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唐以降,五代,宋,元的皇帝及时吸取李唐中后期宦官权熏天下的教训,基本对宦官采取了非常严肃的控制措施,很少有太监能够权倾天下了。这期间最著名的可能是北宋徽宗年间的童贯了。而童贯最多属于会拍马屁,喜欢谎报军情。在中国历史上的著名太监榜上,完全排不到前十名。
自朱元璋开局一个钵夺得天下以后,内官一般用的都是打字不识一个的白丁。然而有明一代最有艺术细胞的明宣宗做了一件事情,祸害了大明王朝两百年,那便是教太监读书。从那以后,司礼监太监几乎成为大明王朝真正的宰相,其权力甚至超过很多内阁首辅。
要明白明代太监为什么如此嚣张,这得先从明代政治的极端中央集权化说起。
在中国历史上,明代是实行中央集权最彻底的一个朝代了。就从废除宰相制度来说,朱元璋获得皇权后,借助胡惟庸案,直接“罢丞相不设,以尚书任天下事,侍郎贰之”。从此中央集权不是集权于中央政府,而是集权于皇帝一人。然而全国所有政务集中于皇帝一人,只有超级劳模朱元璋才有能力,其他皇帝只能找一些亲信心腹来帮忙处理。但是朝廷那帮士大夫尤其是内阁在很多时候几乎与皇帝处于对立状态,皇帝只能找到宦官帮忙。这些宦官便是明代所称的司礼太监,他们才真正“无宰相之名,有宰相之实”。大学者黄宗羲也感慨,“吾以谓宰相之实者,今之宫奴也”。
而明代宦官不同于前朝宦官的最大特点便是,明代宦官深度参与了明朝特务制度。从最高指挥机关司礼监开始,到东厂,西厂到内行厂。每个重要的岗位几乎都有宦官把守。以皇帝独夫的直接名义,不受外廷干预,俨然一个独立的组织系统。由于皇帝与外臣之间很少有合作紧密,相互信任的时间,所以宦官特务体系俨然成为皇帝统治大臣和军民唯一信任的体系。由此明朝出现了王振,刘瑾,汪直,魏忠贤等在中国太监排行榜上大奸大恶的太监。当然也能出现郑和这样的名垂青史的宦官。同时宦官有参政、掠夺经济、出使、监军等系列特权,在明中后期甚至在明神宗时期,还有绕过内阁,替皇帝直接征收矿盐税的事情。成为明代社会体系崩塌的重要因素。以我看来明实亡于万历。
但是明代的宦官始终极端受制于皇权,他们的权力自始至终都是皇帝有意或者无意授予的,实为皇权的延伸。在整个明王朝的历史轨迹中,宦官始终处于非法定的地位,并未获得法定的权力身份,其所依赖的机构也非法定,其实质仍是皇帝为了制衡朝中的官僚团体而扶植起来的工具。
明代宦官得以专权乱政很大部分原因在于明中后期大部分皇帝怠于政事,不愿或者懒得承担自身的责任,宦官们趁机窃取部分皇权发展个人势力。明代宦官专权之烈,在中国历史上榜上有名,但却没有出现像汉、唐之时掌权宦官可以掌控皇帝废立生杀的现象,他们只是依附于皇权的“寄生虫”,这也反映了君主中央专制集权的强化。
终明一代,权势滔天的宦官可以被皇帝轻松铲除。如武宗朝有“站皇帝”、“刘皇帝”之称的刘瑾,掌权时遍插党羽,权势极大,在被揭发罪状之后,落得谋反凌迟,抄家的下场;熹宗朝的魏忠贤一手遮天,祸乱朝政,而熹宗去世,思宗(崇祯帝)即位后,在贬谪的路上畏罪自杀。以上足以证明明代宦官权力的非法定地位和明代皇权的强大。
明亡后代之而立的清王朝,吸取明代宦官乱政的弊端,对宦官团体及其机构严加控制,使其仅从事服侍之职,连最著名的李莲英,也最多称为阿谀奉承之辈,跟他的前辈祖宗比起来,可差远了。
宦官乱政也从中国历史上终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