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段海辰教授治疗眩晕经验

 新宇医馆 2023-06-15 发布于吉林

 段海臣教授从医48载,治学严谨,宗古而不泥古,辨证认真,论治灵活,善于变通,使用“经方”或取其方义多个“时方”治疗内科疑难杂病。擅治疑难杂证,尤其对眩晕、头痛、三叉神经痛、面神经麻痹、多发性抽动症、顽固性失眠等治疗效果显著。现将段老师治疗眩晕的临床经验介绍如下:

段老师认为眩晕的病因多与情志不遂、饮食不节、病久体虚及年高肾亏、跌仆损伤等有关。病性不外乎虚、实两类。虚者为髓海不足或气血亏虚,清窍失养;实证多为风、火、痰、瘀上扰清空。其病变往往涉及肝、脾、肾等脏。眩晕的治疗以泻实补虚,平衡阴阳为基本原则。实证采用祛湿化痰、平肝熄风、清热潜阳。虚证当滋肝养肾、填精补髓、补益气血。但病变过程中,各证型可以相互转化或互相兼加,故临证时要予以注意。在临床辨证时,要紧抓痰、风、虚三个病理特点,分清标本虚实。采用几个“经方”合用或多个取义“时方”并用,往往取得良好疗效。
1.“无痰则不作眩”,从痰论治《丹溪心法.头眩》曰:“无痰则不作眩,痰因火动”,认为眩晕多为气虚而痰挟火上攻所致。但并非一概从“痰”论治,故又指出:“眩者……盖虚极乘寒得之,亦不可一途而取轨也,又风则有汗,寒则挚痛,暑则热闷,湿则重滞,此四气乘虚而眩也”。段老师认为因“痰”导致的眩晕,多由过食肥甘厚味,或嗜酒过度,损伤脾胃,脾失健运,聚湿生痰,痰浊中阻,上蒙清窍,致使清阳不升所为。其临床表现为眩晕,头昏头重,视物旋转,如坐舟车,甚至不能站立,恶心呕吐,胸闷,纳少,舌苔白厚,脉弦滑。用自拟方“化饮熄风汤”治之,由温胆汤、半夏白术天麻汤及泽泻汤加减化裁而成
(方一),共奏祛湿化痰,健脾和胃之效。如除上述见证外,患者以舌体胖大,舌苔白腻,脉弦滑为主要临床特征的,用自拟方“升清降浊汤”,其由苓桂术甘汤、清震汤、泽泻汤加减化裁而成(方二)。
方一:陈皮12g,姜半夏10g,茯苓15g,枳壳12g,竹茹12g,菊花15g,炒白术12g,天麻15g,泽泻30g,丹参15g,葛根30g,磁石30g,猪苓15g,仙鹤草30g,川牛膝15g,生甘草6g。
方二:茯苓15g,桂枝12g,炒白术15g,葛根30g,荷叶15g,泽泻30g,升麻15g,天麻15g,枳壳15g,竹茹15g,姜半夏12g,川芎15g,佩兰12g,苍术15g,甘草6g。
正如《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曰:“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泽泻汤主之。”痰饮为阴邪,得阳则行,遇温则化,故借助“温药”振奋阳气,开发腠理,通调水道。痰饮病以本虚标实为病理特征,在治虚的同时,应采取行、消、开、导等法以祛邪,即《金匮要略方论本义》:“言和之,则不专事温补,即有行消之品”之意。方用姜半夏、陈皮健脾燥湿化痰,为“消法”;炒白术、茯苓、健脾制水,以绝痰饮之源,桂枝温阳化气,布化津液,为“开法”;泽泻、猪苓、苍术利水渗湿,导浊阴下行,为“导法”;枳壳行气开胸除闷,为“行法”;天麻、菊花清肝熄风;磁石平肝潜阳;竹茹、佩兰化痰止呕;川牛膝、丹参、川芎活血化瘀;葛根、升麻、荷叶升举清阳,止眩;仙鹤草补虚固脱(有提高耳血管灌流,改善眩晕作用);甘草调和诸药。
2.“诸风掉眩,皆属于肝”,从肝论治《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素问.至真要大论》曰:“厥阴之胜,耳鸣头眩,愦愦欲吐”。肝为风木之脏,内寄相火,体阴用阳,其性刚,主升主动,且肝脉连目系,与督脉会于巅顶,由忧郁或恼怒太过,肝失调达,郁结化火,阴伤风动,上扰头目而发病。临床表现为眩晕且头胀痛,耳鸣,口苦,急躁易怒,失眠多梦,劳累或恼怒时加重,甚至晕倒在地,面红目赤,舌红苔黄,脉弦数。此证属肝风内动,上扰清窍所致。故以平肝潜阳、清热熄风为治法,
选用天麻钩藤饮加减化裁治之。
天麻15g,钩藤15g,菊花15g,夏枯草30g,僵蚕15g,石决明30g,生牡蛎30g,丹皮15g,生地15g,炒栀子10g,川牛膝15g,黄芩12g,桑叶15g,生甘草6g。方用天麻、钩藤、石决明、僵蚕、生牡蛎平肝潜阳熄风;夏枯草、黄芩、炒栀子、菊花、桑叶清泄肝火;丹皮、生地凉血滋阴;川牛膝补益肝肾,引血下行;甘草调和诸药。
3.“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从虚论治3.1肾精不足,脑髓失养。《灵枢.海论》曰:“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肾藏精,主骨生髓通于脑,脑为髓海。因年老肾亏,或房劳过度、体弱多病导致肾精不足,髓海空虚,脑失其养而发眩晕。临床表现为眩晕日久,呈阵发性发作,腰膝酸软,多梦健忘,或耳鸣,遗精滑泄,或颧红咽干,五心烦热,舌红苔少,脉细数。
方选杞菊地黄丸滋肾养肝,填精补髓治疗之。
熟地黄15g,山萸肉15g,生山药15g,丹皮12g,茯苓15g,泽泻30g,枸杞子15g,白术12g,菊花15g,天麻15g,白蒺藜15g,生龙骨30g,生牡蛎30g,仙鹤草30g,荷叶15g,生甘草6g。方中熟地黄、山萸肉、生山药滋补肾阴;泽泻渗湿泄浊;丹皮清泄虚热;天麻、菊花、白蒺藜、生龙骨、生牡蛎平肝熄风潜阳;茯苓、白术健脾祛湿;荷叶升举清阳;甘草调和诸药。
3.2气血亏虚,清阳不展。《内经》指出“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久病体虚,后天脾胃损伤,气血生化不足,或因各种出血致气血亏虚,脑失所养而发眩晕。临床表现为眩晕,劳累后诱发或加重,面色萎黄,乏力懒言,心悸心慌,舌淡苔白,脉细无力。
方用归脾汤、生脉饮、桂枝汤合玉屏风散加减治疗。
生黄芪30g,白术12g,太子参15g,麦冬15g,五味子12g,桂枝10g,生白芍15g,防风10g,丹参15g,炙远志12g,炙百合15g,黄精15g,龙眼肉15g,生牡蛎30g,炙甘草6g,仙鹤草30g,生姜3片。方中太子参、生黄芪益气;麦冬、五味子、生白芍、龙眼肉养血;炙远志、炙百合、丹参养心安神;白术、炙甘草、生姜调和补中,以资气血之源;防风有生清燥湿之性,以升清展阳;桂枝温阳化气,布化津液;生牡蛎熄风止眩;黄精、仙鹤草有益气固脱的作用。案例:黄某,男,58岁,退休干部。
2014年4月10日初诊。主诉:间断头晕2年,加重半年。两年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头晕,持续5-10分钟后缓解,无耳鸣及听力减退,症状时发时止,多次于西医院就诊,无明显疗效。近半年来,头晕逐渐加重。症见眩晕,头昏头重,严重时视物旋转,如坐舟车,甚至不能站立,恶心呕吐,胸闷,纳可,形体肥胖,平素多食肥甘厚腻,常饮酒,舌苔白厚,脉弦滑。既往有高血压病史10余年,否认其他病史。辅助检查:颅脑CT示双侧基底节区腔隙性脑梗塞;彩超示双侧颈动脉粥样硬化样改变。西医诊断:后循环缺血。
中医诊断:眩晕,证属痰湿中阻。病机概要:痰湿中阻,上蒙清窍,清阳不升。治以化痰祛湿,健脾和胃。
方用化饮熄风汤:陈皮12g,姜半夏10g,茯苓15g,枳壳12g,竹茹12g,菊花15g,炒白术12g,天麻15g,泽泻15g,丹参15g,葛根15g,升麻10g,磁石20g,仙鹤草30g,川牛膝15g,生甘草6g。7付,水煎服,早晚各一次温服。二诊:1周后复诊,患者头晕症状明显减轻。原方续服20余剂,诸症悉除,一如常人。
按语:患者平素过食肥甘厚味,嗜酒过度,损伤脾胃,脾失健运,聚湿生痰,痰浊中阻,上蒙清窍,致使清阳不升。方中半夏、陈皮、竹茹温凉兼备,共奏化痰之功;枳壳辛苦温,行气开胸除闷;炒白术、茯苓健脾制水,以杜生痰之源;泽泻通条水道,使清阳得升;天麻、菊花清肝熄风;磁石平肝潜阳;川牛膝、丹参活血化瘀;葛根、升麻升举清阳,止眩;仙鹤草改善循环,善治眩晕;甘草调和诸药。

温馨提示:文中所涉及到药方、验方等仅供专业中医人士参考学习,不能作为处方,请勿盲目试药,本平台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

版权声明:此文出于学习分享、传播更多资讯之目的,无商业用途。若涉及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问题,敬请原作者联系我们,立即处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