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管理者需要的是以身作则,不是事必躬亲

 管理进阶一天天 2023-06-09 发布于山东
导读:
1、管理者思维
2、以身作则带头做
3、事必躬亲限发展
很多人把以身作则和事必躬亲混淆了,认为既然要以身作则,那就要每件事情都过问一遍,是否按标准完成了。
事必躬亲不仅仅是基层管理者的问题,很多高层管理者也有类似经历,比如大名鼎鼎、象征着智慧的诸葛亮就是一个事必躬亲的管理者,虽然他兢兢业业、鞠躬尽瘁,还是失败了。
01
管理者思维
       管理者要有管理者的思维,要认清管理的本质是通过别人拿结果,不是什么都自己上,尤其是遇到难题时,喜欢亲自上阵解决。
       楚汉相争,楚霸王项羽武力超群,但不懂得管理者思维,刚愎自用,很多能人志士都从弃他而去,投奔刘邦,而被刘邦重用,成为打败自己的敌人。
刘邦总结自己成功的原因时说道:有一次他在酒席宴问群臣自己为什么能得到天下,而项羽比自己势力大得多却失去天下又是为何?群臣的对答都没有说到点子上。刘邦笑了笑说:“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这里既道出了识人用人的本领,也道出了管理的核心。管理是通过团队获得自己希望的结果,而不是每次打仗身先士卒,不是事必躬亲地过问所有事情。
要想当好管理者,首先要有管理者思维,不能还是技术专家、业务专家思维,团队的成功就是自己的成功。
所有在选择管理者时,不仅选择技术业务能力强的人,还要考察是否有做管理的意愿,有管理者思维,愿意带着大家获得更好的成果。所以最好在提拔管理者时,要强调一下,尽可能避免看到下属做事不顺眼,自己亲自上。既然提拔你做管理者,不是让你去替下属干活,而是希望你能带领大家找到更好的办法,提升团队战斗力。
吴军老师在《富足》中曾经提出做大事和做小事的心态不同,有些企业家很擅长把一件很难的事做成(技术专家型),但是很难把事业做大;有些人并不善于初创企业,但是只要别人搭建一个平台,他们就能把它做大做强。那些难易把事业做大的人呢喜欢事必躬新,善于精打细算。
职场上,很多人做不到能力随着事业同步增长,就是因为思维不能及时转变。
02
以身作则带头做
“以身作则”指 以自身的实际行动给人做出榜样。以身作则是管理者的基础要求。不能以身作则的管理者,往往不具备领导力,仅靠管理岗位赋予权力的管理,是很难深入人心的,很容易导致员工口服心不服,不能形成良好的执行力。
自己做不到的,最好不要求下属去做。因为很容易让下属怼回来:我做不来,不行你来做试试。
在战斗中,给我上跟我上上的团队战斗力是天壤之别的。给我上是让下属冲锋在前,自己躲在后面指挥,冲锋的人会觉得领导是让他们去当炮灰,肯定不愿全力以赴地去战斗。跟我上则是以身作则地冲锋陷阵,士气旺盛,这两种团队相遇,胜负其实已经在指挥官这里决定了。
以身作则是坚持原则,团队成员一视同仁,不搞特殊。曹操宛城的“割发代首”和诸葛亮的“挥泪斩马谡”都是坚持原则的表现,也是自己带头不搞特殊的体现。
以身作则体现的是领导的的作用,是引领团队往正确的方向走,做好一个团队中领头羊的角色。以身作则是领导以个人魅力和行动带动、影响、促进团队成员积极工作,为实现共同目标而努力奋斗。
教育家张伯苓在1919年间相继创办南开大学、南开女中、南开小学。他十分注意对学生进行文明礼貌教育,并且身体力行,为人师表。
一次,他发现有个学生手指被烟熏黄了,便严肃地劝告那个学生说:“烟对身体有害,要戒掉它。”没想到那个学生有点不服气,俏皮地说:“那您吸烟就对身体没有害处吗”?
张伯苓对于学生的责难歉意地笑了笑,立即唤工友将自己所有的吕宋烟全部取来,当众销毁,还折断了自己用了多年的心爱的烟袋杆,诚恳地说:“从此以后,我与诸同学共同戒烟。”果然,打那以后,他再也不吸烟了。
教育不仅仅是言传,更是身教,以身作则才是最好的教育。
03
事必躬亲限发展
以身作则胜千言,以行到号召和带领团队成员积极努力去完成团队目标。但是以身作则不等于什么事都事必躬亲,不是什么事都以身作则,率先垂范。
工作有分工,事情有先后。每个人的时间是有限的,尤其是管理者,个人支配的时间更是有限,如果做不好时间管理,不仅自己工作做不好,还耽误团队的发展。
事必躬亲是做小事的做法,可以管理小团队,不适合管理大团队。一家企业盈利不错,但是遇到了发展瓶颈,请高人来指点,经过高人梳理企业的各种流程和制度,发现问题出在企业创始人没有做大企业的思维。企业每年销售额已经几个亿的规模了,但是10万以上的花销还得创始人亲自审批才行,防止下属乱花钱。每年光超过10万的审批单就几百件,其实他也没时间了解每一笔费用的细节。
这种操作不仅让审批成了形式,还让创始人替下属承担了责任。并且创始人已经成为一个瓶颈,毕竟他不可能每次都能准时审批,有可能耽误供应商付款,造成供应商对企业信任度的下降。后来创始人聘请了CEO,同时把100万以下的财务权放给了总经理。两年后营业额逐渐攀升,销售额增长了10多倍。
作为管理者,精力有限,时间有限,必须懂得有效授权,懂得放权,培养下属才能真正不断提升团队能力。一个人能力再强,也抵不过团队的力量,否则也不需要团队这样的组织了。
为什么很多人喜欢事必躬亲?可能是基于巩固权力基础的考量,可能是借此远离是非争端,可能是对下属的不信任,可能是因为对职位提升之前的工作更为熟悉,也可能是上级“事必躬亲”的风格导致整个管理层都只能做下一个层级的工作。总之管理者没有管理者思维,没有要事优先的习惯。
刘备为什么能做诸葛亮的领导,就是刘备懂得识人用人,懂得放权,在刘备时期,文有诸葛、庞统、法正等,武有关张赵马黄,人才济济。到了诸葛亮主政时期,却成了蜀中无大将,廖化做先锋的局面。诸葛亮一生为了感恩先主的嘱托,不敢放权下属去做,很多事事必躬亲。
234年,激司马懿出战,诸葛亮就派使者,送给司马懿一条妇人的头巾,和一身妇人的孝服。司马懿当着自己的将士,收到诸葛亮使者送来的礼物时,不禁勃然大怒。但是司马懿也不是简单之辈,一下就看透了诸葛亮的激将之意。
他立马控制住自己的情绪,而且还盛情款待了使者,席间问使者:丞相的饮食和睡眠怎么样?使者听后,如实地答道:我家丞相操劳国事,早起晚睡,凡是20杖以上的责罚,都要经他批准,至于饮食,丞相每天就吃一丁点儿。
司马懿听后哈哈大笑,等使者辞去后,他才说道:诸葛亮食少事多,且操劳过度,他死期将至了!
这就是高手对决,不仅仅是心态、智力,还比拼体力。就像现在的高考也是不仅仅考学生的智力,还考学生的精力和体力。如果不限制时间,很多学生也能获得高分。
要做好管理者,必须懂得时间管理,精力管理,懂得授权才能让自己有时间做更重要的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