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世界呼吸日|五年生存率低于癌症,这个杀手为什么会被忽视?

 安喜的空间 2023-06-15 发布于上海
在一段不长的采访中,54岁的农村妇女张春华,总共说了3次“难缠”。
“难缠”的对象是一种“怪病”——从2021年10月的某一天起,向来硬朗的张春华开始莫名地咳嗽,最初只是在地里干活时咳,后来发展成整宿整宿地咳,连睡觉都成了问题。
11月中旬,忙完地里的事后,张春华去县里的医院做了CT检查,被初步诊断为肺炎。在县医院连着挂了10天水后,第二次CT检查显示,肺部情况没有任何好转。县里的医生犯了难,建议张春华去省城的大医院做进一步检查。
这时候的张春华除了咳嗽,还出现了明显的缺氧症状,走路气喘,浑身乏力,没有胃口,只能长时间坐着或者躺着。
好不容易辗转到了省城的三甲医院,做了包括高分辨率CT在内的一堆检查,她才知道自己得的是“特发性肺纤维化”。用医生的话讲,是肺的内部出了问题,导致呼吸功能受限,虽然不是癌症,但也很棘手,临床还没有根治的办法。
张春华没有想到,就是这个连名字都没听过的“怪病”,彻底改写了她的人生。
过去,她最爱在村里和人搭闲话,声如洪钟,是远近闻名的大嗓门。得病以后,她说话气紧,声音轻得像蚊子叫,看到熟人会下意识地避开;过去,丈夫在外打工,她一个人操持田地,锄地挑水都不在话下。得病以后,她浑身没有力气,干不了一点家务,连一日三餐都得有人伺候。
行为模式的改变,也逐渐内化到了张春华的心里,她开始变得谨小慎微、沉默寡言。在过去的一年半时间里,她甚至很少愿意走出自家的院墙。一方面是不愿意让同村的人察觉到自己病了,另一方面,她也确实缺乏这种能力。
呼吸是生命动力的来源,如果把人比作汽车,肺就是发动机。张春华知道,自己这台车的发动机已经坏了,只能以低于10码的速度行驶,但凡她稍踩油门,都会有爆缸的风险。
不是癌症的癌症
特发性肺纤维化,是间质性肺疾病的一种。它的英文名称叫做Idiopathic Pulmonary Fibrosis(简称“IPF”),其中,“Idiopathic”这个词意为“不明原因的”,这也导致了在200多种不同原因导致的间质性肺疾病中,特发性肺纤维化难以预防,在诊断上也较其他间质性肺部更有难度。
通俗来理解,人的肺就像是一棵树,树上挂满了形似果子的肺泡。肺泡是人体血氧交换的主要器官,可以把空气中的氧气送入血液,把血液中的二氧化碳带出。而对于肺纤维化的患者来说,他们的肺泡表面被自身形成的瘢痕包裹,无法和空气充分接触,也就丧失了大部分的氧合功能。
在中国,IPF的发病率在(2-30)/10万左右[1],常见于50岁以上[2],有吸烟史的男性,表现症状包括干咳、劳累性呼吸困难和疲劳。研究表明,每年约有5%-10%的IPF患者会发生急性呼吸功能恶化[3],极易导致呼吸衰竭甚至死亡[4][5][6]。由于纤维化进程不可逆转,约有50%的特发性纤维化患者在确诊2-3年内死亡,5年生存率不到30%[7][8],低于乳腺癌、结肠癌等多数恶性肿瘤疾病,被称为“不是癌症的癌症”。
“由于IPF的早期症状不明显,大众对疾病的知晓率也很低,所以患者群体中发生漏诊误诊的情况很多。”为爱深呼吸IPF关爱中心创办人刘梓熙告诉八点健闻,由于这个疾病在基层的认知度不高,接近半数的IPF患者,从首次症状出现到被明确诊断的间隔期在1年以上,他们往往会被误诊为慢阻肺、哮喘等疾病。她的父亲就是一名IPF患者,从2018年首次病发住院以来,他们历经了三次转诊,花了近三年时间才最终确诊。
同样的遭遇也发生在74岁的李治国身上。从2014年开始,李治国就明显感到胸闷气短,严重时需要吸氧才能缓解。但因为有50多年的吸烟史,这些病症并没有引起他的重视。直到2022年,他因为一次急性加重,血氧掉到70以下,被连夜送入了ICU。那时候,他才被确诊为IPF,双侧肺的纤维化面积已经达到1/3。
“IPF是一种早期迹象不明显,后期缓慢加重的疾病,如果病人和家属没有在第一时间发现,就会错过最佳的干预时机。”刘梓熙表示,现有的药物只能延缓肺纤维化的进展,所以尽早发现、诊断、开展抗纤维化治疗,是提高患者生存几率的关键。让更多人关注这个疾病,帮助患者和家属树立正确的规范化治疗的认知,这也是她发起成立为爱深呼吸IPF关爱中心的初衷。
IPF患者的脆弱面
根据保守估计,国内IPF患者总数在50万左右,且绝大多数患者年龄在50岁以上。随着国家老龄化程度的加深,这一数字还会持续增长。
对于大多数IPF患者来说,疾病影响的不单单是一个人,而是一整个家庭。
就拿张春华来说,她和丈夫操劳了大半辈子,把儿子供到大学毕业,原本正是卸下重担,享受天伦的时候,却遭了这一场大病。为了不给孩子增加经济压力,年近六十的丈夫一边要对付家里的7亩地,一边还得见缝插针打些零工,就这样,一年的收入也只是勉强凑得上张春华的药费和检查费。
张春华虽然心疼丈夫,但却帮不上任何忙,只能整天在家以泪洗面。对于她来说,更大的折磨来自于内心。她既要承担对丈夫和孩子的歉疚,又要面对自身的恐惧——因为不能根治,她的情况只会越来越糟,走到最后只有两个选择,肺移植,或者因为缺氧死亡。
在IPF的患者圈子里,这样的故事多如牛毛。确诊后被“离婚”,另一半因过度操劳而早逝,瞒着孩子放弃治疗,大多数故事都充斥着悲情和牺牲。刘梓熙认为,这和IPF高发于老年人群有关。一方面,老人和互联网脱节,很难获取疾病诊疗的准确信息。另一方面,相比于儿童疾病,老人更缺乏来自家庭的系统性支持。
“我们经常看到父母为了给孩子治病倾其所有,但很少看到有孩子为父母这么做的。”刘梓熙说,IPF患者需要终身用药,定期复查,预防感冒,而多数患者和子女分开居住,只能独自对抗疾病,“老年人这个群体是很脆弱的,子女的关注和干预程度,会直接影响患者的生存期限和生活质量。”
在为爱深呼吸IPF关爱中心的病友群里,就有一个正面案例。一位四川的高龄患者,2014年被确诊IPF。他的女儿花了很多精力搜集资料,还自己制作了一份表格,每天记录父亲早中晚的用药情况、血氧指标、气喘程度和痰液颜色。她会定期和主治医生沟通,督促老人按需吸氧。这位患者在2020年时因为感冒经历过一次急性发作,现在仍然能够下地走动,生活基本自理。
活着,就有希望
尽管发病机制不明,无法逆转肺纤维化进程,但依靠现有药物进行抗纤维化治疗,也能够极大延缓病情进展。
目前,有两款抗肺纤维化药物被写入了《特发性肺纤维化诊断和治疗中国专家共识》,分别是吡非尼酮和尼达尼布。其中,吡非尼酮作为具有广谱抗纤维化作用的吡啶酮类化合物,于2013年在国内获批上市,并于2017年纳入医保;尼达尼布则是全球首个IPF靶向治疗药物,于2018年在国内上市,2021年正式进入医保。
从药物机制上来看,吡非尼酮主要是通过减少炎症反应来达到抗纤维化的效果,尼达尼布则是通过抑制多种受体酪氨酸激酶发挥作用,两者都能延缓肺功能下降。其中尼达尼布可以和抗肿瘤药物联用,有效延长合并IPF的肺癌患者的中位生存期。
自从2022年3月确诊以来,李治国就一直服用尼达尼布。用药两个月后,他去医院复查,显示纤维化进程得到有效控制。李治国回忆说,当时他问医生,自己还能活多久,医生的回答是“一年应该没有问题”。一年后的今年,他又问了医生一样的问题,对方的语气明显变了,告诉他只要坚持用药,往后的日子长着呢。
好消息还在不断传来。
今年3月,勃林格殷格翰宣布其在研创新药物磷酸二酯酶4B(PDE4B)选择性抑制剂BI 1015550针对IPF的三期临床试验成功入组首例中国患者。去年2月,BI 1015550就被FDA授予为治疗IPF的突破性疗法。原因是,BI 1015550的二期临床试验数据显示,服用该药的IPF患者实现了肺功能的回升。
“这个消息给国内所有IPF患者都带来了巨大的希望,因为不管是吡非尼酮还是尼达尼布,都只能做到控制肺纤维化的进展,但现在,这款新药让我们看到了肺功能扭转的可能。”刘梓熙表示,这项临床试验将在国内44家医院进行,组织中已经有几位患者联系了就近的医院,希望能够入组参与试验。
或许再过几年,抱着大胖孙子的张春华会重新找回“大喇叭”的风采,李治国也能跟着老朋友们到三亚晒晒太阳……希望已经近在眼前,他们唯一要做的,就是把自己保持在最好的状态,去迎接那天的到来。
(稿件涉及人物均为化名)
[1]《罕见病诊疗指南(2019年版)》
[2] Pulmonary Fibrosis Foundation.Pulmonary Fibrosis Information Guide.pulmonaryfibrosis.org.Accessed March 2015
[3] 崔瑷,代华平.特发性肺纤维化诊治进展:从“专家共识”到以循证医学证据为基础的“诊治指南”[J].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2012,4(01):51-54.
[4] Kim DS. Acute exacerbations in patients with idiopathic pulmonary fibrosis. Respir Res. 2013;14:86.
[5] Song JW, et al. Acute exacerbation of idiopathic pulmonary fibrosis: incidence, risk factors and outcome. Eur Respir J. 2011;37:356-363.
[6] Collard H, et al. Acute Exacerbations of Idiopathic Pulmonary Fibrosis. Am J Respir Crit Care Med. 2007;176:636–643.
[7] Nunes H, et al. EurResp J 2011;38:100 (Abstract P646).
[8] Vancheri C, et al. EurRespir J 2013;41:262-9.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