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河南的朋友们,小时候农村收麦子的场景你还记得吗?

 小吴上农村 2023-06-06 发布于广西

随着时间的流逝,很多场景和很多人只留在了记忆中。农忙的记忆,说不上历历在目,但也算深刻。春去冬来,夏至秋往。播种插秧割麦晒谷子,虫鸣蛙叫的声音是童年最悦耳的旋律。

奈何时代的变迁,老家已然不在,农忙的人儿也渐渐老去,离开。突见此漫画,一下子被拉回了那个美好的夏天,烈日后的傍晚,没有空调,捧着一瓣冰西瓜,撒欢在田野村道间,不骄不躁,很是欢乐。那时候没有未来的憧憬,没有生活的压力,简单自然。

儿时天蓝蓝水清清,夜晚繁星满天。稻秧子先在小块田长大,再拔秧苗移栽大田。每当麦收前先拉石碾子碾压晒谷子的场地,那时候每个生产队每年夏收秋收都会固定集中的一处打谷场上晾晒收回来的谷物,白天还要不停摊晒,晚上打堆覆盖,早晨摊开再晾晒,往复一周左右,用木平板车运回家归仓。晚上小伙伴们还可以在打谷场上,草垛里捉迷藏。无忧无虑,很单纯很幸福的感觉~

春天油菜最早生发,感觉像是积蓄了一个冬天的力量,突然就爆发了,噌噌往上长,一下子就容不下田埂了。一过惊蛰,菜花地里蛇巨多,从这块油菜地,唆一下飞到隔壁油菜地。油菜怕水,两垄油菜之间的水沟都是大大的,没水的时候我们会从水沟进地去割草,胆战心惊。但很多时候也有惊喜—捡到鸭蛋。鸭子生蛋大部分在晚上,但是白天生的时候它不认窝,呦哪里生那里。

小时候大人割麦子,孩子跟后面拾麦子,有骑自行车驮个木箱子卖冰棍的。大人很少给买,因为带的有水。

卖冰棍的一般都是男的,大老远就吆喝,一听那声音孩子就兴奋,拼命拾麦,边拾麦边仔细听,还看看大人有没有注意到,要是卖冰棍的吆喝声近了,就开始喊着热死了,头晕,想吐,大人看看孩子,终于喊一声“卖冰棍的停停”,那个声音,别提多好听了,孩子围着人家的车子,仰着脸,看着他打开木盖,再打开棉被,终于拿出来冰凉的奶香雪糕或者冰棍,然后一人一个,坐在大树下面,小心翼翼地舔一下,慢慢吃,又贪婪又舍不得吃,感觉收麦也没那么热那么累了,也有了盼头!

最喜欢收菜籽收麦子的季节~小时候的印象是公路上晒满了麦穗菜籽,骑自行车的或走路的不小心会滑倒,然后会被晒麦子油菜籽的人们笑~小伙伴们会跑去油菜籽里打滚撒欢。记忆中小时候最忙的就是夏天麦收,那时还没有收割机,都是人工镰刀割,从地里拉到打谷场,先铡,再晾晒,再在正午最热的时候打压,然后还要有风的时候扬,把麦粒和麦糠分开,最后得到的麦粒还要晒干。每家几十亩地,要在短短一个星期多一点的时间里收完,否则一旦下雨,就会减产大半,小学的时候都有麦收假期,就是让学生们帮家里干活,同时老师家里也要麦收。

记得我上小学那会儿除了寒暑假还有农忙假,也就是麦收假和秋收假。麦收假两周抢收抢种,可以说人人都参与劳动,有能力的割麦打麦,小不点儿们拾麦穗、看麦场,如果恰好有雨,就赶紧下种,种玉米或者是大豆。秋收假三周,不如麦收那么紧张,各种作物都丰收的季节,自然欢乐更多。小时候,那时还没有大型收割机,都是用镰刀割麦子,然后用麦子机把小麦打出来。麦子一结束,就赶紧放水耕地,开始插秧。那时没有水鞋,都是赤脚在稻田里干活,一上岸,脚上就吸附着蚂蟥,记忆深刻呀

现在回想起来,农忙的时候父辈割麦子受那个罪,天不亮就准备下地,还要拉地排车装麦子,家庭好点的有手扶拖拉机,拉回麦场几家合伙脱粒,人多快,打完脸都是黑的。那些随着时间慢慢淡出的记忆,在每一个农忙的日子还会不停的翻涌出来,土地上的耕耘和收获总有着生生不息的希望,那是生活最初的根本,是我们忘不了的乡村时光……

那些随着时间慢慢淡出的记忆,在每一个农忙的日子还会不停的翻涌出来,土地上的耕耘和收获总有着生生不息的希望,那是生活最初的根本,是我们忘不了的乡村时光…… 在以后的日子里,在00后的人群里,已经消失了的农耕画面……

回忆过去满是心酸,从上小学二年级开始帮家里干活,我哥俩用架子车拉麦捆,那时候割麦子用镰刀,各家顾各家的,除非有亲戚来帮忙,那时候小,帮忙干活很乐意,大人让你干力所能及的事,也都抢着干,奖励一根老冰棍,能笑到梦里头。到上中学时基本上有机器了,不需要手割,不过还很忙,毕竞不是现代化,还要交公粮,下学第一次交粮,等了一天没验上,睡在粮所的大院里,第二天发现丢了一袋麦,心里那个难受呀,没法说!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