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书笔记:部派佛教分裂的思维导图

 野鹤仙人 2023-06-05 发布于江西

   近期阅读平川彰的印度佛教史,着实被折磨的不轻。对于佛教学基础不算扎实的我来说,整页整页的学术名词和教理解释实在是让人一头雾水。这篇文章主要是用来帮助自己理解这段以佛灭百年为始的佛教分裂史。

        在各个资料之中,部派佛教分裂的原因,时间,分裂出部派的先后顺序甚至大小部派的数量都各不相同。南传的资料主要来自于锡兰的《岛史》和《大史》,而北传的资料主要来自于世友的《异部宗轮论》,玄奘和法显的记载以及《舍利弗问经》等等。此外,西藏的传承中清辩的《异部分派解说注》调伏天的《异部解说注》以及婆罗门教哲学中的《全学说纲要》等书也是研究部派教团分裂的重要资料。有意思的是,《异部宗轮论》作为说一切有部的经典论书,却被北传佛教广泛的接受;而西藏方面虽是北传佛教的一部分,却对于部派佛教的分裂持南传的看法。客观上说,由于部派佛教的年代十分久远以及早期佛教经典文献的缺失,教团分裂的实际情况基本是不可考的。在上述各个文献资料中,分裂的情形都有着显著的不同和矛盾。加之各资料的作者主观上对某一部派的偏好和皈依,使部派分裂的情形更加复杂。

第二结集→根本分裂:上座部&大众部(佛灭第一个百年)

        总结起来,南传和北传最大的区别在于两点。一是根本分裂的原因,二是分裂的先后顺序。这其中,分裂的先后顺序其实算不上十分重要的事,只需大致掌握其脉络即可。至于根本分裂的原因,倒是应该关注一下。南传的锡兰《岛史》《大史》等经典认为,根本分裂的起因是戒律问题,也就是所谓的十事之诤。彼时耶舍比丘行至毗舍离,因当地比丘实行违反二百五十戒的十事而起了争执。于是为了裁决这次纷争,东西方七百比丘聚集起来,裁定了十事的非法,并举行了圣典的集结。十事之中,最为重要的便是第十项金银净,指的便是出家人是否可以接受金银的布施。此七百人中,由于长老比丘的人数较多,而长老比丘中严格派人数较多,所以十事被全面否定为非法。而宽容派的比丘则不服,于是聚集起来,成立了大众部;而维护第二结集的教团则成立了上座部。这是南传佛教,也是多数学者认同的根本分裂的原因。

        而北传的《异部宗轮论》则坚持根本分裂的原因为所谓的大天五事。所谓大天五事,即使大天比丘所提出的五项教义:余所诱无知,犹豫他令入。道因声故起,是名真佛教前四事均为阿罗汉与佛陀之区别,认为阿罗汉即使悟道,却仍无法断尽烦恼,无知和诱惑;同时,伟大如舍利弗和目犍连,也得通过佛陀的教导认识自己是阿罗汉。大天五事的根本,即使否定阿罗汉和佛陀具有相同的智慧。换言之,即使阿罗汉最终也能够达到涅槃,其智慧也始终低于佛陀。这样贬低阿罗汉的说法自然是将来的上座部所不能接受的。所以《异部宗轮论》说,这成为了根本分裂的原因。

        至于佛教学界,则普遍认为南传的十事非法为根本分裂的原因。这个推论无外乎是从时间上来说的:佛灭百年根本分裂,这是毫无异议的。而因十事而开展的结集,则也同时大众部的《摩诃僧祇律》和上座部诸律共同提到的,所以应该没有什么问题。至于大天五事,则有可能是将后期枝末分裂的原因推前到了根本分裂。而在北传的传说中,大天其实有两位:一位是以五事造成根本分裂的大天;另一位则是于大众系的制多山部重提五事造成制多山部分裂的大天。如果十事说为历史的真实情况,那么便不难解释这第二位不识时务的大天比丘为何旧事重提造成大众部的分裂了。

枝末分裂一团乱麻

        根本分裂的情况相对来说是非常清晰的,而随之而来的枝末分裂确实完完全全的一团糟。名字,时间,分裂的原因,部派的数量,基本上是各有不同。总体来说,我也不期望我能把这情况捋得一清二楚。在这里我就提出比较重要的几次分裂和比较重要的部派。

南传《岛史》《大史》第三次结集(上座部内部)华氏城论事

        这是上座部在根本分裂后的第一次枝末分裂。华氏城论事的本意,实际上是处理僧伽内部的腐化堕落以及异端横行的问题。为此,目犍连帝须受邀至华严城主持经典的结集。他令所谓的邪住比丘还俗,并且批判异端邪说并立《论事》净化僧伽。他提出的说法被称为分别说,所以当锡兰佛教传承其思想后,又被称为分别说部。而在此次结集上,由于一系列教义上的不合,使本上座部分裂成两个派系。其中最根本的教义冲突,便是关于补特伽罗存在与否的争执。所谓补特伽罗,简单来说泛指一切有情,或者说。这个补特伽罗有无的争论,其实上就是在讨论转世轮回中有没有一个恒常不变的主体的存在。原始佛教以及绝大多数后世的教派认为补特伽罗是不存在的,也就是无我说。三法印说: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最后一句也做一切行苦),讲的就是这个道理。无我这个概念,实际上也是区别早期佛教和印度其他宗教哲学思想最重要的一个因素之一,所以因这个问题争执不下,引发了南传说法中上座部内部的第一次枝末分裂。坚持补特伽罗实有的僧团分化成了犊子部,而坚持分别说,批评补特伽罗的僧团则分化成了化地部。而分别说的僧团后传至锡兰,分化成了锡兰的赤铜鍱部。

        在南传的说法中,后来影响力十分巨大的说一切有部是从化地部分出的。而在《异部宗轮论》中,情况却恰恰相反。作为说一切有部的论书,《异部宗轮论》把说一切有部抬至最古的地位,认为在上座部第一次枝末分裂时,首先从上座部分裂出了本上座部和说一切有部。由于本上座部主要活动范围在北印度的雪山地区,这个部派又叫雪山部。按照异部宗轮论的描述,这次分裂的主要原因似乎也是大天五事,这倒是一个十分奇怪的点,毕竟根本分裂的起因和枝末分裂的起因居然是同样的争论,难不成是雪山部忘本?如果是雪山部忘本,那它为何还是被称为本上座部?无论如何,在北传说法中,说一切有部成为了最古的上座部派系,而从说一切有部中分化出了犊子部。而后又分裂出了第四次分裂中的化地部,第六次分裂中的饮光部和第七次分裂中的经量部。

上座部其余的枝末分裂

        总结到这里,上座部分裂的总体脉络是比较清晰的。就南传而言,根本分裂两分,华严城论事两分,然后便是零零散散的枝末分裂。其实剩下的枝末分裂倒也挺清楚。化地部方面二分出了说一切有部和法藏部,而后由说一切有部出了饮光部,由饮光部分出说转部,再有说转部分出了经量部。而犊子部方面的分裂则是南北统一的情况。由于对《发智论》中一句偈语的解释不同,分裂成了法上部,贤胄部,密林山部和正量部四部。其中由正量部日后影响最大,在部派佛教后期有着非常强大的影响。当年玄奘求学时赫赫有名的《破大乘论》便是由正量部僧人所写,当然被玄奘法师以《制恶见论》予以回击。

        而北传的脉络在说一切有部的分裂后也变得明晰起来。除去始终在分裂的说一切有部外,由有部分裂出的犊子部与南传一样分裂出了四派;而在第四次分裂中分出的化地部则又分出了法藏部。总体来说,针对上座部佛教的枝末分裂,南北传最大的区别就是在于说一切有部的位置上。由于作《异部宗轮论》的世友本身就是说一切有部的人,那么他在写作时自然有理由将有部抬到最古的位置上去。北传的说法几乎是将除了雪山部以外的上座部部派都当作是说一切有部分裂的结果;而南传则是仅仅将说一切有部作为化地部的分支。确实由于年代久远,分裂的具体情形已经不可考了,不过这也不是什么非得探究清楚的问题,所以也不太有所谓。

        这其中比较有意思的一点是有关法藏部的教义。法藏部的来源众说纷纭,除去南北两传说法中由化地部分裂而来,在法显的记载里它甚至被列为大众部系的部派。出现这种情况也并非完全的不可理喻,因为法藏部的教义十分接近于大众部。平川彰甚至认为在部派佛教中,上座部系的法藏部可说最接近大乘。另外一个比较有意思的点是他与大天的制多部的争论。制多部,又称案达罗派,其实是属于大众部派系的部派。双方争论的焦点仍然是大天五事(不得不吐槽一句,大天可真牛)。之所以说它有意思,其实涉及到对所谓大众部的理解上。根本分裂时期的大众部,其实就是指人数多的那一派。而当部派佛教接着发展时,大众部似乎跟多被赋予了教理上的独一性。所以当谈到法藏部和制多部的矛盾时,吕澂先生指出说大昙无德的法藏派与大天的制多派之争也名上座部与大众部之争。而这里所指的大众,当是这次争论中又出现了多数派与少数派,案达属多数派,因而大天也就成了大众部。所以在读经典时,也不能一昧的以教理上的大众部去理解实际上提到的大众部。

大众部的枝末分裂

        大众部内部的思维一向活跃,自由思想者很多,所以可考的分裂时间也比大众部早得多。根据北传《异部宗轮论》的说法,在佛灭的第二个百年中,由大众部分出了一说部,说出事部和鸡胤部三部。这次分裂似乎不是由一次统一的结集而发生的,更像是随着教义的发展自然而然发生的。在最初三部中,一说部主张世间诸法,皆无实体,唯一假名,无体可得。名即为说,故名一说。而说出事部的主张,大体上与一说部相同:世间法但有假名。都无实体。然而出世之法非颠倒起,道及道果,皆是实有。也就是说,在一切诸法中,只有出世法为真实,故为说出世部。而鸡胤部的教义则最为有趣。比起对于佛陀亲言,即经律的重视,鸡胤部神奇的更加重视论藏。他们认为经律和听闻是方便法门,不如自己精进修行而达到涅槃。从教理上说,此三派似乎并不是因为大纷争而分裂的。在接下来的一个百年中,又从本大众部中分出了多闻部和说假部。同样,这两次分裂也是因为理论的活跃而产生的,并不是由于统一的结集而产生的。这两部中,一部名多闻部。顾名思义,这个部派广学各派经典,博学多识。其实后期大乘佛教也有时被称为多闻众,也是如此。而说假部,则认为世间诸法有真有假,所以又不是一说,又不是说出世,故名说假。有真有假,所以当时汉译时又译为分别说部。然而这个分别说一定要与上座部的分别说部做区别,所以有时候又被叫做多闻分别部。大众部系最后一次分裂则是发生在制多山地区,大天(在北传说法中是第二位大天)重提五事,而引起分裂,形成制多山部,西山住部和北山住部。这次分裂仅仅是《异部宗轮论》的说法,所以不一定是历史上的真实。

        而南传的说法虽有些许时间顺序上的不同,然而分出的部派大体上也是一样的。首先从大众部分裂出了牛家部和一说部。牛家部,其实就是《异部宗轮论》中的鸡胤部。梵文中,牛家为Gokulika,而鸡胤则为Kaukutika,实际上指的是一个部派。而后,则从牛家部分出的多闻部和说假部。其实从教理上的传承和变化来说,南传的说法看起来更通顺一些。接下来便是制多山部,又称案达派。在觉音的《论事注》和清辩的《异部分派解说注》里,还提到案达派下分的五个部派,但其实不太重要,不必非得记住。

锡兰的大寺与无畏山寺之争

        最后一部分则是锡兰上座部的两寺之争。大寺是比较早的锡兰佛教根据地,一直是锡兰佛教的正统所在。然而在公元前一世纪锡兰王兴建了无畏山寺后,情形发生了逆转。无畏山寺本是锡兰王献给摩诃帝须长老的,然而摩诃帝须与大寺不合,因此锡兰上座部分裂成为两派。从此,二寺之争横贯了上千年。后犊子部的法喜传法至无畏山寺,故无畏山寺的又叫法喜部。在三世纪时,受方广派的影响,无畏山寺又有一部分僧人分裂出去而成了海喜派。即使方广派的倒霉蛋们被永久放逐了,锡兰佛教却永久分裂成了三派。从三世纪到五世纪,由于王室的打压,无畏山一直处于统治地位。直到信仰印度教的Chola Empire入侵,两个寺庙均遭受极大的打击。这样的情况一直持续到Vijayabahu I复兴佛教,且认定大寺为正统,才彻底结束了两寺之争,而无畏山寺则从此没落。大寺一直坚持的是所谓正统的上座部佛教,即是当年的分别说,直至今日。

        这是部派分裂大致的思维导图。写完以后的确对基本的脉络有了大致的了解。我估计大家也没兴趣看到这儿,所以这篇只是给自己留个档。不过也欢迎对佛教及佛学有了解的同学朋友们挑错,欢迎直接联系我做批评和意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