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易学杂谈之圩一:邵雍奇人奇事(三)

 野狐中医 2023-06-05 发布于河北

七、命中有时终须有

公元1045年,邵雍35岁,授业恩师李之才去世。邵雍追随李之才学易,前后凡5年,情同父子,对于恩师的故去,邵雍感到万分悲痛。

相比于少年时候的踌躇满志,青年时期的豪气干云,这个时候的邵雍少了一些浮躁,多了几分沉稳。胸有锦绣,心无所累,打柴种田,侍奉双亲,虽然生活困顿,但他却怡然自得。虽然没有了老师的耳提面命,但他把更多的时间投入了对易的研究当中。

公元1049年,邵雍39岁,这一年,跟随父亲从共城迁居到洛阳,这是他其后三十年居住的地方。

邵雍迁居洛阳的原因,史书中言之不详。一般来说,促使一个人从乡下到京城的原因,无非是为利、为名、为了职业、为了个人及子孙的前途。按理说,邵雍和这些因素都似乎无关。阿伟哥揣测,个中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经过多年的磨砺,邵雍自觉心中的东西已经逐渐成熟了,需要一个验证的地方了。

和今天一样,京城的消费依然不是乡下可比的。初到洛阳,因为贫困,邵雍父子只能寄居在寺庙当中,不为人所知。后来干脆自己搭了个草棚居住,虽然草棚不遮风雨,四处漏风,但他似乎感觉不到生活的困苦,反而极为享受这样的人生。

前面我们说过邵雍的八字,两辛两甲,三会水方,官印相生,由此可知文名极大。以世俗眼光来看,冬日甲木,金水旺相,火土不足,难免财气不足,一生困顿。唯有时支戌土,暗藏火土,也预示着中年之后,财上的窘迫状况才能有所改善,而改善的原因,也源于学生和后代。

研易多年的邵雍,已经对于自己的命运了如指掌,因此,他并不着急,只是在时间的流逝中,做自己该做的事情,耐心地等待着命运转机。

京城消费比乡下高很多,对于邵雍来说,并不是个宜居之地,但有一个好处,就是文化和信息发达,没有多长时间,百姓听闻洛阳城内,来了这么一个奇怪的角色,纷纷赶来围观。一来二去,邵雍的名声就传遍了整个洛阳。自此之后,草棚旁边,也多了一大波有文化的好奇者。

这波文化人与邵雍交谈之后,无不为之折服,其中很多人以门生自称,愿意追随邵雍学习。

邵雍先生一生和钱财无缘,肯定是不收学费的。如此这样,做学生的反而有些不好意思了,合计着为老师做点什么。于是,有的给老师盖了房子,有的给老师置了几亩田地,还有一个叫王允修的,听说老师四十多岁了,还没有娶妻,于是非要把亲妹子介绍给他。

这下邵雍反而有些不好意思了,原因不好说出口——因为家贫,连聘礼也拿不出来。于是乎,太学博士姜子发为媒人,太傅张穆之出钱备了份聘礼,才解决了超龄青年邵雍的终身大事。

邵雍45岁的时候,才有了一个儿子,取名邵伯温。中年得子的邵雍,兴奋之余,写了一首《生男吟》:

我本行年四十五,生男方始为人父。
鞠育教诲诚在我,寿天贤愚系於汝。
我若寿命七十岁,眼前见汝二十五。
我欲愿汝成大贤,未知天意肯从否。

一词一句当中,透露的依然是那种乐天知命、随遇而安的通透和调达,而且似乎也预知了自己的寿命。

八、大隐隐于世

此时的邵雍,按照禅宗“疑参破定,执着起用”的修行次第,已经过了前半程,到了“起用”的阶段,要把自己所感悟到的东西放到实践中,经历一番“大考”了。

宋是一个重文轻武的时代,文风大盛,学者辈出。“大考”的考官自然是那些名闻天下的大学者,看看“先天易”能否获得这些人的理解和认可,是邵雍迁居洛阳的主要目的。

随着名气越来越大,邵雍的朋友圈也越来越广。当时的高官名士,如富弼、司马光、吕公著、张载、二程兄弟、张伯纯、文彦博等等都成了邵雍的好友或粉丝。

能够获得这些才高八斗,自视甚高的文人学者打心眼里佩服可不容易。

邵雍之所以能够做到这些,首先是因为邵雍德行甚为纯正,人不分贵贱,都是一样的诚恳,来拜访的人一望就知他的贤良,但邵雍自己却从来不表露自己,也不提防别人什么,和大家在一起谈笑风生的,没有避讳的。与人交谈,喜欢说人家的长处而不喜欢说别人的缺点。有向他问教的他总尽力解答,也从来不用强制方式向别人说教。

其次,邵雍求名不为名,视利禄为身外之物,只以修身、治学为人生第一要务的品德也令人敬佩不已嘉祐六年(1061年),爱才若渴的宋仁宗下诏求贤,要求各地方官广泛察访,举荐人才,西京留守王拱辰举荐了邵雍。宋仁宗早知其名其学,立即任命邵雍为将作监主簿,邵雍却毫不犹豫地拒绝了。熙宁年间,年轻的宋神宗为图振兴,大力起用人才,御使中丞吕诲等人又一次推荐了邵雍。宋神宗接受他们的推荐,任命邵雍为秘书省校书郎,但倔强的邵雍又推辞了。宋神宗求贤甚切,连下三道诏书,要求邵雍接受朝廷的任命,邵雍看实在推辞不掉,只得先应承下来,但随后就以疾病缠身为由,坚决不去赴任。

他在诗歌《不愿吟》中明确地表达志向,诗曰:“不愿朝廷命官职,不愿朝廷赐粟帛。唯愿朝廷省徭役,庶几天下少安息。”

除此之外,邵雍拥有一身惊天的本事,其所想所作,超越了他的那个时代。这些大学者虽然未必搞得懂他那套东西,但无不为其博学多才而叹服。

司马光初识邵雍的时候,他正奉皇命编撰《资治通鉴》,邵雍便把自己的著作《皇极经世》拿出来,司马光看后大为惊讶,对邵雍刮目相看。《皇极经世》从三皇五帝到后周,三千多年的干支纪年和历史大事,邵雍记述的极其详尽,所涉及的极其丰富的历史资料正是编撰《资治通鉴》所亟需的,邵雍毫无保留的让司马光查看引用,司马光视邵雍为兄长,并结交为挚友。

在很多人心中,隐士就应当隐居山林、与世隔绝、不近人间烟火,至少也要闭门不出、断人交往、心如死水一潭,象邵雍这样不顾家庭条件一心往京城挤,又结交朋友,广授门徒的人,似乎和“隐者”不沾边。

不知道邵雍是否面对过这种质疑,反正最好的回答就在邵雍的诗句中:“只恐身闲心未闲,心闲何必住云山”、“若蕴奇才必奇用,不然须负一生闲”。

邵雍似隐非隐,似显非显,游走于出世入世之间,身负盛名,却丝毫不为名利所累。和那些打着隐逸之名,而行沽名钓誉之实的“高人”相比,邵雍真正做到了对境不起心;而和那些悲观厌世、隐身山林的“隐士”相比,邵雍这种红尘中炼心,不为外境所转的境界似乎更高一筹。

九、道德风尚的模范

嘉祐七年(1062年),邵雍移居王拱辰、富弼和司马光等人出资为其在洛阳天宫寺西天津桥南置办的园宅。从此,邵雍在园地上自耕自种,过上了自给自足的生活,并为园宅起名为“安乐窝”,并自号为“安乐先生”。

所谓“安乐”,安贫乐道之意。邵雍是一个幸福的人,他有机会和时间钻研自己喜好的学问,结交道德高尚的朋友;邵雍也是一个幸运的人,他视名利为身外之物,远离权力与财富的漩涡,就有了岁月静好的资本。

熙宁三年(公元1070年),王安石行买官田之法,邵雍所居属官地。出榜三月,洛人出于对邵雍的敬重而不忍买,朝廷下令拍卖公房地产。这时,二十多家争着出钱,以司马光的名义把邵雍所居的地产买下,以富弼的名义再次把花园买下,他们把房产证和地契无偿送给邵雍。

邵雍白天时常焚香安坐,申时(午后三时至五时)喝三四杯酒,微醉就不喝了,还没醉时常常兴致到了就即兴吟诗自咏。春秋农闲时节,邵雍常出城游历、风雨天常不出门,出门常乘一小车,让人拉着,随意而行。 士大夫家对邵雍的车轮声都非常熟悉,争相迎候,连小孩子、老人和那些仆人、衙役们都会欢愉的说“我家先生来到了。” 从来没有人直呼他姓名的。   还有热心好事之人,仿造邵雍“安乐窝”的样式建了新的别苑,等候邵雍的光临,并取名叫“行窝”。 

熙宁三年(1070年),宋神宗全面推广新法,官吏受胁迫难以推行,有的就递上引咎辞职的呈文,想要离开。邵雍居住在州县的门生旧友都带着书信造访邵雍,邵雍说:“这是贤德的人应当尽力的时候,新法固然苛严,能尽自己为官之力对百姓宽厚一分,那百姓就会受到一分恩赐。弃官对百姓又有什么好处呢?

邵雍以一个平民的身份,自己无意仕途,却心系百姓,通过执掌权柄的朝臣对政局给予力所能及的影响,实在是难能可贵。

邵雍高尚的品德为周围乡邻所仰慕。官员、读书的士子到洛阳,即使不去拜访官府,必会去邵雍住处拜望。邵雍德行甚为纯正,来拜访的人一望就知邵先生之贤良。邵雍待人不分贵贱,都是一样的诚恳。所以,贤良的人喜欢他的德行,不贤良的人也被他感化了。一时间洛阳人才辈出,忠厚之风闻天下。

(未完待续)

喜欢,就到我的公众号看看

阿伟哥只把真正的干货给你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