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程对山 | 五凉文化具有强大内生动力,五百年间延绵一脉

 阳关残雪 2023-06-15 发布于甘肃

此文原载《武威日报》,其最大特征为言简意赅,即以简短的篇幅精当的阐述颇具难度的学术问题。譬如何为五凉?五凉何为?五凉文化形成之历史渊薮及地域属性,以期擦亮“五百年间延绵一脉”的古国凉州的文化名片。全文2519字,阅读约需6分钟时间。

大凡优秀地域文化,一般具备两大特征。一是文化覆蔽范围具有相对固定且比较广阔的地域空间。二是在漫长的历史积淀过程中涵蓄形成别具特色的文化品格,对后世历史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和作用。和著名的齐鲁、三秦、三晋和八闽等文化一样,“史不绝书”的五凉文化也具备以上两大特征。

武威古称凉州,今凉州区历为古代州郡县治所驻地,古称姑臧。五凉文化就是东晋十六国时期,河西地区先后出现五个以“凉”为国号的政权,由之而开启创建的地域文化系统。

Image

凉州得名很早,西汉元朔三年(前126年),张骞出使西域返回中原,汉武帝也于是年改雍州为凉州,“以其金行,地处西方,土地寒凉”,凉州因之得名。

五年后,即元狩二年(前121年)汉武帝又实施了一项彪炳千古的举措,遣骠骑将军霍去病击败匈奴。而后汉廷在原匈奴领地置武威、张掖、酒泉和敦煌四郡,史称“河西四郡”。自此,张骞出使西域而开辟的“丝绸之路”得以全线贯通。于是,汉武帝在元封五年(前106年)分九州为十三州,皆置刺史部。凉州刺史部所辖范围极广,包括陇西、天水、张掖、武威、金城等10郡,州治姑臧。辖境约为今甘肃全境、宁夏西部地区、青海湟水流域、陕西省西北部和内蒙古额济纳旗等部分地区,甚至包括新疆部分地区。

Image

凉州甫一出现即为宏大地理概念,是十三州辖境最大之州。

直至东汉末年撒销凉州,将其郡县并入雍州。三国魏文帝黄初元年(220年),曹丕复置凉州,凉州正式成为地方政权建制,州治姑臧。其时凉州辖境为9郡2校尉,史载“西包葱岭,北暨居延,南逾河湟,东至秦陇”。在很长历史阶段里,凉州基本保持了相对固定的疆域轮廓,五凉文化就在这一相对固定且比较广阔的地域空间里酝酿、诞生、发展并逐步形成独特的文化体系。

西晋元康元年(291年),中原帝国相继发生“八王之乱”,皇室政治影响及统辖势力日渐消弱。北方民族相与争战,建立割据王国,中国历史进入“东晋十六国”时期。

从那时起,除凉州、武威外,另一个古老的地名“姑臧”开始频频出现在古代典籍中,在岁月的尘埃里兀自闪着沉默的亮光。

Image

从东汉末年开始,河西大地上发生的许多重大战事皆以争夺中心城市姑臧而展开。

其实,姑臧起先为匈奴所筑城邑之名,匈奴人将城称为姑臧城,将城西莲花山称为姑臧山。“姑臧”二字显系匈奴语,语意为何,今无可考。汉置武威郡后,将姑臧城所在之地设为姑臧县,地域范围即今凉州区所辖全境。此后,直至元朝建国,在历代史籍中“姑臧”历为武威郡、武兴郡、古雍州、古凉州治所驻地,曾经作为前凉、后凉、北凉、南凉、大凉的首都,是“五凉古都”“河西名郡”,是曾经的中国第三大城市,华夏两大中心之一。一度成为西北地区军政中心、文化中心和经济中心,是中国王都的鼻祖。

永宁初年(301年),张轨出任凉州刺史,治理凉州并完成地方割据政权的奠基工作。而后,张轨之子张寔、氐人吕光、鲜卑秃发乌孤和匈奴沮渠蒙逊皆以姑臧为都先后创建“前凉”“后凉”“南凉”和“北凉”,李暠也以酒泉为都建立了“西凉”,以上割据政权被史家称为“五凉”。其中前凉统治者历9主共76年,后凉历4主共18年,南凉历3主共18年,北凉历3主共43年,西凉历3主共22年。至北魏攻灭北凉,五凉诸国统辖河西地区近一个半世纪。

Image

由此可见,姑臧是五凉王国争夺征战的中心都城,武威是五凉文化的发祥地,河西走廊是五凉文化酝酿、衍生、形成并发展的重要区域,五凉文化是中国历史“上承汉魏、下启隋唐”的北中国大地上的先进文化。

东晋十六国是史上最为黑暗的动荡离乱时代,中原地区兵连祸结,民不聊生,文化典籍屡遭浩劫,官学乡塾毁于兵燹,文教事业陷入衰落。偏隅河西的五凉诸国却呈现出令人瞩目的学术振兴、文教昌明局面。国学大师陈寅恪先生认为,“盖张轨领凉州之后,河西秩序安定,经济丰饶,既为中州人士避难之地,复是流民移徙之区”“中原魏晋以降之文化转移保存于凉州一隅”。正是中原和河西两地学人抱书负笈,汇聚于此,加之丝绸之路上取经觅法的高僧驻锡凉州,译经授徒,造成五凉时期文教昌明、佛教兴盛景象。

Image

五凉文化是凉土诸国在政权更迭与历史嬗变中形成的涵盖河西地区政治、经济、社会各个层面的精神产品,是以姑臧为核心都邑的地域文化系统。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即经史学术系统、佛教文化系统和典章制度系统。

五凉时期的学人在经学、文学、史学、哲学、天文、地理、艺术等方面发表见解,著书立说,很多成果被载入《晋书》《魏书》《北史》等“官修国史”中,形成了“史不绝书”的经史学术系统。五凉时期从前凉张天锡主持翻译佛经开始,形成了佛教史上“凉土译经”体系,而至北凉开凿石窟形成了影响中原石窟风格的“凉州模式”,汇聚成颇具特色的佛教文化系统。

北魏太延五年(439年),太武帝拓跋焘发兵攻灭北凉。这场战争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两大重要影响:一是在河西地区兴衰沉浮的五凉王国随着十六国的结束而终止;二是“魏之儒风始振”,北魏首都平城(今山西大同)代替姑臧成为北方人文最发达的地方。

《魏书》载,北魏攻陷凉州,“徙凉州民三万余家于京师”。内迁平城的人群里既有从中原世家来到凉州的儒士俊杰和祖辈生息于河西大地的贤才翘楚,又有开窟造像的凉州僧人及能工巧匠。

Image

北魏统治者对凉州文化成果兼收并蓄,安排高才硕学之人兴办学校,任用士人后裔制礼作乐,为北魏典章制度的创设发挥了重要作用。

昙曜是从凉州徙至平城的高僧,北魏任之为管理全国佛教事务的“沙门统”,主持并带领凉州工匠开凿云冈石窟。北魏迁都洛阳后,凉州工匠及后裔在建造宫城时,参考了河西名都姑臧城规制,并相继开凿出古阳洞、宾阳中洞、莲花洞等为代表的龙门石窟。“凉州模式”随之弥散中原大地,天梯山石窟遂有“石窟鼻祖”之誉。

迨至隋唐,五凉文化的影响力依然不减。

河西士人参与制定的北魏刑律,历魏齐、隋唐诸朝犹在适用,成为两千年来东亚刑律之准则。翻阅隋唐史书,许多篇章皆带有五凉文化的深刻烙印。北魏修建洛阳城时参照姑臧城“宫北市南”格局,进而影响到隋唐长安城的营建。隋朝编修音乐大成,确立九部作品为宫廷音乐,其中“西凉乐”“龟兹乐”“天竺乐”等六部作品为五凉时期从河西传入中原的乐曲。
Image

故此,陈寅恪指出,五凉文化上续汉魏西晋之学风,下开魏齐隋唐之制度,承前启后,继绝扶衰,五百年间延绵一脉。

五凉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在中国历史上产生重大影响和作用,在一千六百多年的历史长河里闪耀着历久弥新的璀璨光芒。

Image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