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要讲阴阳(三)

 风声之家 2023-06-19 发布于江苏

有了关于人体病因、病机阴阳失衡的观念,在治法、治则中就可以根据阴阳是如何失衡来进行调整。先用阴阳进行四诊信息的归纳,然后以阴阳为纲,进一步确立治则。有余者,损之、泻之,不足者,益之、补之。

(四)用阴阳概括辨证论治原则

一、用阴阳归纳四诊资料

中医治病讲求“急则治标、缓则治本”,不管治标还是治本,都需要找出最关键的点。疾病的证候表现万千,纷繁芜杂,最考验一个医生的就是如何从中找出最本质性的问题。要找出最关键、最本质的点,就需要用阴阳来对四诊信息进行整理归纳,才能执简驭繁,直指本质。

四诊资料根据其阴阳属性归纳举例说明如下:

望诊:动属阳,若病人烦躁不安则属阳;静属阴,若病人闭目静卧则属阴。

色泽:明为阳,病人色泽润泽明亮属阳;暗属阴,病人色泽枯涩晦暗属阴。

面色:赤、黄属阳,青、黑、白属阴。

水肿:身半以上先肿为阳,身半以下先肿为阴。

疮疡:红肿热痛为阳,肤色青暗、疮面下陷、不热为阴。

小便:尿赤、黄而短为阳,青白而长为阴。

闻诊:语声宏亮、呼吸气粗为阳;语声低微、呼吸无力、气息微弱、不相接续为阴。

问诊:恶寒为阴,恶热为阳。渴喜热饮为阴,渴喜冷饮为阳。身热为阳,身凉为阴。

切诊:脉诊中,以部位分,关前寸脉为阳,关后尺脉为阴。以脉象分,浮、数、滑、洪、大、弦(紧)、实等为阳;沉、迟、涩、微、小、芤、结等为阴。

以阴阳为纲,分析、归纳四诊资料,是正确认识疾病本质和辨证的基础。不明阴阳理论原则,就无法对于临床诊断进行精准辩证。正如张景岳所说:"凡诊病施治,必须先审阴阳,乃为医道之纲领,阴阳无谬,治焉有差?医道虽繁,而可以一言敝之者,曰阴阳而已"(《景岳全书·传忠录》)。

二、阴阳为八纲辨证的总纲,亦是诸证的总纲

八纲即阴阳、表里、虚实、寒热。无论是外感六淫还是内伤七情,都可以用这八纲进行概括归类。而表里、虚实、寒热又可以按阴阳的基本属性统归于阴阳两证之下,即表、实、热为阳,里、虚、寒为阴。

所以,阴阳是八纲辨证的总纲,统帅诸证。因此,尽管临床病证多种多样,或外感、或内伤,或脏腑经络,或气血津液等,概括起来,不过阴阳两大类。同时,阴阳还用于病证命名,如《伤寒论》六经病证的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三阳证),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三阴病)等。它即是对病证的命名,又是病证属性的概括。

总之,阴阳在概括病证属性及分析归纳四诊资料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是分析和认识疾病的纲领。

三、确立论治原则

阴阳二气协调平衡,是维持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根本。临床具体治疗原则虽种种不一,方药变化多端,但其根本目的在于调整、恢复阴阳的平衡。即所谓:"谨察阴阳而调之,以平为期"(《素问·至真要大论》)。

阴阳的失调,不外乎阴阳偏盛或偏衰。偏盛即为有余,偏衰即为不足。有余者去之,不足者补之。根据阴阳相互对立制约的规律,对于阴盛者(阴盛则寒),则以阳制阴,如阴寒证,用阳热类药物,以祛除阴寒之气。对于阳偏盛者(阳盛则热),则以阴制阳,即以阴寒(寒凉)类药物,祛除其阳热之气。这就是"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的治疗原则。

当然,阴阳盛衰还有相对的一面,即阴盛则阳病,阳盛则阴病。如果临床上遇有阴阳偏盛(邪)之证时,要考虑与辨别是否同时存在阴阳相对偏衰(正)的一方。假若阴阳偏胜偏衰同时存在,治疗时应根据实际情况补泻兼顾。

如阳盛则热,热胜则伤阴,因此,阳热亢盛之证,每有伤阴兼证,治疗时,一方面以泻火为主,另一方面,亦须适当补阴。

阴阳偏衰者,属于不足之证,包括阳虚,阴虚,阴阳两虚。不足者补之,相应的治疗原则即:补阳、补阴、或阴阳两补。在阴或阳偏衰(正气)的证候中,又当考虑病人是否存在阴阳相对偏盛(邪气)的一面,如阴虚不能制阳而致阳亢者,属虚热证,须补(养)阴以制阳,即"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素问·至真要大论》王冰注)。又如温病中之暑证或杂病中之虚损病等的气阴两伤,阴阳两亏,又当阴阳兼补。

总之,中医对疾病治疗的根本原则是有余者,损之,泻之;不足者,益之、补之。阴阳偏盛则泻其有余,阴阳偏衰则补其不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