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印度的传统运动卡巴迪

 大成教育图书馆 2023-06-16 发布于山东
        卡巴迪是印度青少年喜爱的一种民间体育活动。卡巴迪具有很强的对抗性和挑战性,可使青少年在身体素质、灵活性和机智灵巧等方面得到充分的锻炼。卡巴迪历史悠久,早在印度伟大史诗《摩诃婆罗多》产生的时代,这种游戏就已在民间流传。当时它被称为“艾格施瓦斯”,意思就是“一口气”。因为在卡巴迪比赛时进攻者必须连续不断地大声呼喊“卡巴迪”,故得此名。卡巴迪流行于印度全国,在泰米尔纳德邦、安德拉邦、奥里萨邦和旁遮普邦等地尤为普及。过去,卡巴迪的名称和比赛规则在各地均不统一。1920年,一位名叫巴郎吉布的体育家经专门研究,制订了正式比赛规则。1935年,马哈拉施特拉邦体育教育部制订了现代卡巴迪比赛规则。1938年举行了第一届全印卡巴迪比赛。1944年,印度奥林匹克委员会正式批准了上述规则,并相继建立了各级地方比赛组织。卡巴迪比赛分青年男女组和少年组两种。男子组比赛场地长12.5米、宽10米,全场以中线为界,分为两个半场,每个半场的二分之一处又有一条名叫“瓦格”的拦截线,与中线平行。底线旁边设有替补席。比赛分两队进行。每队12人,上场七人,其余五人为替补队员。比赛之前先由裁判用抛硬币等方法确定首先进攻的一方。比赛正式开始后,进攻一方在队长的指挥下,由一名队员冲过中线进攻,同时不停地呼喊“卡巴迪、卡巴迪”的口号,防守一方采用包围、拦阻等方法,尽力不让进攻者触及己方的瓦格线,并力图用搂腰、抱腿等方法将进攻者擒住。但禁止扼喉咙、揪头发、击打面部等危险动作。进攻队员可采用躲闪、跳跃、滚翻等各种战术不让对手抓到自己,同时尽力用脚或身体其他部分触及对方的瓦格线。一旦触到瓦格线,进攻者即可反过来追逐防守一方的队员了,被他用手触到的守方队员必须下场。由于进攻队员从越过中线时起就必须一刻不停地高喊“卡巴迪”,同时又要做各种剧烈的动作闪避对方,因此需要很强的体力和技巧。进攻队员如未被对方擒住,也未能触及瓦格线,可以跑归本阵,另派队员进攻,双方各不失分。如进攻队员被对方擒住,或者呼喊声停顿或模糊不清,就算输掉一分,然后由另一队进攻。比赛时双方运动员均不可出界,否则失分。卡巴迪男子组比赛每场40分钟,分上、下两个半场,每半场20分钟中间休息五分钟。全场比赛结束后如双方比分相同,可进行五分钟的加时赛。如加时赛结束后双方仍然打平,则判定比赛开始后首先得分的一方获胜。女子及少年组的比赛规则同男子组基本相同。但场地略小,长11米,宽8米,比赛时间也稍短,每场30分钟,每半场15分钟。印度独立后,民族文化的发掘工作受到重视。全印卡巴迪协会于1951年正式成立,每年举行一次全国性卡巴迪大赛。目前,卡巴迪在一些大、中、小学中已成为一项必修的体育课程。卡巴迪运动不仅早已传入巴基斯坦、尼泊尔、缅甸、斯里兰卡等国,甚至已进入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泰国等东南亚国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