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经皮穿刺卵圆孔路径的显微外科解剖(二)

 昵称50034793 2023-06-08 发布于江苏

卵圆孔(Foramen ovale,FO)穿刺可用于三叉神经痛治疗、FO电极放置和选择性活检研究。FO穿刺相关并发症的解剖学研究,可以为三叉神经(trigeminal nerve,TN)的选择性损伤和电极的最佳放置提高安全性。FO穿刺过程中最严重的并发症与颅内或颅外针头放置不当有关。了解FO的颅外和颅内解剖关系对于理解和避免FO穿刺过程中的并发症至关重要。根据待穿刺的FO部位,更好的FO射线成像可以提高病变的准确性。所获得的角度和安全距离可以帮助神经外科医生在FO穿刺和TN损伤期间最小化并发症。

本文的目的是从解剖学上解释FO穿刺过程中出现的并发症以及如何避免并发症,并提供可靠的解剖学标志,以改进FO可视化和穿刺技术,提高选择性损伤TN的有效性,并确定FO电极的最佳位置。

1、从颅底外表面测量FO周围的骨性结构。

图片

A:干燥头骨的照片,标签上注明直径(A–D)和距离(1–7,μ)。A=卵圆孔的直径;B=破裂孔直径;C=颈动脉孔直径;D=颈静脉孔的直径。1=从FO到下颌窝的距离;2=从FO到棘孔的距离;3=从FO到颈静脉孔的距离;4=从FO到颈动脉孔的距离;5=从FO到裂孔的距离;6=翼突基部至FO的距离;7=从μ到FO的距离;*A1和A2=FO的最大直径和最小直径;B1和B2=破裂孔的最大直径和最小直径;C1和C2=颈动脉孔的最大直径和最小直径;D1和D2=颈静脉孔的最大直径和最小直径;

(Foramen ovale,FO)卵圆孔、(foramen lacerum, FL)破裂孔、(carotid foramen,CF)颈动脉孔、(jugular foramen,JF)颈静脉孔、(mandibular fossa,MF)下颌窝、(foramen spinosum,FS)棘孔

图片

图片

B和C:在颅底上进行的角度测量的侧视图(B)和仰视图(C):μ=从上颌骨第二或第三磨牙上方的外突到与中线平行的FO相邻的颅底的距离;α=侧视图中,位于上颌骨第二或第三磨牙上方的外突上方与FO之间的针与上颌骨下部连线之间的角度;β=下视图中针与中线平行线之间的角度。颈静脉孔的神经和V3显示为黄色,颈动脉显示为红色,颈静脉显示为蓝色。

2、麦氏囊(Meckel cave)和海绵窦(cavernous sinus)的解剖。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麦氏囊和海绵窦的侧视图(A)、斜视图(B)和后视图(C),硬脑膜骨膜层完整。D:去除硬脑膜骨膜层后的解剖。E:显示中窝测量值的图示:1=FO到后床突的距离;2=从FO到岩骨段颈内动脉出口的距离(未示出);3= FO与后床突的连线中,FO至V1中部的距离;4=FO与后床突的连线中,FO至V2中部的距离;5=FO到颅中窝TN根的距离;6=从FO中部到岩骨脊的距离。

A=基底动脉(basilar artery);CA=颈内动脉(internal carotid artery);CN=颅神经(cranial nerve);GSPN=岩浅大神经(greater superficial petrosal nerve);Hyp.=垂体(hypophyseal gland);Midd. Men. A.=脑膜中动脉(middle meningeal artery);ON=视神经(optic nerve);PCA=大脑后动脉(posterior cerebral artery);Post. C. =后床突(posterior clinoid);SCA=小脑上动脉(superior cerebellar artery);Tent.=小脑幕(tentorium)。

3、卵圆孔穿刺的不同角度和轨迹的前后位(A)和侧位(B)X射线照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FO穿刺的不同角度和轨迹的前后位(A)和侧位(B)X射线照片。插入穿刺针后的轨迹,用不同的颜色突出显示。两个硬膜外轨迹:1)内侧轨迹(绿色线),穿过岩脊的三叉神压迹内三叉神经根内侧部分的半月神经节后根和FO的内侧部分;2)横向轨迹(紫色线),岩脊的三叉神压迹内三叉神经根内侧部分的半月神经节后根和FO外侧部分。在FO和后床突之间放置一根较短的针,以进行额外测量(蓝色线)。C:照片显示了海绵窦和Meckel腔的解剖,其中显示了内侧和外侧的轨迹。

CA=颈动脉;CN=颅神经;GSPN=岩浅大神经;Hyp=垂体;Midd. Men. A.=脑膜中动脉;ON=视神经;PCA=大脑后动脉;Post. C. =后床突。

4、经皮途径FO穿刺的解剖

图片

图片

A:倾斜视图。为了达到FO(黑色椭圆形),针应从入口点(口腔连合外侧2.5–3 cm)对准耳屏前方3 cm的冠状面、瞳孔中线的矢状面和平行于颅底的轴向面的交叉点(Harthel技术)。B:侧面视图中穿刺针到达FO(黑色椭圆形)的轨迹。颧弓、颞骨的鳞状部分和眼眶侧壁被移除。

Bucc. M.(buccinator muscle)=颊肌;Facial A.( facial artery)=面动脉;Infraorb. N.( infraorbital nerve)=眶下神经;Mass.M(masseter muscle)=咬肌;Ment. N.( mentonian nerve)= 颏神经;Orb. Oris M.( orbicularis oris muscle)=口轮匝肌;Parotid G.( parotid gland)=腮腺;Sten. D(Stensen duct).= Stensen's(腮腺)导管;Temp.M.( temporalis muscle)=颞肌;Temp.L(temporal lobe)=颞叶。

5、颞下窝的解剖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下颌升支、咬肌和颞肌切除后颞下窝的解剖。中颅窝和眼眶已被解剖。A:深部可见上颌内动脉和翼静脉丛及V3分支(颊神经、舌神经、下牙槽神经、咬肌神经、颞深神经和耳颞神经)。移除了眼眶的外侧壁和上壁,显示颅中窝通过眶上裂与眼眶的关系,以及颞下窝通过眶下裂与眼眶之间的关系。在移除颅中窝和海绵窦的颞叶和硬脑膜后,显示了TN及其与第三和第四颅神经和颈内动脉的关系。B:近距离观察颞下窝,其中翼静脉丛已被移除,以显示上颌内动脉及其分支。C:同一解剖的斜视图,插入的针指向TN的半月神经节后根。D:Meckel腔、海绵窦中TN的近距离视图,以及它们与眼眶和颞下窝的关系。三角形区域显示了三角丛(TP),即Meckel洞穴中TN的气体后部分。E:中窝和深颞下窝解剖。钻孔颅中窝底至FO和颅中窝前外侧三角形后的视图。蝶窦已经打开。F:切除翼外肌后,可以看到FO的V3分支。Stensen导管、上颌内动脉和翼静脉丛可能位于针的路径中。

A(artery)=动脉;Auric. Temp. N.(auriculotemporal nerve)=耳颞神经;Buccal A. N. (buccal artery and nerve(=颊动脉和颊神经;CA(carotid artery)=颈动脉;CN(cranial nerve)=颅神经;Inf. Alv. A. N.(inferior alveolar artery and nerve)=下牙槽动脉和神经;Infraorb. N. (infraorbital nerve)=眶下神经;Int.Max A.(internal maxillary artery)=上颌内动脉;Lat.Rectus M.(lateral rectus muscle)=外侧直肌;Lat. Pter. M.(lateral pterygoid muscle)=翼外肌;Lingual N. ( lingual nerve) =舌神经;Mand. Cond.(mandibular condyle)=下颌髁;Mass.A.N(masseteric artery and nerve)=咬肌动脉和神经;Med. Pter. M.( medial pterygoid muscle) =翼内肌;N (nerve )=神经;Orb. Oculi ( orbicularis oculi muscle )=眼轮匝肌;Orb. Oris (orbicularis oris muscle )=口轮匝肌;Post. Sup. Alv. A. N. (posterior superior alveolar artery and nerve)=后上牙槽动脉和神经;Pter. Plex. ( pterygoid venous plexus )=翼静脉丛;Sph. Sin. ( sphenoid sinus) =蝶窦;Sten. D(Stensen duct).= Stensen's(腮腺)导管;Temp. A. N. ( deep temporal artery and nerve) =颞深动脉和神经。

详细解剖请查阅经皮穿刺卵圆孔路径的显微外科解剖(一)

6、FO穿刺和颈内动脉的关系。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A:干燥颅骨中具有颈动脉(CA)、V1、V2和V3的模制材料的图示的斜视图。TN的半月神经节后根位于三叉神经三叉神压迹(Trig.Impress.)上方。B:具有前述结构和视神经(ON)的模制材料的头骨。D=从中线到岩骨和蝶骨舌突之间的岩舌韧带(PLL)理论位置的距离。中部。Midd. Men. A.=脑膜中动脉。C:在79侧颅骨中,有29侧(36.7%)可以通过过度的正中穿刺(如图所示)在海绵窦中穿刺CA,这可能导致颈动脉海绵窦瘘。D和E:在79侧颅骨(D)中,有24侧(30.4%)可以在水平岩段穿刺CA,但面部区域(如图所示)的入口点非常优越,几乎接触颧骨(E)

7、FO在X射线下的可视化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A:经面部下方(transfacial angle)的角度, 40°/45°-20°斜投影的X射线照片。FO(虚线椭圆形状,黄色箭头)可以在上颌骨颧骨的下线和下颌骨的前缘线之间识别。调整经面下方的角度,可以观察到日落迹象(the setting sun sign)(FO中部的岩脊线,未显示)。B:这些角度的图示。C–E:在不同解剖类型的经面部下方(transfacial angle)的角度,40°/45°-20°斜视图中显示FO(箭头)的射线照片的解剖相关性。在FO(C)最常见的视图中,注意岩脊可以在FO的中间观察到(“日落标志”)。(D)显示了FO在与狭窄、厚的骨管相对应的射线照片中难以显示。(E)中,由于翼突基部的厚度和FO管的方向,任何X射线照片投影中都无法观察到FO。

8、在FO内侧、中间和外侧三分之一处穿刺的对比

图片

图片

在FO内侧、中间和外侧三分之一处穿刺。A:在FO中部穿刺,电极在距斜坡线+5 mm处向上弯曲。注意,电极在解剖学上错过了大多数V1纤维。针的进一步推进可能不允许V1纤维的完全损伤,而进一步靠近FO中间进行精确的穿刺可能更有效地靶向V1。B:在不同解剖标本中进行的所有穿刺的TN照片中的图形表示。对FO的三个部分(内侧、中间和外侧)进行了研究,电极尖端位于射线照相显示的距斜坡线+5、0和-5 mm处,弯曲的Tew电极上下(四分之一月亮形状(quarter moon shape))和直线电极(长椭圆形(long oval shape))。内侧部分的穿刺以蓝色表示,中间部分的穿刺用绿色表示,外侧部分的穿刺则用红色表示。电极在解剖学上位于TN的半月神经节(GG,阴影)以点表示。在距斜坡线-5 mm处,大多数电极在解剖学上将位于半月神经节内。注意,内侧穿刺比中间和外侧穿刺更有效地到达V1。

9、穿刺针错误放置的示例。

图片

穿刺针错误放置的示例。经面部下方(transfacial angle)的角度, 40°/45°-20°斜投影的X射线照片(左列)和相应的解剖视图(中柱)和侧视图(右柱)。白色虚线椭圆和箭头表示射线照片上的FO,黄色模塑材料表示干燥头骨中FO中的V3。A–C:进入眶内的穿刺针(穿刺偏向FO的前方);注意,在x射线照片上虽然该穿刺轨迹重叠,但是实际上FO在后面。D–F:穿刺针偏向FO的内侧;侧视图(F)无法识别这种错位。G–I(穿刺偏向FO的后方):穿刺针刺伤颈动脉孔中的颈动脉。J–L:穿刺针刺伤颈内静脉,靠近颈静脉孔

穿刺针放置不当引起的并发症以及如何避免

图片

正确的FO穿刺情况下可能的并发症和解剖原因

图片

10、颅底和TN第三部分周围的解剖结构的下视图

图片

Auric. Temp. N. (auriculotemporal nerve) =耳颞神经;CA=颈动脉;Chor. Tym. N.( chorda tympani nerve)=鼓索神经;CN=颅神经;Eust. T. ( eustachian tube) =咽鼓管;Great. Pal. A. N.( greater palatine artery and nerve) =腭大动脉和神经;Inf. Alv. N. ( inferior alveolar nerve) =下牙槽神经;Int.Max A.=上颌内动脉;Jug. V.(jugular vein) =颈静脉;Lesser Pal. N. ( lesser palatine nerve) =腭小神经;Midd. Men. A.( middle meningeal artery )=脑膜中动脉;Pter. M. (pterygoid musclet)=翼肌;T.M.J. ( temporomandibular joint)=颞下颌关节

11、内测颞叶结构和TN、颈动脉(CA)以及第三和第四颅神经(CN)的关系。

图片

在用穿刺针刺穿硬脑膜后,FO电极被放置在周围池中,与内侧颞叶结构接触。

Hyp. (hypophyseal gland )=垂体;ON ( optic nerve )=视神经;PCA ( posterior cerebral artery) =大脑后动脉;SCA( superior cerebellar artery )=小脑上动脉;Temp. L. ( temporal lobe )=颞叶

了解经皮穿刺FO入路的解剖及放射标记,对于提高卵圆孔穿刺技术、选择性病变活检以及避免并发症至关重要。解剖学的学习是卵圆孔穿刺技术的基础。根据要穿刺的FO部位,更好的FO射线成像可以提高损伤准确性。准确的角度和安全距离将有助于神经外科医生在FO穿刺和TN损伤过程中减少并发症。

参考文献:

1、Alvernia JE, Sindou MP, Dang ND, Maley JH, Mertens P. Percutaneous approach to the foramen ovale: an anatomical study of the extracranial trajectory with the incorrect trajectories to be avoided. Acta Neurochir (Wien). 2010 Jun;152(6):1043-53. doi: 10.1007/s00701-010-0604-y. Epub 2010 Feb 7. PMID: 20140745.

2、Peris-Celda M, Graziano F, Russo V, Mericle RA, Ulm AJ. Foramen ovale puncture, lesioning accuracy, and avoiding complications: microsurgical anatomy study with clinical implications. J Neurosurg. 2013 Nov;119(5):1176-93. doi: 10.3171/2013.1.JNS12743. Epub 2013 Apr 19. PMID: 23600929.

3、Bernard F, Mercier P, Sindou M. Morphological and functional anatomy of the trigeminal triangular plexus as an anatomical entity: a systematic review. Surg Radiol Anat. 2019 Jun;41(6):625-637. doi: 10.1007/s00276-019-02217-8. Epub 2019 Mar 28. PMID: 30923840.

一日不读书,胸臆无佳想

一月不读书,耳目失清爽

一部经典专著的无私分享

一个专业知识的摘录学习

一次科普知识的宣讲普及

丰富提升自我和造福患者

图片

李新军

主任医师

硕士研究生导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