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宪问第十四⑤ 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虚空济 2023-06-09 发布于山东

  

举了两个例子讲了两种对立的关系。它既是对立的,但是其中又有本末的关系,一个是德和,一个是勇。我们来看何为本何为末?有德者必有言”,德为本,为末仁者必有勇”,仁为本,勇为末。

有德者必有一个在是有德的,他一定有正言正语,他讲的话都是正确的,都是导人向善的,都是符合德的,这就是本末的关系。《大学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一个人内在有德,他讲的话一定是合德的,他的行为一定是合乎德的,他的所思所想也是合乎德

有言者不必有德但反过来就不一定讲话讲得好的人,道理讲得清晰的人,未必是有德行的人所以有他不一定有本,但有本必有末。

我们再来举个例子,:做老师的人有师德,他讲的话一定是正确的,他讲的话一定是对学生有益的但反过来一个老师讲话讲得很好,讲课讲得很好,不一定代表他有德行,有可能他的行为是不符合的,有可能他真实的想法并不是这个样子的

比如说一个医生我们讲医德。一个有医德的人,他讲出来的话一定是对患者有益的称之为言;但是他讲出来的话,让患者听上去是好的,病理讲清晰的,不代表这个人一定有德,因为还有很多其他的比如说,因为欲望可以让一个人把话讲得好,因为名,因为,因为一切外在追求的东西都可以让一个人把言语讲得正确,把言语讲得好,但是他的所思所想,他的行为未必是有德

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内心有仁爱的人一定是勇敢的,一定是勇于担当的但反过来却不一定,勇敢的人未必有仁。比如说有的人好勇、斗狠,他本身就是胆子大比较勇敢,他敢于去做事情,敢于努力地创造更多,但不代表他有仁,贪欲也可以让一个人勇敢。:一个人贪财或者一个人好色,都会让他的胆子变得很大,让他变得勇敢,但不代表他内在是有而反之一个人内在有仁,他在任何一个环境当中在一个时代当中他都会勇于去担当,因为他内在有仁,他希望对别人好,不愿意看到更多人受苦,他愿意去帮助更多的人,这个时候就会变得勇敢。

那我们明白了这个本末的关系,我们就要懂得观察事物,要懂得观察人比如说我们观察一个人有没有德行,不是看他说了什么,还要观察他的想法,他所说的言语,他平时的行为,他是如何待人接物的。“听其言,观其行”,但我们不能反过来。说:一个人说话说得好,我们就认为他一定有德行,不一定的比如说我们观察一个人,这个人是否”,尽心尽力、尽职尽责称之为忠。那我们观察他是否忠,不是听他说了什么,他说我工作,我忠于我的团队,我忠于我的客户,我忠于爱情……他说什么没有用,我们要去观察他的行为是不是忠的,他每一个想法,每一个念头是不是忠的。

比如说,我们观察一个人是否孝,不是听他说自己有多孝顺,而看他的所所想所行是否是合孝道的;比如说我们在感情当中观察一个人是否爱你,那观察的是什么?不是他每天讲他有多爱你,而是看到一切事情的发生,他是如何对待你的你遇到困难的时候他是否愿意帮助你,你有想不通的时候他是否宽慰你所以我们要看到的是他的想法语言、还有他的行为,这个时候我们才能观察到一件事物的本质,那我们这个时候就懂得该如何修正自己了。

我们既然懂得这样观察别人,别人也就懂得这样来观察我们,那我们就要懂得我们不光要言语说得好,我们要修自己内在的德,我们要修自己内在的仁,要修内在的忠,要修内在的信……当我们有了德,我们的言语一定是正的,如果你只是言语正的,未必这个人就是有德行的。

我们再来举例本末之间的关系。比如说我们教孩子。教这个孩子,将来你不要去找那些自私自利的伴侣,你一定要找那些儒雅的人,找那些有责任心有正义感的人,我们这样教他这是,他不一定懂得去识别,因为别人可能会欺骗他,他自己能看得清楚。那本是什么呢?我们从小教给他这样的思维方式。如果他的思维和行为是这样的,长大了以后你让他和自私自利的人交朋友他都不会去所以本是我们自己改变他的这个主体,而不是教给他一个什么样的方法

比如说情商,那什么叫情商呢?会说话会办事我们称之为情商,那这情商就是末。见什么样的人说什么样的话,你要懂得谦卑,你要懂得讲话讲别人爱听的话。那本是什么呢?内在的仁德。如果你内在是有仁德心目中有他人,那这时候情商自然就出来了。什么时候该讲什么样的话,难道我们不清楚吗?比如说两个同事之间现在正在闹矛盾,有情商,无非就是把这件事情表现得更好

可是我们内在有仁德的时候呢,这个事情就变得很简单!心目中有他人,你是希望这件事情更圆满地解决,是为了这件事情的结果更好,这个时候你自然就知道如何去处理。而在面对其他事情的时候,我们同样也知道,因为那个本我们有了,

如果我们只是学那些末端的方法,治标不治本比如说,我们学习如何把话讲得好,如何把道理讲得正确,这就是追求末。

而追求内在的本质是什么呢?我们修自己的德行。当我们的德变得更好,我们自然就会讲正确的话,我们自然就会讲对他人有益的话而且不光体现在讲话上,内在有德,我们的想法是的,我们讲的话是正的,我们的行为是正的,而不是只追求了一个最末端的东西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当我们以德为本,以修身为本,这个时候会衍生出无限的方法比如说和朋友打交道我们会衍生出方法;和孩子打交道,我们会衍生出方法;我们在一个工作岗位上,我们可以衍生出新的方法……如果没有务这个本,追求了一个末端的东西,不长久

我们再讲本末之间的关系,顺序是不能颠倒的。中庸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一个有大德的人一定会有你的位置,有你的俸禄,也就是我们的外在的财富和外在的一切事物,有你的名,会出名的你自己该有的寿命,你的思想也会流传下去,你所做的事情的功绩也会流传下去,这是本末的关系。德为本,而名、位、、寿、这些都会来,这是末。但是如果本末倒置就要出问题,我追求名追求利,追求外在的条件追求那些财,这就是在追求末你在追求末未必得本,就好像一个人的言语说得好听,说得漂亮未必有德。一个人勇敢未必有。但是反之,“有必有勇,有德必有,就像我们刚才讲中庸当中的话,如果一个大德者必然会得到那些名、利、财富,和所有的身外之物,这是本之间的关系如果一旦本末倒置就会适得其反

我们再来举例子,我们学习圣贤文化,我们修身,一样的道理,我们说修身以后可以让家庭变得更和睦,可以让孩子变得更听话,可以更好地去教育孩子,可以让我们的事业变得更好,可以让人际关系变得更好,这是求本,那以修身为本,当我们的身修得好,这一切自然会跟着发生变化,但如果本末倒置就出问题。说我学习圣贤文化是为了更好地教育孩子我学习圣贤文化是为了夫妻之间的感情更好;我学习圣贤文化是为了让事业变得更顺利……这个时候沦为权谋了,沦为方法了

我们可以来思考,本末倒置就会适得其反,比如说我学习了圣贤文化,我想要夫妻关系变得更好,那我们学来的文化就不是用来修身的,而是用来制约和约束对方的。我们会告诉对方说你不说你不合仁,你没有修身……我们会不停地要求自己的孩子,不停地要求我们的员工,要求我们的朋友,而忘了在修正自己所以本末的关系我们在生活当中经常颠倒,一旦颠倒,它所起的那个效果往往是相反的但我们体会不到,我们就会说我学了圣贤文化,我修身也没有用啊!我家庭没有变得和谐孩子也没有变听话……是我们本末倒置了,这个顺序是不对的所以,我们必须要纠正自己当下的思维和当下的行为,我们要先去本。你把自己修得更好,让你自己变得更有德,你的言行自然正,你的想法自然正,你身边的一切关系自然变得和谐。它不是我们求来的,而你追求一个细枝末节的东西就会导致你背道而驰

而我们追求那个本来的核心的根本一切是自然发生的就好比是我们去种一棵树,如果这个树叶出现了问题,树枝出现了问题,我们不能追求那个末。这个时候树叶、树枝都是末,我们要去看那个树的根部是不是根部哪里出了问题,我们把这个根部让它变得旺盛,让它变得更健康那个枝叶自然就是好的比如说我们养花一个道理,说这个花开得不好,你不要去看那个花,你要去看那个根部,是不是我没有浇好水没有施好肥,所以才导致那个叶子长得不好。

那我们观其自己的人生也是一样的,如果我们的生活当中有那么多的不顺遂,如果我们感情还有那么多的不和睦,我们要知道先提升自己,先去修正自己。有了之后,其的细枝末节我们身边的一切关系自然会随之发生变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