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鬼谷子奇谋话术

 ereader 2023-06-07 发布于上海
鬼谷子奇谋话术2.3反己法——拿自己当镜子,看透对方的一切
【原文】

故知之始己,自知而后知人也。其相知也,若比目之鱼;其伺言也,若声之与响;其见形也,若光之与影。其察言也不失,若磁石之取针,若舌之取燔骨。其与人也微,其见情也疾。如阴与阳,如阳与阴;如圆与方,如方与圆。未见形,圆以道之;既见形,方以事之。进退左右,以是司之。己不先定,牧人不正,事用不巧,是谓忘情失道。己审先定以牧人,策而无形容,莫见其门,是谓天神。

《鬼谷子·反应第二》

【译文】

了解情况要从自己开始,自知然后才能知人。人与人的相似性,就像比目鱼的两个眼睛,可以互相看见、互为参照;探察别人的言论,(相比自己的心声),如同声音和回响;观察别人的情况,(对比自己的情况),如同光和影子一样。以人我相照的方式理解别人的言论,就不会有偏差,如同磁石吸铁针一样真实可靠,如同舌头舔肉骨一样识其真味。

与他人的差别越微小,了解实情越迅速。对方的情绪如同阴与阳,如同阳与阴,相互转化;交流的方法如同圆与方,如同方与圆,相辅相成。对方没有流露出情绪之前,用圆通的方式引导他;对方流露出情绪之后,用方正的道理对待他。或进或退,或左或右,都用圆通互变的办式来掌握。

如果自己不先掌控自己,驾驭别人不正确,办事方法不巧妙,这就叫“忘情失道”。先牢牢掌控自己然后驾驭他人,策略变化莫测,让人摸不到门道,这就叫“天神”。

【话术解密】

本节,鬼谷子讲的不仅是话术,也是做人道理、人生哲学。

1.故知之始己,自知而后知人也。其相知也,若比目之鱼;其伺言也,若声之与响;其见形也,若光之与影。其察言也不失,若磁石之取针,若舌之取燔骨。

为什么了解情况要从自己开始?为什么自知然后才能知人?

这要从三个方面来看:

其一,人身处的环境和基本人性相同,每个人都是大自然中的一分子,有着相同的属性:喜欢安逸,追求美好的事物,讨厌丑恶,害怕风险,有嫉妒心、猜疑心、嗔怨心,情绪因外境触发而变化……

正因为处境和基本人性相同,“其相知也,若比目之鱼”,褪去外表,看内心世界,你看我,我看你,就像比目鱼两眼对视,既同为一体,又彼此相似;“其伺言也,若声之与响”,抛开形式,听说话内容,如同声与响,所求都在马斯洛需求五层次之内,虽然有所谓层次高低,只是现象不同,本质上不都是为了满足某种需求吗?“其见形也,若光之与影”,抛开表面现象,看各人的情形,如同光和影,都要为父母的老病担忧,都要为熊孩子头疼,都要为事业与未来烦恼,都会对异性保持终生热情——男人到八十岁,看见美女都会两眼放光;女人到八十岁,看见帅哥都会心花怒放,谁跟谁真的不同?只要把自己的实质情况摸透了,不被贫富、美丑、智愚、强弱等表面现象所迷惑,对别人的情况也就摸清了90%以上。

其二,人的成长过程有相似性。都有生老病死,者是从幼稚慢慢走向成熟,再慢慢走向衰朽。虽有早熟晚熟、早衰晚朽的区别,不过是量的变化,本质则一。

其三,人认识事物的方式相似,都只能在知见范围之内理解事物。三岁小孩不理解成年人为什么喜欢钱,当他知道钱能买到自己喜欢的东西时就能理解了;不理解成年人为什么喜欢名牌商品,当他对异性产生兴趣时就能理解了。人的知见不同,难免有相互不理解的情形。把知见障碍打通,理解就没有难度。

将以上三个相同或相似之处弄通了,听别人谈话时,“其察言也不失”,就像用磁石吸取铁针,十拿九稳;又像用舌头舔肉骨一样,尽知真味。

2.其与人也微,其见情也疾。

与他人的差别越微小,了解实情越迅速。

人与人的差别大小,是由人的观念决定的:你认为大就大,认为小就小。大千世界大不大?在一般人眼里,很大很大,在佛陀眼里,“视大千界,如一诃子”。

人类对彼此差异的认识,有两个方向:

一是物质追求方向,不断扩大差异。人类的竞争,本质上是差异化竞争,在相同中寻找不同。从小开始,就在成绩、特长上追求差异。长大后,从相貌、行为风格、衣着打扮、工作方式、产品设计等各方面都要设法制造出差异。人类对差异的追求,如同达·芬奇画蛋,从高度相似的东西上寻找极其细微的差别。

鸡蛋

与此同时,也会将追求相同作为一种安全的处世策略。从某种意义上说,“随大流”可以被解读为一种友好行为,可以让他人感到安心、放心、舒心;而追求差异是一种明确的竞争行为,会引起他人的警觉、嫉妒乃至敌视。

有的人无法理解:我对他人从无恶意,没有坑害过任何人,别人为什么要嫉妒我、中伤我、陷害我?原因很简单:在某个或某些方面显示出了与众不同。你已经将“竞争”写在脸上了,还不让别人竞争?你既然决定竞争,就要做好迎接挑战的准备。你希望别人眼睁睁地看着你获取名誉、优越感、异性的目光,乃至财富地位,怎么可能呢?

聪明人只在人生重要方面展开竞争,在次要方面力求认同。例如古代老于世故的官员,回乡省亲时,离村三里下马、下轿,步行回家;穿便装不穿官服,逢人便依礼存问,表现得跟别人一样,甚至更低调。这样家乡人就会将他当自己人,不会产生竞争心理。

二是智慧追求方向,不断缩小差异。无论儒家的“性善说”“性恶说”,还是佛家的贪嗔痴“三恶说”和慈悲喜舍“四善说”,论证的都是人的同一性,无论圣人或小人,无论佛菩萨或凡人,本性相同。佛家的“人我不二”,儒家的“仁”,强调的都是“同”。

不仅消除人与人的差异,也消除人与物、物与物的差异。儒家讲“合一”——天人合一,理事合一,情景合一。既然合一了,就没必要刻意比较一个眼睛和一个鼻子的差别,十根手指也没必要较其短长。

佛家讲“不二”,在《维摩诘所说经·入不二法门品第九》中,32位菩萨各自表达了对“入不二法门”的理解,垢净不二、罪福不二、善恶不二、有知无知不二、自我无我不二、言语沉默不二,总之,泯灭了一切差别。

道家讲“与道同体,万物齐一”,也泯灭了差别。《道德经》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美与丑、善与不善,本质上没有差别,所谓差别是人类用观念制造出来的。人类认为人比乌龟漂亮,但乌龟不同意,在乌龟眼里,妲己、西施都是丑八怪,它们无法理解男人为何被这两个丑八怪迷得神魂颠倒。正如人类难以理解海龟为何不辞劳苦、游行万里去追求一只丑陋的母海龟。

人类的观念可以代表宇宙真理吗?显然不能。

况且人类的观念千差万别,所以有不同的审美观、是非观,彼此不能说服对方。

其余有无、难易、长短、高下、音声、前后等相对的事物,都没有差别,只是被人为制造出了差别。

比方说,农民与皇帝有差别吗?在人类的观念中,差别大到没有可比性。如果究其本质,差别极其微小。正因为如此,当刘邦、朱元璋两个农民兄弟当上皇帝时,毫无违和感,成就甚至比一众由名师教出来的皇帝大多了。

那么,在游说时,应该向哪个方向走呢?如果你是为了竞争获胜,只能搞“差异化竞争”,尽量展示新奇、独特的内容以显示与众不同。如果是为了认清事情真相,就要直探本质,没有差异才是人和事物的本质。你看见的差异越细微,对人对事的认识越清楚。

如果你看到的是“合一”“不二”“齐一”,那么,通过自己就可以了解对方,甚至通过一只小猫、一棵小树、一条小河也可以了解对方。

3.如阴与阳,如阳与阴;如圆与方,如方与圆。未见形,圆以道之;既见形,方以事之。进退左右,以是司之。

“如阴与阳,如阳与阴”,就是说,人的情绪,有阴阳二面,时阴时晴,时晴时阴,受外缘触发,可以随时转化。通过营造外缘,可以调节他人的情绪。一般的“口才学”书籍,用固化的眼光看待人的情绪,提供的交流方法也是被动式:找人谈事时,要选对方心情好的时候,不要在其不开心时去触霉头。实际上,对方的情绪是可以主动调节的,喜怒哀乐,就看你帮他按哪个按钮。

“如圆与方,如方与圆”,就是说,与对方交流的方式可圆可方,“圆”是灵活变通,“方”是讲规律、讲道理、讲规则。

“未见形,圆以道之;既见形,方以事之”,当对方没有流露出情绪和倾向性时,可用灵活变通的方式加以引导,或“象”或“比”,或讽或赞,有效就可以。当对方的情绪和倾向性流露出来了,就用合乎规律、道理、规则的方法驾驭他。你的方法应该是无可挑剔的,不能投机取巧,不能趁人之危,不能抛弃道义,不能违反规则,以免留下后患。

“进退左右,以是司之”,在交谈时,进或退,左或右,都用方圆之道来变化。

4.己不先定,牧人不正,事用不巧,是谓忘情失道。

如果自己不先掌控好自己,驾驭别人不正确,办事方法不巧妙,这就叫“忘情失道”。“忘情”就是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失道”就是违反规律、违背道义、失去原则。人的失控从情绪失控开始,“冲动是魔鬼”,情绪失控了,接下来的事就没法看了。

5.己审先定以牧人,策而无形容,莫见其门,是谓天神。

首先牢牢掌控好自己的情绪,头脑冷静地驾驭他人,辅之以变化莫测、让人摸不到门道的策略,这就像“天神”一样,无所不能。

老子说:“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所谓“自胜”,就是战胜自己的情绪。苏格拉底说:“想左右天下的人,须先能左右自己。”所谓“左右自己”,就是左右自己的情绪。所以说,能否有效控制自己的情绪,不仅事关游说的成败,甚至能决定一生的命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