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四圣的心源是什么? ——四圣医学导读•“辨逆”之法之二

 四圣医苑 2023-06-08 发布于广东

(二)古圣之说

我们看《黄帝内经》。

《金匮真言论》说,“善为脉者,谨察五脏六腑,一逆一从,阴阳表里,雌雄之应。”

《阴阳应象论》说,“寒气生浊,热气生清。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䐜胀。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

《征四失论》曰:“诊不知阴阳逆从之理,此治之一失矣。”

一本《黄帝内经》,讲“逆”讲“从”的内容随处可见[1]

除了“阴阳反作,病之逆从”“诊不知阴阳逆从之理,此治之一失”这些纲领性文字,《黄帝内经》说得更多的是具体辨别疾病逆从的内容。

如《通评虚实论》:“络气不足,经气有余者……秋冬为逆,春夏为从。……经络皆实……滑则从,涩则逆……脉急大坚……从则生,逆则死。帝曰:何谓从则生,逆则死?岐伯曰:所谓从者,手足温也;所谓逆者,手足寒也。……”该论最后一段记载:“帝曰:愿闻虚实之要。岐伯曰:气实形实,气虚形虚,此其常也,反此者病……气盛身寒,此谓反也;气虚身热,此谓反也……”这些“常”“反”之说,难道不是“逆从”之意?

《至真要大论》称:“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诸痛痒疮,皆属于心。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诸热瞀瘛,皆属于火。诸气膹郁,皆属于肺。诸寒收引,皆属于肾……”这是节选的文字。完整的该段就是通常说的“病机十九条”。原文不容易找到“逆从”的字眼。我们看看黄元御先生的解释:“三焦为相火,胆与三焦同经,化气相火,胆火上逆,则神气昏瞀,故诸热瞀瘛,皆属于火。”“甲木化气相火,诸烦躁狂越,皆少阳相火之证也。甲木随胃土下降,诸逆气上冲,皆少阳相火之证也。土湿胃逆,甲木不降,浊气壅阻,肌肉胕肿,经络郁碍,而生疼酸,胆木拔根,而生惊骇,皆少阳相火之证也。”“肺随胃土下降,肺逆则喘,胃逆则呕,诸痿废喘呕,皆属于上,上者,肺胃之证也。”这个“逆”象就这么清晰地浮现出来了。

实际上,《内经》很多没有用“逆从”字眼的论述,也是在讲逆象[2]。我们再看看“病机十九条”,“肝主筋,诸暴强直,筋脉不柔,皆厥阴风木之证也。”这个是肝木不升之“逆”。“土湿木郁,上为吐酸,下为注泄”,“吐酸”是本当下行的胆胃上行之“逆”,而其因则在于肝木之郁;“注泄”是本当上升的肝脾下陷之“逆”。

此外,《诊要经终论》:“头痛巅疾,下虚上实,过在足少阴巨阳,甚则入肾。徇蒙招尤,目瞑耳聋,下实上虚,过在足少阳厥阴,甚则入肝。腹满䐜胀,支膈胠胁,下厥上冒,过在足太阴阳明,甚则入脾。咳逆上气,厥在胸中,过在手阳明太阴,甚则入肺。心烦头痛,病在膈中,过在手巨阳少阴,甚则入心。”这些文字仅一个“逆”字,但是黄元御先生告诉我们,“头痛巅疾,下虚上实,太阳不降,浊气上逆也。徇蒙招尤,目瞑耳聋者,少阳不降,相火上逆也。腹满䐜胀,支膈胠胁者,阳明不降,浊气上逆也。咳逆上气,厥在胸中,此太阴不降,浊气上逆也。心烦头痛,病在膈中,此少阴不降,君火上逆也。”

应该说,《内经》“逆从”二字,并非仅指“经气逆行”或“病之逆从”。如“逆春气则少阳不生”[3],讲的是逆阴阳、逆四时的意思。但从病的角度,意思是相通的。归根到底,五脏六腑病生,无非因为逆其“生长化收藏”的阴阳五行之道。这就是《四气调神论》说的,“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从之则治,逆之则乱。反顺为逆,是谓内格(内与道格)。”《四气调神论》:“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道者,圣人行之,愚者佩之”这个“道”,就是生长收藏之道,就是自然的规律。圣人行道,“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4]

实际上,《内经·灵枢·师传》有一句话,清清楚楚地揭示了“辨逆”之法在四圣医学中的核心地位。原文,岐伯说,“夫治民与自治,治彼与治此,治小与治大,治国与治家,未有逆而能治之也,夫惟顺而已矣。顺者,非独阴阳脉,论气之逆顺也,百姓人民皆欲顺其志也。”

随顺自然规律,就是道;逆之则灾害生,就是病。因此说,诊病的核心在于“辨逆”。


[1] 《六节藏象论》:“应则顺,否则逆。逆则变生,变生则病。”《标本病传论》:“知逆与从,正行无间;知标与本,万举万当……夫阴阳逆从,标本之道也。……”《汤液醪醴论》:“中古之治病,至而治之……暮世之治病也则不然。治不本四时,不知日月,不审逆从。病形已成,乃欲微针治其外,汤液治其内,逆从倒行,标本不得,邪气淫泆,亡神失国。” 《六元正纪大论》:“欲通天之纪,从地之理,和其运,调其化,使上下合德,无相夺伦;天地升降,不失其宜;五运宣行,勿乖其政;调之正味,从逆奈何?”

[2] 除本文列举的内容外,仍有很多。如《痹论》:“肝痹者,夜卧则惊,多饮,数小便,上为引如怀。……”《痿论》:“心气热则下脉厥而上,上则下脉虚,虚则生脉痿,枢折,胫纵而不任地也。……”《厥论》:“巨阳之厥,则首肿头重,足不能行,发为眴仆。……”《咳论》:“肺咳之状,咳而喘息有音,甚则唾血。……”等,均为论述逆象。详见黄元御先生释文。

[3]《素问·四气调神论》。

[4]《素问·上古天真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