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阴阳的相互转化

 风声之家 2023-06-14 发布于江苏

阴阳的相互转化是指对立的阴阳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分别向对方转化。即阴可以转化为阳,阳也可以转化为阴。

阴阳的相互转化,是自然界普遍存在的一种变化过程。自然界中一年四季,寒凉、温热的变化,以及一天中的"昼夜"的变化,就是一个阴阳转化的过程。

春夏为阳,秋冬为阴,由春夏而至秋冬,是由阳转化为阴的过程,由秋冬而至春夏,则是由阴转化为阳的过程。同样道理,白昼为阳,黑夜为阴,昼夜的变化,也是阴阳的转化。

人体的正常生命过程和疾病过程,同样是一个遵循阴阳转化的过程。如生命过程中,需要有精(阴)和气(阳),阴精是生命的物质基础,而阳气是功能活动(这里的阴精和阳气都是相对而言)。

阴精和阳气既有互根互用的关系,又有一个相互转化的关系。饮食入胃,在阳气(脾气)的作用下,方能转化为阴精,而阳气又是由阴精所化生,并从阴精化生中得到不断地补充。所以《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气归精","精化为气"。

疾病过程中,阳证可以转化为阴证,热证可以转化为寒证;实证可以转化为虚证;表证可以转化为里证等等。反之亦然。如:外感寒邪,初时表现为发热、恶寒、无汗、脉浮紧等,属表寒证,由于未能及时治疗,则寒邪进一步由表入里化热,出现但热不寒,口渴苔黄,脉数等证候,则为里热证。

又如:中医常说"久病必虚",初病时,由于正气尚较充盛,因而病属实证,病久则正气渐耗,病即由实转虚。

上述由寒转热,由实转虚的例子,证明了疾病过程中的阴阳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内经》已经明确认识并充分肯定了阴阳的相互转化问题。《灵枢·论疾诊尺》说:"四时之变,寒暑之盛。重阴必阳,重阳必阴,故阴主寒,阳主热。故寒甚则热,热甚则寒。故曰:寒生热、热生寒,此阴阳之变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寒极生热、热极生寒",以及《素问·生气通天论》中所说:"冬伤于寒,春必温病"等,都说明了一个阴阳的相互转化问题。

《内经》对阴阳转化的论述中,强调了一个"物极必反"的观点,上述引文中的"重"、"甚"、"极",意义是一个,即"极",是说事物发展到极点时,就会向其相反方面转化。但是,这种相互转化是在一定条件下的转化,没有一定的条件,则不能转化。

而"极"是转化的原因,它不是条件。就疾病过程来说,阴阳转化的条件应当是人体正气盛衰、禀赋的偏阴偏阳、治疗得是否及时和恰当等。如邪气初中人体,表现为实证,在人体正气充盛、并治疗及时而得当的情况下,可以始终停留于实证阶段并逐渐向愈,如果正气不足,又治疗不当,则实证即可转化为虚证。

又如,同样为水饮(阴)之邪中人,但由于个体素日禀赋不同,可出现不同的证候,素日禀赋偏阳的人,水饮之邪可从阳化热而为热证,素日禀赋偏阴的人,水饮即从阴化寒而为寒证。

所以,根据这一原则,临床上的任何治疗手段,其实质都在于改变或促进阴阳的相互转化方向,使之向有利于人体健康和解除疾病痛苦方面转化。

阴阳学说强调了"物极必反",即《内经》中所阐述的"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寒极生热、热极生寒"的观点,在一定情况下,是正确的。但是,"变"的产生,不一定都是在"阴极"、"阳极"时发生,如上述的情况,并没有"阴极"、"阳极",但由于外部条件(正气、禀赋、治疗等)发生变化,阴阳亦同样会出现转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