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艨艟变小艇:传统阿拉伯帆船的曲线自救

 历史冷新泡 2023-06-14 发布于上海

曾几何时,阿拉伯式帆船以印度洋为核心,驰骋于东西方各繁荣水域。不仅承载着巨量财富、繁多文化与丰富知识,还象征着当时人类的最杰出船舶技艺。既能为托马斯-阿奎那送去穆斯林哲学大师,也可以给永乐大帝觐献神兽麒麟。
         
不过,随着欧洲大航海时代的降临,上述辉煌迅速沦为过眼云烟。不得不为夹缝求生而做出改变,由过去的艨艟巨舰演化为浅水小艇。
         
公元7-15世纪 印度洋堪称阿拉伯人的穆斯林内海
         
早在公元7世纪,信奉伊斯兰的阿拉伯人异军突起。他们仅用很短时间便在左右两翼开疆拓土,成功将西班牙到南洋群岛之间的大部分水域转化为“穆斯林内海”。同时也把各地区的原有技术融汇贯通,逐渐发展出大名鼎鼎的阿拉伯式帆船。虽然碍于地理间隔等客观因素,从未在具体工艺或规格形制上做到统一标准,却有着基于经验哲学而产生趋同演化迹象。故而很容易被外界划分成同类。
         
另一方面,海路的畅通无阻不断为贸易量飞升提供着必要便利。由此引发的商船军备竞赛,分别催生出波斯湾、阿拉伯半岛、东非和印度西海岸的多款大型船舶。她们的平均吨位多在200吨以上,还具备相应的逆风航行能力,非常适合将成批货品输送至遥远地域。特别是在欧洲步入黑暗岁月,远东缺乏海权经济意识的特殊阶段,几乎成为链接东西方世界的水上桥梁。乃至排水量在500吨以上的大家伙,堪称那个时代的艨艟巨舰。
         
由于地理阻隔 不同地区的阿拉伯帆船建造工艺并不完全类同
         
实际上,在巅峰期的中东水手看来,建造高质量载具的物料往往要从不同地方分头进口。比如来自印度的优秀木料,以及马尔代夫群岛的椰子壳纤维,都是远胜阿拉伯本土特产的顶级建材。因此,这类偏东方区域反而成为海员们最理想的造船基地,也直接关系到他们的物流实力。倘若有人将这条产业链切断,就能从根本上瘫痪穆斯林的海权霸主地位。但考虑到中世纪海图的顶端从未标记出好望角,地中海的半壁又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这类潜在危险似乎永远都不可能出现。
         
然而,属于传统阿拉伯式大帆船的时代,终究在16世纪遭釜底抽薪式脆断。当葡萄牙人成功绕过好望角,立即以势不可挡的速度扩张到印度洋各地。其中不乏科钦、卡里卡特等传统木材供应商,也包括霍尔木兹、巴林等波斯湾贸易重镇,乃至相对偏远的马尔代夫与非洲之角都被军事化堡垒所监视。虽然穆斯林可以通过购买通行证的方式继续贸易,但随之上升的成本势必降低商品竞争力。如此一来,阿拉伯商人的经流就惨遭切断,最后连制造新船的合格材料都难以为继。
远洋贸易的发展 催生出多款类似的大型阿拉伯帆船
         
于是,翻看当年留下的交战记录,便能发现阿拉伯大帆船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萎缩:
         
公元1508年5月,由苏亚雷斯率领的远征舰队穿过莫桑比克海峡。他们利用季风转向次大陆,同时也期望拦由麦加开往印度的穆斯林商船。不久,有1艘体型硕大的阿拉伯帆船出现在视野中,还因为更早抵达而在航道上处于领先位置。于是,另1艘葡萄牙大帆船单独前往追赶,并且花很长时间才勉强与之保持平行状态。岂知对方不仅没有逃跑企图,还丝毫不害怕遭到炮击。甚至会在开火还击之余,主动用抓钩固定住追猎者并展开跳板作战。
         
尽管苏亚雷斯的部下赢得了最后胜利,却在过程中遭到穆斯林船员的顽强阻击。原因就在于那艘阿拉伯帆船的体量更大,超过了平均排水量在400-600吨之间的欧洲海船。而且可单次运送500人横渡,能够为随行货品与商人配备充足守卫。特别是据守上层甲板和船尾塔楼的弓箭手,还一度用连续不断的射击逼退进攻者,掩护己方武士倒追过来。逼的葡萄牙人只能改用火炮破坏其主体结构,才勉强将登上战舰的阿拉伯人全部杀死。
         
15-16世纪 普通欧洲海船的体量并未超过阿拉伯同行
         
此后,双方僵持到夜幕降临都无法奈何对方。穆斯林水手主动砍断抓钩绳索,加速脱离了这场尴尬接触。可见至少在当时,大型化的阿拉伯海船在战力上丝毫不弱于普通欧洲战舰,还经常能靠体型获得少许优势。
         
公元1510年,大征服者阿尔布克尔克的舰队,也在索科特拉岛附近发现1艘来自北印度的阿拉伯帆船。对方不仅体量更大,而且配有许多用于自卫的大炮,能够连续同围攻自己的欧洲帆船对轰4小时以上。即便遭遇火药耗尽难题,还可以凭数量充足的守卫与进攻者激战很长时间。直至需要靠投资玻璃碎片,倒下整锅子烧到发烫的黄油,才不得不向葡萄牙人投降。但若对手只是1艘普通帆船,那么阿拉伯人完全有可能逼退威胁。
         
除非以少打多 大型阿拉伯帆船很少轻易被击败
         
公元1523年,类似的遭遇再度在东方水域浮现。其中,拦截者是由巴斯蒂亚率领的1艘大型桨帆船,而且为更早获取战利品而加速甩开其他友军。目标则是另1艘相向而行的大型阿拉伯帆船,正从缅甸南部赶往红海之滨的麦加。葡萄牙人反应迅速,立即用装配在船艏的重炮轰击对方水线位置。但也因此激起穆斯林水手们的愤怒之情,准备直接靠上来用人数优势夺取战舰控制权。前者自知不是对手,索性退到后侧展开尾行,并一直用火炮对准最脆弱的船舵予以胁迫。
         
次日凌晨,阿拉伯人决心殊死一搏,悄悄用绳索固定住在身后尾随的桨帆船。随即群体出动,举着盾牌、挥舞着利剑向半梦半醒的劫掠者们发动突袭。尽管葡萄牙人迅速斩断绳索,依旧被蜂拥而至的穆斯林打到节节败退。最后还遭奋起反抗的划桨奴夹击,全部被前一天的猎物给杀死。显然,这次成功反击的关键要素,在于远洋型阿拉伯式帆船拥有足够体量。否则在被发现时就会轻易沦陷,根本没机会等来稍后的雷霆一击。
         
面对普通欧洲桨帆船 阿拉伯大帆船还有不少优势
         
可惜,由于印度洋周边的多个区域遭长期封锁,留给阿拉伯海员的周旋空间也越来越少。特别是在舰队级别的群战中,那些质量、体量和火力都每况愈下的传统帆船也必然出现式微。例如到1525年时,有7艘来自坎贝湾的抱团商船被一网打尽。虽然有进行激烈抵抗,但要么是被压倒性的火力直接摧毁,要么是在跳板作战中遭火药桶严重损坏。余下几艘只得乖乖就犯,预示了这些往日艨艟霸主的穷途末路。
         
根据当时的航海日志记载,葡萄牙人同大型阿拉伯帆船的最后交手记录,应该发生在1533年的西北印度水域。这次,穆斯林水手们甚至不愿意再进行任何无意义对抗,直接向打照面的劫掠者束手就擒。作为其母港的第乌岛,也在两年后成为新一座葡萄牙堡垒的所在地。至此,曾是穆斯林海权象征的大船彻底销声匿迹。
         
欧洲殖民者的网络化封锁
才是大型阿拉伯帆船销声匿迹的主要原因
         
当然,大型海船的无奈退场,并不意味着阿拉伯水手愿意放弃扬帆印度洋的机会。相反,他们尝试用更多小艇突破层层阻隔,在很大程度上分散了遭劫掠风险。同时还不再依赖大型港口为依托,转而躲藏进各类条件较差的锚地求生。副作用则是大型商团的小规模盗匪化,以至于在19世纪引来英国人对亚丁湾的看管性占领。但这就是身处残酷环境下的生存之道,亦如各类动植物在自然界里的适应性进化。
         
时至今日,依然有大量新造的阿拉伯帆船,持续承载着非洲、近东和印度之间的海上贸易。其苟活能力远超1965年走人的大英帝国,以及咬牙坚持到1975年才撒手不管的葡萄牙。至少在肉眼可见的未来,她们的低调传奇还将绵延不绝的连续上演......
         
(全文完)

纳基鲁岛之战:阿拉伯海盗的反西方霸权主义胜利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