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子释微》——第三十二章

 新用户5477KoTe 2023-06-17 发布于浙江



《老子》

RECOMMEND

作者:老子

推荐语: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01

道常无名、朴

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

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

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

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

02

译文

道永远是无名,处于朴质状态的。虽然极其细微,天下却没有人能使它臣服。侯王若能守住它,万物将会自然地宾服。

天地阴阳之气相互交合,就会降下甘露,没有人对它发号施令却自然润泽均匀。

万物开始兴作。就有了各种名称,既然名称已经出现,就知道有个限度,知道有所限度,就可以避免危险。

道存在于天下,有如河川汇归江海一般。

 

03

正文释微

“道常无名、朴”

意思是道永远是无名,处于朴质状态的。“无名”很好理解,道没有形状,且远在语言可以形容的范围之内,故曰无名。“朴”之前也解释过,就是未曾加工过的木材,指向的是一种还未分化,如赤子般遵循大道,纯粹自然的原始境界。

反过来说,一旦被名称和形状所限定,就必然涉及某种实用性和局限性,这种局限性实际上也否定了其他的可能性。譬如说,当我们说某某人是谁的孩子时,这个身份就逐渐内化成了他的自我认同和社会定位,但同时也丧失了他的本来面貌,这也是为什么很多青春期的孩子会叛逆父母的原因,他们其实想要撕掉的就是这层社会标签,寻回那个独一无二的自己。

“虽小,天下莫能臣”

意思是虽然极其细微,天下却没有人能使它臣服。范应元说:“'道’常无名,固不可以小、大言之,圣人因见其大无不包,故强为之名曰'大’,复以其细无不入,故曰'小’也。”

所谓,其大无外,其小无内,就是这个意思,这里的大小不是我们所谓的空间尺度上的大小,而是绝对状态,因此可以相互转换,无有边界。

“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

意思是侯王若能守住它,万物将会自然地宾服。道作为一切之本源,万物之总规则,要是有人能够守道归一,使万物得以自化,那么万物自然也会顺从于他。

“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

意思是天地阴阳之气相互交合,就会降下甘露,没有人对它发号施令却自然润泽均匀。

天地之间的阴阳之气相互结合,甘露就会自然落下, 这里面根本无需人去进行任何的干预,一切都是自然发生的,因此,圣人也应当遵循天地的规则,无为而治。王弼在此的注解:“言天地相合,则甘露不求而自降;我守其真性无为,则民不令而自均也。”

“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

意思是万物开始兴作,就有了各种名称,既然名称已经出现,就知道有个限度,知道有所限度,就可以避免危险。

道始无名,因为其无边无际,无始无终,不显不隐,逐渐化育万物,一旦万物被归入实用器物的范畴,就需要赋予其名称以确立其有效性。譬如,当我们称某物为“瓶子”时,就规定了其只适合用于盛水或插花等特定用途。如果你用它来盛菜并端上餐桌,大家就会感到很困惑。

老子想要告诉我们,即使不能做到道的高度,知道名所带来的局限性也同样是一种高尚的品质,这里的知止就是说凡事都要有一个限度,要适可而止,知道其所用,知道其所止,这样你才不会闹出把一个瓶子当作餐具端上桌的笑话。知止,自然可以做到不殆。

最后一句

“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

意思是道存在于天下,有如河川汇归江海一般。王弼注云:“川谷之与江海,非江海召之,不召不求而自归者也。行道于天下者,不令而自均,不求而自得,故曰'犹川谷之与江海’也。”

无论水身居何方,位于何处,最终的归宿都是江海,这是自然界的规律,无可逆改,老子从中也看到了终点所在:天下万物最终都会回到道的怀抱。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