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读《儒林外史》四十一:马二善葬耆,匡童孝思亲(下)

 蔡毛1893 2023-06-14 发布于广东

作为一个心宽的人,马二爷料理完老骗子的后事,并没有因被骗对陌生人再有提防,依旧是对人充满信任,很快又再一次投入对他眼中的弱势群体的帮助之中。

送完殡回来之后,马二爷继续到城隍山吃茶。城隍山似乎是马二爷的宝地,每次必来。在茶馆里,马二爷遇到一个少年,支了个摊在拆字。所谓拆字,就是算命,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推测吉凶的方式。与平常我们看到的不一样,一般算命的不是个老和尚就是个一把年纪的道士,这回却是个年纪轻轻的小伙子,“虽则瘦小,却还有些精神;却又古怪,面前摆着字盘笔砚”。马二爷觉得有点意思,准备会一会这个小伙子。

小伙子手捧一本书,正是他新选编的《三科程墨持运》。马二爷心想遇到小迷弟了,在小伙子身边坐下。小伙子以为来生意了,问道:“是要拆字的?”马二爷道:“我走倒了,借此坐坐。”小伙子挺有礼貌,非但没有对面前这个不速之客表现出不耐烦,反而起身给他倒了一杯茶,陪着坐下。

接着两人开始了一番交谈。原来小伙子名叫匡迥,号超人,温州府乐清县人,二十二岁,单身,小时候读过几年书,因家境贫寒退学后跟着一个卖柴的到城里记账,后来老板亏本关了店铺,他也就流落至此,没钱回家。如今听说老父卧病在床,不知死活,身在千里之外无法会见老父亲最后一面。说到这里,眼泪如豆子大掉了下来。马二爷听了小伙子的遭遇,大为同情,却又不忘卖弄一下自己:“你方才看的文章,封面上马纯上就是我了。”匡超人一听,原来偶像就在眼前,慌忙作揖,磕下头去。马二爷赶紧回礼,把匡超人请至自己的住处详谈。

到了住处,马二爷继续问匡超人,是不是还想继续读书,考取功名?这一听,匡超人又哭了,说自己现在只想搞路费回去伺候父亲养病,读书什么的是想都不敢想了。马二爷什么也不说,先安排他吃了晚饭,饭后,给小伙子布置了一道作业。他笑着对小伙子说:“我如今大胆出个题目,你做一篇,我看看你笔下可望得进学。这个使得么?”马二爷的做法意味很深长,特别是他那一笑,简直就是一个慈祥的老师,笑中带着期盼。他一生为科举服务,自己的时运和能力却双双有所不逮。可想而知,当他在人群中遇到一个阅读自己选编书籍的年轻人时是何其激动,那种将自己的理论付诸实践的愿望是多么地强烈。

葬神仙马秀才送丧 思父母匡童生尽孝

匡超人果然没让马二爷失望,第二天早早地就把文章写好送了过来,马二爷当然欢喜了:“又勤学,又敏捷,可敬可敬!”把那文章看了一遍,道:“文章才气是有,只是理法欠些。”接着将文章按在桌上,拿着笔,圈圈点点,从头到尾向匡超人讲了许多虚实反正、吞吐含蓄之法。能受到偶像的亲自指导,匡超人很感激,但是自己当务之急是回家照顾老父亲,所以致谢了一下马二爷之后就准备回家。马二爷是个读书人,也知道百事孝当先,决定资助眼前这个年轻人。匡超人也很实在,只向马二爷借一两银子。但是马二爷考虑周到,要解决匡超人的后顾之忧,才能让他能够全身心学习读书。于是给了他十两银子,鞋子和衣服,把匡超人父亲的赡养和医疗问题都解决了。这把匡超人感动得再一次落泪,心想世界上怎么还有这样得好人,我不想当你的粉丝了,我要当你兄弟。
马二爷一听可高兴了,两人一拍即合,结为异姓兄弟。结拜兄弟这件事上,多少又能看出马二爷的侠义之气。他喜欢结拜,在嘉兴与蘧公孙拜义,在杭州又和匡超人结为异姓兄弟,在传统的观念下。结拜是一种同生死共患难的体现,其底层就是“义”。结拜之后,马二爷觉得更要对匡超人未来的人生负责,掏心窝子地向他说了一段肺腑之言:“贤弟,你听我说。你如今回去,奉事父母,总以文章举业为主。人生世上,除了这事,就没有第二件可以出头。不要说算命、拆字是下等,就是教馆、作幕,都不是个了局。只是有本事进了学,中了举人、进士,即刻就荣宗耀祖。这就是《孝经》上所说的'显亲扬名’,才是大孝,自身也不得受苦。古语道得好:'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颜如玉。’而今甚么是书?就是我们的文章选本了。贤弟,你回去奉养父母,总以做举业为主。就是生意不好,奉养不周,也不必介意,总以做文章为主。那害病的父亲,睡在床上,没有东西吃,果然听见你念文章的声气,他心花开了,分明难过也好过,分明那里疼也不疼了。这便是曾子的'养志’。假如时运不好,终身不得中举,一个禀生是铮的来的,到后来,做任教官,也替父母请一道封诰,我是百无一能,年纪又大了,贤弟你少年英敏,可细听愚兄之言,图个日后宦途相见。
马二爷的这段肺腑之言是相当有水平的,诚挚且很有建设性。在他们那个时代,底层普通百姓跨越阶级的唯一办法非科举莫属。前有老头子周进、范进因为科举考试成为人人崇拜的大人物,眼前的匡超人年轻、有孝心,充满无限可能,对于他来说投身科举从而逆天改命是很合情合理的。尤其是马二爷告诉匡超人,孝敬父母的关键就是让父母看到他的上进,报答父母最好的方式就是“显亲扬名”。中国人常说的光宗耀祖,说的不就是如此吗?就算不能真正科举夺魁,躺在病床的父母要是每天听到儿子的朗朗读书声,身上的伤痛也能少了几分。马二爷也正是抓住了匡超人“孝顺”的这一点,让他重新认识了读书。
马二爷推心置腹地将自己对科举考试的理解送给了匡超人,两人惜惜而别,马二爷的故事也暂告一段落。马二爷在《儒林外史》中是一个有别于其他人物的存在,与其他道貌岸然的读书人不同,他讲义气,重感情,拥有一片赤诚之心。作者在批判社会的同时,也在告诉我们,这个世界还有希望。
接下来匡超人的故事会有什么亮点吗?下一篇我们接着聊。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