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二篇 时方方证对应选粹   第六节 甘露饮合封髓丹方证【余国俊】

 仁哥文档 2023-06-17 发布于湖南

第六节 甘露饮合封髓丹方证

阴津亏虚,湿热蕴蒸,发为口疮者,滋养阴津,清化湿热,补土伏火,甘露饮合封髓丹主之。

甘露饮合封髓丹方:生地黄20g 熟地黄20g 天冬20g 麦冬20g 石斛15g 炒枳壳10g 黄芩10g 茵陈10g 枇杷叶15g 砂仁6g 焦黄柏10g 生甘草10g

一 方证浅识

口疮反复发作者(西医称为复发性口腔溃疡),多缘于阴津亏虚、湿热蕴蒸,治宜滋养阴津、清化湿热。《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之甘露饮,用二地(生地黄、熟地黄)、二冬(天冬、麦冬)、石斛滋养阴津;黄芩、茵陈清利湿热;枳壳宣畅气机;尤妙在用枇杷叶宣肃肺气(肺主气,气化则湿亦化)。

本方滋养阴津不碍湿热,清利湿热不伤阴津;配合《奇效良方》之封髓丹补土伏火,允为治疗阴虚湿热型口疮之高效专方。

二 用方

缘起我早年治疗复发性口疮,其舌质红、舌苔黄腻者,不敢用甘露饮,畏惧二地、二冬之滋腻也。一次偶然向友人陈思义谈及,陈氏说他曾治一顽固性咳喘,其人舌苔黄厚腻,满布于舌面,迭用清热化痰平喘方药不效,黄腻苔不消退。患者改诊于一位七旬老中医,服甘露饮三剂,咳喘大减,黄厚腻苔消退强半;后以本方合金水六君煎收功。陈氏闻之,跺足而叹,深悔识见之不精,从此对本方刮目相看。而我闻之,则是一语惊醒梦中人。从此试用本方,疗效确实可靠。后又浏览方书,见明代王肯堂在《灵兰要览》一书中记载一案,曰:“常熟严文靖公,年逾七十,未断房室,日服温补之药无算,兼以人参煮粥,苁蓉作羹,致滋胃热,满口糜烂,牙齿动摇,口气臭秽,殆不可近。屡进寒凉清胃之药不效。有欲用姜桂反佐者,请决于予。予曰:'用之必大剧’,主用加减甘露饮,八剂而平。”即使像陈修园那样尊经崇古、贬斥时方的医家,也承认甘露饮滋阴与利湿两擅其长。陈氏认为,甘露饮中二冬、二地等药,即《伤寒论》猪苓汤以阿胶养阴之意;黄芩、茵陈、枳壳等药,即猪苓汤以滑石、泽泻利湿除垢之意。我早年治复发性口疮,其舌质淡欠润或少津,舌苔薄黄,口唇干燥者,恒诊为脾阴不足,虚火上炎,湿热稽留。曾用过慎柔养真汤、参苓白术散加减等,效果均不理想。后来借鉴蒲辅周老中医之经验,用封髓丹加味,效果较好。《奇效良方》之封髓丹(砂仁、黄柏、甘草)本为降心火、益肾水而治遗精梦交之方,蒲老独具慧眼,认为封髓丹能补土伏火,可移治土虚而浮火上炎的复发性口疮,堪称卓见。

余中年以后,便将甘露饮与封髓丹合方用之,作为治疗阴虚湿热型口疮的专方。

三 治验举隅

男患,52岁,2002年9月25日诊。近10年来口疮反复发作,此起彼伏;西医诊断为复发性口腔溃疡。发时中、西药物杂投,似效非效。

唯5年前曾有一位老中医投药30余剂,口疮半年未复发,以为治愈,十分欣慰。然复发后再求医时,老中医已殁。于是照服老中医之原方,竟不如当时之灵验。改延他医,效验更逊。更医10余人,处方40余首,看得出方名者有五味消毒饮、升降散、丹栀逍遥散、泻黄散、知柏地黄汤等。而已故老中医之处方,药味多达30余味,内寓有甘露饮。刻诊:患者面色青黄,口秽,大便偏干,小便黄;舌质红,舌苔中后部黄厚腻,脉弦弱。检视口腔内共有5个口疮,呈圆形,略比黄豆大,色黄,疮面凹陷,周围黏膜色红。询知其人嗜酒,劳心。辨证为阴津亏虚、湿热蕴蒸,治宜滋养阴津、清化湿热、补土伏火。

予甘露饮合封髓丹原方6剂,嘱其戒酒、忌辛辣、劳逸适度。二诊:患者口疮全部消失。舌质略红,黄厚腻苔消退强半。效不更方,续服24剂。

三诊:患者共服药30剂,口疮未复发。便停药观察,嘱患者保留原方,若口疮复发便照服6剂。2010年10月,患者因它病来诊,言4年来口疮复发过3次,均较轻微,照服本方三四剂便消无芥蒂。

四 用方

注意复发性口疮溃疡证型虽多,但阴虚湿热型毕竟占大多数,若能用好甘露饮合封髓丹,则思过半矣。宜径用原方,药量可斟酌,药味则不必加减。

临床偶见虚寒性口疮,疮面及周围黏膜色偏淡或灰白,服凉药反而加重。若伴神倦乏力、自汗懒言、纳差便稀等,便是脾虚气陷、火不安位而上冲,宜补脾升陷泻阴火,可用补中益气汤合封髓丹(焦黄柏只用3g)。若伴形寒肢冷、腹痛便溏,便是脾肾阳虚、阴寒内盛、逼阳上浮,治宜温补脾肾、破阴回阳,轻则桂附理中汤,重则通脉四逆汤。

甘露饮合封髓丹方证值得探讨的问题很多,这里我只补充三点。

第一,辨证。口疮怎么辨证?据临床所见,患者很少有全身症征,脉象也无特殊,但舌象无遁形。一般是舌质红,舌苔黄腻;或舌质偏红,舌苔白而微黄,薄腻或厚腻。这是阴虚夹湿热的舌象,确定无疑的。有人说这种阴虚夹湿热证型占60%以上,我体验则有80%以上,用甘露饮合封髓丹的机会多得很。其他证型,限于阅历,我很少遇到。实火未遇到过,虚寒性的偶尔遇到。文中写了,这都有全身症征,如倦怠乏力、少气懒言、纳差便稀,是脾虚气陷、火不安位而上冲,宜补脾升陷泻阴火,可用补中益气汤合封髓丹。我治过两例,只症状减轻了,没有治好。还有脾肾阳虚的,用过桂附理中汤,症状稍稍减轻;又加少许鹿茸,效果也差不多,没有治好。我又介绍给火神派医生看,也没有治好。所以我现在最发怵的是偶尔一见的虚寒性口疮,如遇到,我只好如实相告,如果治疗3次,每次6剂中药,仍无显效,请改诊于其他医生。

第二,选方。阴虚兼湿热的口疮,一是要选甘露饮合封髓丹,而且要一用到底,不要换方。这个方,一般3剂见效,9剂近期治愈。文中那个病例,服了30剂,是最多的。千万不要别出心裁,选其他处方,或自拟方。前面讲过一则2010年夏天的治验,前医用三仁汤加减,看似大方向正确,而且口疮时而消失,但舌象没有变,说明酿病的内环境没有变。但用甘露饮合封髓丹就大不一样,舌质要恢复成淡红,厚腻者要消退,说明内环境改变了。

治疗口疮,我一开始是学蒲辅周老中医的独到经验,用封髓丹合芍药甘草汤,加石斛、芦根、琥珀末(冲服)。舌质无明显异常,一般这样用。如果舌质红,舌心干,或舌心苔剥落,周围苔黄腻或灰黄腻,辨证为胃阴亏虚、湿热蕴结,就暂用甘露饮合封髓丹加减。

这个一得之愚,曾在20世纪80年代的《中医杂志》上发表。恰有启蒙老师简裕光先生的徒弟李某来访,他坦言相告说:“你那方药治口疮,我用了无效。”简直是当头一棒!于是潜心思考,反复验证,又过了10年,才确定了甘露饮合封髓丹方证。这不是差不多吗?我爱引哥伦布的那句名言,“差别就那么一点点”。当年遇到口疮,首先考虑的是封髓丹方证,此其一;其二,遇阴虚夹湿热者,用的是甘露饮加减,南沙参、北沙参、天冬、麦冬、生地黄、茵陈、滑石、泽泻各15g、黄芩6g、琥珀末6g(冲服)、生甘草3g,这已不是原汁原味的甘露饮了。现在用的是甘露饮原方,合封髓丹原方,其中生甘草用10g,效果大不一样。我愿临证者遇口疮时,先存一“甘露饮合封髓丹”方证于胸中。这是规矩,没有规矩,不能成方圆。

第三,防复。就是防止复发,这才是难题。文中举的那一例,“52岁时服甘露饮合封髓丹30剂治愈;8年后因它病来诊,言4年来口疮复发过3次,均较轻微,照服本方三四剂便消无芥蒂”。但我去年听说其人患了口腔癌。据知情者说,愈后因拂逆之事,郁郁寡欢,又恢复饮酒。我常对口疮病人说,小毛病,要注意。过去西医说是缺乏维生素,要多吃水果、蔬菜。近年来西方医学家已证实,复发性口腔溃疡是免疫功能差,T细胞缺乏所致。这是值得中医借鉴的。如何提高免疫功能?要综合治理,毕竟药物的作用有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