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答友人论学——2023年新课标Ⅰ卷诗歌鉴赏

 和马老师共读诗 2023-06-12 发布于四川

仓促成文,思虑不完备的地方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轻点“通俗国学”四字,和你一起解读高考诗歌。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答友人论学

林希逸

逐字笺来学转难,逢人个个说曾颜

那知剥落皮毛处,不在流传口耳间。

禅要自参求印可,仙须亲炼待丹还。

卖花担上看桃李,此语吾今忆鹤山

【注】①笺:注释。这里指研读经典。②曾颜:孔子的弟子曾参和颜回。③鹤山:南宋学者魏了翁,号鹤山。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3分)

A.诗的首联描述了当时人们不畏艰难、努力学习圣人之道的学术风气。

B.诗人认为,"皮毛"之下精要思想的获得,不能简单依靠口耳相传。

C.颈联中使用"自""亲"二字,以强调要获得真正学识必须亲自钻研。

D.诗人采用类比等方法阐明他的治学主张,使其浅近明白、通俗易懂。

16.诗的尾联提到魏了翁的名言:“不欲于卖花担上看桃李,须树头枝底方见活精神也。”结合本诗主题,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6分)

赏析

林希逸南宋末年最后一理学名儒他对儒释道三家理论都有深厚的研究。《答友人论学是一首回复友人论学的诗。全诗语言深入浅出,直白易辨。
自王安石将策论作为科举选拔内容之后,宋人越发喜欢发议论,更是将议论入诗,从诗味来看,其实是有害的。这首诗完全可以当作议论文来看:诗人先提出当时人们做学问的不良习气,再提出自己的治学理念,如此先破后立的写法,几与《拿来主义》一文写法相同。

逐字笺来学转难,逢人个个说曾颜——首联描绘了当时人们崇尚经典,脱离实践,拘泥于儒家思想,唯前人是瞻的不良学术风气。当时人们为了研究学问,将经典逐字作笺注,看似踏实刻苦,却是泥古不化。为了论证自身观点的合理性,当时的学人言必称曾参和颜回。如此求学问道,最终只会走上模古、泥古一途。有宋一代,儒道释三家思想已经趋于融合,北宋苏轼身上这种倾向很明显。在诗人看来,这些人言必称儒家圣贤,拘泥儒家学说。只是学到了儒家学说的皮毛。更是忽略了关注道家与佛家的思想。诗人针对当时学人眼界狭窄,见识浅薄的讥讽溢于言表。
那知剥落皮毛处,不在流传口耳间——颔联紧承首联不良习气来写。诗人批评当时有不良学习风气的学人只能学到表面,是皮毛。诗人否定了当时学术不良风气,提出"皮毛"之下精要思想的获得,不能简单依靠口耳相传

禅要自参求印可,仙须亲炼待丹还——颈联一转,提出自己的治学方法。诗人将治学与参禅、炼丹类比,用道家与佛家的思想来解释自身的治学理念,使其治学方法浅近明白,通俗易懂。在参禅的人看来,与其空谈禅理,不如自行参禅,求得自我与万物的联系,进而得到印证,获得明悟。在炼丹家看来,只有亲自炼丹,才能功参造化,百炼成丹。无论是参禅还是炼丹,在诗人看来,亲身实践必不可少。颈联中使用"自""亲"二字,强调要获得真正学识必须亲自钻研
卖花担上看桃李,此语吾今忆鹤山——尾联化用了魏了翁的治学名言:“不欲于卖花担上看桃李,须树头枝底方见活精神也。”诗人将“卖花担上看桃李”与不良治学风气作类比,进一步提出治学要走出书斋、放开书本,亲自钻研,才能学到世间活知识,获得人生之真谛。
林希逸这首诗针对南宋末年不良治学风气而写。诗人语言犀利直白、直指要害,对后世学人求学治学也有很好的警醒作用。
 每天一首诗,快乐又轻松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