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3年高考语文全国卷各大新题型及解析

 一中大语文 2023-06-10 发布于福建

全国甲卷

一、现代文阅读

1. 论述类文本阅读

节选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徐良高的《以考古学构建中国上古史》,论证中国考古学取得的巨大成就,“延伸了历史轴线,增强了历史信度,丰富了历史内涵,活化了历史场景”,文章展现了中国上古史构建的广阔学术前景。

文中列举的诸多考古发现,有助于考生增强文化自信,更好地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鼓励他们继续探索未知、揭示本源。

2. 实用类文本阅读

材料摘编自德国科普作家彼得·渥雷本《树的秘密生命》

第6题要求学生回答,人工栽培的植物要经常喷洒农药带给人们什么思考,引导学生在充分掌握和理解材料信息的基础上,对从材料引申出来的问题作深入思考。

3. 文学类文本阅读

选用巴金的散文《机械的诗——旅途随笔之一》,文章赞美机械具有“创造的喜悦”和“散布生命”的诗性,以独特的视角塑造工人形象,礼赞劳动,引导考生思考“机械的诗”背后是工人的辛勤创造。

二、古代诗文阅读

1. 文言文阅读(单文本)

材料选自《隆平集·儒学行义》,文中周尧卿是一位出色的学者,事母至孝、周济亲族、为官爱民。

第11题B选项将文中“何怨”与教材中李白《行路难》“今安在”的结构进行比较。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宾语前置是文言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的知识点,试题不要求考生具备系统的文言文语法知识,只需要熟悉课文中同类句子即可。

2. 古代诗歌阅读

材料选用宋代晁补之的《临江仙》,是一首典型的“言情”之作,面对未来与友人的离别,词人愈加珍视与朋友的相聚时光,词作以细腻的笔触表达了两人间深厚的情谊。词中有被后人赞为“绝妙”的两句“柳垂江上影,梅谢雪中枝”。

第15题要求学生分析这两句的“妙处”,引导考生借助联想和想象丰富自己对文学作品的体验和感受,品味诗词的语言之美。

3. 名篇名句默写

(1)《行路难》

(2)《邹忌讽齐王纳谏》

(3)以花喻雪或以雪喻花  

三、语言文字运用

材料摘编自张志公的《说工具》一文,通过介绍三位教师对成语“破釜沉舟”的不同教学方法,引入对语言作为思维和交流工具的思考。

第20题要求学生任选三位教师中的两位,对他们的讲解分别作出评论。

第21题要求从“卧薪尝胆、庖丁解牛、一鼓作气”三个成语中任选一个,借鉴材料中第三位教师的讲解方法,拟出讲解要点。

试题浓缩了阅读表达、探究梳理等典型的语文学习活动,引导考生在丰富的语言实践中,主动积累、梳理和整合。作答的过程中要考虑语言交际的有效性和对知识的活学活用。

试题形式是“一拖五”,考点是俗语使用、句子修改、仿写、评论、成语讲解要点。

全国乙卷

一、现代文阅读

1. 论述类文本阅读

材料摘编自王富仁的《文学史与文学批评》,着眼于文学批评与文学史的相互关系展开论述,也有较强的思辨性。

2. 实用类文本阅读

材料英国作家罗伯特·麦克法伦的《深时之旅》。它以理性而富有文采的笔触,呈现了人类栖居的大地之下以“深时”计量的岩层、冰川、山脉的信息,鼓励考生带着对自然的敬畏之心踏上“深时之旅”。

试题设问既注重营造热爱科学的氛围,激发青年学子的求知欲,也引导他们树立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观念。

3.文学类文本阅读

材料选用当代作家曹多勇的小说《长出一地的好荞麦》。

小说主人公德贵在得不到众人理解且多次失败的情况下,仍然坚持耕种河滩地,既反映了中国农民对土地的深厚情感,也体现了中华民族特有的坚韧不拔的精神,引导考生思考“志不求易,事不避难”的道理,自强不息,无惧失败。

二、古代诗文阅读

1. 文言文阅读(单文本)

选自《韩非子·十过》,文中曹君因“无礼”而“绝世”,釐负羁因“守礼”得以保全自身并惠及百姓。

【对比分析】:甲乙卷文言文试题引导考生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守正而不守旧、尊古而不复古。

2. 古代诗歌阅读

3. 名篇名句默写

(1)《琵琶行》

(2)《赤壁赋》

(3)开放性试题

三、语言文字运用

1. 语言文字运用Ⅰ

材料节选自汪曾祺的短篇小说《俩老头》,语言精练、富有特色。节选部分以寥寥数笔刻画人物特征,形神毕肖。

试题考查对文学文本语言的理解和把握,要求考生领会作者是如何恰当运用文学语言增强小说审美表现力的。

2. 语言文字运用Ⅱ

试题形式分别是“一拖三”“一拖二”,考点是词语用法、句式含义、句式表达效果(能、袖子是袖子,领子是领子)、语句补写、语段删改(成分冗杂,删词重写)。

四、写作

新课标Ⅰ卷

一、现代文阅读

1. 现代文阅读Ⅰ

材料摘编自赫克托·麦克唐纳的《后真相时代》。西方媒体在关于拉美地区藜麦生产和消费的报道中大量使用“竞争性真相”,使读者产生误会甚至引发良心危机。

试题通过这一事例引导考生深入思考信息时代理性分析和审慎判断的重要性,提醒考生在面对热点事件时应走出情绪判断的误区,明辨深思,多角度、多层次地看待问题。

阅读材料则关联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四单元“信息时代的语文生活”中“辨识媒介信息”等相关内容。

 2. 现代文阅读Ⅱ

材料选用当代作家陈村的小说《给儿子》,文中写到下田劳动的深切感受,年轻人经受劳动的洗礼,不仅能增强体质,“肩上的肌肉会在扁担下鼓起”,还能感悟到一些根本和永恒的道理。

第9题,要求考生写一则关于作品短评的思路,这一命题指向统编语文教材高中必修上册第三单元中“学写文学短评”的学习任务,教材为初学者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指导,如抓住感触最深的地方展开评论,善于聚焦、抓住小切口等。试题题干中给出甲、乙两组不同的关键词,契合这一指导方向。

二、古代诗文阅读

1. 文言文阅读(双文本)

两则材料分别选自《韩非子·难一》和《孔丛子·答问》,聚焦于“赏罚”问题,展现了法家和儒家主张的差异以及两家立论驳论的交锋,两则材料之间形成一种张力。

第14题针对两则材料设题,要求考生进行比较阅读、批判性阅读,思考子鲋在批驳韩非时如何抓住其论述的关键漏洞。

【对比分析】4套试卷的文言文断句题要求考生从8个断句点中选择3个正确的,避免单纯利用排除、猜测等技巧作答的可能,有效考查了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引导考生认真阅读原文,真正理解文意。得分可以有0分、1分、2分、3分四个等级。区分度得以提高,更能客观体现考生能力水平的层次差异。

2. 古代诗歌阅读

材料选取南宋林希逸的七律《答友人论学》,以诗歌的形式讨论治学的道理。尾联“卖花担上看桃李,此语吾今忆鹤山”,化用魏了翁的名言:“不欲于卖花担上看桃李,须树头枝底方见活精神也。”

第16题由此设题,启发考生思考:卖花担上的桃李,虽然也缤纷绚烂,但活力已经不再;唯有回归本原,方能获得学问真谛,就如同在树头枝底欣赏桃李,方能体会到其活泼的精神。

3. 名篇名句默写

(1)《报任安书》

(2)《李凭箜篌引》

(3)小刚临摹了一幅诸葛亮的画像,想在上面题两句诗,却一直没想好。汪老师认为不妨直接用古人成句,比如“                  ,                  ”就很好。

三、语言文字运用

1. 语言文字运用Ⅰ

2. 语言文字运用Ⅱ

试题形式分别是“一拖二”“一拖三”,考点是语句补写、病句修改、重叠词语的含意、标点的表现力、词语在不同语境中的含义。

四、写作

【立意角度】“深刻道理要通过讲故事来打动人、说服人。”什么是好故事、讲好什么故事、如何讲好故事,都是好的写作角度。考生可以联想精卫填海、愚公移山、苏武牧羊、木兰从军等故事带给自己的启发;也可以从新时代中国故事“主讲人”的角色出发,探讨如何向世界展示真实、立体、生动的中国形象。

新课标Ⅱ卷

一、现代文阅读


2. 现代文阅读Ⅱ


二、古代诗文阅读

1. 文言文阅读(双文本)

两则材料分别选自《百战奇略》和《唐太宗李卫公问对》,前者是对淝水之战史事及战略的记述,后者是基于史事及战略的评论,两则材料构成对话关系。

2. 古代诗歌阅读

材料选用北宋林逋的七律《湖上晚归》,写诗人秋日傍晚乘舟归家所见,于景物描写中见出诗人的恬淡心情。

第16题要求考生思考王国维“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的观点是如何在诗中得到印证的,引导考生领悟古典诗词的隽永魅力。

3. 名篇名句默写

(1)《五代史伶官传序》

(2)《临安春雨初霁》

(3)小刚在他创作的历史小说《正气歌》中写道:文天祥月下独步于江边,眼前壮阔的景象使他不禁吟诵起前人的写景名句“              ,               ”。

三、语言文字运用

1. 语言文字运用Ⅰ

2. 语言文字运用Ⅱ

试题形式分别是“一拖二”“一拖三”,考点是成语填写、语句表达效果、疑问代词用法、语句补写、病句修改。

四、写作

【总结分析】

4道写作试题形式和考查侧重点各有不同。全国甲卷写作试题“人·技术·时间”,材料的思辨性特征明显;

全国乙卷写作试题“一花独放不是春”,使用两则内容相关而富有张力的材料;

新课标Ⅰ卷写作试题“故事的力量”,材料围绕特定的话题组织;

新课标Ⅱ卷写作试题“青少年自己的空间”是一道读写结合类试题,材料是从试卷内其他模块的材料中衍生出来的。其中,读写结合类试题是新推出的题型。由于是首次在高考全国卷中正式使用,所以,只是和其他模块材料进行了弱关联,避免阅读障碍造成审题立意的困难。

下面,一起来看看几位大学生写的作文吧。

新课标I卷 “故事的力量”

试题内容: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好的故事,可以帮我们更好地表达和沟通,可以触动心灵、启迪智慧;好的故事,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可以展现一个民族的形象……故事是有力量的。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于故事中说中国

华南师范大学

教育信息技术学院2021级赵彦婷

故事是什么?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哀切,是“千秋功过,任人评说”的意气,是“且视他人之疑目如盏盏鬼火,大胆去走你的夜路”的无畏,亦是“驰驱一世豪杰,相与济时艰”的担当。云山苍苍,江海泱泱,文人史记,百姓之乐,无一不是中华五千年纵深处难以忘怀的故事,它们跨越万里长河,汹涌在我们眼前。

一说故事,离不开诗意中国。文化之于民族,是不可或缺的精神命脉。五千年历史,三千年文脉,古老的中国大地上,发生过无数动人心弦的故事。成吉思汗一生叱咤风云,戎马倥偬,开辟元朝历史版图,一把弯弓缔造蒙古汗国;陶渊明于众人中独自选择归隐田园,追求内心“悠然见南山”的宁静理想;李时珍一介布衣,躬身实践数十载,走进深山,亲尝百草,终究挥就不朽医书。回望中国来时之路,说爱国,有屈原“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炽热情怀;说衷心,有诸葛亮“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的鞠躬尽瘁;谈故乡,离不开杜甫“白日放歌须纵酒”;谈理想,离不开李白“我辈岂是蓬蒿人”。

二说故事,离不开中国声音。袁隆平,一名真正的耕耘者。无论名利如何,他依然专注于田畴,喜看稻菽千层浪,用一生在中国的黄土地上书写“禾下乘凉梦”。谭嗣同,为中华民族的振兴奋起呼号的英雄,他将全部的气力、血泪投诸挽救民族危亡,以“去留肝胆两昆仑”的绝唱,挺起了黑暗时代的民族脊梁。死何所惧?群山奔赴若波涛。张桂梅扎根贫困地区四十余年,亲手送大山里的女孩走出困囿的生活,唱响“我生来就是高山而非溪流”的生命赞歌。命运置她于危崖,她馈人间以芬芳。千千万万的“中国之声”,讲述着无数个振聋发聩的中国故事,展现独属于中国的华彩篇章。

三说故事,离不开人民建设,离不开大国重器。中国制造扬帆出海,在卡塔尔世界杯大放异彩;冬奥盛会成功举办,中国向世界发出“一起向未来”的诚挚邀约;大疫三年,中国以无数人前赴后继的抗争,书写“遥知百战胜,定扫鬼方还”的毅力和决绝。从万里长江如天堑,到港珠澳大桥引发“长桥卧波,未云何龙”的惊呼,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一个个巨大的跨越已然成为身后呼啸而过的驿站,在“复兴号”风驰电掣的征途上,我们没有终点,下一站是无远弗届的远方。

泱泱中华,万古江河。如日之升,如月之恒。在这些无数的故事中,见到了一个又一个历史的细节,在这些星辰般的碎片里,看到了中国人民在苦难中前行的脚步。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我们将以更深邃的视野和更博大的胸怀,立足中国大地,讲好中国故事,以青春奋斗之我,书写民族华章。

积故事之篑,筑丹山九仞

湖北大学

汉语言文学(国家基地班)2020级彭思雨

“持长剑纵马,执妙笔生花。”西楚霸王不过江东的豪言,令李清照至今思项羽;史书上记录马嵬坡的惊变与悲剧的一笔,让长生殿夜半无人的私语流淌千古文墨;马可·波罗游历东方诸国的见闻,给予大洋彼岸的人们瑰丽绚烂的异域想象……一件件故事里,我们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

传千年之经义,燃万古之明灯。历史的苍穹之下,再久的时光也转瞬即逝,唯有故事久久驻足。透过《琵琶行》的且吟且歌,恍惚间能瞥见浔阳江边白居易被沾湿的青衫;知道“屈原虽流放,眷顾楚国,系心怀王”的遭遇,让今天的我们也可以听懂那惊才风逸下一声沉重的悲慨。东床快婿、竹林七贤、“未若柳絮因风起”,带着浓郁的书卷气而来,读过便记着一生一世;三国里的赤壁,水浒里的好汉……从小听啊听,在人物群像里懂得什么是豪气干云,在语言璀璨里明白什么是汉字文明,在情节曲折里领会什么是中国智慧。岁月为故事留下了人文的美痕,历史是不卷收的文章,也是薪火相传的文化丘壑里最深沉的回响。

立生命之直标,锚前进之方向。《旧唐书》有言:“但立直标,终无曲影。”人生于世,无不借故事的力量在朦胧中勘破清明,少走曲折是非之路。幼年起,我们听雷锋、王二小的事迹长大,自此就深植淳淳爱国情、拳拳赤子心;读书时,在《桂花雨》里嗅着故乡与亲情的香气,在《和时间赛跑里》里发起同永恒的挑战,在《秋天的怀念》里看到母亲的车辙,便明白人有人伦,有感情,有万顷之力,亦有终生难以逾越之物;直至现在,武大靖、谷爱凌等冰雪健儿的传奇经历,被一再书写、广为流传,拉动“冰雪经济”火热,冬奥风潮长尾效应十足,无数个孩子心里种下一颗梦想的种子,用一个最清晰的故事,回击奋斗路上一串最泥泞的彷徨。

品万物之殊同,领世界以大美。《病隙碎笔》中有灼灼箴言:“异,不是要强调隔离与仇视,而是在呼唤沟通与爱恋。”故事,搭起天堑上的梦幻之桥。三毛的《万水千山走遍》,沙漠、印第安、敦煌、舟山,异域风物在篇篇游记里状若一体;海峡两岸盈盈一水间,幸有《乡愁》等心领神会的叙事话语,让大陆与岛弧的心先于地域,串联成同一片大地;意大利女宇航员引用“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介绍在太空上的感受,走红社交平台;中国歌剧院推出的歌舞剧《孔子》,在海内外引起重大反响;穿越大洲和大洋,总有“肖申克”式的希望令人泪流满面,“泰坦尼克”上的爱走出时间、变成永恒,“千与千寻”模式的天真与锐利发人深省……有人把生命局促于互窥互监、互猜互损,有人则把生命释放于大地长天、远山沧海。在更大的范畴,也是一样。纵观今日世界,处处可见鸿沟,但“国家之魂,文以化之,文以铸之。”一个个不一样的故事,潜藏着阅读整个民族风貌的精神密码。换个角度来说,借故事之力携万象之手,也是我们寓天地怀抱的一种方式。

时代呼吁着青年“讲好中国故事”,从传统文化到当下中国,精神领域的中国制造理应有其回响。尽挹西江,细斟北斗。山海寻常,因人有所寄托而拥有全新的意义。以悠悠文墨,讲江山如画。且看中华文明的洪流,在新时代浪潮中奔涌前行!

以初心凿出故事

扬州大学

文学院2019级陆云婧

让我们以一个看似有些离题的故事开始:在米开朗基罗完成他的传世之作《大卫》后,有人问他,您怎样创造出了这座投石的大卫?他回答,大卫就在石头里,我只是通过四年的雕刻把他释放了出来。

米开朗基罗的创作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好的故事”——一言以蔽之,故事是主人公为了追寻初心,在持之以恒的行动中产生的。通过日日夜夜不知疲倦的雕刻,他一锤锤凿出了心中那个魂牵梦萦的“大卫”。是什么让好的故事如此具有力量?是主人公“亦余心之所善兮”的初心,是“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坚持。

每一个故事都是一段追寻初心的旅程。表与里,形式与内容,故事与意义,是相依相生、必不可分的。贺拉斯说文学的功用在于“寓教于乐”,正是因为人物始终如一的渴望如同串起珠链的红绳,在每一处生动的情节间若隐若现,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听故事的读者。三藏西天取经是要证得佛法,宝玉弃书罢学是“只念那木石前盟”,主人公在路途中九死一生,所为的也只是实现自己人生独一无二的意义。正如木心所言:“能做的只是长途跋涉的归真返璞。”

如果说初心是故事的起点,行动就是故事的载体。没有将理想付诸行动,只做书斋中的空想家,内心的波澜澎湃就无法成为故事。人物想要书写自己的传奇,必得经历九九八十一难,必得一刀刀削去一切冗念与赘余,下得深渊,才见前途万里。同时,也正是在持之以恒的向前中,在穷途末路的彷徨与犹豫中,我们才更明了自己的初心:我从何处来,我欲往何处去?我与我周旋久,我想要做什么样的人?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这正是成就一个好故事的秘诀。跌宕的故事代代流传,而故事的形式却并不统一,文学家用笔墨编织故事,导演用胶片记录故事,在滚滚向前的时代洪流中,更多人以自己的人生为质料,雕凿出属于自己的故事。张桂梅的讲台三尺,张富清的徽章十块,钟南山的列车万里……春来秋往,岁月不居,一位位劳动者用心血与奔波创造着可歌可泣的中国故事,以无怨无悔的行动将中国精神书写在祖国的大地上。

如今,相机架起,舞台的中央留给了中国青年。此时,是我们“有一分热,发一分光”的时候,是我们应当“只是向上走”的时候。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背景下,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编年史之中,你与我能否承担起主人公的使命,落下“但行好事,功不唐捐”的精彩一行?

新课标II卷 “青少年自己的空间”

试题内容: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本试卷语言文字运用II提到的“安静一下不被打扰”的想法,在当代青少年中也不鲜见。青少年在学习、生活中,有时希望有一个自己的空间,放松,沉淀,成长。

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越安静,越有力量

三亚学院

旅游与酒店管理学院2020级高婉滢

安静,是一种由内而外的气质。它引导我们给生活做减法,给精神世界做加法,专注于自己喜欢的事情上。正如哲学家帕斯卡尔所说:“人类不快乐的唯一原因是,他不知道如何安静地呆在他的房间里。”

而快乐,则是人们力量的源泉,尤其是对于当代青少年来说。材料中“安静下来不被打扰”想法,相信曾在每一位正值少年的脑海中央浮现过。当他们专注于学习时,需要一个安静的环境给他们思考;当他们面对生活的困顿时,需要一颗安静的内心去沉淀;当他们遇到父母过多的叨扰时,需要一席安静的空间去自由成长......这都是安静的力量,但这种力量却不止于此。

在夜以继日的学习中,安静能够提升效率。静下心来,不与旁人论短长,只和自己争高下,这会让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更专注自己的问题或进步,敏锐地察觉自己的不足,进而量身制作学习计划,找到属于自己的学习方法,更加快、准、狠地提高自己的成绩。

在鸡零狗碎的日常中,安静能够沉淀自己。哪怕身处喧嚣,也尝试着去寻找到自己内心中那一隅的安静。不必为今天发生了什么糟糕的小事而陷入烦忧的情绪,而是冷静的思考,戒骄戒躁,想清楚每件事情的本质——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在自己身上,慢慢沉淀自己,慢慢积蓄力量,而非让那些与自己无关的琐事形成精神内耗。

在来势汹汹的成长中,安静能够净化灵魂。当我们可以安静地呆在自己的房间里,安静就成了一种境界,这样的境界让我们有力量在孤独中自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库切说过:“每个人,都是一座孤岛。”当我们拥有安静的力量,学会悠然自得的独处,就可以建立起自己与世界的链接,甚至有力量自成宇宙。这也就是精神世界的加法,只有在内心安静的条件下才能进行。想要做什么样的事,成为一个怎样的人?开开心心地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成为自己最想成为的人。这是来自精神富足、灵魂自由的人的答案。

越安静,越有力量。在浩瀚的银河中,或许我们只是一颗微不足道的星星。但只要一步一个脚印地在自己的轨道里运行,也能在自己的热爱中燃尽光芒,照亮这偌大的世界上,承载着自己灵魂与生命的那一小片领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