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学类文本阅读 | 《天目访琴》

 优秀作文选萃 2023-06-13 发布于江苏

  亲爱的读者:如果想看某篇文章,可以点击下面公众号名片,然后点击页面最上方放大镜在搜索栏里输入想搜索文章的关键词或题目,再点“搜索”即可

文学类文本阅读。(22分)

天目访琴

但及

①我坐在他对面。琴在一旁,闪着微暗的光泽。那是他自己做的琴,光洁,高雅,又蕴含了某种庄重。此刻,它仿佛成了听众,在听我们谈话。
②琴师姓马,名荣盛,山东潍坊古琴斫[zhuó]制非遗传承人
③“我小时候同伴家里有个土炕,在这炕边上,挂着一只琴。我双膝跪在炕上去拿,一点点挪过去,那张琴就放在那里,七根弦断了六根,我记得只有一根弦。我就顺手摸了一下,那个声音真的就是天籁之音。我就蒙在那里了。回家以后,我就把烧饭的风箱抽出来,把里面的鸡毛板拿出,又把结鸡网的塑料绳拆开,就这样开始做琴了。我当时不知道它叫什么,但冥冥之中,我觉得是上天注定的。”
④那么,什么才是好声音呢?我问。
⑤“厚重是一张琴必须具备的,就像一个人没有学问不行,但是修养深了,一个人如何更高雅呢?那就要修德了。琴有九德:奇、古、透、净、润、圆、清、匀、芳。……'芳香’的'芳’,这个用在声音上,它指的是弹的时间越长,它的声音就越美。你无法明说,你看不见,但是只要你与它在一起,你就会有成长,这就是芳。”
⑥古琴有三千年以上历史,是汉文化中地位最崇高的乐器,位列“琴棋书画”之首。伯牙、子期以“高山流水”而成知音,这样的故事流传深远。最有名者当数嵇康,他与《广陵散》的故事充满神秘与想象。嵇康被人迫害,临终前从容淡定,弹奏生命里最后一曲,那就是著名的千古绝唱——《广陵散》。从此,古琴就再也绕不开嵇康这个传奇人物了。
⑦那天,他从小屋里出来,雨后的山林翠绿,空气像洗涤了一样。暮霭迫近,水滴还不时被风从树枝间吹下。遇上我,他掉转头,竟要带我参观他的工作室。穿过夜来香缠绕的院子,他推开了那扇暗朱红的木门。
⑧室内空荡,简单。墙边木板上放了两张五花大绑的琴。那是琴的初坯,阳面和阴面刚合龙,中间结了塑料绳,两边用上了金属固定器。“这里用的是三百年的老木头。”他敲了敲,发出好听的回声。他花了许多时间,全国各地跑,收集各种老木头。
⑨桌上有薄膜,一把浑身发黑的琴躺着,缠了纱布。他说正在上泥子。我靠近端详,看到里面层层的纱布,纱外是黑泥,像药膏一般。边上有一个瓶子,里面装的是大漆。“大漆就是树漆,从树上采来的,不是市面上的化学漆。”他解释道,“北方的气候不行,我在家里还生炉子,用一个小锅子烧,让蒸汽出来,增加湿度。天目山这个环境最适合做琴,所以我经常跑这里来。”
⑩“化学漆涂上,两天就干了,它是死的。但树漆就不一样,它是活性的。这个泥子,我大概要抹五六次,然后不停地用细的鹿角霜,一遍遍地抹,越抹越细,细到像珍珠粉一样。最后再用砂纸,这张琴要做好,光用砂纸来磨,就要上万次。”
“其实,最难的是怎样让两片木头合起来,两块木头的比例凿到什么程度。底是楸木,硬一点;面是杉木,软一点。这两个的配比是很难的。头重脚轻或者脚重头轻,都不行,一定要达到一个完美的比例。木头硬一点,我做的泥子就要薄一点,要让木头充分地振动。但我又必须抑制一部分不必要的振动……”
我问他做一张琴要多久。他说,两到三年吧。
“古琴是神秘的。好的琴能流传这么久,这里面除了做工,还倾注了做琴者的心力。”
是不是指跟人的融合度有关?我问。“那自然是。很多人问我是怎么做琴的,我挺难回答,因为在做的过程中,用我的话来说叫'相濡以沫’。最难的还是,你本身具足的一种东西要和它融合起来。打比方的话,我对它的关注,要比对生养小孩关注得多,每天都要和它在一起。如果达不到这个层次,做出来的就称不上艺术品,称不上融入了你的情感。”
他给我泡菊花茶,是天目山特有的大菊。水一冲,菊花在瓷杯里盛开,很快就撑满整个杯子。
我喜欢单独与他在一起。他谈琴的时候,我想到的是写作,两者是一致的,尤其核心处竟然完全重合。其实,所有的艺术都是一个道理,都是在寻找那份抽象的存在,你能感知它,与它融合,又无法用语言详尽地描述它。
艺,是一种灵魂的声音。他身上的宁静与平和,就像是古琴散发出来的气质。
他把琴与一个人相对应,还把琴竖起给我看,指哪里是头哪里是腰。“一张琴,从开始,从创始之初,它遵循的是一个阴阳和合、天人合一的道理。因为具备了阴阳平衡的能力,所以说琴是可以治病的。”
待院外开始树影婆娑时,书院里亮起了一盏盏微暗的灯火,用竹篾做的灯罩一长排延伸在走廊里。马荣盛一袭中装,坐在琴前,深情地弹琴,弹的是《高山流水》。
时间仿佛并不存在了。当他拨出最后一个音的时候,全场静寂,仿佛窒息一般。谁也没有发出声音,人们都沉浸在荡漾着的余韵里。蝉声已经隐退。整个山峦安静极了,空荡,辽阔,又深邃。

(选自《散文》2023年1期,有删改)

1.体会下列加粗红色词语的表达作用。(4分)

我双膝在炕上去拿,一点点挪过去,那张琴就放在那里,七根弦断了六根,我记得只有一根弦。我就顺手摸了一下,那个声音真的就是天籁之音。我就在那里了。

2.要做成一张成为艺术品的古琴,需要具备哪些条件?请根据选文内容作答。(6分)

3.第⑥段文字属于插叙,有人认为是赘笔,没必要写。你是否同意,简要说明理由。(2分)

4.本文主要写的是对古琴斫制非遗传承人马荣盛的访谈,以及听他弹琴的场面和感受,可文章题目却用“天目访琴”而不用“天目听琴”,这是为什么?(4分)

5.阅读选文最后一段和下面的链接材料,思考:当马荣盛拨出最后一个音的时候,为什么“谁也没有发出声音,人们都沉浸在荡漾着的余韵里”?(6分)

【链接材料】古琴曲《高山流水》历史背景: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泰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泰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选自《吕氏春秋》)

《天目访琴》参考答案:

1.“跪”“一点点挪”运用细节描写,表现了马荣盛小时候第一次去拿古琴时态度的郑重和虔诚;一个“蒙”字,形象地表现出马荣盛第一次听到古琴天籁之音时的惊讶(惊喜)和震撼。(4分)

2.(1)材料因素:选用老木头;使用大漆;

(2)环境因素:有天目山这样湿度适宜的环境;

(3)人的因素:做工精细:用细的鹿角霜一遍遍地抹,用砂纸打磨上万次,要让底和面两片木头达到一个完美的比例,泥子厚薄适度;此外,要倾注做琴者的心力(或:融入做琴者的情感)。(6分)

【或直接分点回答:①选用老木头;②使用大漆;③用细的鹿角霜一遍遍地抹;④有天目山这样湿度适宜的环境;⑤用砂纸打磨上万次;⑥要让底和面两片木头达到一个完美的比例;⑦泥子厚薄适度;⑧倾注做琴者的心力(或:融入做琴者的情感)。(6分)】

3.第⑥段文字不是赘笔,交代了古琴悠久的历史,最崇高的文化地位,以及与古琴相关的经典故事和人物,丰富了本文的写作内容,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也从一个侧面交代了马荣盛热爱古琴制作、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原因。(2分)

4.“听琴”只是客观描写了作者(听众)听马荣盛弹琴的一种状态,表现不出对古琴、对马荣盛的情感态度;而“访”有寻求的意思,把古琴拟人化,表现出作者对古琴九德、宁静与平和的气质以及具备阴阳平衡能力,可以为人治病等方面的敬仰(崇拜)和赞美,从而突出了作者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追慕和热爱。(4分)

5.①听众完全陶醉在马荣盛精湛的琴艺、绝妙的琴声中了,到达“物我两忘”的境界;②听众被伯牙、锺子期两位知音心心相知的故事深深感动了;③听众感慨于世间知音难觅,以及痛失知音之苦,陷入沉思中;④听众被马荣盛钟爱古琴、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打动了。(6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