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苏轼 行草书《致若虚总管尺牍》

 家有学子 2023-06-06 发布于甘肃
文章图片1
文章图片2
文章图片3
文章图片4

【释文】

轼奉寄。若虚总管贤弟,比因苏兵回附书,必澈矣,秋气渐凉,伏想动履之胜,贵聚均庆,轼干阕方下三数日,或闻成在旦暮耳。续公时有美言,必称吾弟相祷外,除了须有意思。光远每见宾客盈坐,不曾得发一语也。相望三数舍,莫能瞻晤,临风浩然,益冀眠食,增爱不宣、轼书奉若虚总管贤弟。

书法作为一门艺术,一直在创新和传统之间寻求平衡。优秀的书法不仅需要根植传统,还要展现作者的独特个性和思想。对于如何平衡传统与创新,宋代文学家苏轼有着独到的见解。

苏轼对于创新的理解,不是简单的好与坏,而是强调不要为了追求新奇而忽视传统,遵循古人的法度,在此基础上赋予新的活力。他认为,评判书法家的创新水平不是看作品有多独特或是否突破界限,而是是否有“妙理”存在。这个“妙理”一方面要符合逻辑,另一方面也要体现作者的独特思维方式。

苏轼认为,书法作品应该呈现出自然与变化相结合,有既定形式和自由并存的特点。那些规定性强的作品虽然容易模仿,但却很难找到其中的新意;而那些变化多端的作品则包含了丰富的可能性。若想在书法作品中展示新意,就应该在秉持一定法度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以确保既能传承古人的经验,又能展示自我的特色。

若希望书法拥有新意,必须首先了解古人所创立的法度。在这个过程中,书法家会自然地在遵循古代法度的基础上融入新意。这样的创新不是随意的,而是在充分理解古人法度的基础上,寻找适合自己的突破口。

苏轼主张的“于法度之中自出新意”就是指在维护传统法度的基础上进行适度创新。这种创新不单纯是形式主义,而是在传承古代法度的基础上,加入个人审美情趣和思想理解,并将其融入作品。只有这样处理好传统与创新之间的关系,才能使书法艺术在“形”的变化与“意”的传承中,继续发展繁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