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薛永武:中国传统文化为现代文明赋能

 新用户5331MFnj 2023-06-17 发布于山东

一、历史长河生生不息

需要传统文化的源泉灌注

从历史哲学的维度来看,任何一个民族的发展和文化建构客观上都需要从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发掘具有生命力的文化因子,为新的文化建设提供理论支持。

任何民族文化的历史生成与发展,客观上都体现了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有机统一。所谓合规律性,是指特定民族文化的构建不是该民族主观一厢情愿的感性显现和随心所欲,而是蕴含和符合文化发展与创造的规律性,无论是物质文化,抑或精神文化,都是人们建立在认识世界和求真向善的基础上自觉进行创造的历史产物,也是人们在理性智慧的引领下所进行的精神活动或物质实践活动。所谓合目的性,是指特定民族文化的创造都是为了满足该民族特定时代的物质需要或精神需要,由此创造和实现文化的价值。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思考与实践中创造出来的文化形态,既包括物质文化,也包括精神文化,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之河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和动力,为中华现代文明乃至世界文明的建设与发展赋予了新的能量。

二、中国传统文化

蕴含了价值的普遍性

中国传统文化之所以生生不息,具有永恒的生命力,就在于中国传统文化蕴含了价值的普遍性,中国传统文化才能够赋能现代文明建设与创新。任何文化形态,只有蕴含着价值的普遍性,才能走向世界,被世界各民族所理解和认同。

一个民族要走在时代前列,离不开正确的理论思维。思域融通是中国传统文化最重要的思维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和影响了中国文化的发展,对现代文化创造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思域融通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第一,建立在以人为中心基础上的“三才之道”与天人合一;第二,中国古代思维的开放性;第三,中国古代思维的整体性;第四,中国古代人生哲学的深刻性。思域融通有利于克服思维的管窥之见与坐井观天的局限性,体现了思维的整体性、开放性与系统性,蕴含了中国古代的思维智慧,促进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和繁荣,展现了中国古代文化强大的生命力,这也是我们创造新文化的重要原动力。其中,《周易》把天地人谓之“三才”,对“三才”进行整体思维,在思域中已经把天地人三者融通起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周易》倡导人类以天地为师,向天地学习,人道与天道、地道融通,通过效法天地,达到人类创化与不断完善的目的,显示了系统思维的整体融通性。中国古代思域融通既有“天人合一”的哲学智慧,也有“天下为公”与“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既有“以人为本”与“民惟邦本”的治国理念,也有“载舟覆舟”与“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既有“止戈为武”“协和万邦”的和平思想,也有“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博大胸怀;既有“精骛八极”的思维广度,又有“心游万仞”的思维高度;既有“近者悦远者来”的整体格局,也有“得天下英才而育之”的气魄;既有“与人为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人生哲学,也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进取精神与整体思维。上述思想的深刻性与丰富性,充分蕴含了思域融通的思维内涵及其开放性,为现代文化创新提供了思维动力,能够为未来的文化发展引路导航。

上述价值观念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具有突出稳定和谐的统一性、海纳百川的包容性、天下太平的和平性,这些普遍性彰显了文化的共同性,也在很大程度上构成了世界各民族可共享性的文化形态。中国文化发展史证明:中国传统文化所具有的普遍性有利于促进中华民族的交流与融合,有利于形成中国各宗教信仰多元并存的和谐格局,敞开了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中国要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需要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和动力。

三、中国传统文化向

现代文明的创造性濡化与发展

中华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而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在中国传统优秀文化向现代化转化的过程中,通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相互契合和相互成就,我们能够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这不仅彰显了文化创新的主体性,而且表明我们党对中国道路、理论、制度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推进文化创新的自觉性达到了新高度。

以文立世,以文兴邦。现代文明是人文化、科技化、知识化与生态化的有机统一。中国传统文化向现代文明的转换,是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交融、濡化和融合创新,体现了中华民族“君子自强不息”和不畏惧挑战的奋斗精神。现代文明的构建客观上是一个蕴含着历时性与共时性融合统一的立体结构,既有文化的传承性,又有现代性和世界性,蕴含于世界各民族文化不断交流互动和发展变化的历时性与共时性的融合统一,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现代文明共同构筑了复杂的纵横交错、有机统一的整体文化系统。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中华民族能够生生不息,客观上必然需要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我们应该自觉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为现代文明建设赋能,既不夜郎自大,也不妄自菲薄,而是在文化自信中勇于担当使命,奋发有为,不断创造中华民族新的现代文明。

(刊发于中国海洋大学2023年6月9日校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