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儒教为何形成虚伪世风:嵇康的血(6)

 若悟369 2023-06-08 发布于安徽

上回我们讲:

儒家倡导的是“君君臣臣”的伦理秩序。君臣之序,是儒家最大的政治伦理。

刚刚篡位成功的司马氏,却倡导儒教。

荒谬吗?

文章图片1

是的,很荒谬。但是,但是……我说了算。

魏晋之间的政权更替,又是一次“篡位”争夺。

正始十年(公元249年),司马懿趁曹爽陪曹芳离开洛阳至高平陵扫墓的机会,起兵政变并控制京都。自此曹魏军权政权落入司马氏手中,史称高平陵事件。

在政权更替中,“魏晋玄学”的宗师级人物何晏、夏侯玄被杀。

夏侯玄博学多识,才华出众,在当时名声极大。他被杀,正是因为才名太高。

《语林》记载:司马师犹豫是否诛杀夏侯玄,便问他叔叔司马孚“我的才能可以控制夏侯玄吗?”

司马孚说:“当年赵俨葬儿时,你来的时候只有一半的人出迎,泰初(夏侯玄)后到,所有人都站立迎接,从这件事看,你恐怕不行。”

于是司马师就杀了夏侯玄。

文章图片2

名士蒋济跟随司马懿发动高平陵政变,司马懿指洛水发誓,不杀曹爽。

蒋济写信给曹爽,称只要投降可以保他们爵位富贵。

但司马懿很快违背誓言,把曹爽亲族全杀了。

蒋济因此被气死。

“魏晋之际,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

忠于曹魏的名士都被杀掉,弄得天下“名士少有全者”。而被杀的名士,正是儒家赞扬的“忠于君主”的人。

大臣桓范因为出城报信,口称“太傅谋反”,被扣上一个“诬人反情,抵罪反坐”的罪名,也被夷灭全族。

发动高平陵事变的人没事,大臣说是“谋反”就被杀;

发誓不诛杀投降的人,转而就违背诺言的人,是有道德的人。恪守诺言的,只能去死

忠君之士被杀,反叛君主的人,反而成为新朝宠臣。

然后新朝重新开始推崇儒教。这些新朝的宠臣,高居道德的制高点上,成为彬彬有礼的“礼仪之士”,上下其跳,用礼法为武器,继续杀人于无形。

这样的政权更替下,事情就是这样的“荒谬”。

对于真正深受儒家思想教化的儒生,是一种心理上的、关于道德价值的严重失衡

但是现实,就是这样荒谬。

文章图片4

司马氏自己羞于言忠,只能讲“孝”。司马朝堂上的大臣,每个人嘴上都大谈道德,心里却别有春秋。

“礼法”变成了“坐制礼法,束缚下民”的工具,“礼法之士”也无不“欺愚诳拙,藏智自神。……假廉而成贪,内险而外仁”(《大人先生传》)

道德,已经变成了一块遮都遮不住的、尴尬的遮羞布。

阮籍的《咏怀》诗,描写当时的世风:

“鸿生资制度,被服正有常。尊卑设次序,事物齐纲纪。容饰整颜色,磬折执圭璋。堂上置玄酒,室中盛稻粱。外厉贞素谈,户内灭芬芳。放口从衷出,复说道义方。委屈周旋仪,姿态愁我肠。”

文章图片5

意思是:你看那些鸿儒们,平日里穿着端庄的衣服戴着端庄的帽子,有尊卑次序,有三纲五常,服饰整齐,手里拿着上朝的玉圭玉璋。

表面都是忠贞朴素的样子,其实里面很脏。真话不小心说出来,马上改成正气凛然的话语。那种装腔作势、假惺惺的四面讨巧的八面玲珑样子,真是让人发愁。

同样,西晋也是“以孝治天下”。忠君这两个字太打脸,只能从“孝行”出发了。

太始四年六月丙申,晋武帝下诏:“士庶有好学笃道,孝悌忠信,清白异行者,举而进之;有不孝敬于父母,不长悌于族党,悖礼弃常,不率法令者,纠而罪之。”

文章图片6

我们看到:东汉的制度,在这里似乎又复活了。

所以,晋代的孝子也特别多。《晋书·孝友传》里就有14位孝子的事迹。

有一点我们必须明白:

人家是认认真真演戏的。你要么也进去扮演一个路人甲,要么投入真心做群众演员,要么闭嘴。

但是不要说反对的话。异议,你的小命,可能就没有了。你的罪名,一般都是:“不孝”。

文章图片7

这一点,鲁迅先生看得明白,说得也最透彻:

“魏晋时代,崇奉礼教的看来似乎不错,而实在是毁坏礼教,不信礼教的。表面上毁坏礼教者,实则倒是承认礼教,太相信礼教。

因为魏晋时所谓崇奉礼数,是用以自利,那崇奉也不过偶然崇奉,如曹操杀孔融,司马懿杀嵇康,都是因为他们和不孝有关,但实在曹操司马懿何尝是著名的孝子?

不过将这个名义,加罪于反对自己的人罢了

于是老实人以为如此利用,亵渎了礼教,不平之极,无计可施,激而变成不谈礼教,不信礼教,甚至于反对礼教。”

儒教,就是这样,变得如此虚伪。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