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哲学底本

 直尾昂述 2023-06-14 发布于广东

中国哲学的“底本”

哲学“底本”:

描述一个

民族或

文化的

哲学史

如果

将一个

民族的,哲学传统

看作是,一株大树

“底本”,就是这根

大木的,本根部分

实际上,哲学史

本就是层层积累

而成的

“底本”即可以视为

这一构筑物的底基

因而从一定程度上

决定了那种哲学传统的

发展形态,及未来走势

近十年来,一股造论热潮

出现在了,中国哲学界

这一些新论,有相当一部分围绕

“生生”这一,中国本土观念展开

“生生”的课题和表述

之所以成为近年来

中国哲学界的一个

热门话题

主要在于它

既能够体现,与“存在”问题的联系

从而在沟通西方哲学方面发挥作用

又能表现出中国哲学的特质

从而可能凸显中西哲学之间

的差异

中国哲学家

在创制理论

的过程当中

最初虽然不可避免地

使用“存在”或“本体论”

等西方哲学的核心术语

这看似

站在了

西方哲学的

“底本”之上

但实际上

几乎所有

的哲学家

也都将其

使用的术语

与西方哲学

的对应概念

进行了切割

并且追溯到某种

中国哲学的源头

可见

这些现代

中国哲学

也都包含了

对中国哲学

“底本”的

某种把握

不过

直到当代的

“生生”哲学

中国哲学

的“底本”

才以一种

更自觉的方式

被提炼了出来

在当代学者从中国的

传统思想和语汇当中

拈出“生生”二字之时

即意味着他们对这个时代的

根本问题已经有了深刻感触

并由此试图反溯到

传统哲学的“古层”

延伸和

拓展出

当代

中国哲学

的新领地

如果承认“底本”是哲学家

在把握时代的问题基础上

对哲学传统有一番新领会

进而抓住的

某个事关传统之

神髓的核心观念

那么与“生生”

观念相应的

时代问题

主要

即是一个

古今问题

这一

无论西方哲学

还是中国哲学

也都需共同

面对的问题

人类社会的

现代性困境

现代性问题在西方由来已久

随着中国势不可转地走向现代化

此个问题也已成为一个中国问题

当西方社会进入了

荷尔德林所言说的

“上帝隐退”的时代

中国亦同样地面对

“天理不再”的世况

“生生”哲学的提出者

对此尤为关注

在他们看来:

现代性问题

虽然来自于西方

却是无法以一种

纯粹西方的方式

得以化解

因此

他们对来自西方的

“存在”及“本体论”

等的观念十分警觉

并自觉地

以“生生”

这一中国传统

的术语和观念

为中心建构哲学

或以之统摄中国哲学

或以之兼摄西方哲学

总之也都是为了

应对现代性问题

然而,若从中国

哲学家的立场看

古今问题

虽然重要

最能够体现

其身份标识

的问题意识

却是中西问题

因此,如果

我们要确定

这个时代的

中国哲学的

“底本”

仅仅关注

“生生”观念

还是不够的

所谓中西问题

即当中西文化

开始接触以后

两种

异质文化的沟通

何以可能的问题

一般而言

文化沟通的

工作有着

两个步骤

第一是各自打通

第二是比较汇通

其中

第一步至关重要

对于中西文化的

沟通而言

即是找到

中西方哲学

各自的

统摄性观念

当严复以

思想家的

眼光考虑

logic(逻辑学)

一词的翻译之时

就遇到了

这种情况

在严复看来:

logic

并不是一个

普通的西方词汇

其表征的也不是

一门普通的

西方学问

Logic

“为逻各斯

一根之转”

“为

一切法之法、

一切学之学”

这门学问

在西方的

学问体系

当中

承担着一种

底基的作用

原因在于其背后是

统摄着西方思想的

逻各斯(logos)观念

Logic固然可以

音译而为“逻辑”

却使人不明所以

为此就有必要

进行某种“格义”

在中国思想中

寻找某个堪比

逻各斯的观念

此观念必须

一方面统摄中国思想的各个方面

一方面与逻辑学的内容要有相通

严复最终找到了“名”的观念

提出了“盖中文惟'名’字所涵

其奥衍深博

与逻各斯

字差相若

由此可见

“名”的观念可以视为

从中西问题立场

所发现的一种

中国哲学

的“底本”

此结论还可以证之于俞宣孟

通过分析西方哲学而提出的

“底本”三原则之第一条

也是最重要的一条:

“语言的特征”

我们知道

无论

“存在”

“本体论”

“形而上学”

还是“逻各斯”

都与西方语言的

系动词“to be”

直接相关

汉语

并没有那么多词性的区分

可以说所有的词都是“名”

一种“名”是何种词性

并不主要由词来决定

而是根据不同的语境

来判断

汉语若也有

一种语法学

这种语法学

实际上即是

一种词法学

而这种词法学

就是“正名”学

总之,从哲学的“底本”

对于语言的特质的依赖可见

谈西方哲学的“底本”离不开“存在”

论中国哲学的“底本”则离不开“名”

进而言之

从与“底本”

密切关联的

语言问题来看

西方语言表现为

语音和文字的

二元对立

这种对立

表现而为

精神与物质、

理性与感性、

本质与现象

等的分割

且前者往往

主宰着后者

汉语世界,则突出了

汉字本身的内在逻辑

汉字这一

表意符号

的体系中

符号

与其所指的关系

并非任意约定的

而是在

相互成全和依存中

确立了彼此的价值

最终表现而为

“名”“实”相须

汉字背后的这一套

“可名之名”的原理

一般称之为“形名学”

“形名学”是

中国古人理解世界

的一套基本认识论

“形名”

认识论的

基本原理

可以概括而为:

“有形必有名

有名必有形”

的“形名相耦”原则

总之

中西方语言哲学

“相耦”与“对立”

的不同特征

决定了对于建基于其上

的哲学“底本”问题而言

西方由于

“逻各斯中心主义”

表现而为一组观念

中国则在一种

非“逻各斯中心主义”

的模式中呈现为

两组观念

这两组观念各围绕

一个核心问题展开

从“形”方面来讲即:

“形”何以成

“形”的问题

从“名”方面来讲即:

“名”何以成

“名”的问题

其中,“形”与

“实”“器”“气”“事”“行”

最终与“物”相关

“物”之为“物”的

根本乃在于“生”

于是自然产生了

“生”何以

“生”的问题

由此可见:

中国

哲学的“底本”包含了

“生生”和“名名”两面

二者互不能分

当代中国哲学的发展

离不开对中国哲学

“底本”问题的关注

从“底本”

入手可以视为

研究中国哲学

的一道法门

从“底本”入手

而做中国哲学

一方面

固然可将“底本”看作

进入中国哲学的门径

另一方面

则要注意

此一门径

的限度

就前一方面而言:

当我们

在中西哲学比较的背景下

认取出中国哲学的“底本”

为“生生”与“名名”两组观念

且二者相互依存以后

就可从这两方面及其关系着手

梳理近代中国哲学的发展线索

进而

把脉当代

中国哲学的

未来走向

大体而言:

“生生”涉及“实”的方面

即是一个“本体论”问题

“名名”涉及

“名”的方面

是一个“认识论”

(知识论)问题

传统中国

哲学当中:

因“生生”

与“名名”

不相分割

“生生”即是“名名”的“生生”

“名名”也是“生生”的“名名”

故“本体论”

与“认识论”

纠葛在一起

西方哲学

传入以后

因为有了

相对

更加重视

“认识论”

的西方哲学

作为参照系

中国哲学也便产生了

“本体论”和“认识论”

相区分的意识

并且将如何安置“认识论”

作为一个核心问题来处理

然而无论如何

在真正对中国哲学的基本特质

有着恰当理解的哲学家们看来

“本体论”与

“认识论”是

无法切割的

就后一方面而言:

“底本”虽有利于

人们理解并发扬

中国哲学的传统

但也不宜

将其作用

看得太绝对

“底本”

可以从一定程度

决定思想的发展

但“底本”

并非思想

“底本”

既涉及历史传统

又关乎语言习惯

这两者

都意味着

某种限制

而思想

本身是

自由的

那么应如何看待

那些似乎脱离了

“底本”管辖范围

的思想

若站在与“底本”

相符的立场来看

与“底本”脱轨

即意味着

“没有意义可言”

但这些脱离了

“底本”的思想

并非没有价值

从中西哲学

“底本”比较

的角度来看

一方面

“专决于名”的“名家”一系

虽不符合中国哲学的“底本”

却与西方哲学强调

“理念”“概念”至上的

“底本”观念有契合处

另一方面

中国哲学

“底本”

强调理论

联系实际

这个固然有其

可以称道之处

但是

“一切都要马上有用

即没有远见的表现”

就此而言:

那些逸出了

“底本”范围

的思想

不仅可以使得

我们站在某种

更高视角考虑

中西哲学之间

的沟通问题

而且

有利于我们重新反思

那些中国传统哲学中

所谓主流学派的问题

那么,我们是否可以在

中西哲学比较的基础上

设想出一种

超越中西的

哲学“底本”

这种“底本”

既容纳了“名”的独立发展

又包含了浓浓“生”意?

这显然是可以期待的

由此可见,“底本”观念的限度

从另一方面也构成其独特价值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