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四圣的心源是什么? ——四圣医学导读·“自然”之道之二

 四圣医苑 2023-06-08 发布于广东

(二)帝师之论

《黄帝内经》简称《内经》,分《素问》《灵枢》两部分,约成书于战国至秦汉时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书典籍之一。书中主要以黄帝与岐伯互相问答的形式,记载了中国古代关于生理、病理和医理等方面的内容。

《素问·示从容论》说:“夫圣人之治病,循法守变,援物比类。”“援物比类”,是指援引自然界与人体生理类似的因素和规律,推断人体生理、病理变化及其施治方法的一种思维方法。

之所以可以在疾病诊治过程中,运用“援物比类”的思维方法,理论依据是中国传统文化基本命题之一的“天人感应”(天人同气)。“天人感应”的“天”指“自然”;“天人感应”是“指人与自然万物同类相通,相互感应”[1]。正因为存在“天人感应”规律,看不见的人体内部,可以从看得见的自然外界,通过类比的方法进行了解、研究。

那么,《内经》有哪些人与自然相类比的论述呢?

《素问》第一篇《上古天真论》,黄帝问天师岐伯:“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势异耶?人将失之耶?”岐伯说:“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意思是,精通养生奥妙的人的生活,“法于阴阳,和于术数”,他们“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被后世称为“圣人”。就是说,人要长命百岁,要成为“圣人”,必须以自然规律作为根本遵循。换句话说,人的生存规律与自然规律相比,要一致,要同步。

为什么要“法于阴阳”?为什么要跟自然规律保持一致?那是因为,“阴阳”(四时),决定了人的生死。这就是《素问》第二篇《四气调神论》说的,“夫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生死之根本也。”

为什么“阴阳四时”能决定人的“生死”?那是因为,人是感应阴阳四时五行之气而生的;生之后,人的五脏六腑仍然是维系于阴阳四时五行的。如《五脏别论》:“脑、髓、骨、脉、胆、女子胞,此六者,地气之所生也……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此五者,天气之所生也……”《阴阳应象论》:“东方生风……酸生肝……;南方生热……苦生心……”正因为五脏六腑维系于阴阳四时五行,因此,阴阳四时五行深刻地影响着五脏六腑,亦即影响着人体的生老病死。《金匮真言论》,黄帝专门就“五脏应四时”问题问:“五脏应四时,各有收受乎?”岐伯答“有”。他说:“东方青色,入通于肝……是以知病之在筋也。南方赤色,入通于心……是以知病之在脉也。……”

《四气调神论》:“春三月,此谓发陈……夜卧早起,广步于庭……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夏三月,此谓蕃秀……夜卧早起,无厌于日……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逆之则伤心,秋为痎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此段之文,概括起来就是,“逆春气则少阳不生,肝气内变。逆夏气则太阳不长,心气内洞。逆秋气则太阴不收,肺气焦满。逆冬气则少阴不藏,肾气独沉。”所谓“肝气内变、心气内洞、肺气焦满、肾气独沉”,就是五脏生病。五脏病重,则不免于死。如《热论》:“营卫不行,五脏不通,则死矣。”[2]

前文主要讲人的生存要以自然规律作为根本遵循,强调人的生存要与自然规律保持一致。因为自然规律影响着人的生老病死。

你说,什么“东方青色”“南方赤色”,什么“逆春气”“逆夏气”,用这些来说明“五脏六腑维系于阴阳四时五行”,太理论化、太空泛了,有没有更明确的说法?有的——

《素问·气交变大论》:“岁木太过,风气流行,脾土受邪,民病飧泄食减,体重烦冤,肠鸣腹支满……岁火太过,炎暑流行,肺金受邪,民病虐,少气咳喘血溢,血泄注下,嗌燥耳聋,中热肩背热……”该篇并载:“东方生风……其变振发,其灾散落。南方生热……其变销烁,其灾燔焫。中央生湿……其变骤注,其灾霖溃……”

其中“振发”是“大风怒号”,“销烁”是“火势炎炎”,“骤注”是“暴雨如注”,“霖溃”是“久雨不止,土溃泥烂”,都是自然现象。古人认为,四时之气,“有德有化,有政有令,有变有灾,而物由之,而人应之”。自然界出现“振发”“销烁”“骤注”“霖溃”等异常现象,民众也必将因为该气候影响,而产生相应的异常身体反应,如该文的“民病飧泄食减,体重烦冤,肠鸣腹支满……”“民病虐,少气咳喘血溢,血泄注下,嗌燥耳聋,中热肩背热……”等。

《六元正纪大论》记载了一些人们更加常见的现象。如木郁之发——“长川草偃,柔叶呈阴,松吟高山,虎啸岩岫,怫之先兆也。”火郁之发——“刻终大温,汗濡玄府,而乃发也。”黄元御先生解释说,“柔叶呈阴”即“树木遇风,苍叶摇落,柔叶翻腾,里面在上。”火郁将发,则“热气先动,百刻既终,大温不减;汗孔夜开,皮毛不阖。”“柔叶呈阴”“刻终大温,汗濡玄府”,就是我们经常说的,“风太大”“热死人,一个晚上都是汗”这些现象和感受。

《素问》用了七篇大论的篇幅讲“五运六气”,人与自然的联系、类比关系在该七篇大论中体现得尤其清楚。可见,“人与自然可相类比”,是四圣医学的核心内容之一。

你说,要拿自然现象来类比于人体,首先,自然现象应当与人体存在“可比性”。那么,自然与人体有没有可比性呢?有没有什么例子能证明黄帝与岐伯讲的是事实呢?我们看看一些日常生活事件。


[1]360百科,“天人感应·含义”。这里暂且借用这个定义。实际上,“天”不仅指自然界,还经常指天体(主要指日月和金木水火土“五星”)、天象。笔者注。

[2]《素问·风论》:“帝曰:劳风为病何如?岐伯曰:劳风法在肺下……不出则伤肺,肺伤则死也。”《气厥论》:“心移寒于肺,肺消。肺消者,饮一溲二,死不治。”《著至教论》:“不知合之四时五行,因加相胜,释邪攻正,绝人长命。”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