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教研答疑之“跨学科学习”

 我的教育人生 2023-06-13 发布于北京

老教研答疑之“跨学科学习”

作者:李广生

一、新课标要求“各门课程用不少于10%的课时设计跨学科主题学习”。“跨学科学习”由倡导变成了规定,对教师提出很大挑战,但很多教师依然不是十分清楚什么是“跨学科学习”,请谈一谈您对“跨学科学习”的理解?
在谈我的理解之前,能否具体说一说,您刚才提到的挑战是什么吗?或许它正是我们破解“跨学科教学”难题的关键所在。
二、学科教学大致包括教什么和怎么教,也就是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这些教师并不陌生。事实上每个学科都有其独特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但“跨学科学习”提出把它们整合到一起,具体的挑战来自这里。
确实如您所言,每个学科都有其独特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整合到一起难度很大。但是,您有没有意识到,在您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学科”是一个重要概念,学科似乎是一道不可逾越的壁垒,是一条不可跨越的鸿沟。或许正因为如此,在学校中语文教师和数学教师,物理教师和政治老师,在各自的学科领域埋头耕耘,可谓是“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既然“学科”这么重要,您能告诉我学科究竟意味着什么吗?
三、我理解学科是学校开设的课程。具体而言,学科可以说是对知识的分类,语文学科就是关于语文的知识,数学学科就是关于数学的知识……
学科是对知识的分类,这个观点我赞同,但学科就是学校的课程,这个观点我觉得值得商榷。
学科是一种学术术语,通常用来描述知识、专业或研究领域。在学科研究中,学科的定义通常涉及三个层面:知识领域、研究方法和社会文化环境。知识领域指引起人们关注的问题、概念、理论和实践;研究方法指学科中被使用的独特方法论、研究策略和技术;社会文化环境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和技术等方面对学科的影响。
课程是一种教育术语,可以理解为一个明确的教学计划,包括学习目标、教学方法和评估方式等方面的内容。课程的设计和实施应该基于学生的需求和实际情况,通过教育活动的有序安排和连续实施,致力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成果和发展整体素质。
学科是“死的”,指向已形成的知识;课程是“活的”,指向发展中的学生——这种表述虽然不严谨,但有助于我们理解学科和课程的区别。总的来说,课程包括学科但不限于学科。
理解了这一点,您会发现,所谓的挑战,其本质是如何处理人与知识的关系,或是说发展与知识的关系。
四、您对学科和课程的阐述我基本认同,同时也承认这是我以前没有关注到的。但是您能进一步解释一下这个观点吗:挑战的本质是如何处理人和知识关系?
学习的目的是什么,是人还是知识,是人的发展还是知识的获得?单独回答这个问题的时候,每个教师都会毫不犹豫的给出答案——人,学习的目的是人,是促进人的发展。可一旦进入到具体的实践中,很多人就会不由自主的否定了自己的答案,而且转向自己的对立面,对知识及知识的获得给予高度关注。是学科意识而不是课程思维左右着教师的教学行为,所以“跨学科学习”提出后,一方面让他们感到茫然,不知如何开展,另一方面让他们感到危机,学科地位仿佛受到动摇。茫然也好,危机也好,都来自对人和知识的关系的理解。如果坚信并践行学习的目的是促进人的发展,那么“跨学科学习”不仅是挑战更是机遇。
五、机遇?如何理解“跨学科学习”带来的机遇?
如果我们专注于学科,则意味着我们专注于知识;如果我们正确理解课程,至少不是把课程等同于学科,则意味着我们开始专注于人的发展。一旦我们转向思考人的发展,立即就会发现两个问题:第一,人的发展需要跨学科素养,第二,社会的发展需要跨学科人才。
跨学科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批判性思维和综合素养,学习各学科的知识时,更能关注到这些知识在现实中的应用,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也有助于增强学生对学科知识的兴趣,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已不止于单一学科领域的专业性知识和技能,更需要具备跨界知识和跨界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跨学科学习提升了个体的跨学科素养和创新力,有助于缓解社会发展对多领域知识人才的急需。
简而言之,“跨学科学习”带来的机遇是:学生的学更有价值,教师的教更有意义。至少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 更深入的理解:连接不同学科可以帮助学生在更广泛的背景下理解概念和原理,从而获得更深入的理解。
  2. 提高创造力:学生可以从一个领域中学到的知识与另一个领域中的知识相结合,发展新的思考方式和创新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批判性思维:跨学科学习有助于学生分析问题时以多角度、多层面进行考虑,从而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4. 解决现实世界问题:现实生活中的问题通常涉及多个学科和领域,跨学科学习能帮助学生应对这些多元化的挑战。
六、理想很美好,现实很骨感,我只能这么说。“跨学科学习”毕竟需要教师和学生做出很多改变,大家需要具体的方法,您能给一些建议吗?
现实当然“骨感”,也必须“骨感”,这正是现实的魅力所在。如果现实和理想一样丰满,现实也就不能称之为现实了。勇敢的面对而不是回避,积极地应对而不是逃避,无论在什么时候都是必由之路。事实上“跨学科学习”已经有了比较成熟的模式,我把概括为如下七个步骤,仅供参考:
  1. 确定目标:教师需要明确跨学科学习的目标和期望效果,如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批判性思维、团队协作能力等。
  2. 选择主题:挑选一个现实世界的问题,确保它涉及多个学科领域,如环境保护、社会问题解决等,并确保主题有趣且具有挑战性,以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
  3. 整合资源:收集和整理与主题相关的各学科知识、资料和资源。通过图书、网络资源、社会资源等方式获取各学科的信息,提供给学生一个全面了解问题背景和所需技能的平台。
  4. 设计课程:结合学生的需求和兴趣,设计一系列跨学科的课程和活动。教师可以选择现有的跨学科课程作为参考,或者自主开发新的跨学科项目。
  5. 分组合作:根据学生的兴趣和能力,将他们分配到不同的小组。每个小组需要在各个学科领域中分工合作,以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协作能力。
  6. 实施项目: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发挥主动性,自主探索和学习,通过讨论、研究和实践等方式解决问题。教师同时应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度和困惑,提供指导和支持。
  7. 反思评估:在项目完成后,教师和学生需要共同反思学习过程,总结经验和教训,对成果进行评估。教师应关注跨学科学习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检查预期效果是否达成,以便后续教学的调整和完善。
建立课程思维、关注真实问题、致力全面发展,做到这三点,“跨学科学习”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么难。
六、像“跨学科学习”这样的改革创新举措纷纷出台,让教师应接不暇,对此您有什么建议?
乱了别人不能乱了自己。这就是我的建议。像“跨学科学习”这样的新词很多,如大概念、大单元等等,确实给教师带来很多困惑,但我作为一名老教研,更建议大家从回归而不只是创新的视角看待。在以下几个方面,“跨学科学习”可以看作是教育领域回归到其根本价值和目标的一种方式:
  1. 解决实际问题:传统的学科教育侧重于教授各个学科领域的知识,而“跨学科学习”强调将学习过程与现实问题相连接,切实发挥教育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这一观点体现了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具备实际应用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人才。
  2. 关注现实生活:“跨学科学习”强调将教育内容从纯理论知识扩展到关注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问题,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参与世界。这一观点反映了教育需要让学生具备实际应用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3. 整合学科知识:在现代社会,知识正不断更新和发展,单一学科知识已经无法满足解决现实问题和应对未来挑战的需求。“跨学科学习”促进各学科知识的整合,使学生能够在探究各学科之间的联系,并以此为基础发现新的知识。
  4. 培养全面素质:跨学科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批判性思维和团队协作能力等全面素质。这些素质对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实现个人成长和为社会作出贡献具有重要意义。
“跨学科学习”作为“回归”的观念并不是倡导教学走老路,这并不妨碍它在教育实践中发挥创新作用。通过整合各学科知识和方法、关注现实生活和社会问题,“跨学科学习”有助于为教育领域带来创新和改革,以更好地满足当今社会发展的需求。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