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二章 河图洛书的具体时空规律 第一节 来自《周髀算经》的灵感

 大梦归 2023-06-08 发布于河北

关于《周髀算经》,还是先百度百科一下:

《周髀算经》其完成时间应该是在西周初期,约公元前235年至公元前145年之间。《周髀算经》采用最简便可行的方法确定天文历法,揭示日月星辰的运行规律,囊括四季更替,气候变化,包含南北有极,昼夜相推的道理。给后来者生活作息提供有力的保障。

上卷之一,商高与周公的问答,解决几何测量学的数学方法,这个方法包含勾股定理与用矩之道。第二个时期,陈子将商高的用矩之道进一步发展成为测望日高的重差术。利用影差原理与日高术,在商高的用矩之道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更加宏大的测天量地的理论与实践。陈子模型的提出,把一部比较单纯的数学著作转化为一部纯粹的数理天文学论著。从上卷之三开始,是对盖天说理论的扩张与完善。首先是在陈子模型的基本假设下,建立七衡六间的宇宙模型,并以术文的形式给出每日太阳运行轨道的计算方法,使七衡图成为一个可以操作的真正的活动式星盘。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引入新的天地形状的模式,给出了地理五带的划分、寒暑成因的解释、日出日落的方位,并建立了盖天说的天体测量学,引入了去极度的概念,制作了比较完整的《四分历》等等。

《周髀算经》中明确记载了勾股定理的公式:“若求邪至日者,以日下为勾,日高为股,勾股各自乘,并而开方除之,得邪至日。”(《周髀算经》上卷二)。而勾股定理的证明呢,就在《周髀算经》上卷一:

昔者周公问于商高曰:“窃闻乎大夫善数也,请问昔者包牺立周天历度——夫天可不阶而升,地不可得尺寸而度,请问数安从出?”商高曰:“数之法出于圆方,圆出于方,方出于矩,矩出于九九八十一。故折矩,以为勾广三,股修四,径隅五。既方之,外半其一矩,环而共盘,得成三四五。两矩共长二十有五,是谓积矩。故禹之所以治天下者,此数之所生也。”

来了来了,如石破天惊般点醒我的那句话就是3000多年前,老祖宗写在《周髀算经》中的数之法出于圆方,圆出于方,方出于矩,矩出于九九八十一。故折矩,以为勾广三,股修四,径隅五。既方之,外半其一矩,环而共盘,得成三四五。两矩共长二十有五,是谓积矩。故禹之所以治天下者,此数之所生也。

到底是什么意思呢?这句话是用古代几何的方法,解释了“河图”的数理规律。

我们分成两部分,先来看看什么是“数之法出于圆方,圆出于方,方出于矩,矩出于九九八十一”。

现在我们来找“九九八十一”

中国人,只要听到“九九八十一”,第一个反应就会是“九宫图”和“九子棋”,几乎都是尽人皆知的事,并不是什么秘密。虽然“九子棋”也能用“6、8、9周期”解释“河图洛书”,但是我个人还是用“九宫图”更顺手,就用它来说说吧。我们来看看“九宫图”的结构,和“洛书图”看起来一样。如下图:

九九八十一,就是“9个“小九宫图”放在一起,形成一个更大的九宫图”,说到底,展示的是进行了两次“3进制”运算的周期关系。就是3*3=9 ;9*9=81。

于是,我就想了,“数之法出于圆方,圆出于方,方出于矩,矩出于九九八十一”,掐头去尾,被我简略成数之法,以两次“3进制”运算为基础于是自己动手画了一个九宫图,如下:

“九宫图”只告诉了我们一句话:“空间轨道规律以3倍为基础的2倍逐级扩展

如图所示:红色九宫格中心1/9空间,是天蓝色九宫格。用来形容:半径逐级扩大3倍的时候,空间面积逐级就扩大了9倍。大小两次九宫格,用了两次半径三倍扩展,来直观的说明空间上的扩展规律是“3周期”的运算:1*3=3;3*3=9。

九宫图的另一层意思,是形容在“3倍周期”扩展的空间上,轨道半径和周期半径,按“2倍周期”来逐级扩展。就是如图:在红色大九宫格里,中心初始红色圆半径为3,它的半径第一次“2倍”扩展就变成了半径为6绿色圆。绿色的圆进行第二次“2倍”扩展之后就变成了半径为12紫色的圆。代表的意思,是3*2=6;6*2=12;12*2=24;24*2=48......公式就是R=3*2^n。

“以3倍为基础的逐级2倍扩展,是一切时空周期规律中空间的扩展规律,而时间周期跟随空间扩展一同变化的规律,就是整体的时空规律

在三维世界里,长、宽、深是一切三维物质的必备元素。每一个三维物体,都是由“上与下”两部分才能形容“长度”;“左与右”两部分才能形容“宽度”;“前与后”两部分才能形容“深度”。所以想形容三维空间的“长宽深”,三个方向上得有两个数值,才能形容出长与短、高与矮、深与浅。所以,“以3倍为基础的逐级2倍扩展”,是一切时空周期规律的基础。

下面我们来说说“方出于矩”:

下我们在九宫图中,先来找勾三股四弦五的“矩”。(古代“矩”就是直角三角形的意思。勾三股四弦五说的是利用勾股定理)如下图:

“九九八十一图”所示:我们在最中间“1个单位面积”的橙黄色小正方形的外面,有一个边长为3红色正方形,就是橙黄色正方形的九宫格。最外面边长为9的正方形,就是边长为3 的红色正方形的九宫格。

围绕边长为1 的橙色小正方形的四条边,分别画4直角边分别为“3和4”个单位长度的直角三角形,如上图所示。根据勾三股四弦五的勾股定理求出,它们的斜边长度肯定都是“5”个单位长度。也就是说,四个勾三股四弦五直角三角形组成的是一个边长为“5”个单位长度的正方形(如图深蓝色)。只是这个边长为5正方形有点倾斜并且倾斜的顶点,是边长为7正方形

现在找到了“方出于矩”,那么这里又是想表达什么含义呢?

“方出于矩”表达的意思,答案并不是勾股定理。《大戴礼记.明堂篇》曰:“明堂者,古有之也。凡九室,九一二四六八三七五,盖即河图之义。”“方出于矩”表达的是“河图”的“九一二四六八三七五”的时间随空间一起扩展的周期规律。“”说的是九宫图。“一二四”说的是“九宫图”里面三个相邻三个表示空间圆半径的比值是“1:2:4”,和最初的时间规律是“2进制”。“勾三股四弦五顶七”,说的是“2进制”后面的时间周期规律,由“6周期规律”和“8周期”,再进一步扩展到“5周期”和“7周期”。

圆出于方

有人会问:为啥“圆出于方”就是“天圆地方,天3地4”而形成“6、8”周期规律,而“方出于矩”就是“3、7、5”的周期规律?在此补充解释一下:

中国古人认为:“天地之数的法度,来自于方圆。天圆地方,天取3,地取4。圆的“3”代表天,方的“4”代表地,圆和方,”3和4”代表的是天地之形,是阴阳之数圆的直径为基数,那么圆的周长是其直径的三倍(圆周率为3.14159265479......),方的周长是其直径的四倍。

看图说话:

把方圆展开,一边为三,一边为四,两边成直角组成的三角形,斜边为五。

矩形的短边为勾,长边为股,斜边为玄。选择一个短边为3,长边为4的矩形,沿着两个斜角对折,折线长度为5。以边长为3和4的矩形为基础,分别画一个以3为边长的正方形和以4为边长的正方形。组成新的矩形后,半之一矩,就是把这个新的矩形切一半,形成蓝色三角形。把这个蓝色的三角形环绕一周,组成了一个边长为5的正方形。

如上图:最外框色大正方形的面积7*7=49,是4个的“3*4的长方形”,再加上一个“1*1的橙黄色小正方形的初始面积”组成。色正方形的面积是5*5=25。是2个天地之数的“3*4的长方形再加上一个“1*1的小正方形”的初始面积。

因此古代人用一个几何图形的方式,讲解了由九宫图由初始空间之外,“3和4组合的周期规律2倍后”就得到“5”周期;有了“5周期2倍后”就得到“7周期”。至此,就有了四种时空扩展的规律“2周期、3周期5周期、7周期”。又因为,“2周期和3周期是一切周期的基础”,所以“5周期”还有它的“2倍和3倍”的“10周期”和“15周期”;“7周期”还有它的2倍、4倍“14周期、28星宿”。因此也就解释了“九一二四六八三七五”里面,最后三个数“三七五”的意思:“7周期和15周期,缩写成3、7、5”。

《大戴礼记.明堂篇》曰:“明堂者,古有之也。凡九室,九一二四六八三七五,盖即河图之义。”《奇门遁甲》中也说:“以六十时干为经,以四时八节为纬,九一二四六八三七五,相摩相荡而四千三百二十之局成矣

九宫图的“9、1、2、4”是空间规律,加上“圆出于方”的“6、8”代表3和4的时间规律,最后再加上“方出于矩”的“3、7、5”时空规律:时间规律止于7,空间规律止于15,二者同步前进,从而说清楚了“河图”具体含义就是“九一二四六八三七五”的数理规律。

河图内外圈

把“河图”排列成围绕数字“5”的内外两圈,内圈是偶数,外圈是奇数,如下图:

我们来看河图的奇数与偶数的排布:河图是圈是数,圈是数。奇数与偶数的排列顺序:

先看内圈点数,时针转点顺序是“2、6、8、4”,时针转的顺序是“2、4、8、6”

再看外圈点数,时针转点顺序是“1、3、9、7”,时针转的顺序是“1、7、9、3”

转:2*3=6,6*3=18,18*3=54,54*3=162 , 是结果乘以3的尾数循环规律。

转:2*2=4,4*2=8,8*2=16,16*2=32,是结果乘以2的尾数循环规律。

转:1*3=3,3*3=9,9*3=27,27*3=81。乘以3的尾数循环

转:1*7=7,7*7=49,49*7=343,343*7=2401,乘以7的尾数循环

由此得出“2周期”、“3周期”、“7周期”和“15周期”,是一切周期的基础。

1,内圈的顺转与逆转,得出“2周期”与“3周期”结合的“6周期”;

2,内圈顺转与外圈顺转相结合,得出“3周期”与“3周期”结合的“9周期”;

3,外圈与内圈顺转和逆转相结合,得出周期的“7进制”的“14周期”、“21周期”;

4,河图“上下左右中”五个方位,“内圈与外圈的两两数字之差”都是“5”;并且,内圈顺转和逆转相结合(3+2+3+7=15),得出周期是“15”;洛书的横着、竖着、斜着三个数相加都是“15”,就是在告诉我们一个时空的终点可能就是“15周期”。

现在,我们通过用“圆出于方、方出于钜,钜出于九九八十一”和“凡九室,九一二四六八三七五,盖即河图之义。”这两句话,已经猜想了“2、3、5、7”四种周期规律,以及它们组合使用后产生的新的周期规律。

上帝的指纹

万物皆数。号称“上帝的指纹”曼德勃罗集”,是一个表达“它的无限缩小与无限扩大,其都保持一致的样式”的一个拥有“自反馈的自洽性”的公式。

我们看看九宫格的“曼德勃罗集”,看看“3进制”的空间面积逐级扩展规律:

其中Z(1)=3,C=0;

第一次: Z(2)=3*3=9;

第二次:上一次的结论9,作为这次的输入,Z(3)=9*9=81

第三次:.....

当然,这个“曼德勃罗集”除了可以表达“3进制”,也可以表达“2进制”等等。它表达的是一种自反馈的、自洽性的周期规律和按这个规律扩展以后的状态,它的无限缩小与无限扩大,其都保持一致的样式的自洽性

寻找新方向

有了四种最基本周期规律,又知道了周期规律有“自洽性”,后面我们该再去研究哪个方向呢?

就像刚开始,想找到“河图洛书”里蕴涵的秘密却不得其门,只能另辟蹊径,就先去研究“它的儿子们”,从《易经》开始下手研究寻找线索,找着找着就找到了《周髀算经》而提示了线索。我想,一样的道理,既然不知道零件合到一起的到底长什么样,也不知道还缺不缺其它零件,那就用手里已经有的四个零件,先组装着试试看呗。怎么试?在现实生活中已经知道的时空规律中,把手里现有的“零件”套进去,不就知道零件和零件之间怎么连接了吗?

办法总比困难多!既然想到了解决办法,就立刻动手,把几个单独的规律,尝试着套进现实生活的、已经成整个系统的运行周期中去。

往哪里套呢?大自然中有个现成的系统,它的空间和时间规律都已经被聪明的前辈们破解差不多了,以及时间周期规律和空间扩展规律,都有了个大概轮廓,从网上随便一搜就可以找到具体数值。虽然这些具体数值到底准确不准确我不知道,但是即使不准确也没有关系,我们可以用前面论述过的“制定历法时,消除岁差的方法”:削掉毛毛杈杈零零碎碎,取个“完美周期整数”就可以了。

这个现成的系统是什么呢?就是我们熟悉的“太阳系”。我们生在这里长在太阳系中,无论从微观、到原子、到地球上的人类生活、到九大行星,我们都无比熟悉。现在我们就从太阳系内最大尺寸的周期系统“九大行星围绕太阳运行的时间与空间扩展规律”下手,来具体研究一下现实生活中的周期系统中,各大大小小周期之间都有什么规律。

那么,会发现什么其他新的周期规律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