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村落家族文化探讨(一)

 清扬往事 2023-06-07 发布于湖南

看完一本 1990 年出版的书,分析村落家族文化。身处基层,我为书中理论分析折服。萌发把自己对农村家族文化的切身体验写出来的想法。我在农村长大,15 岁前都生活在一个山村里,后来去到郑州,再转到雪峰山山中一个少数民族乡村,参加工作以后,又是和农业打交道。  虽然我没有真正意义上直接从事农业生产,但是,还是对农村的生活方式,发展经历有些感知,尤其是其中农村家族文化 1990年以后 的变化。

湘西南雪峰山下某村,它距县城十八公里,西面 10 公里是连绵不断的雪峰山,东面一小山,西北高东南低,由西北至东南方向慢慢降坡,有两个冲里。村里人都是 l 姓,约 2200 人,y 姓,约 800 人。l 姓祖先居江西,后迁宝庆,再开枝散叶五支,某村这支乃其中一支。l 姓和 y 姓以大片田垄为界,井水不犯河水很多年,前几年合并成一个村。l 姓居民 分 8 个村民小组,居住在 8 个院落。塘有四口,水田若干,旱土若干。

文化发展变化和经济发展变化相关,经济发展影响生活方式改变。 主要表现在生产结构变化、就业方向变化、基础设施变化、生活水平变化、习俗文化变化、文化生活。

某村以农业生产为主 ,每户水田按户口本上名字,每人一亩。家里人多,水稻产量不高,不够吃。喂一两条猪,喂一头牛,喂鸡鸭各十只左右。 1986 年,村里有两户人家开始做小本生意,在附近 8 个乡集市卖布。一户人家做生意修起红砖房,一户人家只做够两年。1990 年,第一个村民从广东打工回来就修起房子。财富效应明显,村里人你跟着我,我介绍他,一个个坐上南下汽车,奔赴广东打工。起初是 40 岁左右妇女南下做保姆,后来是青壮年男劳力下广搞建筑,做木工,钢筋工,小工;女人主要进工厂和企业。村里常住人口主要由留守老人儿童组成。

1990 年前都是用煤油灯,1990 村里通电。村里由一条土路贯通,西连某乡,东通某乡。1995 年,村里装第一部电话。“村村通”建设后,水泥硬化主路,新修建两条水泥路通邻村。九十年代,各家各户开始打井取水,不再在山塘取水。后来,农村饮水建设蓬勃发展,慢慢的各家各户接装上自来水。村里自住房完成第二轮建设。第一轮是九十年代末,在外务工,获得收入后,推倒土砖房建设成一层红砖房,有少部分户建设成二层楼房;第二轮是2010 年前后,村里住房开始第二轮建设,推倒或新建成新式楼房,高则五六层,少部分村民修两层。(待续)

图片来自文心一言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