以辛泻之。

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以苦补之,以咸泻之。

以上,苦者,惧也,恶也;欲者,平也,喜也。

六淫所伤用药规律:

风淫于内,治以辛凉,佐以苦甘,以甘缓之,以辛散之。

热淫于内,治以咸寒,佐以甘苦,以酸收之,以苦发之。(舌苔黄湿是热)

湿淫于内,治以苦热,佐以酸淡,以苦燥之,以淡泄之。

火淫于内,治以咸冷,佐以苦辛,以酸收之,以苦发之。(舌苔黄干是火)

燥淫于内,治以苦温,佐以甘辛,以苦下之,以辛润之。

寒淫于内,治以甘热,佐以苦辛,以咸泻之,以苦坚之。

此六淫主治,各有所宜,故药性须明,而施用贵审也。

五行相生的用药规律:

五脏应五行,母子两相生。《内经》曰: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又曰:子能令母实,母能令子虚。这些都是临床治病的实用法则。

比如,水生木,肾为肝母,木生火,心为肝子,故入肝者并入肾与心。

同理,木生火,肝为心母,火生土,脾为心子,故入心者并入肝与脾。

同理,火生土,心为脾母,土生金,肺为脾子,故入脾者并入心与肺。

同理,土生金,脾为肺母,金生水,肾为肺子,故入肺者并入脾与肾。

同理,金生水,肺为肾母,水生木,肝为肾子,故入肾者并入肺与肝。

知道了以上这些,选择用药时,就明白了一种药,不是单一的针对某一脏或腑,而是处在五行当中,兼顾上下前后。

五行相克的用药规律:

酸伤筋,辛胜酸;金克木

苦伤气,咸胜苦;水克火

甘伤肉,酸胜甘;木克土

辛伤皮毛,苦胜辛;火克金

咸伤血,甘胜咸。土克水

以上,为五味过用,会导致筋、气、肉、皮、血受损的情况,用五行相克方法选药可制之。

比如,酸味入肝,肝主筋,酸主收敛,当食用过多的酸味时,则收敛筋缩。金尅木,能够制衡木的问题,所以用辛味的药,可以平衡因酸多导致的筋缩。(酸辣汤)                                                                                                                                                                                五味所伤:

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水克火)

多食苦,则皮槁而毛拔;(火克金)

多食辛,则筋急而爪枯;(金克木)

多食酸,则肉消皮厚而唇开;(木克土)

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土克水)

五病所禁:

酸走筋,故筋病勿多食酸,筋得酸则拘急,收引益盛。(筋病不用酸)

苦走骨,故骨病勿多食苦,骨得苦则阴益盛,令人重而难举。(骨病不用苦)

甘走肉,肉痛勿多食甘,肉病得甘则壅气,臃肿益甚。(肉病不用甘)

辛走气,气病勿多食辛,气得辛则散,而益虚。(气病不用辛)

咸走血,血病勿多食咸,血得咸则凝涩,而口渴也。(血病不用咸)

以上五病所禁,根据五行相克的规律,可以找到对应的“五病所宜”:

土克水,血病宜食甘;

火克金,气病宜食苦;

木克土,肉病宜食酸;

水克火,骨病宜食咸;

金克木,筋病宜食辛。

中药用法,可生用,可炮制,同一种药物,生用与炮制,往往药性不太一样,比如生附子去里寒,炮附子治表虚,生甘草解百毒,和药健脾,炙甘草强心阳。

常用的炮制方法

(1)水制法:能使药物达到洁净、柔软、便于加工,并能减低药物毒性、烈性及不良气味。包括洗、漂、泡、浸、渍、水飞等法。
  (2)火制法:是把药物直接或间接放置火上炮制以达干燥、松脆、焦黄或炭化之目的。

炒:有清炒及辅料炒。清炒是将药物放锅内拌炒,由于使用目的不同,有炒黄、炒焦、炒炭之分。炒黄、炒焦之药物有焦香味道,以增强健脾开胃之力或改善药物之偏。炒炭的药物可增强收敛止血之功,如荆芥炭。辅料炒是加辅料同炒,如土炒白术,醋炒柴胡等。其目的是增强药性,更好地发挥疗效。

炙:与辅料炒无多大区别,一般多将用蜜炒的叫炙。如炙甘草、炙黄芪。
煅:是将药物直接或间接放在火上煅烧,使其松脆易于粉碎。多适用于矿石类或贝壳类药物。

煨:是将药物裹上湿纸或面糊,埋于灰内或置于文火上烘烤,以纸或面糊表面焦黑为度,冷却后剥除纸或面糊使用。目的是利用纸或面糊吸收药物中的部分油质,以减低药物的刺激性,并增强药物疗效,如煨木香。

炮:是将药物放入砂中加热,炒至焦黄爆烈,便于加工,并增强其温燥之性,同时能使药物毒性降低,如炮附子、炮姜。
    煆:用火烤,烤焦用。

煅:比如生铁落,煅烧后使用。

烧:烧灰存性。如将头发烧成灰,入药。

(3)水火同制法:包括蒸、煮、单三种方法。其目的是改变药性、增强疗效。如黄精,用九蒸九晒制取。

酒制升提,姜制温散。

入盐走肾而软坚,用醋注肝而收敛。

童便制,除顽劣而降下;米泔水,去燥性而和中。

乳制润枯生血,蜜制甘缓益元。

陈壁土制,藉土气以补中州;面裹曲制,抑酷性勿伤上膈。

黑豆甘草汤渍,并解毒致平和;羊酥猪脂涂烧,咸渗骨容易脆断。

去穰者免胀,去心者除烦。(ráng ,禾茎中白色柔软的部分,也指瓜果的肉

----此制治,各有所宜也。

用药之效力

一药之为用,或地道不真,则美恶迥别;或市肆饰伪,则气味全乖;或采收非时,则良楛异质;或头尾误用,则呼应不灵;或制治不精,则功力大减。用者不察,顾归咎于药之罔功,譬之兵不精练,思以荡寇克敌,适以覆众舆尸也。治疗之家,岂可忽诸。

千金云:凡药须治择熬泡毕,然后秤用,不得生秤。湿润药先皆增分两,燥乃秤之。

如何配药?《黄帝内经.至真要大论篇》岐伯曰:气有高下,病有远近,证有中外,治有轻重,适其至所为故也。大要曰:君一臣二,奇之制也;君二臣四,偶之制也;君二臣三,奇之制也;君二臣六,偶之制也。故曰:近者奇之,远者偶之,汗者不以奇,下者不以偶,补上治上制以缓,补下治下制以急,急则气味厚,缓则气味薄,适其至所,此之谓也。病所远而中道气味之者,食而过之,无越其制度也。是故平气之道,近而奇偶,制小其服也。远而奇偶,制大其服也。大则数少,小则数多。多则九之,少则二之。奇之不去则偶之,是谓重方。偶之不去,则反佐以取之,所谓寒热温凉,反从其病也。

比如,患者痛风,风湿关节炎,风寒湿三者夹杂,需要祛风、祛寒、祛湿,所以处方配药==祛风药+祛寒药+祛湿药,如果药性相抗,加上甘草之类的和药放在一起。所以,治疗痛风法处方为:桂枝(祛风药)+炮附子(祛寒药)+白术(祛湿药)+炙甘草(和药)。这个,就是著名的痛风经方“甘草附子汤”。

剂量大小,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而定。比如,寒盛多加炮附子,风盛多用桂枝或加防风,湿盛多用白术,在经方法基础上,灵活运用。

如何煎药?

凡是仁、籽类药物,必须先碾碎,再与其它药一起下锅煮。如杏仁、麻子仁、薏苡仁、半夏、白果、五味子、蓖麻籽等。

凡是易融化药物,都是在药即将煮好时,后下。如阿胶、饴糖、芒硝。

凡是治疗上焦病、发表病的药物,宜大火快煮,让药气升扬。

凡是治疗下焦病、脏腑内里病药,宜大火烧开,小火慢炖,让药力下渗。

如何服药?

病在胸膈以上者,先食后服药;病在心腹以下者,先药而后食。

病在四肢血脉者,宜空腹而在旦;病在骨髓者,宜饱满而在夜。

清朝汪讱庵著《本草备要》药性总义,为百药之纲要,一并辑录于上。

本书的编写,遵照《神农本草经》原文药录排序,集合历代主要药家的重要论述,对每一味药物都进行了重新整理,并做了彩页插图,以便于学习。

      本书增补部分,是《神农本草经》中没有录入,在历代医家的临床中经常用到的,经多年实践,确实行之有效的部分常用药品。本部分特意增加了大米、小米、大麦、小麦、玉米、高粱等食材,还有八角、茴香、丁香、白芷等调味品,目的在于让大家了解更多的身边中药,突出强调药食同源的重要性。

      万物皆有偏性,以物之偏性,纠正人之偏性,使之阴阳平衡,疾病即可去除,身体就会健康。让我们通过读书学习,获得真知,获得健康生活的幸福和快乐。


是为序。

奇奇中医堂堂主

癸卯年閠卯月

奇奇堂主,男,祖籍山东菏泽,出生于1970年8月,毕业于清华大学,古方中医传承人,擅长针灸,研究《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伤寒》《金匮》多年,熟练使用历代经方治病救人。中医全科,擅长针药并施。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