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明清两朝深度对比解析,满清入关到底带来了什么?

 三戒AAA 2023-06-18 发布于山西

明清两朝,两个不同的时代,两种截然不同的统治方式和文化气息。如何从政治制度、朝廷气节、对外态度,以及文化科技等多方面对比这两个盛世王朝,是我们今天要探讨的问题。这不仅是一次历史的回望,也是一次对中国古代文明的深度思考。

文章图片1

政治制度对比:明朝:君主立宪萌芽,满清:小部分鞑靼人对亿万汉人的专制统治

明朝,一个由朱元璋开创的以汉人为主体的朝代。政治体制上,明朝推行的是封建专制君主制度,同时明朝采取了严格的文官制度,通过科举选拔文官,使得文官成为了国家机器的重要组成部分。文人治国,促进了儒学的发展,也使得朝廷政策更具有人文关怀。同时明朝的臣子们拥有极高的气节。他们常常坚持原则,甚至愿意死鉴以捍卫自己的信念。在朝堂之上,他们言论自由,直言不讳,也让明朝的政治气氛相对开放。甚至一度出现了君主立宪的萌芽。

文章图片2

而在清朝,情况却大为不同。清朝的朝廷臣子,尤其是汉族臣子,面对皇帝和满族统治阶级时,常常自称“奴才”,在言词上对自己的身份有所贬低。这种“奴才”自称,实际上反映了清朝臣子对皇帝的绝对服从。在朝堂上,这些臣子往往难以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意见,清朝的政治气氛更显得压抑。明显的权力中心和严格的级别制度,使得清朝朝堂成为皇帝和满族统治阶级的一言堂。

然后,我们回望清朝,那个充满矛盾与挣扎的满洲人王朝。清朝的政治体制以满洲贵族为主,实行的是八旗制度。八旗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清朝的稳定,满洲贵族通过这种制度巩固了他们的权力。但同时,这也使得清朝的政治环境更趋于封闭,有着浓重的族群意识。

更让人心痛的是,清朝对汉族文化的压制。清朝在对汉族的统治中,严格执行了满洲服饰制度,要求汉族人剃发易服,接受满洲的服饰文化。这种对汉文化的压制,无疑加剧了清朝与汉族之间的矛盾,使得清朝政权深深植入了内部的动荡因素,甚至这种政治制度从某种程度是开了历史的倒车。正如 正如18世纪英国官员马戛尔尼在出访中国后所说的那样“这个政府正如它目前的存在状况,严格地说是一小撮鞑靼人对亿万汉人的专制统治。”

文章图片3

气节对比:明朝“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满清“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

历史的长河中,明清两朝如同两条分岔的溪流,他们的政治气节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揭示了各自的道德风貌和社会价值。

文章图片4

明朝,一朝龙图气节之尊,其皇帝自朱元璋起,始终坚守“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的原则。明朝的皇帝们视国家为重,愿为国家献身,这种气节深入人心,得到了人民的尊重和敬仰。明成祖朱棣主动迁都至北京,为天子守国门奠定基调,千百年明朝的天子始终坐镇与北方游牧民族的第一线,同时不议和,不纳贡,不和亲,这是何等的气节。甚至最后大明最后一位皇帝明思宗崇祯吊死在紫禁城外的一颗歪脖子树上,真正做到了“君王死社稷”

文章图片5

反观清朝,慈禧太后在八国联军侵华后的“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深深地刻画出了清朝朝廷在面对列强压力时的态度和策略。在这个阶段,清朝尽可能地利用国家的全部物质资源,去满足各国(尤其是列强)的需求,以牺牲广大中国人民的利益求取列强对自己满清政权统治的支持。这种不断对列强的妥协和退让,以牺牲国家利益来换取暂时的和平。甚至在胜仗的情况下依然签订不平等条约,逐渐失去了国人的心。

文章图片6

明清两朝的朝廷气节对比,实际上是对各自王朝的价值观的一种反映。明朝的“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凸显了明朝皇帝对于国家、对于人民的责任感和执着,这才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

科技对比:明朝重视火器研发,满清只许弯弓射箭

如果说历史是一部不断变革的戏剧,那么军事科技就是其中引人瞩目的一部分。明清两朝在军事科技方面的差异,无疑构成了历史的一幅鲜明对比画。

文章图片7

明朝时期,火器的使用和研发成为军事科技的一大亮点。明朝早在其建立之初,朱元璋便大力推广火器,并在军队中设立“神机营”,专门负责火器的制造与使用。至明朝中晚期,中国的火器技术已然走在世界前列,火炮、火器等武器大量装备在明军之中,发挥了巨大的战斗力。可以说,明朝的火器技术大大增强了明朝军队的战斗力,为明朝的强大做出了重要贡献。

然而,当我们转向清朝,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截然不同的军事科技景象。清朝初期,为了巩固政权,满族领导层严禁火器的研发和使用,更注重保持满族传统的弓箭骑兵战术。尽管后期清朝也逐渐接纳了火器,但在战争中的使用并不广泛,而且在技术上也落后于西方列强。直至晚清,由于技术落后、管理混乱,清朝的军事科技发展更是日渐衰落,无法阻止外敌的侵略。

文章图片8

明朝的火器技术的积极推广与清朝对火器的保守态度,这两种截然不同的军事科技政策,既是两朝历史背景、文化传统的体现,也揭示了两朝领导者在国防安全问题上的不同态度和选择。在历史的长河中,它们留下了深刻的烙印,让我们对明清两朝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文化发展:明朝:文化空前繁荣,清朝: 愚民政策,阉割中华文化

明朝时期,中国的文化事业达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繁荣景象。无论是文学、艺术,还是科技,都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文章图片9

明朝的文学创作极为活跃,特别是小说和戏曲的发展,达到了历史的巅峰。其中,四大名著之中的《西游记》、《水浒传》和《三国演义》就是明朝时期的产物。,甚至还有一代神书《金瓶梅》,这些作品以其生动的故事情节、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入人心的人物形象,即表达了开发的明朝文化思想,同时也影响了中国乃至世界的文学发展。此外哲学方面,在明朝中后期还催生出了以王守仁(即王阳明)为代表的阳明心学。此外,明朝时期的哲学思想还包括了各种学派的发展和交流,如佛教、道教以及各地的地方学派。这些学派的发展,使得明朝的哲学思想更加丰富多样。

同时在永乐时期还编写了永乐大典这样的巨型百科全书,汇集了明朝之前中国历代的文化、历史、科技、地理等各方面的知识,是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最大的百科全书。

在艺术方面,明朝的绘画、雕刻、陶瓷等各领域都有卓越的成就。尤其是明朝的陶瓷艺术,代表了中国传统陶瓷艺术的最高峰,明朝的景德镇青花瓷被誉为“瓷器之王”,其精美的工艺和优雅的形式,深受人们的喜爱。

反观满清几乎成了文化荒漠,如乾隆最引以为傲的《四库全书》的编写更无疑是一场文化浩劫。乾隆三十八年开始的'四库全书'项目中,全国的图书都被收集起来进行审查。乾隆三十九年,各省被命令查缴任何可能'诋毁本朝'的书籍,然后将其销毁。在此过程中,数以万计的书籍被禁毁。

文章图片10

乾隆四十年,四库馆的官员被要求对所收集的书籍进行'详慎决择,使群言悉归雅正'。在这个过程中,除了被认为不利于满清统治的文献被禁毁外,历史文献中涉及契丹、女真、蒙古、辽金元等的内容也遭到篡改。结果,查缴并销毁的禁书达到了三千多种,超过十五万部,焚毁的图书甚至超过了七十万部。被禁毁的书籍与四库馆收录的书籍数量相当。明清之际,黄道周、张煌言、袁继咸、钱肃乐、顾炎武、黄宗羲、孙奇逢等人的著作,都被列入了禁书之列。这使得一些历史学家甚至认为,清人纂修的《四库全书》导致了古书的消亡。

文章图片11

鲁迅曾说:提醒我对满汉之间界限的最初并非书籍,而是辫子,是那些砍掉了我们祖先众多头颅的人,这才铸成了界限,等我们获得知识的时候,大家已经早已忘记了血色历史。一些记录明朝科学成就的书籍,如《天工开物》、《物理小识》、《武备志》、《明将军传》等,也被清朝列为禁书。满清正是这样阉割了中华的璀璨科技和卓越文明,让中国再度陷入类似欧洲中世纪的黑暗无知。思维消失,文明消逝,技术丧失,最后连财富也一并损失。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却又被重挫至原始社会,如何能不显得愚蠢和落后?

#头条文章养成计划#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